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胆囊及肝外胆管结石

王汉宁;孙水平;向国安

关键词:胆囊结石, 肝外胆管结石, EST, LC
摘要: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广泛开展和内镜技术的成熟,LC与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相结合,为微创治疗胆囊并胆管结石提供了条件.自2002年8月~2004年12月,我们对58例胆囊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行内镜下逆行胆道造影(ERC),成功后行EST及LC,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性肝癌术后胸腔积液的预防和治疗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术后胸腔积液的原因并总结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7月至2004年6月各类右肝切除手术5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23例行肝切除术的患者,术中采用氩气电刀游离肝脏,术后出现胸腔积液20例,发生率为3.8%;同期行右肝切除的467例患者,术中采用常规方法游离肝脏且肝切除后常规对拢缝扎膈肌创面,术后出现胸腔积液49例,发生率10.5%,两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术后膈下积液、术后肝功能不全伴中等量以上腹水、肝门阻断时间长、肝硬化等是肝癌肝切除术后胸腔积液发生的重要原因.结论采用氩气电刀游离肝脏且不常规对拢缝扎膈下创面能较好地预防术后胸腔积液的发生;伴有临床症状的中等量以上的胸腔积液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晏建军;张向化;黄亮;周飞国;严以群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肝切除术中肝创面的处理体会

    目的总结肝切除术中肝创面的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肝切除,其中,大网膜直接覆盖法18例,基底大网膜填塞+对拢缝合法25例,单纯对拢缝合法62例,医用生物胶喷涂+止血纱布覆盖法16例.结果术后腹腔引流血量分别为434土269ml、305土194ml、288±1 75ml、359±217ml.术后因出血再次手术1例,因出血及肝创面血肿保守治愈1例,胆漏4例,肝周感染7例,死亡3例.结论对拢缝合法适用于局部肝切除以及左肝切除.而医用生物胶喷涂+止血纱布覆盖法适用于肝创面较大的右肝切除及难以对拢缝合的肝切除,尤为适合贴近下腔静脉的肝切除.

    作者:孙礼侠;吴洁玢;刘昌阔;刘丹峰;何国璋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术前动脉栓塞治疗对肝移植治疗肝细胞癌的影响

    作者收集了1996~2003年组织学诊断为HCC伴肝硬化的29例病例(男/女28/1),其中HbBAg(+)21例,HCV RNA(+)7例,二者同时阳性1例.伴有门静脉癌栓或肝功能ChildC级的病例被排除出研究组.以是否进行动脉栓塞治疗(TAE)术分为两组.A组,19例,肝移植术(LT)术前行TAE术后肝功能良好,12例符合Milan标准(单个瘤体<5cm;3个或3个以下的瘤体均<3cm),7例不符合Milan标准.B组,10例,均符合Milan标准,因无需等待供体而未进行TAE,其中4例的肝功能无法行TAE.从明确诊断到实行LT的时间两组分别为19.7±18.2月和12.6±12.7月,两组时间无统计学差异.

    作者:刘念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半肝血流阻断在肝硬化肝癌半肝切除术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半肝血流阻断在肝硬化肝癌半肝切除术中的意义.方法将26例肝癌合并肝硬化行半肝切除的病人分为半肝血流阻断组(HVC,n=14)和第一肝门阻断组(Pringle,n=12).比较两组病人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术后肝功能的恢复,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病人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无显著差异.HVC组术后3天和7天的血清谷丙转氨酶明显低于Pringle组,且下降程度也较后者明显.Pringle组有2例死于肝功能衰竭.Pringle组病人术后并发腹水显著高于HVC组.结论半肝血流阻断法比第一肝门阻断更利于术后肝功能恢复,减少手术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作者:陈炜;孙勇伟;吴志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36例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

    目的探讨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对1986~2002年间我院行972例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后发生并发症的36例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并发症中胆瘘或胆汁性腹膜炎20例.胆道出血3例.胆道蛔虫症2例.T管压迫胃十二指肠致不全梗阻1例.T管拔断遗留胆总管内1例.术后胆汁引流量异常2例.术后黄疸急剧加深1例.并发急性胰腺炎2例.T管不能夹闭(胆道结石残留)3例.T管致胆道结石形成1例.本组保守治疗21例(58%),再手术治疗15例(42%).除1例并发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死亡、1例并发低渗性脱水、营养不良自动出院外,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发生并发症的原因主要与手术操作技术、术后处理以及患者本身疾病、机体状况等有关.恰当的术中操作与术后处理以及针对患者自身不良因素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是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主要措施.

