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细胞色素P4502E1和氧化应激与大鼠非酒精脂肪性肝炎的关系

王旭霞;赵曙光;王景杰;刘震雄;赵保民;秦明;闻勤生

关键词:CYP2E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氧化应激, MOA, SOD
摘要:目的 观察大鼠非酒精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tiis,NASH)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探讨其与细胞色素P4502E1的表达和氧化应激的关系.方法 用高脂饮食制备非酒精脂肪性肝人鼠模型,正常组普通饲料喂养,12 w末处死各组大鼠,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ALT、AST、血糖、胰岛素,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测定肝组织CYP450及同工酶CYP2E1含量,TBA法和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肝组织MDA含量和SOD活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血糖、胰岛素显著升高(P<0.05),肝组织MDA及CYP2E1含量显著增高(P<0.05),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肝脏的脂肪变性程度和炎症活动度均显著增高(P<0.05).结论 成功复制NASH大鼠模型,CYP2EI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有关,MDA和SOD在NASH脂质过氧化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肝移植术后非吻合口性肝内胆管狭窄的危险因素及诊治

    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达13%~35%,是影响移植患者预后和移植物失败的主要原因,其中以胆管狭窄和胆瘘为常见[1].

    作者:苏旭;陈福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原位肝切除术在大肝癌破裂出血中的应用(附12例报告)

    自发性破裂出血是肝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正确的治疗可改善预后,肝切除术是治疗肝癌破裂出血为有效的手段,常规肝切除术通常先分离周围粘连、离断相应韧带、阻断半肝血流或肝门甚至全肝血流后再切除病变肝脏,对于巨大肝癌侵犯膈肌或周围脏器,常规肝切除分离困难,出血广泛者,可采用原位肝切除术.

    作者:程俊波;刘轲;张绍庚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细胞色素P4502E1和氧化应激与大鼠非酒精脂肪性肝炎的关系

    目的 观察大鼠非酒精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tiis,NASH)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探讨其与细胞色素P4502E1的表达和氧化应激的关系.方法 用高脂饮食制备非酒精脂肪性肝人鼠模型,正常组普通饲料喂养,12 w末处死各组大鼠,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ALT、AST、血糖、胰岛素,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测定肝组织CYP450及同工酶CYP2E1含量,TBA法和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肝组织MDA含量和SOD活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血糖、胰岛素显著升高(P<0.05),肝组织MDA及CYP2E1含量显著增高(P<0.05),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肝脏的脂肪变性程度和炎症活动度均显著增高(P<0.05).结论 成功复制NASH大鼠模型,CYP2EI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有关,MDA和SOD在NASH脂质过氧化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王旭霞;赵曙光;王景杰;刘震雄;赵保民;秦明;闻勤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胆囊切除术中胆道镜应用与胆道造影的比较

    胆囊结石患者中有10%~15%合并胆总管结石,其中1/3的胆总管结石不引起任何临床症状,且胆囊结石患者约有2%~4%可能因残余结石需再次手术,同时如出现胆总管结石残留可使患者手术后发生胆管炎、胰腺炎等并发症[1].

    作者:方心安;吴斌;黄道林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中药逆转肝癌多药耐药的研究进展

    1943年,耶鲁大学的Gilman等首次将氮芥用于淋巴瘤的治疗,揭开了现代肿瘤化疗的序幕.近年来随着新的化疗药物和剂型的不断问世,化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

    作者:杨盛力;彭静;陈孝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肝外伤的处理原则

    肝脏为腹腔大实质性器官,腹部外伤中肝夕伤仅次于脾脏和小肠,位居第3位.而且肝脏体积大,质地松脆,受伤后极易破裂发生腹腔内出血或胆瘘,可引起出血性休克和胆汁性腹膜炎.

    作者:丁义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微创肝脏外科500例以上治疗经验

    微创肝脏外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近一系列研究的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但是至今仍没有一种微创方法作为首选手段得到广泛的认可.

    作者:Joseph F Buell;刘念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肝血管瘤手术切除技术

    肝血管瘤(Hepatic Hemangioma)是肝脏常见良性肿瘤,以肝海绵状血管瘤(Cav-emoushemangiomaoftheliver,CHL)为常见.大多数肝血管瘤生长缓慢,症状轻微,预后良好,只需要定期观察.

