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对经内镜括约肌切开术后肝清除率的影响

关键词: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 内镜括约肌切开, 术后, 肝清除率
摘要:
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多层螺旋CT在肝胆胰疾病诊断中的优势

    随着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的广泛应用,尤其是64层CT的出现,伴随着许多新的技术出现,数据的快速采集和大范围覆盖以及各向同性的特点,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三维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影像,为临床提供了更为直观、可靠的信息.本文就多层螺旋CT在肝胆胰中的临床应用做一介绍.

    作者:余永强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三孔法腹腔镜胆囊联合阑尾切除术36例分析

    2002年3月~2004年4月,我院应用腹腔镜技术成功为36例慢性胆囊炎合并慢性阑尾炎患者实施一次性三孔法腹腔镜胆囊联合阑尾切除术,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守生;郭峰;刘瑞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原位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6年10月至2004年3月施行的98例次原位肝移植术,其中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前有多次TACE史.结果本组病例仅术前有多次TACE史的患者发生肝动脉血栓5例,均经选择性血管造影证实.3例、1例和1例受者分别接受介入溶栓、再血管化手术和再次肝移植.与肝动脉栓塞有关的死亡率为60%(3/5).结论术前多次TACE史是移植术后发生肝动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彩色多普勒超声是监测血管并发症的首选方法.再血管化手术或再次肝移植是治疗肝动脉血栓的有效方案.

    作者:吴亚夫;仇毓东;朱新华;张炜炜;丁义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胰腺假性囊肿的治疗

    胰腺假性囊肿(pancreatic pseudocyst,PPC)是继发于急、慢性胰腺炎、胰腺外伤、胰腺肿瘤及胰腺手术等情况下的常见并发症.胰腺实质或胰管损伤,胰液外渗,坏死组织等积聚于胰周,刺激纤维组织增生、包裹形成囊肿,因囊壁无上皮细胞被覆而称之为假性囊肿,与真性囊肿相不同.胰腺假性囊肿的治疗方法较多,包括保守治疗,介入治疗,内镜及手术治疗等,本文就其治疗现状做简要介绍.

    作者:苗毅;吴峻立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急性胰腺炎性假囊肿的CT动态描述

    目的探讨CT动态扫描在急性胰腺炎性假囊肿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及增强CT扫描证实79例胰性假囊肿,行383次动态CT复查.结果发现64%的胰内假囊肿在急性胰腺炎病程4周内形成(n=16),6周内假囊肿自行吸收38%(n=30),而≥6cm的假囊肿仅吸收14.2%(n=4),继发感染6.3%(n=5).结论动态的CT复查可为急性胰性假囊肿的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李晓辉;李晋;曹文钊;姜正全;唐贵超;陈希奎;廖林森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附141例分析)

    目的总结并评价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2年5月141例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各种外科治疗方法,分析术式选择及治疗效果.结果①141例中曾有1~4次胆道手术史者共45例,合并局部肝萎缩、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重症胆管炎或肝脓肿等共126例;本次共行肝叶(段)切除96例,单纯内引流术31例,单纯胆道探查T管引流14例,术中常规B超及胆道镜检查.结石残留病例予术后胆道镜取石共72次.②总治疗优良率87.2%(123/141),并发症发生率23.4%(33/141),死亡率1.4%(2/141),结石残留率22.7%(32/142).③肝切除组优良率91.7%(88/96),终残石率7.3%(7/96),明显优于其他术式组.④32例结石残留病例经术后胆道镜取石,8例取净,使终残石率降为16.9%.结论充分利用先进诊疗技术,合理的术式选择,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及残石率.

    作者:龙景培;陆才德;杨沔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肝海绵状血管瘤治疗方法的选择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我院统计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共收治肝血管瘤1033例.随着影像学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肝血管瘤的检出率不断提高,但绝大多数为小血管瘤,需要外科治疗的病人仅占少数.肝血管瘤常用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血管瘤捆扎术、肝动脉结扎加放疗术、术中微波固化术等,近年来又相继开展了肝动脉插管栓塞术、瘤内硬化剂注射术、电化学治疗术、射频热损毁术以及肝移植术等.随着手术技术的改进,肿瘤切除率不断提高,一些传统的方法已很少应用,而一些新的治疗方法还有待于数量和时间的检验.现就肝血管瘤的治疗方法的选择阐述我们的看法.