    作者:赵登秋;陈一尘;朱克明;郝立俊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镜取石的应用价值

    目的认识经胆囊管胆道镜下网篮取石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2001年6月至2004年11月间,在胆囊结石合并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病例中,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并经胆囊管胆道镜下网篮取石46例.结果成功44例,失败2例,其中1例因胆囊管较细胆道镜不能通过,另1例因结石位于肝总管内网篮取出困难,此2例均行胆总管切开胆道镜下网篮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取出结石多8枚;结石大直径为9mm;术后平均住院日为6.5天.结论经胆囊管胆道镜下网篮取石术是一种低创胆道手术方法,对病人创伤小,并缩短住院日.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中应用此技术,更加突出了低创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焦成文;皋岚雅;王坚;蔡珍福;周玉坤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大于10cm肝细胞癌的肝切除术治疗效果

    为评价巨大肝细胞癌切除术效果和肝切除术影响生存率的临床病理因素,作者收集了1985.1~2001.12在横滨大学普外科行肝切除术的169例病例,按肿瘤大小分为两组.A组,26例,瘤体直径>10cm;B组,143例,瘤体直径≤10cm.两组瘤体平均直径和直径范围分别为14.8cm(10~30cm)、3.25cm(1.2~9.5cm).作者分别从术前、术中、术后的各项指标及术后生存时间对两组资料进行了比较.

    作者:刘念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的诊治体会

    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以往又称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是指胆总管包括肝胆管因先天性异常而引起的囊状扩张.在我国并不少见.我院于1994~2005年3月共收治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22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余一平;徐冰;张从雨;宋玉庆;稽成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利用肝移植标本对肝癌边缘CT征象的研究

    目的利用肝移植手术标本,探讨肝细胞肝癌(HCC)边缘部CT征象的组织病理学基础及其与HCC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经肝移植手术证实的HCC45例,术前全肝平扫后,分别于开始注射造影剂后25s、60s行全肝螺旋CT动、门脉双期扫描.观察新鲜手术标本后,常规HE染色和Ⅶ因子相关抗原(facterⅧrelated antigen,F8RA)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肿瘤边缘部的CT表现及各种病理改变.结果①CT平扫病灶边缘清楚(无分叶或有分叶),病理上肿瘤多有包膜(完整或不完整);CT平扫边缘不清时,病理上肿瘤少见有包膜,浸润性生长多见;②动态增强后肿瘤边缘不清或呈高密度者,边缘多可见丰富的新生血管,肿瘤分化较低.而边缘呈低密度者,多可见肿瘤的包膜或假包膜形成,新生血管较少,分化程度较高;③有肝内子灶组,其肿瘤边缘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值要高于无肝内子灶组,而且当肿瘤边缘MVD>30时,发生肝内子灶的几率要高.结论①HCC边缘部的CT形态分类,能较好的反映肿瘤包膜的完整程度,有助于术前评估肿瘤的浸润程度和范围及评价癌细胞的分级;②CT动、门脉双期扫描,癌灶边缘强化特征可反映其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生物学行为和预后.

    作者:蒋涛;刘光华;李慎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纤维胆道镜配合中药治疗肝内胆管残留结石

    目的探讨治疗术后肝内胆管残留结石的有效方法.方法将38例术后胆道残余结石病人分为两组:实验组18例采用纤维胆道镜取石配合中药治疗胆道残余结石,对照组20例采用纤维胆道镜取石治疗胆道残余结石,比较两组病人术后胆道镜应用次数、操作时间和结石取净率.结果实验组平均术后胆道镜取石次数1.22次/例,明显低于对照组1.75次/例(P<0.05),实验组术后胆道镜操作时间45分钟/例,明显低于对照组72分钟/例(P<0.05),实验组结石取净率94.4%,明显高于对照组85.0%(P<0.05),均有显著差异.结论利胆排石中药能显著提高胆道镜的工作效率和结石取净率.

