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后肾功能的变化及保护

王伟;仇毓东;刘绪舜;徐庆祥;王峰;费阳

关键词:改良背驮式肝移植, 前列腺素E1, 肾功能
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后肾功能的变化及前列腺素对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比较32例下腔静脉阻断时间的不同(A组,下腔静脉阻断时间≤90分钟,B组:下腔静脉阻断时间>90分钟,<120分钟)对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后肾功能变化的影响以及分析前列腺素E1对背驮式肝移植术后肾功能的作用.结果 ①术后第1天,A组和B组患者的BUN、Cr较术前均有显著上升;术后第8天和第15天,两组患者的BUN和Cr与术后第1天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5).术后第1、8、15天,A组和B组患者的BUN、Cr相互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前列腺素E1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术后第1天的BUN与Cr的差异无显著性;术后第8天与术后第15天,前列腺素E1治疗组BUN与Cr的下降均更加显著(P<0.05).结论 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后肾功能可以逐渐缓慢恢复且下腔静脉阻断在120分钟以内,阻断时间的长短对术后的肾功能影响不大.背驮式肝移植术后早期使用前列腺素E1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改善肾功能.
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骨髓移植治疗肝硬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骨髓移植后,患肝硬化SD大鼠的肝功能的缓解情况.方法 复制SD大鼠肝硬化模型,设空白组,给药组和移植组,比较肝功能的差异.结果 三个组的血液生化和病理指标无显著差异.结论 骨髓移植对肝脏的改善作用可能抵消了其损害作用.

    作者:张晓东;陈军;廖彩仙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胰腺囊肿的诊断与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胰腺囊肿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减少对胰腺囊性疾病的误诊和误治.方法 对1998年~2006年我院收治的44例胰腺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假性胰腺囊肿占36例,占81.8%(36/44);囊性肿瘤6例,占13.6%(6/44);潴留性囊肿2例.6例假性胰腺囊肿经保守治疗后消退,8例行经皮穿刺引流,其余均行手术引流或切除术.结论 假性胰腺囊肿占全部囊肿大多数且多由急性胰腺炎所致.在诊断假性囊肿时应首先排除囊性肿瘤,术前ERCP检查和术中组织冰冻切片对胰腺囊肿的鉴别诊断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对已诊断的囊性肿瘤,无论良、恶性应尽可能作根治性切除术.

    作者:郑本波;何永林;刘山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MARS人工肝在治疗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MARS人工肝在治疗重症胰腺炎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对4例重症胰腺炎患者进行MARS治疗,对比治疗前后IL-1、IL-6、TNF-α、NO水平及血淀粉酶、脂肪酶、肝肾功能等的改变.结果 4例患者,经MARS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血IL-1、IL-6、TNF-α、NO水平及淀粉酶、脂肪酶、肌酐、尿素氮、血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MARS人工肝对治疗重症胰腺炎是一种有效辅助治疗手段.

    作者:魏晓平;李立;冉江华;田大广;刁畅;黄洁;董国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补贴法Ⅰ期闭合胆总管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后采用补贴法Ⅰ期闭合胆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胆总管切开取石,用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后,取胆囊浆肌层薄片或腹膜,借用医用吻合胶粘贴于缝合处.结果 本组20例无胆漏、胆道感染和腹腔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7.35 d,随访3个月到12个月,无胆管狭窄、结石复发等并发症.结论 胆总管探查后,可选择性Ⅰ期缝合胆总管.如果加用胆囊浆肌层薄片或腹膜补贴更安全可行.术后可避免带T管引流胆汁所造成的不便和痛苦,以及胆汁丢失引起的水电解质失衡和消化功能紊乱.具有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低等优点.

    作者:虞立平;段建春;戴国芳;周林秋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松弛性病变处理策略

    目的 提高对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以下称Oddi括约肌)松弛性病变的诊治水平.方法 我院从1996年7月~2005年7月,对有反复急性胆管炎发叙及多次胆道手术患者,采用序贯性B超、上消化道造影和纤维胆道镜检测Oddi括约肌关闭径、开放经等措施,诊断Oddi括约肌松弛性病变.诊断明确者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以下称胆肠吻合术)或胃肠吻合术.本文总结48例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诊断为Oddi括约肌松弛性病变48例,均有反复多次急性胆管炎发作史,至少1次胆道外引流手术史.行Ⅰ期胆肠吻合术25例,Ⅱ期胆肠吻合术10例;Ⅰ期胃肠吻合术6例.7例放弃胆肠吻合手术.均获随访,随访6月~8年,行胆肠吻合术35例中,5例术后第一年发生急性胆管炎1~2次,都经短暂抗感染治疗后获愈.行胃肠吻合术6例中,2例分别于术后3、6月发生吻合口溃疡,经正规制酸治疗后获愈.未行胆道改道手术7例中3例死亡,1例死于胆汁性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死于急性重症胆管炎,1例死于胆管癌.结论 Oddi括约肌松弛性病变并不少见,根据病史,配合以纤维胆道镜为主的系统检查可正确诊断,一经诊断,果断行胆肠吻合术.

