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田;张柏和;杨立群;张永杰;姜小清;吴孟超
目的 探讨腹腔脾切除术(LS)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ITP)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7月~2005年7月27例ITP患者行LS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因术中出血中转开腹手术.25例完成LS,手术时间75~230 min,平均138 min,术中出血量20~350ml,平均97 ml.5例发现副脾并切除.术后1~2在恢复饮食并下地活动.住院时间4~11天,平均5.4天.2例切口感染,1例切口皮下血肿,1例皮下气肿.随访时间2.5~62个月,平均22个月,17例有效(68%),4例部分有效(16%).结论 LS治疗ITP安全可行、效果良好.
作者:劳伟东;向国安;陈开运;高鹏;肖方联;陈规划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特点和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病例和1例移植后早期血清HBsAg(+)、HBV-DNA(+)病例的临床诊疗经过,分析比较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临床特点.结果 2例肝移植乙肝复发病例治疗后乙肝病毒未能清除,1例移植后早期血清HBsAg(+)、HBV-DNA(+)病例治疗后乙肝病清除.结论 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变异和肝移植术前高病毒量是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重要原因;移植术后及时的病理能够提示抗病毒治疗结果.
作者:蒋力;穆毅;黄容洚;赵凤林;李传胜;鲁岩;赫荣;毛羽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应用数字化X线机透视下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难取性胆道残余结石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06年1月在我院应用数字化X线机透视下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难取性胆道残余结石的50例肝内外胆管残余结石患者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0例患者一次取石成功41例(82.0%),二次取石成功9例(18.0%),击碎大结石为3.5 cm×2.5 cm×2.0 cm.无胆道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数字化X线机透视下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难取性胆道残余结石能提高术后胆管残余结石的清除率,减少操作时间,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田大广;张捷;黄洁;魏晓平;董国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进展期胰腺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肿瘤复发的发生率高,影响了肿瘤根治术的疗效.为筛选出导致胰腺癌根治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选择出适合根治性切除的的病例从而制订相应的参考标准,作者收集了1999~2003年接受根治性胰腺癌切除术的133例病例,将其分为两组进行分析:Ⅰ组(81例,术后1年内复发),Ⅱ组(52例,术后1年内未发生复发),并对多项临床病理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
作者:刘念;耿小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后肾功能的变化及前列腺素对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比较32例下腔静脉阻断时间的不同(A组,下腔静脉阻断时间≤90分钟,B组:下腔静脉阻断时间>90分钟,<120分钟)对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后肾功能变化的影响以及分析前列腺素E1对背驮式肝移植术后肾功能的作用.结果 ①术后第1天,A组和B组患者的BUN、Cr较术前均有显著上升;术后第8天和第15天,两组患者的BUN和Cr与术后第1天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5).术后第1、8、15天,A组和B组患者的BUN、Cr相互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前列腺素E1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术后第1天的BUN与Cr的差异无显著性;术后第8天与术后第15天,前列腺素E1治疗组BUN与Cr的下降均更加显著(P<0.05).结论 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后肾功能可以逐渐缓慢恢复且下腔静脉阻断在120分钟以内,阻断时间的长短对术后的肾功能影响不大.背驮式肝移植术后早期使用前列腺素E1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改善肾功能.
作者:王伟;仇毓东;刘绪舜;徐庆祥;王峰;费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CCN家族成员的Cyr61、CTGF和Nov基因在孤立性大肝癌、结节性肝癌、小肝癌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比较孤立性大肝癌、结节性肝癌、小肝癌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半定量的RT-PCR方法分析各组肝癌组织中Cyr61、CTGF和Nov基因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83.3%(10/12)的结节性肝癌有静脉浸润,明显高于孤立性大肝癌和小肝癌(P<0.05),结节性肝癌的分化程序和肝硬化程度也明显较孤立性大肝癌和小肝癌差(P<0.05),孤立性大肝癌和小肝癌间的病理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孤立性大肝癌中Cyr61和CTGF基因表达量均较结节性肝癌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孤立性大肝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较好,且Cyr61、CTGF基因在孤立性大肝癌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结节性肝癌,提示孤立性大肝癌有相对较好的肿瘤生物学行为.