    作者:容浩;李与勇;张华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TRAIL及其受体在肝癌耐药株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比较肝癌耐药株HepG2/ADM与其亲代HepG2的TRAIL受体的表达.及TRAIL对肝癌耐药株HepG2/ADM的治疗作用.方法通过浓度递增法用阿霉素处理人肝癌细胞株HepG2获得肝癌耐药株HepG2/ADM.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比较肝癌耐药株HepG2/ADM与其亲代HepG2的TRAIL受体及bcl-2、MDR的mRNA和蛋白表达.采用AnnexinV-FITC-PI双染色流式细胞仪测TRAIL对肝癌耐药株HepG2/ADM的调亡诱导作用.结果肝癌耐药株HepG2/ADM与其亲代HepG2比较都存在DR4、DR5受体且mRNA和蛋白表达上无差异.DcR1、DcR2在蛋白表达上无差异,但mRNA水平有轻度变化,未达到统计显著性.免疫组化示肝癌耐药株HepG2/ADM与其亲代HepG2都存在DR4、DR5受体和DcR1、DcR2受体,分析未见差异.TRAIL对HepG2/ADM及其亲代均有诱导调亡的作用,同样存在一定的耐受现象.但调亡作用两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肝癌耐药株HepG2/ADM与其亲代HepG2都存在DR4、DR5受体和DcR1、DcR2受体.表达无显著性差异.单纯TRAIL治疗对耐药株作用与亲代细胞作用相仿,虽同样存在一定的耐受现象,但受HepG2/ADM耐药性的影响小.TRAIL治疗肝癌耐药株有优势.

    作者:赵旭;陈孝平;何松青;朱虹;关剑;丁磊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治疗现状

    近十年来,随着肝脏外科技术的进步,在肝脏储备功能尚可承受的条件下,多数巨大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或肝门区肝癌可一期切除或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缩小后获得二期切除.但当肝细胞癌(HCC)侵及门静脉主干或第一级分支形成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tumor thrombi,PVTT)时,常被认为不宜行手术切除,既往对其多采用消极的方法或放弃治疗,大多数患者在数月内死亡.且HCC合并PVTT发生率为62.2%~90.0%[1].是肝癌治疗中的主要难点之一,又是肝癌肝内播散及复发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在治疗上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就目前的治疗手段进行综述.

    作者:张伟杰;杨甲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胆囊切除术后残余胆囊19例分析

    目的提高对胆囊切除术后残余胆囊的认识,做出正确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9例胆囊切除术后残余胆囊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以及外科治疗.结果大多数病例获得正确的临床诊断.19例均获得手术切除,术后恢复良好.结论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该病能获得正确诊断.再次手术切除是治愈该病的唯一手段.

    作者:孙经建;张柏和;张永杰;宗明;吴孟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努力提高原发性肝癌综合治疗水平

    原发性肝癌组织类型包括肝细胞性肝癌和胆管细胞性肝癌,前者占我国原发性肝癌的90%以上.因此,要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关键在于对肝细胞性肝癌的进一步研究.肝细胞性肝癌的治疗策略强调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近十年来,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对肝癌生物学特性的不断认识,一系列的综合治疗方法日趋成熟,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手术治疗的缺陷和不足,并使原发性肝癌的5年生存率提高了一倍.

    作者:丁义涛;孙喜太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争议中发展:肝移植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

    原发性肝癌在全球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第5位,而死亡率却占第三位,且发病率仍有上升趋势[1].肝癌综合治疗中手术切除仍是获得长期生存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根治切除后5年复发率仍高达61.5%[2];大部分肝癌病人就诊时已属晚期,多伴有严重的肝硬化,或呈多中心发生,手术切除率低,疗效差.20世纪60年代肝移植的出现挽救了很多良性终末期肝病患者的生命,同时也为肝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理论上,肝移植能大限度的根治性切除肿瘤,同时处理了相关的终末期肝病,具有独特的优势.而由于供肝的严重短缺及移植术后的肿瘤转移和复发,不是所有的肝癌患者都可能接受肝移植.肝移植还是肝切除治疗肝癌,目前仍存在着争议.