    作者:霍永江;张天政;张小弟;张毅;郑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紧急手术处理

    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简称大出血)是门静脉高压症的一个常见和严重并发症:国外资料表明大约30%的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在其疾病进程中会发生大出血,如未经有效的治疗,病人1年内再出血率高达70%,2年内则为100%.

    作者:陈雷;朱继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门静脉高压症不同术式个体化治疗选择的探讨

    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外科治疗不同手术方式的选择,我们仍然认为应根据发病原因、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年龄、肝脏大小、肝功能、上消化道出血、脾脏大小与脾亢程度,以及外科医生自己的经验、习惯等多种因素个体化选择[1].

    作者:蔡景修;刘吉奎;别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进展

    1 概述胆管癌占人类恶性肿瘤的2%[1],在胆道系统的任何部位都可能发生,但以肝门胆管汇合部常见,约占其中的40~60%[2].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C)4以腺癌为主,生长较慢,呈浸润性生长,可浸润至肝脏或沿神经间隙、胆管周围淋巴结及血管间隙等生长,此外也可沿着胆管壁内蔓延[3].

    作者:孙昀;耿小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门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急诊手术治疗

    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是门静脉高压症主要的并发症,门静脉高压症病人中的25%~30%在其疾病过程中会发生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尽管有很多新的非手术治疗技术的出现,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死亡率仍然很高,因此在这期间采用迅速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挽救大多数病人.

    作者:许戈良;胡何节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再手术13例报告

    目的 探索LC术后因各种并发症而再次开腹手术或再次腹腔镜下手术的产生原因、诊断依据、预防方法、治疗措施和预后.方法 回顾1994年6月至今,LC手术共3886例,因LC术后各种并发症而再次开腹手术或再次腹腔镜下手术者13例,占LC总数的0.33%.胆漏8例,其中5例胆囊管端漏,分别于LC后3、5、7、10及及2个月再次开腹行胆囊管结扎、腹腔引流术;1例肝右前叶裂伤于LC术后2 d开腹行列伤缝合并腹腔引流术;1例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行腹腔引流术;1例胆管裂伤于术后12天行开腹修补并腹腔引流术;腹腔出血2例分别于LC术后7、2小时经开腹结扎、腹腔镜下钛夹钳夹止血术.胃穿孔1例于LC术后第2天行胃穿孔修补及腹腔引流术.小肠梗阻1例于LC术后5天行小肠部分切除端端吻合术.胆管管狭窄1例于LC术后行胆总和端端吻合,术后7个月呈进行性阻塞性黄疸而住院再次开腹行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结果 13例均于LC术后经再次开腹或腹腔镜手术而获得治愈,经随访8~10年,无任何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结论 只要努力,LC术中各种并发症是可以防范的,若出现并发症,只有及时发现并加以正确处理,疗效也相当理想.

    作者:庄彪;徐根才;吕一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术前胆道引流、胰肠重建方式及高龄因素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效果的影响

    尽管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死亡率已降到5%以下,但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仍然较高.目前对于术前胆道引流(PBD)是否有益于减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并发症发生率有着不同的看法,而高龄在一部分地区也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相对禁忌症,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的主要并发症或致死原因是胰瘘.

    作者:刘念;耿小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肝门胆管癌伴重度梗阻性黄疸广泛肝切除安全性的回顾分析

    目的 探讨重度梗阻性黄疸患者广泛肝切除手术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今连续21例重度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检查结果、术后并发症及恢复情况.患者平均血清胆红素为341.05μmol/L(191.3~641.6μmol/L).21例均为肝门胆管癌,1例合并肝内胆管结石.术前均不减黄.切肝方式包括左半肝切除14例,其中2例切除受累肝固有动脉未做动脉重建,1例切除部分门静脉并重建,左半肝加左尾状叶切除4例,右半肝切除1例,扩大右半肝切除1例,右三叶加全尾状叶并门静脉部分切除重建1例.结果 手术治愈率95.2%,术后30 d内死亡率4.8%(1/2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0.5%(19/21),术后肝功衰发生率4.8%(1/21)但逆转,其余并发症有胆瘘(28.6%)、腹腔感染(19.0%)、腹水(38.1%)、切口并发症(9.5%)、心衰(9.5%)、胸腔积液(4.8%)等.28.6%(6/21)需带腹腔引流管出院.结论 重度梗阻性黄疸患者如一般情况较好、无严重合并症,不作术前减黄仍能耐受较大量肝切除.术后死亡率在可接受范围,但并发症发生率高.

