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辉;李晋;曹文钊;姜正全;唐贵超;陈希奎;廖林森
目的研究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质芯片联合检测CA19-9和CA242在胆管癌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质芯片诊断系统检测75例胆管疾病患者,经术中和(或)术后病理学证实,其中胆管癌40例、胆管良性病变35例.检测两种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242(CA242)的改变.结果75例患者中,糖类抗原19-9和糖类抗原242同时阳性者39例,其中胆管癌患者33例,其中糖类抗原19-9大于500 U/ml者28例;胆管良性病变中,有6例为糖类抗原19-9和糖类抗原242同时阳性,一例糖类抗原19-9大于500 U/ml者.当糖类抗原19-9和糖类抗原242同时阳性时,诊断胆管癌敏感性为82.5%,特异性为82.9%.结论应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质芯片诊断系统检测胆管癌,当糖类抗原19-9和糖类抗原242同时阳性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好,可作为临床诊断胆管癌的较好指标.
作者:熊俊;郑启昌;胡俊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血管内的异位组织极为罕见.我们发现1例胰腺肿瘤产门静脉内异位胰腺组织的病例,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女性,65岁,上腹部饱用不适2个月入院.体检:体温36.9 C,脉搏76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5/80mmHg,心肺听诊正常;腹部平、软,无肿块及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无腹水,肠鸣音正常.B超检查提示:胰腺头部有6.0cm×4.0cm不均质、低回声团块,境界尚清,边缘欠规整.CT检查提示:胰腺头部区域4.3cm×3.5cm血供丰富的占位性病灶,胰管、胆管无明显扩张,肝内未见转移灶,门静脉向前方挤压、推移,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生化检查:肝肾功能、血糖均正常,AFP、CEA、正常,CA-19阴性.
作者:刘鲁闽;何亚华;王忠华;胡志浩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随着治疗性ERCP(Theraputic ERCP)的开展及应用,使胰胆疾病的传统治疗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在很多方面已取代了沿用已久的外科手术,渐已成为胰胆疾病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技术.特别是近年来,治疗性ERCP对胰腺疾病如胆源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管结石、胰管狭窄及胰腺假性囊肿),胰腺分裂症,胰瘘等的治疗有了较大的进展,并收到了较好疗效.
作者:李兆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在供肝获取术中快速判断供肝质量和灌注情况的方法.方法对83例供肝获取术中供肝质量和灌注情况的快速判断进行总结.结果83例供体中,有16例在获取术中发现供肝质量有异常(其中7例放弃获取,9例用于移植),有1例在获取术中判断供肝质量为正常,移植术前肝组织活检病理发现血吸虫虫卵.在76例获取的供肝中,有3例术中发现灌注不足.所有用于受体的供肝均在门静脉开放后3-15分钟内可见金黄色胆汁分泌.结论在现阶段我国多为无心跳供体和快速多器官联合获取法广泛使用的情况下,供肝获取术中供肝质量和灌注情况的快速判断尤为重要.
作者:施晓敏;傅志仁;丁国善;倪之嘉;王正昕;郭闻渊;傅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胆管狭窄可由胆管良、恶性病变引起,也可由邻近器官组织的良、恶性病变压迫所致,临床上处理较棘手,过去主要采用外科手术解除梗阻,并发症多,疗效差,病死率高.
作者:李兆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我院统计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共收治肝血管瘤1033例.随着影像学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肝血管瘤的检出率不断提高,但绝大多数为小血管瘤,需要外科治疗的病人仅占少数.肝血管瘤常用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血管瘤捆扎术、肝动脉结扎加放疗术、术中微波固化术等,近年来又相继开展了肝动脉插管栓塞术、瘤内硬化剂注射术、电化学治疗术、射频热损毁术以及肝移植术等.随着手术技术的改进,肿瘤切除率不断提高,一些传统的方法已很少应用,而一些新的治疗方法还有待于数量和时间的检验.现就肝血管瘤的治疗方法的选择阐述我们的看法.