    作者:周伟平;吴孟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肝移植胆道重建的体会

    随着我国临床肝移植的发展,术后长期生存的病例不断增多,但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仍徘徊在5.8~24.5%,与胆道并发症相关的病死率为6.0~12.5%[1],因此做好肝移植胆道重建对提高肝移植病人的长期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意义.下面就结合我院的肝移植临床经验,谈谈如何做好胆道重建.

    作者:彭承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治疗肝细胞癌的研究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与其受体在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及意义,及利用TRAIL对HCC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及原位杂交方法分别检测了100例肝癌组织,100例癌旁组织,40例正常肝组织中TRAIL及TRAILR的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不同浓度TRAIL处理肝癌细胞株HepG2、SMMC7721,观察经药物处理前后肿瘤细胞的凋亡发生率.结果TRAIL在正常肝组织中无表达,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组织.86例肝癌组织不表达诱捕受体DcR1(86%),55例肝癌组织不表达诱捕受体DcR2(55%),40例正常肝组织两种诱捕受体均有表达.肝癌组织中死亡受体为高表达,诱捕受体为低表达,正常肝组织则相反,两者间有显著差异性(P<0.05).肝癌组织中死亡受体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呈正相关(P<0.01),与肿瘤分级呈负相关(P<0.05),与病人的性别、年龄、AFP水平、肿瘤的大小以及是否转移无关.经TRAIL(100ng/ml)处理24h,肝癌细胞凋亡发生率约10%,而Jurkat细胞凋亡率达70%以上,胆管癌细胞QBC939凋亡发生率约50%.结论HCC时,TRAILR普遍表达,但存在受体类型的表达差异,其中DcR1大多缺失,这为利用TRAIL治疗HCC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单一的TRAIL治疗只能有限的诱导肝癌细胞HepG2、SMMC7721发生凋亡,HCC对TRAIL诱导的凋亡存在耐药现象.

    作者:肖震宇;陈孝平;何松清;黄志勇;李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供肝获取术中供肝质量和灌注情况的快速判断

    目的探讨在供肝获取术中快速判断供肝质量和灌注情况的方法.方法对83例供肝获取术中供肝质量和灌注情况的快速判断进行总结.结果83例供体中,有16例在获取术中发现供肝质量有异常(其中7例放弃获取,9例用于移植),有1例在获取术中判断供肝质量为正常,移植术前肝组织活检病理发现血吸虫虫卵.在76例获取的供肝中,有3例术中发现灌注不足.所有用于受体的供肝均在门静脉开放后3-15分钟内可见金黄色胆汁分泌.结论在现阶段我国多为无心跳供体和快速多器官联合获取法广泛使用的情况下,供肝获取术中供肝质量和灌注情况的快速判断尤为重要.

    作者:施晓敏;傅志仁;丁国善;倪之嘉;王正昕;郭闻渊;傅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胆道良性病变内引流术式与胆管癌变

    目的探讨胆肠引流术后发生的胆管癌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82年~2000年因胆道良性疾病作胆肠引流术后75例病人的病历和随访记录,按照胆肠吻合术将病人分为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48例,胆管间置空肠吻合术4例,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16例,经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7例,随访期长10年.结果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后发生吻合口癌2例,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后发生原发性胆管癌1例.发生癌变的病人中为肝内胆管结石及术后反复发生胆管炎者.结论长期胆肠引流和胆管恶性肿瘤存在相关性,可能与术后胆道结石、排石、反复胆管炎有关.

    作者:兑丹华;孙素红;彭慈军;舒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门静脉高压的血流动力学在外科学上的意义

    门静脉高压,(portal hypertension.PHT)[1]是指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和(或)血流量增加导致门静脉及其数支静脉血管压力增高.门静脉高压世界范围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为脾肿大、腹水、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病死率较高,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严重负担.由于我国乙型肝炎、血吸虫病发病率较高,因而门静脉高压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因此,在我国,对此病的研究更具有深远意义.在现代肝脏外科研究中,人们认识到门脉系统具有特殊的解剖结构.并且,在功能上有分区现象,而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是门脉高压的重要的发病机制.[2]随着现代医学诊疗手段的不断提高,检测门脉血流的改变也变得便捷、精确、无创,这就为临床诊断、治疗、评价、及预后该病提供比较好的参考依据.