    作者:张志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肝细胞癌肝切除术中经大网膜静脉注射丝裂霉素预防肿瘤复发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肝细胞癌肝切除术中,经大网膜静脉注射丝裂霉素(Mitomycin-c,MMC)预防术后肿瘤复发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298例肝细胞癌行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中经大网膜静脉注射MMC的用药组共计139人,未行任何化疗药物注射的对照组共计159人,随访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用药组与对照组总体无瘤生存期无显著差别,中位无瘤生存期分别为:术后9.5月、6月(P=0.112).作分层分析提示:肿瘤单发、大直径小于5 cm、镜下无门脉癌栓者,用药组无瘤生存期显著长于对照组,中位无瘤生存期分别为:13月、8月(P=0.0068);18月、11月(P=0.0404);28月、10月(P=0.0152).其余条件,用药组与对照组无瘤生存期均无显著差别.结论 肝细胞癌行肝切除术,术中经大网膜静脉注射丝裂霉素,对于预防术后复发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应根据肿瘤的大小、门静脉癌栓及肿瘤的数量等情况调整用药剂量,以取得更好的疗效.同时前瞻性研究有还将着眼于联合其他化疗药物以提高术中化疗在预防术后肝细胞癌复发的价值.

    作者:黄杨卿;沈伟峰;杨甲梅;谢峰;阚彤;徐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肝移植术后监测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在移植肝术后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8例肝移植术后患者行床旁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超声检查,观察移植肝实质及周围回声变化及肝动、静脉系统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改变.结果 38例移植肝中3例(7.8%)肝实质回声增强或肝包膜下见部分大小不一的低回声灶.血流动力学变化:2例(5.2%)肝动脉血流流速减慢,呈低速高阻型,;5例(13.1%)门静脉流速增快;1例(2.6%)肝静脉呈单向波.5例(13.1%)胆总管腔显示不清;11例(28.9%)先后发生排斥反应;1例(2.6%)肝动脉血栓形成(HAT);6例(15.8%)门静脉吻合口狭窄;3例(7.8%)门静脉血栓形成;30例(78.9%)于肝周及胸腹腔有少量积液.结论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应用于移植肝术后检测其物理形态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对早期发现肝移植排异反应及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蔡叶萍;高晓军;曲虹;娜仁图戈;蔡振刚;宋涛;张博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吲哚氰绿(ICG)排泄试验和MELD评分

    目的 探讨吲哚氰绿(ICG)排泄试验和MELD评分之间的关系.方法 40例终末期肝病患者,根据Child-Pugh 肝功能分级分为A、B、C三级;利用脉冲式色素浓度图象分析仪(DDG)行吲哚氰绿(ICG)排泄试验(血浆清除率(K)和15分钟滞留率(R15),同时计算患者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结果 随着肝功能分级的递增,K值下降,而R15和MELD评分则增加,各级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吲哚氰绿(ICG)排泄试验与MEIJD评分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K值与MELD评分呈明显负相关(r=-0.901);而R15与MEID评分则成明显正相关(r=0.864).结论 1.吲哚氰绿(ICG)排泄试验(K值、R15)是评价肝脏储备功能的良好指标,其K值、R15随着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递增而变化;2.K值和R15与MELD评分关系密切,其中,K值的相关性更为显著,提示K值有可能成为评估终末期肝病简便、准确的指标.

    作者:潘飞;陈大志;盛勤松;郎韧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等离子体冲击波碎石治疗胆道术后残余难取结石

    目的 总结165例胆道镜下等离子体冲击波碎石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的治疗经验,探讨胆道术后残余难取结石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8月采用胆道镜下等离子体冲击波碎石术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的165例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术后随访平均13个月(2~32月).结果 165例患者均经影像学确诊,其中包括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48例,肝内胆管结石102例,胆总管结石15例.所有患者均经胆道镜下等离子体冲击波碎石术治疗,取石成功161例,成功率97.6%,取石失败4例,其中因肝内胆管管状狭窄2例,窦道闭合2例.多取石次数9次,平均1.9次.操作过程中胆道出血3例,保守治疗好转,无胆道穿孔,窦道撕裂,胆瘘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胆道镜下等离子体冲击波碎石治疗胆道术后难取结石的治疗效果确切,方法简单可靠,治疗过程安全,成本相对较低,是此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管蔚;赵翰林;孙谷;孙跃明;陆文熊;白剑峰;傅赞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分束脾蒂离断术在巨脾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分束脾蒂离断术在巨脾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自2002年1月~2008年4月,将我院85例巨脾病人随机分成传统脾蒂离断组(n=40)和分柬脾蒂离断组(n=45),就脾蒂继发出血、胰瘘、脾热、手术时间和出血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分束脾蒂离断组术后无脾蒂继发出血;胰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脾蒂离断组(P<0.05);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分束脾蒂离断术可减少巨脾切除术后脾蒂继发出血,预防胰瘘的发生.

