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再次肝移植手术方式分析

张友磊;丁国善;傅志仁;李先兴;傅宏;倪之嘉;王正昕;郭闻渊;施晓敏

关键词:肝移植, 再次肝移植, 手术方式
摘要:目的 探讨再次肝移植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例再次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方式.结果 20例再次肝移植均无术中死亡.5例(25%)于术后早期死于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急性心肌梗塞和颅内出血等并发症.15例(75%)至今存活,其中1例术后出现胆管吻合口狭窄,经ERCP扩张后痊愈;1例拔除T管后出现胆漏,经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 再次肝移植情况复杂,应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各种常见手术方式,认真细致的进行血管和胆道的重建,以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再次肝移植的疗效.
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

    目的 探讨腹腔脾切除术(LS)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ITP)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7月~2005年7月27例ITP患者行LS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因术中出血中转开腹手术.25例完成LS,手术时间75~230 min,平均138 min,术中出血量20~350ml,平均97 ml.5例发现副脾并切除.术后1~2在恢复饮食并下地活动.住院时间4~11天,平均5.4天.2例切口感染,1例切口皮下血肿,1例皮下气肿.随访时间2.5~62个月,平均22个月,17例有效(68%),4例部分有效(16%).结论 LS治疗ITP安全可行、效果良好.

    作者:劳伟东;向国安;陈开运;高鹏;肖方联;陈规划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特点和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病例和1例移植后早期血清HBsAg(+)、HBV-DNA(+)病例的临床诊疗经过,分析比较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临床特点.结果 2例肝移植乙肝复发病例治疗后乙肝病毒未能清除,1例移植后早期血清HBsAg(+)、HBV-DNA(+)病例治疗后乙肝病清除.结论 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变异和肝移植术前高病毒量是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重要原因;移植术后及时的病理能够提示抗病毒治疗结果.

    作者:蒋力;穆毅;黄容洚;赵凤林;李传胜;鲁岩;赫荣;毛羽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腹腔镜治疗186例胆囊管结石临床分析

    胆囊管结石在临床上时有所见.因其在解剖位置和病理改变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这类患者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难度大,处理困难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对这类患者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一些经验加以总结,以期引起同道重视.笔者所在科室自2000年2月至2005年2月,共收治本病186例,均经手术证实.现就我们对腹腔镜手术治疗这类患者的一些经验,进行临床分析.

    作者:邢建桥;王岚;彭立勋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术中冰冻检查在诊断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术中冰冻切片检查在诊断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anthogranulomatous cholecystitis,XGC)中的作用.方法 统计我院10年间确诊XGC的33例病例,其中9例行术中冰冻切片检查.结果 9例患者术前均行B超及CT检查,术前诊断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3例,胆囊癌5例,胆囊占位1例.所有患者的术中所见均有胆囊壁明显增厚,胆囊与肝脏胆囊床面、大网膜等周围组织明显粘连.行术中冰冻切片检查后,快速病理回报提示,3例明确诊断XGC,4例为慢性胆囊炎性病变,2例提示胆囊壁蜂窝组织炎样改变.4例行胆囊切除术,4例行部分胆囊切除术,1例行胆囊癌根治术.术后病理均诊断为XGC.结论 XG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胆囊炎性病变,在临床上非常少见.胆囊慢性炎症使胆囊壁增厚,并与肝脏或临近组织粘连浸润,影像学上和大体上易误诊为胆囊癌.确诊XGC需依赖病理检查.术中冰冻切片检查可明确病变性质,排除胆囊恶性病变,对手术方式的选择有直接影响,避免了术中盲目扩大切除的可能.

    作者:杨田;张柏和;杨立群;张永杰;姜小清;吴孟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tTG在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

    转谷氨酰胺酶(transglutaminase,TGs)家族是一类能够催化蛋白质酰基转移反应的钙依赖性酶,生成ε-(γ-谷氨酶)-赖氨酸异肽键或N,N-双(γ-谷氨酰)多胺键,通过共价结合使蛋白质内部或蛋白质之间形成不可逆性交联,被称为天然生物胶[1].

    作者:邱江锋;张志奇;吴志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肝内胆管细胞癌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肝内胆管细胞癌是原发性肝癌的一种较少见亚型,通过对83例临床特点的分析以加深对此种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1年1月经手术治疗的83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合并肝硬化与否分为两组,对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83例中31例合并肝硬化患者的平均年龄46岁,HBsAg阳性率87%(27/31),合并门静脉癌栓32%(10/31),淋巴结转移36%(11/31),CA19-9阳性81%(25/31),与不合并肝硬化患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31%、11%、2%和67%、4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值14.85,P<0.001).结论 合并有肝硬化的肝内胆管细胞癌具有发病年龄轻,HBsAg阳性率、CA199阳性率、门脉癌栓发生率、淋巴结转移率高以及预后差的特点.

