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手术中气腹压力对患者术后肝脏功能的影响

吴颖川;王成友;周霞平;王显春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 气腹压力, 肝功能, 腹腔镜胆囊手术(LC), 腹腔镜妇科手术
摘要:目的观察腹腔镜手术中气腹压力不同对患者术后短期肝脏功能的影响以及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理.方法选择4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40例腹腔镜妇科手术各自分别被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各分为低气压(8mmHg)和高气压(15mmHg)组.在术前及术后1、3、5天行肝功能检测,比较4组间术后肝功能的变化.结果LC组与妇科组中的高气压组与低气压组比较,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总胆红素升高明显.LC组中的高气压组与妇科组中的高气压组相比,以上几项检测值明显升高,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术前肝功能正常的病人,较高的气腹压力对人体肝脏功能产生较大的影响,LC尤甚于妇科手术.对肝功的影响于5天内基本消除.
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半肝血流阻断在肝硬化肝癌半肝切除术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半肝血流阻断在肝硬化肝癌半肝切除术中的意义.方法将26例肝癌合并肝硬化行半肝切除的病人分为半肝血流阻断组(HVC,n=14)和第一肝门阻断组(Pringle,n=12).比较两组病人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术后肝功能的恢复,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病人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无显著差异.HVC组术后3天和7天的血清谷丙转氨酶明显低于Pringle组,且下降程度也较后者明显.Pringle组有2例死于肝功能衰竭.Pringle组病人术后并发腹水显著高于HVC组.结论半肝血流阻断法比第一肝门阻断更利于术后肝功能恢复,减少手术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作者:陈炜;孙勇伟;吴志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利用肝移植标本对肝癌边缘CT征象的研究

    目的利用肝移植手术标本,探讨肝细胞肝癌(HCC)边缘部CT征象的组织病理学基础及其与HCC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经肝移植手术证实的HCC45例,术前全肝平扫后,分别于开始注射造影剂后25s、60s行全肝螺旋CT动、门脉双期扫描.观察新鲜手术标本后,常规HE染色和Ⅶ因子相关抗原(facterⅧrelated antigen,F8RA)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肿瘤边缘部的CT表现及各种病理改变.结果①CT平扫病灶边缘清楚(无分叶或有分叶),病理上肿瘤多有包膜(完整或不完整);CT平扫边缘不清时,病理上肿瘤少见有包膜,浸润性生长多见;②动态增强后肿瘤边缘不清或呈高密度者,边缘多可见丰富的新生血管,肿瘤分化较低.而边缘呈低密度者,多可见肿瘤的包膜或假包膜形成,新生血管较少,分化程度较高;③有肝内子灶组,其肿瘤边缘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值要高于无肝内子灶组,而且当肿瘤边缘MVD>30时,发生肝内子灶的几率要高.结论①HCC边缘部的CT形态分类,能较好的反映肿瘤包膜的完整程度,有助于术前评估肿瘤的浸润程度和范围及评价癌细胞的分级;②CT动、门脉双期扫描,癌灶边缘强化特征可反映其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生物学行为和预后.

    作者:蒋涛;刘光华;李慎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肝癌基因治疗研究的近况与问题

    在我国,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或肝癌)已上升为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每年有13万患者死于肝癌,约占全世界肝癌死亡总数43%.传统的外科切除和新兴的微创外科处理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但是,肿瘤体积过大与位置不佳、肝功能贮备差或门脉高压常常限制了外科治疗的适应症,而术后高复发率则往往导致成功的手术前功尽弃.肝移植不可能被普遍施行,由于供体器官的短缺,即便是早期肝癌,受益者也非常有限.肝癌对化疗又不敏感或容易产生赖药性.TACE则成为延长未切除肝癌患者生存的唯一可能的治疗.因此,对于大多数HCC患者目前不能提供任何有效治疗.可以说,在恶性肿瘤中,肝癌更需要新的治疗手段.随着基因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几乎所有的基因治疗策略都已在肝癌细胞模型或动物模型上进行过程度不同的尝试,近两年的研究文献更是明显增多,相信这一领域的进展将逐渐改变肝癌患者的预后.

