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吲哚氰绿(ICG)排泄试验和MELD评分

潘飞;陈大志;盛勤松;郎韧

关键词:脏储备功能, 吲哚氰绿(ICG)排泄试验MELD评分切除, 术后经病理确诊
摘要:目的 探讨吲哚氰绿(ICG)排泄试验和MELD评分之间的关系.方法 40例终末期肝病患者,根据Child-Pugh 肝功能分级分为A、B、C三级;利用脉冲式色素浓度图象分析仪(DDG)行吲哚氰绿(ICG)排泄试验(血浆清除率(K)和15分钟滞留率(R15),同时计算患者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结果 随着肝功能分级的递增,K值下降,而R15和MELD评分则增加,各级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吲哚氰绿(ICG)排泄试验与MEIJD评分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K值与MELD评分呈明显负相关(r=-0.901);而R15与MEID评分则成明显正相关(r=0.864).结论 1.吲哚氰绿(ICG)排泄试验(K值、R15)是评价肝脏储备功能的良好指标,其K值、R15随着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递增而变化;2.K值和R15与MELD评分关系密切,其中,K值的相关性更为显著,提示K值有可能成为评估终末期肝病简便、准确的指标.
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致梗阻性黄疸49例诊治体会

    肝包虫囊肿是西部地区常见多发病,而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致梗阻性黄疸少见.文献报道约占肝包虫病的1.7~6.0%,我院1987年2月~2007年12月收治肝包虫病人1893例,其中肝包虫囊肿破人胆道致梗阻性黄疸49例,占同期肝包虫病人的2.6%.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海龙;陈长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大鼠40%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建立及移植肝的病理观察

    目的 建立稳定的大鼠40%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并观察术后移植肝功能与病理的变化.方法 采用改良二袖套法建立大鼠40%小体积肝移植模型,观察1 W生存率,并于术后1、2、4、7天检测肝功能、移植肝组织学变化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细胞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结果 手术成功率97.5%,1 W生存率60%,无肝期平均(12±2.5)min,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术后即第1天即明显增高,第2天高,以后逐渐降低.组织学检查术后2天即可见较多二倍体和多倍体肝细胞.免疫组化检测移植肝PCNA表达于术后第2天高.结论 通过技术改进,简化了手术操作,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及模型的稳定性.大鼠小体积移植肝仍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

    作者:徐贵云;江艺;陈海燕;潘凡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肝硬化性血管瘤与肝其它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差异

    目的 比较分析肝硬化性血管瘤与肝海绵状血管瘤、肝细胞癌、肝胆管细胞癌及转移性肝癌的影像学表现差异,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术前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并分析自2000~2008年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lO例肝硬化性血管瘤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包括CT、MRI表现.结果 本组肝硬化性血管瘤缺乏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典型CT及MRI特征:CT增强动态扫描显示肿瘤动脉期、门脉期均无明显强化,延时扫描病灶强化较为明显;MRI T1加权像病灶为低信号,12加权像病灶表现为由多种信号组成,部分病灶呈高信号.其中3例误诊为肝细胞癌,2例误诊为胆管细胞癌,1例误诊为胆管细胞癌合并感染,1例误诊为肝转移瘤,1例误诊为肝脓肿,1例误诊为非典型性海绵状血管瘤,1例误诊为后腹膜肿瘤.结论 认识肝硬化性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对于提高该病的认识和术前诊断水平,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范飞;赵军;徐峰;谢峰;俞文隆;张永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断与治疗

    肝脏炎性假瘤(Inflammtory pseudotumor of the liver,IPL)一种极为少见的、由各类致炎因子引起的,以炎性结节性增生为特征的非肿瘤性疾病.1953年,Pack等首先描述了其特点,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医生缺乏对该病的认识,经常误诊,术前难以确诊,不易与肝脏恶性肿瘤鉴别,常导致不必要的扩大手术[1].

    作者:窦科峰;曹大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肝移植术后非吻合口性肝内胆管狭窄的危险因素及诊治

    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达13%~35%,是影响移植患者预后和移植物失败的主要原因,其中以胆管狭窄和胆瘘为常见[1].

    作者:苏旭;陈福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肝细胞癌肝切除术中经大网膜静脉注射丝裂霉素预防肿瘤复发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肝细胞癌肝切除术中,经大网膜静脉注射丝裂霉素(Mitomycin-c,MMC)预防术后肿瘤复发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298例肝细胞癌行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中经大网膜静脉注射MMC的用药组共计139人,未行任何化疗药物注射的对照组共计159人,随访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用药组与对照组总体无瘤生存期无显著差别,中位无瘤生存期分别为:术后9.5月、6月(P=0.112).作分层分析提示:肿瘤单发、大直径小于5 cm、镜下无门脉癌栓者,用药组无瘤生存期显著长于对照组,中位无瘤生存期分别为:13月、8月(P=0.0068);18月、11月(P=0.0404);28月、10月(P=0.0152).其余条件,用药组与对照组无瘤生存期均无显著差别.结论 肝细胞癌行肝切除术,术中经大网膜静脉注射丝裂霉素,对于预防术后复发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应根据肿瘤的大小、门静脉癌栓及肿瘤的数量等情况调整用药剂量,以取得更好的疗效.同时前瞻性研究有还将着眼于联合其他化疗药物以提高术中化疗在预防术后肝细胞癌复发的价值.

