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的诊治体会

余一平;徐冰;张从雨;宋玉庆;稽成祥

关键词:先天性, 胆管, 囊状扩张
摘要: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以往又称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是指胆总管包括肝胆管因先天性异常而引起的囊状扩张.在我国并不少见.我院于1994~2005年3月共收治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22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结扎术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对121例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套扎治疗的患者行回顾性分析,并比较不同套扎法的优缺点及套扎疗效与肝功能等因素的关系,以寻找更为简便,疗效更确切的食管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法.方法121例患者中,其中30例行Olympus尼龙圈结扎法,50例行日本注气式秋田静脉曲张结扎器(MD-487-9)治疗,41例行Wilson-Cook六连环套扎设备治疗.结果根据疗效判定标准,急性活动性出血控制32例(83.0%),其中19例应用六连环法,8例应注气式结扎法,6例应用尼龙圈结扎法,其余中转其它治疗.结扎后近期再出血3例,远期再出血21例,其中肝功能Child C级12例,Child B级9例.共EV根治98例(81.0%).其中Child A23例,Child B72例,包括接受EVL治疗4次者65例,2~3次者33例.结论EVL操作简便、并发症少,仍为内镜治疗EV的首选方法,不同套扎方法各有优缺点,可根据患者情况酌情选择.套扎疗效与肝功能分级及治疗次数密切相关.

    作者:张斌;杨蕾;李长锋;李丹丹;郑泽霖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利用肝移植标本对肝癌边缘CT征象的研究

    目的利用肝移植手术标本,探讨肝细胞肝癌(HCC)边缘部CT征象的组织病理学基础及其与HCC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经肝移植手术证实的HCC45例,术前全肝平扫后,分别于开始注射造影剂后25s、60s行全肝螺旋CT动、门脉双期扫描.观察新鲜手术标本后,常规HE染色和Ⅶ因子相关抗原(facterⅧrelated antigen,F8RA)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肿瘤边缘部的CT表现及各种病理改变.结果①CT平扫病灶边缘清楚(无分叶或有分叶),病理上肿瘤多有包膜(完整或不完整);CT平扫边缘不清时,病理上肿瘤少见有包膜,浸润性生长多见;②动态增强后肿瘤边缘不清或呈高密度者,边缘多可见丰富的新生血管,肿瘤分化较低.而边缘呈低密度者,多可见肿瘤的包膜或假包膜形成,新生血管较少,分化程度较高;③有肝内子灶组,其肿瘤边缘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值要高于无肝内子灶组,而且当肿瘤边缘MVD>30时,发生肝内子灶的几率要高.结论①HCC边缘部的CT形态分类,能较好的反映肿瘤包膜的完整程度,有助于术前评估肿瘤的浸润程度和范围及评价癌细胞的分级;②CT动、门脉双期扫描,癌灶边缘强化特征可反映其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生物学行为和预后.

    作者:蒋涛;刘光华;李慎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腹腔镜手术中气腹压力对患者术后肝脏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腹腔镜手术中气腹压力不同对患者术后短期肝脏功能的影响以及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理.方法选择4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40例腹腔镜妇科手术各自分别被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各分为低气压(8mmHg)和高气压(15mmHg)组.在术前及术后1、3、5天行肝功能检测,比较4组间术后肝功能的变化.结果LC组与妇科组中的高气压组与低气压组比较,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总胆红素升高明显.LC组中的高气压组与妇科组中的高气压组相比,以上几项检测值明显升高,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术前肝功能正常的病人,较高的气腹压力对人体肝脏功能产生较大的影响,LC尤甚于妇科手术.对肝功的影响于5天内基本消除.

    作者:吴颖川;王成友;周霞平;王显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大于10cm肝细胞癌的肝切除术治疗效果

    为评价巨大肝细胞癌切除术效果和肝切除术影响生存率的临床病理因素,作者收集了1985.1~2001.12在横滨大学普外科行肝切除术的169例病例,按肿瘤大小分为两组.A组,26例,瘤体直径>10cm;B组,143例,瘤体直径≤10cm.两组瘤体平均直径和直径范围分别为14.8cm(10~30cm)、3.25cm(1.2~9.5cm).作者分别从术前、术中、术后的各项指标及术后生存时间对两组资料进行了比较.

    作者:刘念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治疗现状

    近十年来,随着肝脏外科技术的进步,在肝脏储备功能尚可承受的条件下,多数巨大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或肝门区肝癌可一期切除或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缩小后获得二期切除.但当肝细胞癌(HCC)侵及门静脉主干或第一级分支形成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tumor thrombi,PVTT)时,常被认为不宜行手术切除,既往对其多采用消极的方法或放弃治疗,大多数患者在数月内死亡.且HCC合并PVTT发生率为62.2%~90.0%[1].是肝癌治疗中的主要难点之一,又是肝癌肝内播散及复发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在治疗上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就目前的治疗手段进行综述.