    作者:殷正丰;康晓燕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肝细胞癌术后转移复发的预测与防治

    过去数十年,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临床研究取得许多进展,部分病人可通过外科治愈,术后5年总生存率约为50%.但转移复发已成为进一步延长HCC病人生存、改善预后的主要障碍,术后5年复发率可达61.5%[1].在过支的数年内,在HCC转移复发的预测及防治等方面已做了许多努力,并取得一定进展.

    作者:钦伦秀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努力提高原发性肝癌综合治疗水平

    原发性肝癌组织类型包括肝细胞性肝癌和胆管细胞性肝癌,前者占我国原发性肝癌的90%以上.因此,要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关键在于对肝细胞性肝癌的进一步研究.肝细胞性肝癌的治疗策略强调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近十年来,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对肝癌生物学特性的不断认识,一系列的综合治疗方法日趋成熟,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手术治疗的缺陷和不足,并使原发性肝癌的5年生存率提高了一倍.

    作者:丁义涛;孙喜太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无慢性病毒感染或酗酒因素的肝细胞癌临床病理学特征

    作者收集了1990~2000年因肝细胞癌行肝切除术的170例病例,根据血浆中病毒情况分为3组,有酗酒史和双重病毒感染的16例病例被排除.A组,25例,HbsAg(+),HCV(+);B组,116例,HbsAg(-),HCV-Ab(+);C组,13例,HbsAg(-),HCV-Ab(+).作者对肿瘤和宿主因素及预后结果进行了分析.

    作者:刘念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结扎术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对121例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套扎治疗的患者行回顾性分析,并比较不同套扎法的优缺点及套扎疗效与肝功能等因素的关系,以寻找更为简便,疗效更确切的食管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法.方法121例患者中,其中30例行Olympus尼龙圈结扎法,50例行日本注气式秋田静脉曲张结扎器(MD-487-9)治疗,41例行Wilson-Cook六连环套扎设备治疗.结果根据疗效判定标准,急性活动性出血控制32例(83.0%),其中19例应用六连环法,8例应注气式结扎法,6例应用尼龙圈结扎法,其余中转其它治疗.结扎后近期再出血3例,远期再出血21例,其中肝功能Child C级12例,Child B级9例.共EV根治98例(81.0%).其中Child A23例,Child B72例,包括接受EVL治疗4次者65例,2~3次者33例.结论EVL操作简便、并发症少,仍为内镜治疗EV的首选方法,不同套扎方法各有优缺点,可根据患者情况酌情选择.套扎疗效与肝功能分级及治疗次数密切相关.

    作者:张斌;杨蕾;李长锋;李丹丹;郑泽霖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胆囊及肝外胆管结石

    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广泛开展和内镜技术的成熟,LC与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相结合,为微创治疗胆囊并胆管结石提供了条件.自2002年8月~2004年12月,我们对58例胆囊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行内镜下逆行胆道造影(ERC),成功后行EST及LC,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汉宁;孙水平;向国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小切口手术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石症

    目的总结小切口手术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石症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1月至2004年4月以小切口联合胆道镜手术治疗1367例胆石症的临床资料.胆道镜处理有3种途径:经胆囊管途径(297例),经胆总管切开途径(327例)和经术后T管窦道途径(305例).结果1367例中在小切口(3~5cm)下完成手术者1320例,47例(3.4%)因出血、粘连、解剖变异或胆道损伤等各种原因将切口延长至5cm以上始完成手术.743例为单纯胆囊切除.624例联合胆道镜处理,其中150例未发现胆总管结石,474例发现胆总管结石,467例经术中术后胆道镜取尽,7例胆总管结石紧嵌于胆总管末端,术后以EST(4例)和气压弹道碎石后取尽(3例).发生术后并发症31例.结论小切口联合胆道镜手术是一种相对微创的直视下治疗胆石症的便捷方法.

