学术投稿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肝)总管结石与常规开腹手术的临床疗效比较

王鹏霄

关键词:胆(肝)总管结石, 腹腔镜, 胆道镜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肝)总管结石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近三年于我院就诊治疗的胆(肝)总管结石患者60例,常规治疗组30例,观察组30例.常规治疗组患者采用常规开腹手术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的治疗手段.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下床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患者的残石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肝)总管结石可明显减轻患者的术后痛苦,减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残石率,是值得临床推荐的胆(肝)总管结石治疗策略.
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器官移植技术是人类20世纪重大医学成就之一,随着现代移植外科技术的发展,器官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器官衰竭唯一有效的方法,且效果显著.然而,在临床背景下,克服多个复杂而又相互作用的免疫机制从而避免移植排斥反应,对移植工作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因此,克服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理想的措施是诱导受者建立针对移植物的特异性免疫耐受,既避免了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又能大大的提高移植物的存活率,这也恰恰成为了器官移植研究的热点[1-2].本文对近年来器官移植免疫耐受形成的研究新进展及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作者:侯刘进;赵红川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创伤性肝破裂42例临床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创伤性肝破裂的病情诊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6年(2010 ~2016年)我院收治的42例创伤性肝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保守治疗适用于轻度肝损伤患者,介入后手术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手术治疗组.结论 创伤性肝破裂早期诊断伤情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是挽救患者生命和降低病死率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雷;徐周纬;张剑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肝癌术后门静脉血流障碍的处理

    目的 观察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流障碍的可能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16例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流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含手术方式、术后临床化验指标、相关的影像学检查结果、临床处理及预后.结果 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流障碍16例,其中门静脉血栓13例,血流变慢3例,均发生在术后3天,以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短时间内急剧升高为初发表现;3例血流变慢及6例门静脉分支部分血栓形成予抗凝治疗后存活;4例门静脉主干血栓未行抗凝治疗,3例门静脉主干血栓者经抗凝治疗无效,均于血栓形成1周内死亡.结论 门静脉血流障碍是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一种少见并发症,死亡率高,其发病原因不明,目前缺乏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方法.

    作者:段纪成;杨珏;刘凯;常颜信;范明明;冉荣征;杨家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罗哌卡因切口镇痛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快速康复外科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 观察罗哌卡因切口镇痛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9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FTS组,对照组使用传统方法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FTS组使用罗哌卡因术前及术后切口注射结合FTS理念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记录两组术后1、3、6、12、24h的NAS.比较两组术后住院总费用、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FTS组术后1、3、6h的NA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但术后12、24h的NA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的住院总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与FTS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罗哌卡因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快速康复外科中可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不增加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钱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腹腔镜肝切除术:从楔形切除到右半供肝切取

    1991年美国Reich等[1]首次报道腹腔镜下肝脏良性肿瘤楔形切除术,成为肝切除技术发展新的里程碑.在此后的25年里,腹腔镜肝切除术经历从初的质疑抵触到之后的接受到当今的认同追捧,从手助腹腔镜肝切除和腹腔镜辅助到全腹腔镜肝切除,从楔形肝切除到半供肝到肝三叶到中肝切除,从良性疾病切除到恶性肿瘤切除到供肝切取,从非解剖性肝切除到解剖性肝切除,从多孔法腹腔镜肝切除到单孔法腹腔镜肝切除,从腹腔镜肝切除术到机器人肝切除术,从少数大中心尝试到逐步推广应用.

    作者:汪根树;陈规划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与开腹手术疗效比较的回顾性研究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 随机选取80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并随机分腔镜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腔镜组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对照组行开腹手术,然后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两组均全部取石成功,且术后无严重并发症;腔镜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t=14.51,P<0.05),术中出血量(£=51.74,P<0.05),肛门排气时间(t=8.63,P<0.05),总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14.51,P<0.05);:对照组IL-2术后较术前下降(P<0.05),IL-2术后较腔镜组术后降低(P<0.05).IL-6术后较术前明显上升(P<0.05).IL-6术后对照组较腔镜组上升(P<0.05).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疗效好,患者住院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少.

    作者:朱金理;汪东树;潘书鸿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三肝门解剖”并绕肝提拉带切除右半肝

    患者女性,60岁,因“‘右肝血管瘤’介入治疗后四年,右上腹隐胀不适一周”入院.患者四年前因肝右叶血管瘤行介入栓塞治疗,后一直未予以复查与治疗.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均正常.肿瘤标志物:CEA、AFP、CA19-9均正常.上腹部平扫+增强(图la、1b):肝脏大小形态正常,右肝内见一不规则稍低密度影,约13 * 10.3cm,境界尚清,内可见不规则液性暗区,增强扫描病灶边缘结节状强化,实质期造影剂向病灶中央充填,延迟扫描病灶呈稍高密度,其中央尚可见无强化区;诊断:右肝巨大血管瘤.