    作者:周俭;樊嘉;徐泱;王征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胆囊结石的治疗

    目的总结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胆囊结石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单纯胆囊结石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10例行断流术并结合治疗胆囊结石组(3例同期手术),5例分期手术,2例并中西利胆排石)与7例单纯断流术组近期肝功能改善率及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消除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远期肝功能改善率明显优于单纯断流术组,分别为71.4%和14.3%(P<0.05),再出血率小于单纯断流术组(P<0.05).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胆囊结石行断流术结合治疗胆囊结石的预后较单纯断流术好,并且只要加强围手术期的处理,同期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刘礼军;徐诗文;汪少荣;刘金林;徐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原发性肝癌肝切除病人肝储备功能的综合预测

    目的探讨多指标综合预测原发性肝癌肝切除病人的肝代偿功能的价值.方法将237例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的病人按照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分为代偿良好(A)、代偿轻度不全(B)、代偿重度不全(C)三组,对照病人的术前常规肝功能、Chid-pugh分级、OGTT曲线类型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三组病人的年龄、术前常规肝功能ALT、AST、ALB无明显差异(P>0.05);A、B组病人的TBI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与A、B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预测准确率为57.6%.OGTT P1型预测术后肝功能代偿良好的准确率为80%;OGTT P2型预测的肝功能代偿不良或重度不良的准确率为76.3%;OGTT L型预测肝功能重度不良的准确率为60.9%结论术前综合应用Child-pugh分级、TBIL和OGTT能较准确地预测原发性肝癌病人肝切除术后肝脏代偿能力.

    作者:彭宝岗;张继红;梁力建;谢斌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重型乙型肝炎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的防治

    目的探讨重型乙型肝炎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感染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73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移植前后给予抗病毒药物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拉米夫定+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71例,阿德夫韦+拉米夫定+乙肝免疫球蛋白2例,观察临床表现、血清HBSAg、血清HBeAg、血清HBV DNA及肝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等指标.结果应用拉米夫定+HBIG预防的71例中,有2例再感染,血清HBSAg为阳性,肝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有HBSAg表达,其中1例血清HBV DNA阳性,另1例经治疗后HBSAg又转阴.用阿德夫韦+拉米夫定+HBIG预防的2例中,血清学和肝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均无HBSAg表达.结论拉米夫定+HBIG或拉米夫定+阿德夫韦+HBIG联合应用以及合理的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有效预防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的再感染.

    作者:杨明;王惠;施晓敏;傅志仁;陈佑江;文明波;丁国善;王正昕;马钧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肝癌的局部消融治疗及进展

    1983年日本学者Sugiura首创应用经皮无水酒精注射(percutaneous alcohol in jection,PEI)治疗小肝癌,开始了肝肿瘤的局部消融(Local ablation)治疗时代.随着超声、CT、MRI等影像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以PEI、微波、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为代表的肝癌局部消融治疗技术,作为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手段发展很快,前景看好.

    作者:马宽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肝癌基因治疗研究的近况与问题

    在我国,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或肝癌)已上升为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每年有13万患者死于肝癌,约占全世界肝癌死亡总数43%.传统的外科切除和新兴的微创外科处理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但是,肿瘤体积过大与位置不佳、肝功能贮备差或门脉高压常常限制了外科治疗的适应症,而术后高复发率则往往导致成功的手术前功尽弃.肝移植不可能被普遍施行,由于供体器官的短缺,即便是早期肝癌,受益者也非常有限.肝癌对化疗又不敏感或容易产生赖药性.TACE则成为延长未切除肝癌患者生存的唯一可能的治疗.因此,对于大多数HCC患者目前不能提供任何有效治疗.可以说,在恶性肿瘤中,肝癌更需要新的治疗手段.随着基因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几乎所有的基因治疗策略都已在肝癌细胞模型或动物模型上进行过程度不同的尝试,近两年的研究文献更是明显增多,相信这一领域的进展将逐渐改变肝癌患者的预后.

    作者:殷正丰;康晓燕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