    作者:黄亮;晏建军;周飞国;陈中;严以群;吴孟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MARS人工肝在治疗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MARS人工肝在治疗重症胰腺炎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对4例重症胰腺炎患者进行MARS治疗,对比治疗前后IL-1、IL-6、TNF-α、NO水平及血淀粉酶、脂肪酶、肝肾功能等的改变.结果 4例患者,经MARS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血IL-1、IL-6、TNF-α、NO水平及淀粉酶、脂肪酶、肌酐、尿素氮、血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MARS人工肝对治疗重症胰腺炎是一种有效辅助治疗手段.

    作者:魏晓平;李立;冉江华;田大广;刁畅;黄洁;董国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胆内瘘53例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胆内瘘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998年3月~2005年7月收治的53例胆内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3%(6/53)的病人术前诊断为胆内瘘,88.7%(47/53)的病人为术中发现;在胆内瘘类型中,52.8%(28/53)为胆囊十二指肠内瘘,13.2%(7/53)为胆囊胃内瘘,15.1%(8/53)为胆囊横结肠内瘘,7.5%(4/53)为胆总管十二指肠内瘘,11.5%(6/53)为胆囊肝总管内瘘.胆石性肠梗阻占胆内瘘的7.5%.结论 胆内瘘术前诊断困难,对长期胆囊结石病人,尤其是发现胆道积气征应高度怀疑,其治疗方法可采用胆总管瘘口、肝总管瘘口、十二指肠瘘口、横结肠瘘口修补等方法,对胃瘘口可采用瘘口修补或胃部分切除处理.

    作者:庄志祥;黄昌州;张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术前胆道引流、胰肠重建方式及高龄因素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效果的影响

    尽管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死亡率已降到5%以下,但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仍然较高.目前对于术前胆道引流(PBD)是否有益于减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并发症发生率有着不同的看法,而高龄在一部分地区也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相对禁忌症,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的主要并发症或致死原因是胰瘘.

    作者:刘念;耿小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Cyr61、CTGF和Nov基因在孤立性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CCN家族成员的Cyr61、CTGF和Nov基因在孤立性大肝癌、结节性肝癌、小肝癌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比较孤立性大肝癌、结节性肝癌、小肝癌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半定量的RT-PCR方法分析各组肝癌组织中Cyr61、CTGF和Nov基因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83.3%(10/12)的结节性肝癌有静脉浸润,明显高于孤立性大肝癌和小肝癌(P<0.05),结节性肝癌的分化程序和肝硬化程度也明显较孤立性大肝癌和小肝癌差(P<0.05),孤立性大肝癌和小肝癌间的病理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孤立性大肝癌中Cyr61和CTGF基因表达量均较结节性肝癌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孤立性大肝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较好,且Cyr61、CTGF基因在孤立性大肝癌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结节性肝癌,提示孤立性大肝癌有相对较好的肿瘤生物学行为.

    作者:曾志军;杨连粤;王伟;黄耿文;丁翔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及一氧化氮在肝动脉结扎大鼠肝损伤中的意义及高压氧治疗作用

    目的 探讨大鼠肝脏及血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在肝动脉结扎损伤中的意义及高压氧的治疗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96只,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手术对照,肝动脉未结扎)、肝动脉结扎组(结扎组)和肝动脉结扎+高压氧治疗组(高压氧组).每组分为术后1 d、3 d、7 d、14 d时间点.高压治疗于术后2 h开始,吸纯氧60min,2/日,检测肝脏和血清中iNOS及NO水平,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肝脏常规病理检查.结果 结扎组肝组织iNOS、NO水平7 d达峰值,结扎组7、14 d与高压氧组及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高(P<0.01).血清iNOS水平7 d、14 d结扎组明显高于高压氧及对照组,结扎组3 d血清NO水平达峰值,3 d、7 d、14 d均较高压氧组明显升高(P<0.05).高压氧治疗各组血清ALT均较结扎组明显降低,病理示结扎组肝细胞浊肿明显,有坏死灶形成,高压氧治疗组肝细胞未见坏死.结论 iNOS及NO参与了肝动脉结扎肝损害过程,高压氧治疗改善肝损害作用机制可能为抑制iNOS及NO.