    作者:王成林;刘持稳;陈雷;段云飞;江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妊娠期急性胰腺炎临床分析

    妊娠期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in pregnancy,APIP)临床上并不多见,其发病率在1/1000~1/2500[1-3],但其发病急、病死率高及对母婴产生极其严重的危害.由高脂血症性诱发的病例其并发症发生率更高,预后差,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及饮食结构的改变,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yperlipidemic pancreatitis,HLP)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由于APIP的表现无特异性,发病时症状不典型,并且易于临产发动混淆,容易被临床忽视.因此,去除致使胰腺炎发生的病因、尽早做出正确诊断及早期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在预防及治疗方面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对我科自2007年10月至2015年7月收治APIP病例27例作回顾性分析,对临床特点总结如下.

    作者:杨东亮;卢华东;吕德超;陈东;苏勤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腹腔镜下经胆囊管取石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继发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经胆囊管取石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5月至2015年11月间采用腹腔镜下经胆囊管取石治疗的胆囊结石合并继发胆总管结石的29例病人的围手术期的资料.结果 29例手术均获成功,结石全部取净.平均手术时间86±1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5±11 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3±0.5d.结论 腹腔镜下经胆囊管取石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屈顺喜;孟晓东;付庆江;曹立瀛;吴治宇;张晖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肝内胆管癌的外科治疗

    1 引言肝内胆管癌(ICC)是原发性肝癌的一种,其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HCC)[1],起源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如肝内胆管的细小分支或者邻近肝内胆管分叉处的较大分支.ICC的发生比例低于病灶位于上三分之一胆管或者包括肝总管分叉处(Klatskin 癌)在内三分之二胆管的胆管癌[2].从形态学上,ICC可分为三种亚型,即肿块型、管周浸润型和管内型,每种亚型生长方式不同且具有不同的影像学特点[3].尽管其较为少见,由于早期发现与诊疗技术的不完备,ICC确诊时常为晚期.

    作者:张汉;韩骏;吴孟超;沈锋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术式选择合理性分析

    目的 探讨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术式选择的合理性.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患者,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开腹胆道探查取石手术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术式的相关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12%,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44%,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胆管损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脂肪液化、切口感染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选择合适的适应症,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提供一种新术式选择.

    作者:邱钧;马仁桂;项本宏;方寅;李志贵;赵正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晚期胆囊癌应用吉西他滨联合替吉奥方案化疗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索晚期胆囊癌中吉西他滨联合替吉奥化疗的近期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对20例晚期胆囊癌患者采用吉西他滨联合替吉奥方案化疗,吉西他滨1000 mg/m2,第1、5天静脉给药;替吉奥60 mg/m2/d,分两次口服,持续口服14天,三周为1周期,至少应用两周期,两疗程后评价患者的疗效、毒副反应等.结果 入组20例均可评价疗效,治疗后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5例、稳定8例、进展6例,总有效率为30%,肿瘤控制率70%.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无1例死亡,主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皮疹、肝功能损害.结论 晚期胆囊癌应用吉西他滨联合替吉奥化疗的近期疗效较好,毒性反应较轻,患者耐受性可.

    作者:杨金珠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后结石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LC)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LCHTD)治疗后结石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47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均行LC联合LCHTD治疗.对可能影响术后结石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分析.结果 247例患者中,术后1年累积复发率为2.43%,3年累积复发率为8.10%,5年累积复发率为14.98%.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结石数量、胆总管直径、是否行碎石术、胆总管扩张、胆囊管扩张、合并炎症与术后结石复发有关(P<0.05);性别、病程、胆总管结石类型、结石直径与术后复发无相关性(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胆总管直径≥1.5 cm、胆总管扩张、胆囊管扩张、合并炎症是术后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结石数量、胆总管扩张、胆囊管扩张与术后结石复发无关(P>0.05).结论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LC联合LCHTD治疗后结石复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认真评估患者术后复发的风险,并积极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术后结石复发率.

    作者:蔡宇;何彦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二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术后出现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比较

    目的 比较二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术后出现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Post Cholecystectomy Syndrome,PCS)的发生率,进而探讨PCS发生的原因、预防及解决措施.方法 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08.10月~2016.4月慢性结石性胆囊炎行手术治疗病人共365例,分析总结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出现PCS的病人69例,开腹胆囊切除术28例,LC41例,二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CS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而与何种手术方式无关.正确的认识PCS,采取合理预防和治疗措施,有利于减少PCS的发生.

