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异甘草酸镁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肝损害的效果观察

陈蕾蕾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 异甘草酸镁,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天门冬氰酸氨基转移酶(AST)
摘要:目的 分析讨论异甘草酸镁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9月至2015年5月期间,我院接收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共计147例,其中导致肝功能损伤的患者共计92例,选择此9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配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其中,对照组46例患者接受传统治疗手段,试验组46例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加以异甘草酸镁给药,比较治疗时间过半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同时,比较治疗前及结束后两组患者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氮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变化以及平均治疗时间.结果 治疗时间过半时;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为71.74%、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为97.83%;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差异不大(P>0.05),治疗后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平均给药时间短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肾综合征出血热且合并肝损伤的患者,治疗过程中加以异甘草酸镁给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加快患者康复速度,临床效率高.
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EpCAM、Oct-4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EpCAM和Oct-4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分布情况及其与肝细胞癌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5例肝细胞癌和相应癌旁组织中EpCAM和Oct-4的表达、分布情况.结果 肝细胞癌组织中EpCAM和Oct-4蛋白产物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1% (28/65)和53.8% (35/65)(P<0.05),明显高于相应癌旁组织4.62%(3/65)和7.69% (5/65),EpCAM在高水平AFP组的肝细胞癌患者中呈高表达(P<0.05),而Oct-4在无肿瘤包膜组或有门静脉癌拴组的肝细胞癌患者中呈高表达(均P <0.05),EpCAM与Oct-4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EpCAM 和Oct-4可能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相关,Oct-4有可能成为肝癌干细胞表面标记物.

    作者:奚忠;郭榆江;吴政龙;潘瑶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局部消融联合胆道支架植入治疗无法手术切除的肝门胆管肿瘤及邻近肝门胆管的肝脏肿瘤

    目的 肝门腱管及邻近区域肿瘤的热消融治疗属于禁忌症,我们根据该区域肿瘤和肝门胆管的关系进行分型,在冷循环灌注保护肝门胆管的前提下,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策略制定治疗方案.方法 肝门胆管内肿瘤采用胆道射频消融导管行胆道内消融,邻近肝门胆管的肝脏肿瘤行微波消融,必要时联合胆道支架植入,独创经胆囊途径扩张肝内胆管,肝内胆管穿刺置管,冷循环灌注保护肝门胆管等措施.结果 胆道肿瘤射频消融120余例,随访3个月至1年,3个月、6个月、1年支架通畅率分别为90%、75%、65%,无明显胆道肿瘤消融并发症;经胆囊途径扩张肝内胆管,并注水行邻近肝门胆管的肝脏病灶微波消融术6例,随访1月、3月、6月、1年,均无胆道损伤、狭窄等并发症,远期疗效有待继续观察.结论 根据我们的分型及治疗策略,该区域的肿瘤得到消融的疗效,突破了治疗禁区.

    作者:梁军;杨业发;董春燕;姜虹;周俊;高勇;唐庆贺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尾状叶肝癌射频消融的局部疗效的短期观察

    尾状叶作为肝脏的一个特殊部分,在解剖学、生理学等方面尚未得到彻底明了地研究[1].目前,发生于该部位的肿瘤采用外科手术治疗仍是肝脏外科中困难、具挑战性和风险的[2].随着微创医学观念的普及及微创技术的发展,尾状叶肝癌接受微创治疗的情况越来越多.为此,笔者对4例接受PMWA治疗的尾状叶肝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加以讨论,以提供临床经验.

    作者:朱俊军;葛乃建;刘学;申淑群;伍路;张一军;杨业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TACE+125碘粒子植入与TACE+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经皮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CT导向下125碘粒子植入与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肝癌对术后复发和病人生存的影响,进一步明确两组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 选择60例原发肝癌患者,去除肝门部大血管旁及胆管、胆囊旁射频消融禁忌症,不适消融治疗病例,随机分成2组,30例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为对照组,治疗组30例TACE+125碘粒子植入治疗,术后行肿瘤体积、血AFP值、血常规、肝功能指标、肝区疼痛、肿瘤复发、随访生存期对比.结果 与射频消融治疗组相比,粒子植入治疗组术后累积复发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5.325 P=0.022);术后疼痛明显减少(x? =7.68 P=0.012);术后累积生存率及术中出血无统计学差异(x2=1.765 P=0.184);西组均未见胆漏、腹腔感染、肝肾功能衰竭.结论 TACE联合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较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治疗原发性肝癌适应症更为宽广,疗效更为肯定.

    作者:宋诏民;尹承慧;彭勋;王宁;刘子凤;赵培丽;郎晓林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自制推结器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自制推结器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应用自制推结器行LC术的685例患者(观察组)及行统LC术的618例患者(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所用手术时闯、中转开腹手术、术中胆管损伤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26.84±13.07) min低于对照组(38.05±18.33) min,差异著(t=12.801,P<0.01);观察组术中腱管损伤率(0.15%)和中转开腹手术率(0.29%)均低于对照组(0.32%、0.81%),但差异不具显著性(t =0.008、0.802,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出血现象,观察组无胆漏发生,且切口感染率(0.44%)和总体并发症发生率(0.44%)均低于对照组(0.65%、0.81%),但差异不具显著性(x2=0.018、0.251,P>0.05).结论 LC术中应用自制推结器是一种简单、实用、安全、经济且容易掌握的手术方法,能有效减少患者术中副损伤、术后并发症,缩短手术操作时间,有益于LC术工作的开展和推广.