作者:曾志军;杨连粤;王伟;黄耿文;丁翔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外科治疗不同手术方式的选择,我们仍然认为应根据发病原因、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年龄、肝脏大小、肝功能、上消化道出血、脾脏大小与脾亢程度,以及外科医生自己的经验、习惯等多种因素个体化选择[1].
作者:蔡景修;刘吉奎;别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胆囊管结石在临床上时有所见.因其在解剖位置和病理改变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这类患者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难度大,处理困难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对这类患者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一些经验加以总结,以期引起同道重视.笔者所在科室自2000年2月至2005年2月,共收治本病186例,均经手术证实.现就我们对腹腔镜手术治疗这类患者的一些经验,进行临床分析.
作者:邢建桥;王岚;彭立勋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再次肝移植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例再次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方式.结果 20例再次肝移植均无术中死亡.5例(25%)于术后早期死于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急性心肌梗塞和颅内出血等并发症.15例(75%)至今存活,其中1例术后出现胆管吻合口狭窄,经ERCP扩张后痊愈;1例拔除T管后出现胆漏,经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 再次肝移植情况复杂,应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各种常见手术方式,认真细致的进行血管和胆道的重建,以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再次肝移植的疗效.
作者:张友磊;丁国善;傅志仁;李先兴;傅宏;倪之嘉;王正昕;郭闻渊;施晓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发病急骤,病情进展快,是腹部外科常见的严重急腹症.而高龄ACST病人由于并存疾病多和全身重要器官功能减退,其病情更加危重.我院自1990年1月~2005年1月共收治65岁以上的高龄ACST病人72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雷鹏举;刘荣;缑丽霞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后采用补贴法Ⅰ期闭合胆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胆总管切开取石,用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后,取胆囊浆肌层薄片或腹膜,借用医用吻合胶粘贴于缝合处.结果 本组20例无胆漏、胆道感染和腹腔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7.35 d,随访3个月到12个月,无胆管狭窄、结石复发等并发症.结论 胆总管探查后,可选择性Ⅰ期缝合胆总管.如果加用胆囊浆肌层薄片或腹膜补贴更安全可行.术后可避免带T管引流胆汁所造成的不便和痛苦,以及胆汁丢失引起的水电解质失衡和消化功能紊乱.具有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低等优点.
作者:虞立平;段建春;戴国芳;周林秋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肝内胆管细胞癌是原发性肝癌的一种较少见亚型,通过对83例临床特点的分析以加深对此种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1年1月经手术治疗的83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合并肝硬化与否分为两组,对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83例中31例合并肝硬化患者的平均年龄46岁,HBsAg阳性率87%(27/31),合并门静脉癌栓32%(10/31),淋巴结转移36%(11/31),CA19-9阳性81%(25/31),与不合并肝硬化患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31%、11%、2%和67%、4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值14.85,P<0.001).结论 合并有肝硬化的肝内胆管细胞癌具有发病年龄轻,HBsAg阳性率、CA199阳性率、门脉癌栓发生率、淋巴结转移率高以及预后差的特点.
作者:黄亮;晏建军;周飞国;陈中;严以群;吴孟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MARS人工肝在治疗重症胰腺炎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对4例重症胰腺炎患者进行MARS治疗,对比治疗前后IL-1、IL-6、TNF-α、NO水平及血淀粉酶、脂肪酶、肝肾功能等的改变.结果 4例患者,经MARS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血IL-1、IL-6、TNF-α、NO水平及淀粉酶、脂肪酶、肌酐、尿素氮、血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MARS人工肝对治疗重症胰腺炎是一种有效辅助治疗手段.