    作者:洪磊;项和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胰腺坏死感染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PCD)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胰腺坏死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13例SAP合并胰腺周围组织坏死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PCD治疗54例作为观察组,采用开腹手术引流治疗59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围手术期指标及引流液体细菌培养情况,检测并比较术前、术后7d的炎症指标和实验室指标.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79.6%,低于对照组的81.4% (x2 =0.394,P=0.530);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死亡或放弃治疗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再次手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d的WBC、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血糖、PCT、TNF-α、IL-8水平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血糖、PCT、TNF-α、IL-8水平降低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引流液体细菌培养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D治疗ASP合并胰腺坏死感染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实验室指标,利于术后胰腺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秦胜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于老年急性坏疽性胆囊炎临床价值探讨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于老年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3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AGC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式的差异,将28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58例行LC的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疗效、手术一般情况、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略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者疗效相当;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且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等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疗效相当的基础上,LC能够加快患者的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张晓征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术前内镜引流在疑似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恶性肿瘤患者外科治疗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术前内镜引流在疑似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恶性肿瘤患者外科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我院在2010.1~2014.12期间,对收治入院的肝门部胆管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影像学评估,将评估后的病人分成3组:肿瘤可切除组;肿瘤肯定不能切除组;肿瘤疑似可切除组.可切除组采用手术治疗,肯定不能切除组采用内镜治疗(内镜治疗不成功者采用PTCD),对疑似可切除组采用术前内镜引流,1~2天后再行剖腹探查手术,术中探查能够切除肿瘤者则予以切除,不能切除者则直接关腹.本文主要对疑似可切除这一组病人(共1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本组17例中,男11例,女6例,年龄46~63岁,平均年龄52岁.术前Bismuth分型:Ⅱ型2例,Ⅲ型11例,Ⅳ型4例.术前影像学评估均不能确定肿瘤能否切除,外科手术前1~2天行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11例)或内镜下塑料支架置入术(ERBD,6例).术中探查提示:胆囊癌侵及肝门部胆管3例,均行姑息性胆囊切除术;肝癌侵及肝门部胆管4例,行左半肝切除联合右肝管空肠R-Y内引流术1例,3例行肿瘤活检术;原发性胆管癌10例,行根治性切除2例,姑息性切除2例,余6例仅行肿瘤活检.7例病人术后1~2周将鼻胆管引流改为塑料支架引流.全组1患者出院时均无胆道外引流管,黄疽有效缓解率为100%.结论 对疑似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恶性肿瘤患者术前1~2天先行内镜引流,既可增加该类病人外科手术切除的机会,也可有效避免对术中明确不能切除的患者实施“U”型管外引流,从而大限度地提高该类病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刚;王成;邵峰;胡元国;邱陆军;黄强;查恕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在高龄高危患者急性胆囊炎应用探讨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pere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PTGD)在高龄高危患者急性胆囊炎的应用.方法 对2013年1月~2015年12月67例接受经皮经肝胆囊引流术治疗的高龄高危急性胆囊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7例患者均一次置管成功,无死亡病例,患者24小时腹痛缓解率85.1%,术后第1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高体温较术前明显减低(P<0.05),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较术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高体温、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基本恢复正常(P<0.01),术后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分别为:引流管脱出、胆囊出血、引流管折断.结论高龄高危急性胆囊炎患者急诊手术治疗具有极高风险,做为一个过渡桥梁,PTGD是一项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

    作者:魏勇;王海涛;宫焕松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双介入治疗效果分析

    早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症状不显著,往往被忽视,多数患者明确诊断时已经丧失手术治疗的可能性[1-3].随着介入学的发展,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及经皮肝穿刺胆管支架置入术成为临床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主要手段,但是目前相关研究认为[4-8]其作为姑息性治疗方法,术后采取经皮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或单纯经皮动脉灌注化疗术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生存情况.

    作者:李海渊;李建新;周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肝)总管结石与常规开腹手术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肝)总管结石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近三年于我院就诊治疗的胆(肝)总管结石患者60例,常规治疗组30例,观察组30例.常规治疗组患者采用常规开腹手术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的治疗手段.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下床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患者的残石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肝)总管结石可明显减轻患者的术后痛苦,减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残石率,是值得临床推荐的胆(肝)总管结石治疗策略.

    作者:王鹏霄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