    作者:荆晓岳;张德重;闫争强;王建国;秦双;孔凡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肝硬化性血管瘤的临床诊治探讨

    硬化性血管瘤是肝血管瘤中较少见的类型,术前诊断较难,确诊要靠病理学,如未能正确掌握其影像表现、病理表现,很容易终误诊,且采取不必要的手术及其它治疗.现收集2000~2006年本院14例肝硬化性血管瘤,对照分析其CT表现及手术、病理所见,分析总结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以期提高诊断治疗的准确性.

    作者:陆崇德;傅晓辉;储开健;姚晓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肝脏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1 病理特点肝脏血管瘤(Hepatic Hemangioma)是肝脏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由残余的中胚叶或血管细胞形成,其病理上分为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血管内皮瘤及硬化性血管瘤,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多见.

    作者:邱双健;樊嘉;陈培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大鼠40%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建立及移植肝的病理观察

    目的 建立稳定的大鼠40%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并观察术后移植肝功能与病理的变化.方法 采用改良二袖套法建立大鼠40%小体积肝移植模型,观察1 W生存率,并于术后1、2、4、7天检测肝功能、移植肝组织学变化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细胞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结果 手术成功率97.5%,1 W生存率60%,无肝期平均(12±2.5)min,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术后即第1天即明显增高,第2天高,以后逐渐降低.组织学检查术后2天即可见较多二倍体和多倍体肝细胞.免疫组化检测移植肝PCNA表达于术后第2天高.结论 通过技术改进,简化了手术操作,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及模型的稳定性.大鼠小体积移植肝仍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

    作者:徐贵云;江艺;陈海燕;潘凡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行经皮肝穿刺新型射频治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行经皮肝穿刺新型射频治疗的疗效,探讨新型射频在治疗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的应用.方法 在B超引导下,将射频电极针经皮穿刺人肝肿瘤内,对其进行原位毁损消融.结果 28例患者共34个病灶中:直径≤3 cm的23个瘤体,21个完全毁损,热毁损率为91.3%;直径为3~5 cm的11个瘤体中8个瘤体获得完全毁损,热毁损率为72.7%.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6、12个月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5%、53.6%;术后6、12、18个月生存率分别为100%,96.4%,92.9%.结论 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术对于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疗效可靠,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肝癌术后复发的方法.

    作者:王能;钱国军;沈强;盛月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TUSC3基因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 研究TUSC3基因在正常胰腺和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方法 利用寡核苷酸基因芯片技术和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20例胰腺癌组织和6例正常胰腺组织中TUSC3基因的表达.芯片杂交结果进行Ratio值分析,实时定量PCR进一步验证杂交结果,PCR产物的定量方法采用比较Ct法.结果 芯片扫描图像信号清晰,具有较低的整体背景和较高的信噪比.与正常胰腺组织相比,TUSC3基因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下调,平均Ratio值为0.297±0.38.荧光定量PCR结果:TUSC3基因平均模板量在正常胰腺组织中为0.0387493±0.00965,胰腺癌组织中为0.0206028±0.00401;与正常胰腺组织相比,胰腺癌组织中TUSC3基因表达下调1.88倍(P<0.05).结论 TUSC3基因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下调,其可能机制与该基因启动子区过甲基化有关,TUSC3基因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效应值得进一步研究. .

    作者:卫文俊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急性重症胰腺炎继发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近二十年来,急性重症胰腺炎(SAP)的治疗取得了积极的进展,随着人们对这一疾病发病机制、病理生理等认识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学者在早期液体复苏、营养支持策略等许多问题上的意见已渐趋一致.

    作者:耿小平;孙昀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胆囊管残留综合征23例分析

    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广泛开展及手术适应症的逐步扩大,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提高,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复杂胆囊手术中逐步得到应用,LC术后并发胆囊管残留综合症(cholecystic duct remnant syndrome,CDRS)逐渐增多.现将我院2000年1月~2008年4月收治的23例CDR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其病因和防治进行探讨.

    作者:刘天锡;杨浩雷;冯保华;姚永良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