    作者:张伟杰;杨甲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肝动脉分支动脉瘤4例临床报告

    目的探讨肝动脉分支的动脉瘤的诊断和处理.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肝动脉插管血管造影(DSA,digitalsubtraction angiography)及栓塞(TAE),1例行腹腔镜下肝动脉结扎,另2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1例行2次TAE.结果经B超、CT结合DSA诊断为胃十二指肠动脉动脉瘤1例,其余3例均因出血行DSA发现.胃十二指肠动脉动脉瘤患者先采用TAE治疗,胃十二指肠动脉远端栓塞完全,近端可疑有血流,在全气腹条件下完成腹腔镜下肝总动脉结扎.3例患者因出血采用TAE治疗,1例出血停止.另2例分别于7d和31d后出血,1例行TAE治疗后停止,另1例行手术切除和肝右动脉结扎治疗.结论TAE是治疗肝动脉及分支动脉瘤的首选方法.对较大或易出血者可行瘤体切除及肝动脉结扎.

    作者:刘荣;周宁新;黄志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胆囊及肝外胆管结石

    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广泛开展和内镜技术的成熟,LC与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相结合,为微创治疗胆囊并胆管结石提供了条件.自2002年8月~2004年12月,我们对58例胆囊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行内镜下逆行胆道造影(ERC),成功后行EST及LC,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汉宁;孙水平;向国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肝叶切除及经门静脉残端或主干切开取癌栓治疗32例PHCC合并PVTT,12例术后联合门静脉、肝动脉介入化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本组病例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肝门阻断次数时间、并发生率、手术死亡率与同期50例无癌栓肝癌切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随访26例,术后复发时间为2m~28m,术后是否化疗对复发时间有显著影响;1、2、3年生存率分别为46.2%、38.5%、15.4%;术后化疗、术前肝功能状况对生存期有显著影响.结论肝叶切除+经门静脉断端或/和主干切开取癌栓是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有效的方法,改善术前肝功能及术后联合化疗对延缓复发、提高生存率意义重大;对于难以切除的PHCC合并PVTT应争取行TACE术,仍有二期手术切除的机会.

    作者:黄长玉;黄建富;陈燕凌;沈娟;蔡欣然;周浩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肝移植术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预测

    随着肝脏移植外科技术的提高,免疫抑制剂应用的进步以及围手术期处理技术的发展,使得肝移植术后的生存率大为提高.然而近年来引起移植界广泛关注的是,肝移植术后发生的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 CRF)是患者长期生存率降低的重要原因[1,2,3].Ojo等[2]统计了36 849例肝移植资料后报道:肝移植术后1、3、5年CRF的发生率为8.0%±0.1%、13.9%±0.2%、18.1%±0.2%,伴有术后CRF的死亡率是无CRF发生人群的4倍.术后1年半内需血液透析或肾移植CRF患者的死亡率高达44%[1].因此,早期发现肝移植术后CRF发生的高风险因素,以减少或避免术后CRF的发生正日益受到重视.

    作者:舒明;彭承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无慢性病毒感染或酗酒因素的肝细胞癌临床病理学特征

    作者收集了1990~2000年因肝细胞癌行肝切除术的170例病例,根据血浆中病毒情况分为3组,有酗酒史和双重病毒感染的16例病例被排除.A组,25例,HbsAg(+),HCV(+);B组,116例,HbsAg(-),HCV-Ab(+);C组,13例,HbsAg(-),HCV-Ab(+).作者对肿瘤和宿主因素及预后结果进行了分析.

    作者:刘念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镜取石的应用价值

    目的认识经胆囊管胆道镜下网篮取石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2001年6月至2004年11月间,在胆囊结石合并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病例中,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并经胆囊管胆道镜下网篮取石46例.结果成功44例,失败2例,其中1例因胆囊管较细胆道镜不能通过,另1例因结石位于肝总管内网篮取出困难,此2例均行胆总管切开胆道镜下网篮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取出结石多8枚;结石大直径为9mm;术后平均住院日为6.5天.结论经胆囊管胆道镜下网篮取石术是一种低创胆道手术方法,对病人创伤小,并缩短住院日.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中应用此技术,更加突出了低创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焦成文;皋岚雅;王坚;蔡珍福;周玉坤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手术中应注意的问题

    肝海绵状血管瘤(以下简称肝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尸检发现率为7%左右.可发现于任何年龄,直径≤4cm者多无临床症状,无需特殊处理.然而,对于较大直径,有临床症状者,如肝区刺痛、胀满感等邻近脏器压迫症状,或自发性破裂可能者,需行手术治疗.1970年Adam曾将直径>4cm的肝血管瘤称之为巨大血管瘤,之所以划定直径>4cm为肝巨大血管瘤,可能与手术切除的风险较大有关.随着肝脏手术技术的进步与提高,不断使巨大、特大的肝血管瘤切除获得成功,手术死亡率已极低.1975年吴孟超等报道成功切除了1例重18kg,体积达63×48.5×40cm的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至今健康生存.所以,近20多年来有学者将肝血管瘤直径>10cm以上,称之为巨大肝血管瘤,故作者暂定直径≥15cm的肝血管瘤为特大血管瘤.在我院,尽管肝血管瘤手术切除已成为常规手术,仅1996年1月至2004年12月手术治疗肝血管瘤1296例,然而,发现其中特大肝血管瘤的手术治疗仍存在较大风险,手术中仍有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

