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申
血管内的异位组织极为罕见.我们发现1例胰腺肿瘤产门静脉内异位胰腺组织的病例,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女性,65岁,上腹部饱用不适2个月入院.体检:体温36.9 C,脉搏76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5/80mmHg,心肺听诊正常;腹部平、软,无肿块及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无腹水,肠鸣音正常.B超检查提示:胰腺头部有6.0cm×4.0cm不均质、低回声团块,境界尚清,边缘欠规整.CT检查提示:胰腺头部区域4.3cm×3.5cm血供丰富的占位性病灶,胰管、胆管无明显扩张,肝内未见转移灶,门静脉向前方挤压、推移,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生化检查:肝肾功能、血糖均正常,AFP、CEA、正常,CA-19阴性.
作者:刘鲁闽;何亚华;王忠华;胡志浩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总结并评价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2年5月141例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各种外科治疗方法,分析术式选择及治疗效果.结果①141例中曾有1~4次胆道手术史者共45例,合并局部肝萎缩、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重症胆管炎或肝脓肿等共126例;本次共行肝叶(段)切除96例,单纯内引流术31例,单纯胆道探查T管引流14例,术中常规B超及胆道镜检查.结石残留病例予术后胆道镜取石共72次.②总治疗优良率87.2%(123/141),并发症发生率23.4%(33/141),死亡率1.4%(2/141),结石残留率22.7%(32/142).③肝切除组优良率91.7%(88/96),终残石率7.3%(7/96),明显优于其他术式组.④32例结石残留病例经术后胆道镜取石,8例取净,使终残石率降为16.9%.结论充分利用先进诊疗技术,合理的术式选择,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及残石率.
作者:龙景培;陆才德;杨沔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我院在2004.03为一合并有带状疱疹的晚期肝硬化患者实施了原位肝移植术,术后早期经积极的综合抗病毒治疗,患者带状疱疹感染不仅得以控制,而且痊愈,现报告如下.
作者:丁海;赵伟;端木浩;易永祥;俞建光;刘俊卯;袁受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6年10月至2004年3月施行的98例次原位肝移植术,其中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前有多次TACE史.结果本组病例仅术前有多次TACE史的患者发生肝动脉血栓5例,均经选择性血管造影证实.3例、1例和1例受者分别接受介入溶栓、再血管化手术和再次肝移植.与肝动脉栓塞有关的死亡率为60%(3/5).结论术前多次TACE史是移植术后发生肝动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彩色多普勒超声是监测血管并发症的首选方法.再血管化手术或再次肝移植是治疗肝动脉血栓的有效方案.
作者:吴亚夫;仇毓东;朱新华;张炜炜;丁义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在供肝获取术中快速判断供肝质量和灌注情况的方法.方法对83例供肝获取术中供肝质量和灌注情况的快速判断进行总结.结果83例供体中,有16例在获取术中发现供肝质量有异常(其中7例放弃获取,9例用于移植),有1例在获取术中判断供肝质量为正常,移植术前肝组织活检病理发现血吸虫虫卵.在76例获取的供肝中,有3例术中发现灌注不足.所有用于受体的供肝均在门静脉开放后3-15分钟内可见金黄色胆汁分泌.结论在现阶段我国多为无心跳供体和快速多器官联合获取法广泛使用的情况下,供肝获取术中供肝质量和灌注情况的快速判断尤为重要.
作者:施晓敏;傅志仁;丁国善;倪之嘉;王正昕;郭闻渊;傅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2003年1月~2004年4月对接受胆总管切开探查T管引流的26例病人在T管长臂旁下方常规留管行窦道造影(简称常规留管窦道造影术),现报告如下.
作者:汪兆军;梁钊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我院统计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共收治肝血管瘤1033例.随着影像学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肝血管瘤的检出率不断提高,但绝大多数为小血管瘤,需要外科治疗的病人仅占少数.肝血管瘤常用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血管瘤捆扎术、肝动脉结扎加放疗术、术中微波固化术等,近年来又相继开展了肝动脉插管栓塞术、瘤内硬化剂注射术、电化学治疗术、射频热损毁术以及肝移植术等.随着手术技术的改进,肿瘤切除率不断提高,一些传统的方法已很少应用,而一些新的治疗方法还有待于数量和时间的检验.现就肝血管瘤的治疗方法的选择阐述我们的看法.
作者:周伟平;吴孟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质芯片联合检测CA19-9和CA242在胆管癌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质芯片诊断系统检测75例胆管疾病患者,经术中和(或)术后病理学证实,其中胆管癌40例、胆管良性病变35例.检测两种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242(CA242)的改变.结果75例患者中,糖类抗原19-9和糖类抗原242同时阳性者39例,其中胆管癌患者33例,其中糖类抗原19-9大于500 U/ml者28例;胆管良性病变中,有6例为糖类抗原19-9和糖类抗原242同时阳性,一例糖类抗原19-9大于500 U/ml者.当糖类抗原19-9和糖类抗原242同时阳性时,诊断胆管癌敏感性为82.5%,特异性为82.9%.结论应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质芯片诊断系统检测胆管癌,当糖类抗原19-9和糖类抗原242同时阳性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好,可作为临床诊断胆管癌的较好指标.
作者:熊俊;郑启昌;胡俊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胰腺假性囊肿(pancreatic pseudocyst,PPC)是继发于急、慢性胰腺炎、胰腺外伤、胰腺肿瘤及胰腺手术等情况下的常见并发症.胰腺实质或胰管损伤,胰液外渗,坏死组织等积聚于胰周,刺激纤维组织增生、包裹形成囊肿,因囊壁无上皮细胞被覆而称之为假性囊肿,与真性囊肿相不同.胰腺假性囊肿的治疗方法较多,包括保守治疗,介入治疗,内镜及手术治疗等,本文就其治疗现状做简要介绍.