    作者:黄海林;王为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兔肝癌组织缺血再灌注后的损伤及凋亡

    目的研究肝癌缺血再灌注后的损伤及凋亡.方法超声引导穿刺新西兰兔肝脏左中叶注射VX2肿瘤组织混悬液,建立肝脏肿瘤模型,阻断肿瘤所在的肝左中叶的肝动脉分支60 min后去除血管阻断恢复血流,分别再灌注0 min、1 h、1d、3 d和1 w.取肿瘤组织、癌周组织和肝脏组织,除测定肿瘤组织和肝脏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外,还对肿瘤组织、癌周组织及肝脏组织进行了HE染色.结果缺血再灌注后肿瘤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的SOD浓度均迅速下降并分别于再灌注1 h和0 min达低水平(64.59±4.97,12.38±0.31),其后逐渐恢复(112.83±5.84,25.78±0.56)但至再灌注7 d仍低于再灌注前(200.32±26.43,42.00±1.07).但癌组织中的SOD含量下降更为显著.从缺血再灌注开始至7 d肿瘤组织的MDA含量下降(21.59±0.59),而肝脏组织缺血再灌注后0 min至7 d(29.04±1.43),MDA含量明显升高,均高于缺血再灌注前水平(18.26±0.43).HE染色显示,肝癌组织缺血再灌注后凋亡细胞明显增多,其中以1 d为显著(23.08%),而癌周和肝组织改变不甚明显(与同时点的癌组织相比P<0.01).结论缺血再灌注可增强对肝癌组织的损伤并促进细胞凋亡而癌周和正常肝脏组织的改变不明显.

    作者:赵佐庆;陈洪茂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肝血管瘤治疗指征的认识和方法的选择

    肝血管瘤(liver hemangioma)是肝脏常见的良性肿瘤,包括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四种类型,临床所见多属海绵状血管瘤.

    作者:丁义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正确掌握内镜下胆管支架引流适应症

    胆管狭窄可由胆管良、恶性病变引起,也可由邻近器官组织的良、恶性病变压迫所致,临床上处理较棘手,过去主要采用外科手术解除梗阻,并发症多,疗效差,病死率高.

    作者:李兆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纤维胆道镜在胆道残余结石中的应用

    目的纤维胆道镜在胆道残余结石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706例胆道残余结石行纤维胆道镜取石治疗.结果706例中发现残余结石472例,取石516次,取净383例,占88.8%.取石失败89例,占11.2%.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纤维胆道镜检查是治疗胆道残余结石安全、实用、有效的方法,可作为胆道结石术后常规检查方法.

    作者:杨永清;黄晓敏;罗燕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肝总管空肠Roux-y引流加皮下埋瓣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分析

    肝胆管结石在外科治疗中比较棘手,我院自1995年10月~2004年6月共手术治疗肝胆管结石846例.其中12例行Roux-y氏肝总管空肠内引流十皮下埋瓣术,经过1年至7年随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建青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12例肝细胞腺瘤的影像学分析

    目的探讨肝细胞腺瘤的B超、CT和MRI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2例肝细胞腺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B超示6例为低回声或略低回声,4例为强回声或略强回声,2例为杂乱回声.肿块内回声除1例外都不均匀,4例边界不清或欠清,8例边界清楚,CT示12例为边界清楚的低密度或稍低密度,除因出血和坏死外密度较均匀,增强后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造影剂退出呈现和正常肝组织密度.MRI上大部分病例表现为T1W1和T2W1高信号,增强后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呈等信号.结论利用B超发现肝占位,再结合CT或MRI的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肝细胞腺瘤的明确诊断.

    作者:袁湘芝;周伟平;单云峰;王美豪;吴孟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取胆总管结石失败的原因分析

    2001年9月~2003年10月,我院行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取胆总管结石135例,其中取石失败19例,失败率达14.2%.现将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陈友平;何正在;郭良忠;江应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肿瘤标志物CA19-9和CA242联合检测在胆管癌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质芯片联合检测CA19-9和CA242在胆管癌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质芯片诊断系统检测75例胆管疾病患者,经术中和(或)术后病理学证实,其中胆管癌40例、胆管良性病变35例.检测两种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242(CA242)的改变.结果75例患者中,糖类抗原19-9和糖类抗原242同时阳性者39例,其中胆管癌患者33例,其中糖类抗原19-9大于500 U/ml者28例;胆管良性病变中,有6例为糖类抗原19-9和糖类抗原242同时阳性,一例糖类抗原19-9大于500 U/ml者.当糖类抗原19-9和糖类抗原242同时阳性时,诊断胆管癌敏感性为82.5%,特异性为82.9%.结论应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质芯片诊断系统检测胆管癌,当糖类抗原19-9和糖类抗原242同时阳性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好,可作为临床诊断胆管癌的较好指标.

    作者:熊俊;郑启昌;胡俊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