    作者:李述剑;方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HCC合并胆管癌栓的外科手术治疗

    背景 HCC合并胆管癌拴临床中较少见,发生率为1.2%-9% 针对这种情况的外科处理文献报道的更少.外科处理面临的两个难题为:是否保留有癌栓的胆管;术后复发如何处理.为解决这些难点,笔者中心采取保留肝外胆管的肝切除治疗HCC合并胆管癌栓,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Yamamoto S;Hasegawa K;Inoue Y;Ann Surg;潘树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胆石性肠梗阻的早期诊断与治疗体会

    胆石性肠梗阻是胆囊结石或胆总管结石等胆系结石通过胆肠内瘘或Oddis括约肌进入肠管形成的机械性肠梗阻,是胆石症的少见并发症之一,约占机械性肠梗阻的1%-2%[1].胆石性肠梗阻好发于合并症较多的老年患者,约占65岁以上老年患者非绞窄性肠梗阻的1/4左右[2],病情进展缓慢而反复,因其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多样且不典型,所以术前诊断困难,易于误诊.

    作者:何承祥;黄海;肖诗铭;刘禹;盛春晓;唐炎尧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胆道镜在难治性胆管残余结石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胆道镜在难治性胆道残余结石的治疗.方法 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后的肝内外胆管残余结石患者120例,其中30例为复杂性肝内胆管残余结石,对其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取石难度较大的主要原因有结石因素和胆管因素;其中结石因素11例,胆道因素19例,其中12例存在肝内胆管狭窄,3例合并胆管的汇流异常或胆管变异;4例结石所在胆管与其汇入的胆管星锐角.经肝胆B超或CT证实胆管残余结石,再次行胆道镜检查和(或)结合术中胆道镜超选造影,成功发现残余结石,经胆管扩张、液电碎石及取石等措施将残余结石取净,无残留结石发生.结论 肝内胆管残余结石难治性的原因复杂,针对不同原因采用不同的方法.结合胆道镜超选造影、胆管扩张、液电碎石可提高取石成功率.

    作者:李立祥;欧松柏;许丽;吴浩翰;夏俊;张晏东;姚维海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CT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在21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局部并发症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局部并发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05月~2015年04月我科21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资料,因伴有局部并发症,行CT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其中急性液体积聚(AFC)4例、急性坏死物积聚(ANC)3例、胰腺假性囊肿3例、包裹性坏死(WON)2例和胰周脓肿9例.结果 本组患者均成功置入康利10号三腔引流管,21例患者共行24次穿刺置管引流,所有病例无出血、消化道瘘等并发症出现,并对比置管前后脉搏(P)、外周血白细胞(WBC)、血清淀粉酶(AMS),IL-6、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结论 CT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定位准确,操作相对简单安全,患者耐受性好,可避免传统手术治疗,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局部并发症患者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尹纯林;项和平;王伟;李贺;高明;葛魏巍;姜大同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放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 研究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放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疽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疽患者共计52例,以双盲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观察组采取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放术治疗,对照组则采取经皮肝胆管外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采取PTIBS治疗的观察组在黄疸改善中的显效率为92.3%,尽管稍高于对照组的88.5%,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平均生存期高于对照组,并发痖出现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白蛋白为(34.8±4.0)g/L,对照组为(28.5±3.1)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总腱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 PTIBS能够有效改善黄疸,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并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出现,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文龙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Toll样受体在肝癌细胞的表达及作用

    目的 观察Toll样受体(TLR2、TLR4和TLR9)在肝癌细胞组织、癌旁正常组织和肝硬化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重点检测TLR9在肝癌细胞中的作用.方法 用RT-PCR方法检测肝细胞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和肝硬化组织中的表达情况TLR2、TLR4、TLR9的表达;用TLR9的激动剂CpG寡脱氧核苷酸(CpG ODN)10 μg/ml分别作用HepG2细胞6小时、12小对和24小时后,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结果 与正常组织相比,肝癌细胞组织、肝硬化组织中的TLR9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但TLR2和TLR4的表达水平并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TLR 9激动剂CpG ODN作用于HepG2细胞后不同时间均能明显促进细胞生长.结论TLR9激动剂CpG ODN可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提示TLR9可能是肝癌治疗的靶点之一.

    作者:张迎寅;姚湧;计永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规则性肝段或肝叶切除术治疗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临床观察

    肝内胆管结石是指由胆道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以及胆汁滞留等因素引起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支胆管内结石,是胆管结石的一种类型[1-2].由于肝内毛细胆管细,且分布呈树枝状迂回曲折,以至于结石容易在其内滞留,容易诱发细菌感染,造成胆汁性肝硬化、肝脓肿以及肝萎缩等肝实质性病变,可诱发各种严重并发症,甚至可以造成患者死亡[1-4].