    作者:杨甲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载脂蛋白B基因与胆石病患者血脂水平的关系研究

    胆石病(Gallstone disease,GD)是一种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常呈现一定的家族聚集性,表明其具有遗传倾向.胆石的形成与脂质代谢和血脂成分的改变关系密切.近年来,有关血脂代谢的相关基因与胆石病关系问题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1].本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探索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ApoB)基因Xba Ⅰ、Ec0R Ⅰ位点多态性与胆石病患者血脂成分的关系.

    作者:龚伟达;谈永飞;杨松;周苏君;莫锦良;喻荣彬;沈冲;丁伟良;姚才良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胆道手术中预防胆心反射的临床观察

    胆道手术中发生胆心反射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压下降,心率减慢,严重者甚至出现心跳骤停.现分析我院1996年以来682例胆道手术的临床资料,就胆心反射的防治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董寅;缪金透;王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原发性肝癌肝切除病人肝储备功能的综合预测

    目的探讨多指标综合预测原发性肝癌肝切除病人的肝代偿功能的价值.方法将237例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的病人按照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分为代偿良好(A)、代偿轻度不全(B)、代偿重度不全(C)三组,对照病人的术前常规肝功能、Chid-pugh分级、OGTT曲线类型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三组病人的年龄、术前常规肝功能ALT、AST、ALB无明显差异(P>0.05);A、B组病人的TBI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与A、B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预测准确率为57.6%.OGTT P1型预测术后肝功能代偿良好的准确率为80%;OGTT P2型预测的肝功能代偿不良或重度不良的准确率为76.3%;OGTT L型预测肝功能重度不良的准确率为60.9%结论术前综合应用Child-pugh分级、TBIL和OGTT能较准确地预测原发性肝癌病人肝切除术后肝脏代偿能力.

    作者:彭宝岗;张继红;梁力建;谢斌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肝细胞癌术后转移复发的预测与防治

    过去数十年,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临床研究取得许多进展,部分病人可通过外科治愈,术后5年总生存率约为50%.但转移复发已成为进一步延长HCC病人生存、改善预后的主要障碍,术后5年复发率可达61.5%[1].在过支的数年内,在HCC转移复发的预测及防治等方面已做了许多努力,并取得一定进展.

    作者:钦伦秀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的诊治体会

    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以往又称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是指胆总管包括肝胆管因先天性异常而引起的囊状扩张.在我国并不少见.我院于1994~2005年3月共收治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22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余一平;徐冰;张从雨;宋玉庆;稽成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争议中发展:肝移植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

    原发性肝癌在全球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第5位,而死亡率却占第三位,且发病率仍有上升趋势[1].肝癌综合治疗中手术切除仍是获得长期生存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根治切除后5年复发率仍高达61.5%[2];大部分肝癌病人就诊时已属晚期,多伴有严重的肝硬化,或呈多中心发生,手术切除率低,疗效差.20世纪60年代肝移植的出现挽救了很多良性终末期肝病患者的生命,同时也为肝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理论上,肝移植能大限度的根治性切除肿瘤,同时处理了相关的终末期肝病,具有独特的优势.而由于供肝的严重短缺及移植术后的肿瘤转移和复发,不是所有的肝癌患者都可能接受肝移植.肝移植还是肝切除治疗肝癌,目前仍存在着争议.

    作者:周俭;樊嘉;徐泱;王征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肝癌的局部消融治疗及进展

    1983年日本学者Sugiura首创应用经皮无水酒精注射(percutaneous alcohol in jection,PEI)治疗小肝癌,开始了肝肿瘤的局部消融(Local ablation)治疗时代.随着超声、CT、MRI等影像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以PEI、微波、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为代表的肝癌局部消融治疗技术,作为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手段发展很快,前景看好.

    作者:马宽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原发性肝肉瘤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肉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原发性肝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均因腹痛就诊而发现肝脏肿瘤.完整切除6例,姑息性切除1例.术前肝动脉栓塞1例,术后化疗1例;因肿瘤复发经历4次肿瘤切除手术1例.存活3例,生存时间长已达9年;死亡3例,分别于术后2月,2月,22月死亡;失访1例.病理诊断恶性间叶瘤(未分化肉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血管肉瘤,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各1例.4例行免疫组织化学或组织化学检测确诊.结论原发性肝肉瘤术前诊断非常困难,确诊尚需依赖术后病理或穿刺细胞学检查甚至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采用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主要手段.

    作者:彭松林;戴朝六;陈丽英;徐锋;崔凯;黄勇;张凯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