作者:苗毅;吴峻立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CT动态扫描在急性胰腺炎性假囊肿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及增强CT扫描证实79例胰性假囊肿,行383次动态CT复查.结果发现64%的胰内假囊肿在急性胰腺炎病程4周内形成(n=16),6周内假囊肿自行吸收38%(n=30),而≥6cm的假囊肿仅吸收14.2%(n=4),继发感染6.3%(n=5).结论动态的CT复查可为急性胰性假囊肿的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李晓辉;李晋;曹文钊;姜正全;唐贵超;陈希奎;廖林森 刊期: 2005年第03期
2002年3月~2004年4月,我院应用腹腔镜技术成功为36例慢性胆囊炎合并慢性阑尾炎患者实施一次性三孔法腹腔镜胆囊联合阑尾切除术,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守生;郭峰;刘瑞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总结再次肝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我所再次肝移植病人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12例患者接受了再次肝移植,再次肝移植率为4.17%,再次移植的原因分别为:3例肝动脉栓塞,9例胆道并发症,其中6例同时伴有慢性排异.术后8例恢复顺利出院,长存活15个月,短存活5个月;4例死亡.结论再次肝移植能有效挽救移植肝失功能患者的生命,手术指征的掌握,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技巧的提高和围手术期的正确处理是指提高再次肝移植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史永照;王正昕;丁国善;倪之嘉;傅宏;李先兴;郭闻渊;傅志仁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手术和病理确诊的60例胆囊癌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生存状况.结果B超和CT等影像诊断技术和腹腔镜技术的普及,有助于胆囊癌的早期诊断,但目前临床上仍以中晚期胆囊癌占绝大多数.结论胆囊癌早期诊断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手术切除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切除可获得较高生存率.对局部进展的中晚期患者,积极进行扩大根治术(包括)有望提高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时间.
作者:牟永华;牟一平;徐晓武;朱玲华;朱一平;曹厚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门静脉高压,(portal hypertension.PHT)[1]是指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和(或)血流量增加导致门静脉及其数支静脉血管压力增高.门静脉高压世界范围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为脾肿大、腹水、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病死率较高,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严重负担.由于我国乙型肝炎、血吸虫病发病率较高,因而门静脉高压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因此,在我国,对此病的研究更具有深远意义.在现代肝脏外科研究中,人们认识到门脉系统具有特殊的解剖结构.并且,在功能上有分区现象,而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是门脉高压的重要的发病机制.[2]随着现代医学诊疗手段的不断提高,检测门脉血流的改变也变得便捷、精确、无创,这就为临床诊断、治疗、评价、及预后该病提供比较好的参考依据.
作者:黄海林;王为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随着治疗性ERCP(Theraputic ERCP)的开展及应用,使胰胆疾病的传统治疗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在很多方面已取代了沿用已久的外科手术,渐已成为胰胆疾病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技术.特别是近年来,治疗性ERCP对胰腺疾病如胆源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管结石、胰管狭窄及胰腺假性囊肿),胰腺分裂症,胰瘘等的治疗有了较大的进展,并收到了较好疗效.
作者:李兆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致阻塞性黄疸的诊断和外科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自1991年1月至2001年12月间对17例原发性肝癌致阻塞性黄疸的患者进行了诊断和外科根治性手术治疗.其中行肝叶切除及胆总管切开取癌栓者14例,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3例.结果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8个月,长存活时间为24个月.结论明确的诊断和根治性手术治疗是治疗伴阻塞性黄疸的原发性肝癌关键.
作者:孟珂伟;吕毅;潘承恩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肝癌缺血再灌注后的损伤及凋亡.方法超声引导穿刺新西兰兔肝脏左中叶注射VX2肿瘤组织混悬液,建立肝脏肿瘤模型,阻断肿瘤所在的肝左中叶的肝动脉分支60 min后去除血管阻断恢复血流,分别再灌注0 min、1 h、1d、3 d和1 w.取肿瘤组织、癌周组织和肝脏组织,除测定肿瘤组织和肝脏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外,还对肿瘤组织、癌周组织及肝脏组织进行了HE染色.结果缺血再灌注后肿瘤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的SOD浓度均迅速下降并分别于再灌注1 h和0 min达低水平(64.59±4.97,12.38±0.31),其后逐渐恢复(112.83±5.84,25.78±0.56)但至再灌注7 d仍低于再灌注前(200.32±26.43,42.00±1.07).但癌组织中的SOD含量下降更为显著.从缺血再灌注开始至7 d肿瘤组织的MDA含量下降(21.59±0.59),而肝脏组织缺血再灌注后0 min至7 d(29.04±1.43),MDA含量明显升高,均高于缺血再灌注前水平(18.26±0.43).HE染色显示,肝癌组织缺血再灌注后凋亡细胞明显增多,其中以1 d为显著(23.08%),而癌周和肝组织改变不甚明显(与同时点的癌组织相比P<0.01).结论缺血再灌注可增强对肝癌组织的损伤并促进细胞凋亡而癌周和正常肝脏组织的改变不明显.
作者:赵佐庆;陈洪茂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肝血管瘤(liver hemangioma)是肝脏常见的良性肿瘤,包括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四种类型,临床所见多属海绵状血管瘤.
作者:丁义涛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