    作者:杨英祥;周宁新;高丽杰;张爱群;黄志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骨髓移植治疗肝硬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骨髓移植后,患肝硬化SD大鼠的肝功能的缓解情况.方法 复制SD大鼠肝硬化模型,设空白组,给药组和移植组,比较肝功能的差异.结果 三个组的血液生化和病理指标无显著差异.结论 骨髓移植对肝脏的改善作用可能抵消了其损害作用.

    作者:张晓东;陈军;廖彩仙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胰腺良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近十年耒我国胰腺外科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胰腺癌的切除率已达到36%,五年生存率接近10%.因此胰腺外科手术技能的娴熟和精细性对胰腺良性肿瘤的切除已显得越发简单了.各级医院问津胰腺良性肿瘤的热情和认知度产生了飞跃.

    作者:张群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后肾功能的变化及保护

    目的 探讨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后肾功能的变化及前列腺素对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比较32例下腔静脉阻断时间的不同(A组,下腔静脉阻断时间≤90分钟,B组:下腔静脉阻断时间>90分钟,<120分钟)对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后肾功能变化的影响以及分析前列腺素E1对背驮式肝移植术后肾功能的作用.结果 ①术后第1天,A组和B组患者的BUN、Cr较术前均有显著上升;术后第8天和第15天,两组患者的BUN和Cr与术后第1天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5).术后第1、8、15天,A组和B组患者的BUN、Cr相互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前列腺素E1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术后第1天的BUN与Cr的差异无显著性;术后第8天与术后第15天,前列腺素E1治疗组BUN与Cr的下降均更加显著(P<0.05).结论 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后肾功能可以逐渐缓慢恢复且下腔静脉阻断在120分钟以内,阻断时间的长短对术后的肾功能影响不大.背驮式肝移植术后早期使用前列腺素E1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改善肾功能.

    作者:王伟;仇毓东;刘绪舜;徐庆祥;王峰;费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成人胆管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成人胆管囊肿较少见,但随着胆道影像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检出率明显增加.我院自1990年至2004年共收治57例成人胆管囊肿,报道如下:

    作者:李越华;崔江云;朱红;李晓;张小文;李立春;王琨;王炳煌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补贴法Ⅰ期闭合胆总管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后采用补贴法Ⅰ期闭合胆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胆总管切开取石,用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后,取胆囊浆肌层薄片或腹膜,借用医用吻合胶粘贴于缝合处.结果 本组20例无胆漏、胆道感染和腹腔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7.35 d,随访3个月到12个月,无胆管狭窄、结石复发等并发症.结论 胆总管探查后,可选择性Ⅰ期缝合胆总管.如果加用胆囊浆肌层薄片或腹膜补贴更安全可行.术后可避免带T管引流胆汁所造成的不便和痛苦,以及胆汁丢失引起的水电解质失衡和消化功能紊乱.具有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低等优点.

    作者:虞立平;段建春;戴国芳;周林秋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进展

    1 概述胆管癌占人类恶性肿瘤的2%[1],在胆道系统的任何部位都可能发生,但以肝门胆管汇合部常见,约占其中的40~60%[2].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C)4以腺癌为主,生长较慢,呈浸润性生长,可浸润至肝脏或沿神经间隙、胆管周围淋巴结及血管间隙等生长,此外也可沿着胆管壁内蔓延[3].

    作者:孙昀;耿小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胆道术后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胆道术后感染是常见的胆道手术后并发症之一.本文总结本院2000~2005年间行开腹胆道手术336例,进行回顾性成组病例对照研究,旨在了解胆道疾病本身及患者自身相关因素对胆道术后感染的影响.

    作者:田毅峰;王耀东;周松强;邱福南;何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高龄急性重症胆管炎72例诊治分析

    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发病急骤,病情进展快,是腹部外科常见的严重急腹症.而高龄ACST病人由于并存疾病多和全身重要器官功能减退,其病情更加危重.我院自1990年1月~2005年1月共收治65岁以上的高龄ACST病人72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雷鹏举;刘荣;缑丽霞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Mirizzi综合症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Mirizzi综合症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及处科治疗.方法 分析1998年3月~2005年3月收集的12例Mirizzi综合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均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单纯胆囊切除或部分切除、胆囊瓣补片修补肝总管加T型管引流、肝圆韧带修补肝总管加T型管引流、胆道瘘口楔形切除胆道吻合修补、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结论 术前诊断困难,术中需仔细探查,提高术中诊断率,避免漏诊,并根据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

    作者:姜瑛;姜洪伟;黄国民;王心民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