作者:周伟平;吴孟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十二指肠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ST)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联合治疗胆石症疗效可靠,创伤小,恢复快.我院消化内科和肝胆外科自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采用该方法共治疗胆石症28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分析体会如下:
作者:王其海;岳词义;付炯;陈革;项小华;杨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总结再次肝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我所再次肝移植病人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12例患者接受了再次肝移植,再次肝移植率为4.17%,再次移植的原因分别为:3例肝动脉栓塞,9例胆道并发症,其中6例同时伴有慢性排异.术后8例恢复顺利出院,长存活15个月,短存活5个月;4例死亡.结论再次肝移植能有效挽救移植肝失功能患者的生命,手术指征的掌握,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技巧的提高和围手术期的正确处理是指提高再次肝移植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史永照;王正昕;丁国善;倪之嘉;傅宏;李先兴;郭闻渊;傅志仁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门静脉高压,(portal hypertension.PHT)[1]是指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和(或)血流量增加导致门静脉及其数支静脉血管压力增高.门静脉高压世界范围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为脾肿大、腹水、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病死率较高,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严重负担.由于我国乙型肝炎、血吸虫病发病率较高,因而门静脉高压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因此,在我国,对此病的研究更具有深远意义.在现代肝脏外科研究中,人们认识到门脉系统具有特殊的解剖结构.并且,在功能上有分区现象,而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是门脉高压的重要的发病机制.[2]随着现代医学诊疗手段的不断提高,检测门脉血流的改变也变得便捷、精确、无创,这就为临床诊断、治疗、评价、及预后该病提供比较好的参考依据.
作者:黄海林;王为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手术和病理确诊的60例胆囊癌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生存状况.结果B超和CT等影像诊断技术和腹腔镜技术的普及,有助于胆囊癌的早期诊断,但目前临床上仍以中晚期胆囊癌占绝大多数.结论胆囊癌早期诊断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手术切除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切除可获得较高生存率.对局部进展的中晚期患者,积极进行扩大根治术(包括)有望提高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时间.
作者:牟永华;牟一平;徐晓武;朱玲华;朱一平;曹厚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总结并评价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2年5月141例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各种外科治疗方法,分析术式选择及治疗效果.结果①141例中曾有1~4次胆道手术史者共45例,合并局部肝萎缩、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重症胆管炎或肝脓肿等共126例;本次共行肝叶(段)切除96例,单纯内引流术31例,单纯胆道探查T管引流14例,术中常规B超及胆道镜检查.结石残留病例予术后胆道镜取石共72次.②总治疗优良率87.2%(123/141),并发症发生率23.4%(33/141),死亡率1.4%(2/141),结石残留率22.7%(32/142).③肝切除组优良率91.7%(88/96),终残石率7.3%(7/96),明显优于其他术式组.④32例结石残留病例经术后胆道镜取石,8例取净,使终残石率降为16.9%.结论充分利用先进诊疗技术,合理的术式选择,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及残石率.
作者:龙景培;陆才德;杨沔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我国肝移植技术经过近10年的发展,目前肝移植围手术期的成功率已接近国外的先进水平.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仍高达9%~34%,胆道并发症仍然是影响肝移植术后长期生存率和导致移植肝失功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胆道重建技术则是影响胆道并发症发生率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作者:陆敏强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肝胆管结石在外科治疗中比较棘手,我院自1995年10月~2004年6月共手术治疗肝胆管结石846例.其中12例行Roux-y氏肝总管空肠内引流十皮下埋瓣术,经过1年至7年随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建青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随着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的广泛应用,尤其是64层CT的出现,伴随着许多新的技术出现,数据的快速采集和大范围覆盖以及各向同性的特点,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三维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影像,为临床提供了更为直观、可靠的信息.本文就多层螺旋CT在肝胆胰中的临床应用做一介绍.
作者:余永强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致阻塞性黄疸的诊断和外科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自1991年1月至2001年12月间对17例原发性肝癌致阻塞性黄疸的患者进行了诊断和外科根治性手术治疗.其中行肝叶切除及胆总管切开取癌栓者14例,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3例.结果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8个月,长存活时间为24个月.结论明确的诊断和根治性手术治疗是治疗伴阻塞性黄疸的原发性肝癌关键.