    作者:黄杨卿;沈伟峰;杨甲梅;谢峰;阚彤;徐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他克莫司药物相互作用的新进展

    他克莫司(tacrolimus,FK506)是日本藤泽公司从放线菌属筑波链真霉菌N09993中提取的一种代谢产物,其化学结构属23元环大环内酯类免疫抑制剂[1].

    作者:李继芳;张翠欣;梁春慧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分束脾蒂离断术在巨脾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分束脾蒂离断术在巨脾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自2002年1月~2008年4月,将我院85例巨脾病人随机分成传统脾蒂离断组(n=40)和分柬脾蒂离断组(n=45),就脾蒂继发出血、胰瘘、脾热、手术时间和出血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分束脾蒂离断组术后无脾蒂继发出血;胰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脾蒂离断组(P<0.05);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分束脾蒂离断术可减少巨脾切除术后脾蒂继发出血,预防胰瘘的发生.

    作者:荆晓岳;张德重;闫争强;王建国;秦双;孔凡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肝外伤的处理原则

    肝脏为腹腔大实质性器官,腹部外伤中肝夕伤仅次于脾脏和小肠,位居第3位.而且肝脏体积大,质地松脆,受伤后极易破裂发生腹腔内出血或胆瘘,可引起出血性休克和胆汁性腹膜炎.

    作者:丁义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肝内胆管癌与肝细胞癌免疫组化差异对比分析

    目的 统计、对比、分析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e Cholangioeareinoma,ICC)及肝细胞癌(Hepatic Cell Carcinoma,HCC)免疫组化差异.方法 术后病理诊断ICC患者810例作为研究组,随机抽取同期HCC患者810例作为对照组(肝门部胆管癌不在本次研究之列);收集免疫组化资料用SPSS12.0软件统计,行X2检验或Fisher's检验.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ICC和HCC两组在Hep-1、HbsAg、CK19、CD34、P53、PCEA、CA19-9、HER-2、MUC1、CD10、AQP-1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CC是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免疫组化特征与HCC有明显差异.

    作者:宗华;宗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吲哚氰绿(ICG)排泄试验和MELD评分

    目的 探讨吲哚氰绿(ICG)排泄试验和MELD评分之间的关系.方法 40例终末期肝病患者,根据Child-Pugh 肝功能分级分为A、B、C三级;利用脉冲式色素浓度图象分析仪(DDG)行吲哚氰绿(ICG)排泄试验(血浆清除率(K)和15分钟滞留率(R15),同时计算患者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结果 随着肝功能分级的递增,K值下降,而R15和MELD评分则增加,各级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吲哚氰绿(ICG)排泄试验与MEIJD评分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K值与MELD评分呈明显负相关(r=-0.901);而R15与MEID评分则成明显正相关(r=0.864).结论 1.吲哚氰绿(ICG)排泄试验(K值、R15)是评价肝脏储备功能的良好指标,其K值、R15随着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递增而变化;2.K值和R15与MELD评分关系密切,其中,K值的相关性更为显著,提示K值有可能成为评估终末期肝病简便、准确的指标.

    作者:潘飞;陈大志;盛勤松;郎韧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等离子体冲击波碎石治疗胆道术后残余难取结石

    目的 总结165例胆道镜下等离子体冲击波碎石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的治疗经验,探讨胆道术后残余难取结石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8月采用胆道镜下等离子体冲击波碎石术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的165例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术后随访平均13个月(2~32月).结果 165例患者均经影像学确诊,其中包括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48例,肝内胆管结石102例,胆总管结石15例.所有患者均经胆道镜下等离子体冲击波碎石术治疗,取石成功161例,成功率97.6%,取石失败4例,其中因肝内胆管管状狭窄2例,窦道闭合2例.多取石次数9次,平均1.9次.操作过程中胆道出血3例,保守治疗好转,无胆道穿孔,窦道撕裂,胆瘘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胆道镜下等离子体冲击波碎石治疗胆道术后难取结石的治疗效果确切,方法简单可靠,治疗过程安全,成本相对较低,是此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管蔚;赵翰林;孙谷;孙跃明;陆文熊;白剑峰;傅赞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中药逆转肝癌多药耐药的研究进展

    1943年,耶鲁大学的Gilman等首次将氮芥用于淋巴瘤的治疗,揭开了现代肿瘤化疗的序幕.近年来随着新的化疗药物和剂型的不断问世,化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

    作者:杨盛力;彭静;陈孝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微创肝脏外科500例以上治疗经验

    微创肝脏外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近一系列研究的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但是至今仍没有一种微创方法作为首选手段得到广泛的认可.

