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珂伟;吕毅;潘承恩
目的研究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质芯片联合检测CA19-9和CA242在胆管癌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质芯片诊断系统检测75例胆管疾病患者,经术中和(或)术后病理学证实,其中胆管癌40例、胆管良性病变35例.检测两种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242(CA242)的改变.结果75例患者中,糖类抗原19-9和糖类抗原242同时阳性者39例,其中胆管癌患者33例,其中糖类抗原19-9大于500 U/ml者28例;胆管良性病变中,有6例为糖类抗原19-9和糖类抗原242同时阳性,一例糖类抗原19-9大于500 U/ml者.当糖类抗原19-9和糖类抗原242同时阳性时,诊断胆管癌敏感性为82.5%,特异性为82.9%.结论应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质芯片诊断系统检测胆管癌,当糖类抗原19-9和糖类抗原242同时阳性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好,可作为临床诊断胆管癌的较好指标.
作者:熊俊;郑启昌;胡俊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手术和病理确诊的60例胆囊癌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生存状况.结果B超和CT等影像诊断技术和腹腔镜技术的普及,有助于胆囊癌的早期诊断,但目前临床上仍以中晚期胆囊癌占绝大多数.结论胆囊癌早期诊断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手术切除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切除可获得较高生存率.对局部进展的中晚期患者,积极进行扩大根治术(包括)有望提高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时间.
作者:牟永华;牟一平;徐晓武;朱玲华;朱一平;曹厚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各种病变常用的方法,已在各地广泛开展,因胆道系统有较大的变异,胆囊切除术所引起的并发症及残留病变时有发生的报道,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和改进,阳性率也有上升,如常被诊为胆囊术后综合征.胆囊术后残留病变如胆管结石、胆囊管残留过长、胆囊术后综合症、胆囊管残留结石等.我们收集近10年来的630例接受胆囊切除术的病案资料,有残留病变50例,发生率8%.现针对胆囊残留病变发生、诊治处理进行讨论分析:
作者:柴宗寿;郭欣;艾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胆管狭窄可由胆管良、恶性病变引起,也可由邻近器官组织的良、恶性病变压迫所致,临床上处理较棘手,过去主要采用外科手术解除梗阻,并发症多,疗效差,病死率高.
作者:李兆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肝癌缺血再灌注后的损伤及凋亡.方法超声引导穿刺新西兰兔肝脏左中叶注射VX2肿瘤组织混悬液,建立肝脏肿瘤模型,阻断肿瘤所在的肝左中叶的肝动脉分支60 min后去除血管阻断恢复血流,分别再灌注0 min、1 h、1d、3 d和1 w.取肿瘤组织、癌周组织和肝脏组织,除测定肿瘤组织和肝脏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外,还对肿瘤组织、癌周组织及肝脏组织进行了HE染色.结果缺血再灌注后肿瘤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的SOD浓度均迅速下降并分别于再灌注1 h和0 min达低水平(64.59±4.97,12.38±0.31),其后逐渐恢复(112.83±5.84,25.78±0.56)但至再灌注7 d仍低于再灌注前(200.32±26.43,42.00±1.07).但癌组织中的SOD含量下降更为显著.从缺血再灌注开始至7 d肿瘤组织的MDA含量下降(21.59±0.59),而肝脏组织缺血再灌注后0 min至7 d(29.04±1.43),MDA含量明显升高,均高于缺血再灌注前水平(18.26±0.43).HE染色显示,肝癌组织缺血再灌注后凋亡细胞明显增多,其中以1 d为显著(23.08%),而癌周和肝组织改变不甚明显(与同时点的癌组织相比P<0.01).结论缺血再灌注可增强对肝癌组织的损伤并促进细胞凋亡而癌周和正常肝脏组织的改变不明显.
作者:赵佐庆;陈洪茂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纤维胆道镜在胆道残余结石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706例胆道残余结石行纤维胆道镜取石治疗.结果706例中发现残余结石472例,取石516次,取净383例,占88.8%.取石失败89例,占11.2%.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纤维胆道镜检查是治疗胆道残余结石安全、实用、有效的方法,可作为胆道结石术后常规检查方法.
作者:杨永清;黄晓敏;罗燕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我院统计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共收治肝血管瘤1033例.随着影像学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肝血管瘤的检出率不断提高,但绝大多数为小血管瘤,需要外科治疗的病人仅占少数.肝血管瘤常用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血管瘤捆扎术、肝动脉结扎加放疗术、术中微波固化术等,近年来又相继开展了肝动脉插管栓塞术、瘤内硬化剂注射术、电化学治疗术、射频热损毁术以及肝移植术等.随着手术技术的改进,肿瘤切除率不断提高,一些传统的方法已很少应用,而一些新的治疗方法还有待于数量和时间的检验.现就肝血管瘤的治疗方法的选择阐述我们的看法.