作者:魏晓平;李立;冉江华;田大广;刁畅;黄洁;董国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提高对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以下称Oddi括约肌)松弛性病变的诊治水平.方法 我院从1996年7月~2005年7月,对有反复急性胆管炎发叙及多次胆道手术患者,采用序贯性B超、上消化道造影和纤维胆道镜检测Oddi括约肌关闭径、开放经等措施,诊断Oddi括约肌松弛性病变.诊断明确者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以下称胆肠吻合术)或胃肠吻合术.本文总结48例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诊断为Oddi括约肌松弛性病变48例,均有反复多次急性胆管炎发作史,至少1次胆道外引流手术史.行Ⅰ期胆肠吻合术25例,Ⅱ期胆肠吻合术10例;Ⅰ期胃肠吻合术6例.7例放弃胆肠吻合手术.均获随访,随访6月~8年,行胆肠吻合术35例中,5例术后第一年发生急性胆管炎1~2次,都经短暂抗感染治疗后获愈.行胃肠吻合术6例中,2例分别于术后3、6月发生吻合口溃疡,经正规制酸治疗后获愈.未行胆道改道手术7例中3例死亡,1例死于胆汁性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死于急性重症胆管炎,1例死于胆管癌.结论 Oddi括约肌松弛性病变并不少见,根据病史,配合以纤维胆道镜为主的系统检查可正确诊断,一经诊断,果断行胆肠吻合术.
作者:霍永江;张天政;张小弟;张毅;郑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胆内瘘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998年3月~2005年7月收治的53例胆内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3%(6/53)的病人术前诊断为胆内瘘,88.7%(47/53)的病人为术中发现;在胆内瘘类型中,52.8%(28/53)为胆囊十二指肠内瘘,13.2%(7/53)为胆囊胃内瘘,15.1%(8/53)为胆囊横结肠内瘘,7.5%(4/53)为胆总管十二指肠内瘘,11.5%(6/53)为胆囊肝总管内瘘.胆石性肠梗阻占胆内瘘的7.5%.结论 胆内瘘术前诊断困难,对长期胆囊结石病人,尤其是发现胆道积气征应高度怀疑,其治疗方法可采用胆总管瘘口、肝总管瘘口、十二指肠瘘口、横结肠瘘口修补等方法,对胃瘘口可采用瘘口修补或胃部分切除处理.
作者:庄志祥;黄昌州;张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胆道术后感染是常见的胆道手术后并发症之一.本文总结本院2000~2005年间行开腹胆道手术336例,进行回顾性成组病例对照研究,旨在了解胆道疾病本身及患者自身相关因素对胆道术后感染的影响.
作者:田毅峰;王耀东;周松强;邱福南;何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索LC术后因各种并发症而再次开腹手术或再次腹腔镜下手术的产生原因、诊断依据、预防方法、治疗措施和预后.方法 回顾1994年6月至今,LC手术共3886例,因LC术后各种并发症而再次开腹手术或再次腹腔镜下手术者13例,占LC总数的0.33%.胆漏8例,其中5例胆囊管端漏,分别于LC后3、5、7、10及及2个月再次开腹行胆囊管结扎、腹腔引流术;1例肝右前叶裂伤于LC术后2 d开腹行列伤缝合并腹腔引流术;1例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行腹腔引流术;1例胆管裂伤于术后12天行开腹修补并腹腔引流术;腹腔出血2例分别于LC术后7、2小时经开腹结扎、腹腔镜下钛夹钳夹止血术.胃穿孔1例于LC术后第2天行胃穿孔修补及腹腔引流术.小肠梗阻1例于LC术后5天行小肠部分切除端端吻合术.胆管管狭窄1例于LC术后行胆总和端端吻合,术后7个月呈进行性阻塞性黄疸而住院再次开腹行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结果 13例均于LC术后经再次开腹或腹腔镜手术而获得治愈,经随访8~10年,无任何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结论 只要努力,LC术中各种并发症是可以防范的,若出现并发症,只有及时发现并加以正确处理,疗效也相当理想.
作者:庄彪;徐根才;吕一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急性胆囊扭转临床少见,术前诊断困难,现将我们近15年来经手术证实的10例胆囊扭转作一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王益钟;张国雷;陈善良;孙道中;王国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简称大出血)是门静脉高压症的一个常见和严重并发症:国外资料表明大约30%的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在其疾病进程中会发生大出血,如未经有效的治疗,病人1年内再出血率高达70%,2年内则为100%.
作者:陈雷;朱继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转谷氨酰胺酶(transglutaminase,TGs)家族是一类能够催化蛋白质酰基转移反应的钙依赖性酶,生成ε-(γ-谷氨酶)-赖氨酸异肽键或N,N-双(γ-谷氨酰)多胺键,通过共价结合使蛋白质内部或蛋白质之间形成不可逆性交联,被称为天然生物胶[1].
作者:邱江锋;张志奇;吴志勇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