作者:孟珂伟;吕毅;潘承恩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各种病变常用的方法,已在各地广泛开展,因胆道系统有较大的变异,胆囊切除术所引起的并发症及残留病变时有发生的报道,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和改进,阳性率也有上升,如常被诊为胆囊术后综合征.胆囊术后残留病变如胆管结石、胆囊管残留过长、胆囊术后综合症、胆囊管残留结石等.我们收集近10年来的630例接受胆囊切除术的病案资料,有残留病变50例,发生率8%.现针对胆囊残留病变发生、诊治处理进行讨论分析:
作者:柴宗寿;郭欣;艾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与其受体在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及意义,及利用TRAIL对HCC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及原位杂交方法分别检测了100例肝癌组织,100例癌旁组织,40例正常肝组织中TRAIL及TRAILR的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不同浓度TRAIL处理肝癌细胞株HepG2、SMMC7721,观察经药物处理前后肿瘤细胞的凋亡发生率.结果TRAIL在正常肝组织中无表达,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组织.86例肝癌组织不表达诱捕受体DcR1(86%),55例肝癌组织不表达诱捕受体DcR2(55%),40例正常肝组织两种诱捕受体均有表达.肝癌组织中死亡受体为高表达,诱捕受体为低表达,正常肝组织则相反,两者间有显著差异性(P<0.05).肝癌组织中死亡受体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呈正相关(P<0.01),与肿瘤分级呈负相关(P<0.05),与病人的性别、年龄、AFP水平、肿瘤的大小以及是否转移无关.经TRAIL(100ng/ml)处理24h,肝癌细胞凋亡发生率约10%,而Jurkat细胞凋亡率达70%以上,胆管癌细胞QBC939凋亡发生率约50%.结论HCC时,TRAILR普遍表达,但存在受体类型的表达差异,其中DcR1大多缺失,这为利用TRAIL治疗HCC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单一的TRAIL治疗只能有限的诱导肝癌细胞HepG2、SMMC7721发生凋亡,HCC对TRAIL诱导的凋亡存在耐药现象.
作者:肖震宇;陈孝平;何松清;黄志勇;李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继发胆管癌栓的临床特点和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2003年12例HCC伴癌栓的外科治疗情况.结果本组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内癌栓的发生率为4.69%(12/256),术前确诊率为25%(3/12),肝癌切除加胆管癌栓清除术8例,肝癌切除加肝外胆管切除,胆肠内引流1例,单纯胆总管切开取栓术3例.术后1年生存率66.7%(8/12),3年生存率25%(3/12),其中1例生存已超过5年.结论原发性肝癌伴胆管内癌栓十分少见,术前易误诊,手术治疗不失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费建国;曹浩强;张斌忠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CT动态扫描在急性胰腺炎性假囊肿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及增强CT扫描证实79例胰性假囊肿,行383次动态CT复查.结果发现64%的胰内假囊肿在急性胰腺炎病程4周内形成(n=16),6周内假囊肿自行吸收38%(n=30),而≥6cm的假囊肿仅吸收14.2%(n=4),继发感染6.3%(n=5).结论动态的CT复查可为急性胰性假囊肿的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李晓辉;李晋;曹文钊;姜正全;唐贵超;陈希奎;廖林森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肝细胞腺瘤的B超、CT和MRI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2例肝细胞腺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B超示6例为低回声或略低回声,4例为强回声或略强回声,2例为杂乱回声.肿块内回声除1例外都不均匀,4例边界不清或欠清,8例边界清楚,CT示12例为边界清楚的低密度或稍低密度,除因出血和坏死外密度较均匀,增强后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造影剂退出呈现和正常肝组织密度.MRI上大部分病例表现为T1W1和T2W1高信号,增强后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呈等信号.结论利用B超发现肝占位,再结合CT或MRI的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肝细胞腺瘤的明确诊断.
作者:袁湘芝;周伟平;单云峰;王美豪;吴孟超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