作者:周伟平;吴孟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继发胆管癌栓的临床特点和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2003年12例HCC伴癌栓的外科治疗情况.结果本组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内癌栓的发生率为4.69%(12/256),术前确诊率为25%(3/12),肝癌切除加胆管癌栓清除术8例,肝癌切除加肝外胆管切除,胆肠内引流1例,单纯胆总管切开取栓术3例.术后1年生存率66.7%(8/12),3年生存率25%(3/12),其中1例生存已超过5年.结论原发性肝癌伴胆管内癌栓十分少见,术前易误诊,手术治疗不失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费建国;曹浩强;张斌忠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总结再次肝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我所再次肝移植病人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12例患者接受了再次肝移植,再次肝移植率为4.17%,再次移植的原因分别为:3例肝动脉栓塞,9例胆道并发症,其中6例同时伴有慢性排异.术后8例恢复顺利出院,长存活15个月,短存活5个月;4例死亡.结论再次肝移植能有效挽救移植肝失功能患者的生命,手术指征的掌握,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技巧的提高和围手术期的正确处理是指提高再次肝移植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史永照;王正昕;丁国善;倪之嘉;傅宏;李先兴;郭闻渊;傅志仁 刊期: 2005年第03期
2002年3月~2004年4月,我院应用腹腔镜技术成功为36例慢性胆囊炎合并慢性阑尾炎患者实施一次性三孔法腹腔镜胆囊联合阑尾切除术,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守生;郭峰;刘瑞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门静脉高压,(portal hypertension.PHT)[1]是指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和(或)血流量增加导致门静脉及其数支静脉血管压力增高.门静脉高压世界范围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为脾肿大、腹水、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病死率较高,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严重负担.由于我国乙型肝炎、血吸虫病发病率较高,因而门静脉高压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因此,在我国,对此病的研究更具有深远意义.在现代肝脏外科研究中,人们认识到门脉系统具有特殊的解剖结构.并且,在功能上有分区现象,而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是门脉高压的重要的发病机制.[2]随着现代医学诊疗手段的不断提高,检测门脉血流的改变也变得便捷、精确、无创,这就为临床诊断、治疗、评价、及预后该病提供比较好的参考依据.
作者:黄海林;王为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致阻塞性黄疸的诊断和外科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自1991年1月至2001年12月间对17例原发性肝癌致阻塞性黄疸的患者进行了诊断和外科根治性手术治疗.其中行肝叶切除及胆总管切开取癌栓者14例,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3例.结果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8个月,长存活时间为24个月.结论明确的诊断和根治性手术治疗是治疗伴阻塞性黄疸的原发性肝癌关键.
作者:孟珂伟;吕毅;潘承恩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随着我国临床肝移植的发展,术后长期生存的病例不断增多,但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仍徘徊在5.8~24.5%,与胆道并发症相关的病死率为6.0~12.5%[1],因此做好肝移植胆道重建对提高肝移植病人的长期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意义.下面就结合我院的肝移植临床经验,谈谈如何做好胆道重建.
作者:彭承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活体肝移植供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4例活体肝移植供体行MSCT检查,运用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两种后处理方法,3例增加CPR,重建肝脏血管.结果14例供体中7例供体有8支重要的肝脏变异血管:3支肝动脉变异、3支肝静脉变异和2支门静脉变异.结论在活体肝移植供体评价中MSCTA是一种无创性的、可靠的检查方法,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文华;黄庆娟;徐青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随着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的广泛应用,尤其是64层CT的出现,伴随着许多新的技术出现,数据的快速采集和大范围覆盖以及各向同性的特点,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三维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影像,为临床提供了更为直观、可靠的信息.本文就多层螺旋CT在肝胆胰中的临床应用做一介绍.
作者:余永强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胆肠引流术后发生的胆管癌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82年~2000年因胆道良性疾病作胆肠引流术后75例病人的病历和随访记录,按照胆肠吻合术将病人分为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48例,胆管间置空肠吻合术4例,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16例,经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7例,随访期长10年.结果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后发生吻合口癌2例,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后发生原发性胆管癌1例.发生癌变的病人中为肝内胆管结石及术后反复发生胆管炎者.结论长期胆肠引流和胆管恶性肿瘤存在相关性,可能与术后胆道结石、排石、反复胆管炎有关.
作者:兑丹华;孙素红;彭慈军;舒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总结并评价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2年5月141例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各种外科治疗方法,分析术式选择及治疗效果.结果①141例中曾有1~4次胆道手术史者共45例,合并局部肝萎缩、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重症胆管炎或肝脓肿等共126例;本次共行肝叶(段)切除96例,单纯内引流术31例,单纯胆道探查T管引流14例,术中常规B超及胆道镜检查.结石残留病例予术后胆道镜取石共72次.②总治疗优良率87.2%(123/141),并发症发生率23.4%(33/141),死亡率1.4%(2/141),结石残留率22.7%(32/142).③肝切除组优良率91.7%(88/96),终残石率7.3%(7/96),明显优于其他术式组.④32例结石残留病例经术后胆道镜取石,8例取净,使终残石率降为16.9%.结论充分利用先进诊疗技术,合理的术式选择,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及残石率.
作者:龙景培;陆才德;杨沔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我国肝移植技术经过近10年的发展,目前肝移植围手术期的成功率已接近国外的先进水平.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仍高达9%~34%,胆道并发症仍然是影响肝移植术后长期生存率和导致移植肝失功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胆道重建技术则是影响胆道并发症发生率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作者:陆敏强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随着治疗性ERCP(Theraputic ERCP)的开展及应用,使胰胆疾病的传统治疗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在很多方面已取代了沿用已久的外科手术,渐已成为胰胆疾病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技术.特别是近年来,治疗性ERCP对胰腺疾病如胆源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管结石、胰管狭窄及胰腺假性囊肿),胰腺分裂症,胰瘘等的治疗有了较大的进展,并收到了较好疗效.
作者:李兆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2003年1月~2004年4月对接受胆总管切开探查T管引流的26例病人在T管长臂旁下方常规留管行窦道造影(简称常规留管窦道造影术),现报告如下.
作者:汪兆军;梁钊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