    作者:Joseph F Buell;刘念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原位肝切除术在大肝癌破裂出血中的应用(附12例报告)

    自发性破裂出血是肝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正确的治疗可改善预后,肝切除术是治疗肝癌破裂出血为有效的手段,常规肝切除术通常先分离周围粘连、离断相应韧带、阻断半肝血流或肝门甚至全肝血流后再切除病变肝脏,对于巨大肝癌侵犯膈肌或周围脏器,常规肝切除分离困难,出血广泛者,可采用原位肝切除术.

    作者:程俊波;刘轲;张绍庚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丹参酮ⅡA对人胆管癌细胞Survivin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目的 体外实验研究丹参酮ⅡA对人肝内胆管癌细胞株HCCC-9810 Survivin基因的影响并探讨其与胆管癌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0~10 μg/ml)的丹参酮ⅡA作用人肝内胆管癌细胞72 h后.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T-PCR)检测Survivin mRNA水平,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记法测定Survivin蛋白表达变化,通过MTT比色法观察其对细胞抑制影响,流式细胞仪行胆管癌凋亡测定.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丹参酮ⅡA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胆管癌细胞的生长,1~10μg/ml丹参酮ⅡA作用72 h后,Survivin mRNA水平均受到显著抑制(P<0.05),5μg/na以上剂量组抑制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在体外丹参酮ⅡA能够抑制人肝内胆管癌细胞株HCCC-9810Survivin的表达,这可能是丹参酮Ⅱ A抑制其生长的机制之一.

    作者:齐伟;黄强;王成;邱陆军;余继海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PEP-1-SOD1融合蛋白转导入大鼠肝脏组织的能力及酶活性

    目的 研究PEP-1-SOD1融合蛋白转导人大鼠肝脏组织的能力及其酶活性.方法 实验分为SOD1组和PEP1-SOD1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500 μg SODI和500 μg PEP-1-SOD1融合蛋白人大鼠体内,于0.5,1,2,4,8和24 h时间点取肝脏(n=6,每组,每个时间点).免疫荧光技术检测PEP-1-SOD1的转导能力.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肝脏组织SOD1活性.结果 SOD1蛋白不能进入肝脏组织内.PEP-1-SOD1可转导入肝脏组织内,SOD1活性于注射后0.5 h开始升高,1 h达高峰,持续存在达24 h,两组各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OD1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P-1-SOD1以天然酶活性形式转导入肝脏组织,为进一步的动物模型实验及临床疾病进行蛋白质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张友恩;王家宁;唐俊明;杨建业;郭凌郧;黄永章;付守芝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胆囊管残留综合征23例分析

    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广泛开展及手术适应症的逐步扩大,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提高,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复杂胆囊手术中逐步得到应用,LC术后并发胆囊管残留综合症(cholecystic duct remnant syndrome,CDRS)逐渐增多.现将我院2000年1月~2008年4月收治的23例CDR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其病因和防治进行探讨.

    作者:刘天锡;杨浩雷;冯保华;姚永良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肝硬化性血管瘤的临床诊治探讨

    硬化性血管瘤是肝血管瘤中较少见的类型,术前诊断较难,确诊要靠病理学,如未能正确掌握其影像表现、病理表现,很容易终误诊,且采取不必要的手术及其它治疗.现收集2000~2006年本院14例肝硬化性血管瘤,对照分析其CT表现及手术、病理所见,分析总结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以期提高诊断治疗的准确性.

    作者:陆崇德;傅晓辉;储开健;姚晓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胆道镜下微爆破碎石治疗胆管难取性残留结石的临床探讨

    目的 探讨胆道镜下微爆破碎石治疗手术后难取性胆道残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1999年10月至2008年10月间分别来自我院及外院的85例胆管难取性残留结石的病人,行纤维胆道镜下微爆破碎石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有多次胆道手术史者(2~4次)43例,结石巨大嵌顿18例,胆管狭窄14例.结果 85例复杂胆道术后残余结石患者经纤维胆道镜下微爆破碎石治疗,碎石成功率达100%,取石成功80例,成功率94.1%;取石失败5例(5.9%),其中胆管成角较大,胆道镜无法插入2例;2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回家后T管脱出,未及时来院重新置管,放弃治疗.1例窦道闭合,胆道镜无法插入,无胆道损伤、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胆道镜下微爆破碎石治疗手术后难取性胆道残留结石安全易行,疗效确切,大大减少了再次手术对患者带来的痛苦,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刘丹峰;陈萍;刘志刚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