    作者:蔡常春;张炳远;吴力群;邱法波;张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后肾功能的变化及保护

    目的 探讨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后肾功能的变化及前列腺素对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比较32例下腔静脉阻断时间的不同(A组,下腔静脉阻断时间≤90分钟,B组:下腔静脉阻断时间>90分钟,<120分钟)对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后肾功能变化的影响以及分析前列腺素E1对背驮式肝移植术后肾功能的作用.结果 ①术后第1天,A组和B组患者的BUN、Cr较术前均有显著上升;术后第8天和第15天,两组患者的BUN和Cr与术后第1天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5).术后第1、8、15天,A组和B组患者的BUN、Cr相互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前列腺素E1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术后第1天的BUN与Cr的差异无显著性;术后第8天与术后第15天,前列腺素E1治疗组BUN与Cr的下降均更加显著(P<0.05).结论 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后肾功能可以逐渐缓慢恢复且下腔静脉阻断在120分钟以内,阻断时间的长短对术后的肾功能影响不大.背驮式肝移植术后早期使用前列腺素E1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改善肾功能.

    作者:王伟;仇毓东;刘绪舜;徐庆祥;王峰;费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Mirizzi综合症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Mirizzi综合症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及处科治疗.方法 分析1998年3月~2005年3月收集的12例Mirizzi综合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均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单纯胆囊切除或部分切除、胆囊瓣补片修补肝总管加T型管引流、肝圆韧带修补肝总管加T型管引流、胆道瘘口楔形切除胆道吻合修补、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结论 术前诊断困难,术中需仔细探查,提高术中诊断率,避免漏诊,并根据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

    作者:姜瑛;姜洪伟;黄国民;王心民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腹腔镜治疗186例胆囊管结石临床分析

    胆囊管结石在临床上时有所见.因其在解剖位置和病理改变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这类患者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难度大,处理困难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对这类患者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一些经验加以总结,以期引起同道重视.笔者所在科室自2000年2月至2005年2月,共收治本病186例,均经手术证实.现就我们对腹腔镜手术治疗这类患者的一些经验,进行临床分析.

    作者:邢建桥;王岚;彭立勋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透视下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难取性胆道残余结石

    目的 总结应用数字化X线机透视下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难取性胆道残余结石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06年1月在我院应用数字化X线机透视下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难取性胆道残余结石的50例肝内外胆管残余结石患者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0例患者一次取石成功41例(82.0%),二次取石成功9例(18.0%),击碎大结石为3.5 cm×2.5 cm×2.0 cm.无胆道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数字化X线机透视下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难取性胆道残余结石能提高术后胆管残余结石的清除率,减少操作时间,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田大广;张捷;黄洁;魏晓平;董国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重症胆管炎术后并发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18例临床分析

    重症胆管炎术后黄疸不退在临床上并不罕见,常见原因是胆道损伤、胆管内残余结石、胆瘘等所致,但有一些是非外科性原因所引起,临床医师往往对此未予重视.我院1995~2005年10年间收住重症胆管炎186例,术后出现黄疸不退或退而复升20例,其中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18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缪金透;董寅;牛军民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胆道术后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胆道术后感染是常见的胆道手术后并发症之一.本文总结本院2000~2005年间行开腹胆道手术336例,进行回顾性成组病例对照研究,旨在了解胆道疾病本身及患者自身相关因素对胆道术后感染的影响.

    作者:田毅峰;王耀东;周松强;邱福南;何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特点和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病例和1例移植后早期血清HBsAg(+)、HBV-DNA(+)病例的临床诊疗经过,分析比较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临床特点.结果 2例肝移植乙肝复发病例治疗后乙肝病毒未能清除,1例移植后早期血清HBsAg(+)、HBV-DNA(+)病例治疗后乙肝病清除.结论 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变异和肝移植术前高病毒量是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重要原因;移植术后及时的病理能够提示抗病毒治疗结果.

    作者:蒋力;穆毅;黄容洚;赵凤林;李传胜;鲁岩;赫荣;毛羽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

    目的 探讨腹腔脾切除术(LS)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ITP)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7月~2005年7月27例ITP患者行LS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因术中出血中转开腹手术.25例完成LS,手术时间75~230 min,平均138 min,术中出血量20~350ml,平均97 ml.5例发现副脾并切除.术后1~2在恢复饮食并下地活动.住院时间4~11天,平均5.4天.2例切口感染,1例切口皮下血肿,1例皮下气肿.随访时间2.5~62个月,平均22个月,17例有效(68%),4例部分有效(16%).结论 LS治疗ITP安全可行、效果良好.

    作者:劳伟东;向国安;陈开运;高鹏;肖方联;陈规划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