    作者:刘爽峰;余益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吉西他滨联合替吉奥方案治疗晚期胆囊癌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吉西他滨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胆囊癌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对28例晚期胆囊癌患者采用吉西他滨联合替吉奥方案治疗,吉西他滨1000 mg/m2,第1、8天静脉给药;替吉奥60 mg/m2/d,分2次口服,第1~ 14天,3周为1周期,至少应用2周期,2个疗程后评价患者的疗效、临床受益反应、毒副反应等.结果 入组28例均可评价疗效,治疗后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8例、稳定10例、进展9例,总有效率为32.1%,肿瘤控制率53.6%.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无一例死亡,主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皮疹、肝功能损害.结论 吉西他滨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胆囊癌近期疗效较好,毒性反应较轻,患者可以耐受.

    作者:单本杰;胡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异甘草酸镁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肝损害的效果观察

    目的 分析讨论异甘草酸镁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9月至2015年5月期间,我院接收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共计147例,其中导致肝功能损伤的患者共计92例,选择此9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配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其中,对照组46例患者接受传统治疗手段,试验组46例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加以异甘草酸镁给药,比较治疗时间过半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同时,比较治疗前及结束后两组患者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氮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变化以及平均治疗时间.结果 治疗时间过半时;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为71.74%、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为97.83%;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差异不大(P>0.05),治疗后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平均给药时间短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肾综合征出血热且合并肝损伤的患者,治疗过程中加以异甘草酸镁给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加快患者康复速度,临床效率高.

    作者:陈蕾蕾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miR-9与肝癌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新指出其年死亡率居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复发和转移是肝癌等恶性肿瘤的突出特点,也是治疗的难点[1].

    作者:陈朋;孙景畅;钱叶本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在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中的地位和价值

    我国是世界上乙型肝炎高发的地区,罹患肝炎后随之而来的肝硬化已经成为全世界第十四大死因,肝硬化越来越不被看做是一个单一的疾病,而足一种有着显著临床症状进行分期的一组全身性疾病[1].门脉高压是肝硬化发展的结局之一,同时也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在我国肝炎后肝硬化已成门脉高压症主要的病因,门静脉压力的大小取决于门静脉血流量和入肝阻力.肝硬化时入肝阻力增加是发生门脉高压的始动因子,而门静脉血流的增加是维持和加剧门脉高压的重要因素.

    作者:万福臻;刘付宝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螺旋CT下T管造影胆道成像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螺旋CT下T管造影胆道成像(spiral CT cholangiography,SCTC)技术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98例行胆总管探查术及T管引流胆道手术患者,术后三周以后行肝胆胰螺旋CT平扫,然后经T管5%泛影葡胺50 ~ 100 ml进行螺旋CT胆道造影,三维重建方法.隔日再行10%泛影葡胺T管常规X线造影.结果 SCTC显示肝内外胆管,胆管树形态,发现肝内胆管残石、肝内胆管树显示SCTC优于T管常规造影(P<0.05);肝外胆管残石与T管常规造影相似(P>0.05).残石的发现与纤维胆道镜检查结果相当.结论 CT下T管造影胆道成像,结合常规T管CT断层可同时观察胆道内外病变,弥补单纯T管造影不足;螺旋CT下三维成像显示肝内外胆管立体构象结构,同时显示肝脏、胰腺结构,为外科临床工作提供客观放射解剖学资料,也是评价手术方式的客观指标之一.

    作者:雷春;章安庆;姚金龙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胆管结石复发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的高低对胆管结石复发的临床意义,对胆管结石的预防和治疗起到指导作用.方法 选择本院普通外科2011年3月~2014年2月收治的120例胆管结石术后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手术前血清TSH水平高低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和升高组(观察组),对比胆管结石的复发率.同时观察组给予口服左甲状腺钠片,根据治疗后3个月TSH正常与否分为控制组和非控制组,对比胆管结石的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6、12、24个月的胆管结石的复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非控制组6、12、24个月的胆管结石的复发率显著高于控制组(P<0.05);控制组的12、24个月的复发率较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胆管结石复发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高年龄组较低年龄组的胆管结石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TSH水平与胆管结石的复发率相关,女性胆管结石的复发率较男性更高,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对胆管结石的预防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刘鸿瑜;吴珊珊;张少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

    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指发生在门静脉主干、分支或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及肠系膜下静脉的血栓.PVT是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往往会对向肝血流造成影响,甚至严重减少向肝血流,增加门静脉阻力,在加重肝功能损害的同时又增加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作者:陈炜;吴志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浅析黏液分泌型胆道肿瘤的诊疗难点

    起源于肝内外胆管的胆道肿瘤多数具有分泌黏液的能力,但在绝大多数患者中黏液局限于肿瘤细胞内.然而,一些肿瘤在肝内外胆管内分泌粘稠的黏液,导致梗阻性黄疸和胆管炎,且伴有明显的胆管扩张.这类肿瘤被报道为黏液分泌型胆道肿瘤(MPBTs)[1].

    作者:杨新伟;张宝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