    作者:高之阳;高瞰非;吴舟锋;胡月明;廖武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术前动脉栓塞治疗对肝移植治疗肝细胞癌的影响

    作者收集了1996~2003年组织学诊断为HCC伴肝硬化的29例病例(男/女28/1),其中HbBAg(+)21例,HCV RNA(+)7例,二者同时阳性1例.伴有门静脉癌栓或肝功能ChildC级的病例被排除出研究组.以是否进行动脉栓塞治疗(TAE)术分为两组.A组,19例,肝移植术(LT)术前行TAE术后肝功能良好,12例符合Milan标准(单个瘤体<5cm;3个或3个以下的瘤体均<3cm),7例不符合Milan标准.B组,10例,均符合Milan标准,因无需等待供体而未进行TAE,其中4例的肝功能无法行TAE.从明确诊断到实行LT的时间两组分别为19.7±18.2月和12.6±12.7月,两组时间无统计学差异.

    作者:刘念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胆囊结石的治疗

    目的总结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胆囊结石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单纯胆囊结石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10例行断流术并结合治疗胆囊结石组(3例同期手术),5例分期手术,2例并中西利胆排石)与7例单纯断流术组近期肝功能改善率及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消除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远期肝功能改善率明显优于单纯断流术组,分别为71.4%和14.3%(P<0.05),再出血率小于单纯断流术组(P<0.05).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胆囊结石行断流术结合治疗胆囊结石的预后较单纯断流术好,并且只要加强围手术期的处理,同期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刘礼军;徐诗文;汪少荣;刘金林;徐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肝脏未分化肉瘤1例

    患者,男性,8岁,持续性右上腹胀痛,乏力,纳差1周入院.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右上腹部隆起,可触及一约20 cm×15 cm肿块,表面光滑,质硬,肿块下缘至脐下二横指,囊性感不明显.移动性浊音(-),CT示:肝左内叶见16 cm×15cm的囊实性低密度影,CT值分别为21~44Hu,包膜完整,AFP,HBsAg均阴性,肝功能正常.术前诊断:左肝占位性病变(1.肝母细胞瘤?,2.肝错构瘤?).术中所见:肝脏无硬化,肿瘤位于左内叶脏面,突向腹腔,约20 cm×15 cm×15cm,下缘游离,包膜完整,表面光滑.行肿瘤及肝左内叶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肝脏未分化肉瘤;因经济困难未做进一步治疗,术后10月来院复查B超发现肝内多处复发,腹水,后死于肝功能衰竭.

    作者:张虎;王谢红;严培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的诊治体会

    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以往又称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是指胆总管包括肝胆管因先天性异常而引起的囊状扩张.在我国并不少见.我院于1994~2005年3月共收治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22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余一平;徐冰;张从雨;宋玉庆;稽成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肝动脉分支动脉瘤4例临床报告

    目的探讨肝动脉分支的动脉瘤的诊断和处理.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肝动脉插管血管造影(DSA,digitalsubtraction angiography)及栓塞(TAE),1例行腹腔镜下肝动脉结扎,另2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1例行2次TAE.结果经B超、CT结合DSA诊断为胃十二指肠动脉动脉瘤1例,其余3例均因出血行DSA发现.胃十二指肠动脉动脉瘤患者先采用TAE治疗,胃十二指肠动脉远端栓塞完全,近端可疑有血流,在全气腹条件下完成腹腔镜下肝总动脉结扎.3例患者因出血采用TAE治疗,1例出血停止.另2例分别于7d和31d后出血,1例行TAE治疗后停止,另1例行手术切除和肝右动脉结扎治疗.结论TAE是治疗肝动脉及分支动脉瘤的首选方法.对较大或易出血者可行瘤体切除及肝动脉结扎.

    作者:刘荣;周宁新;黄志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肝叶切除及经门静脉残端或主干切开取癌栓治疗32例PHCC合并PVTT,12例术后联合门静脉、肝动脉介入化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本组病例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肝门阻断次数时间、并发生率、手术死亡率与同期50例无癌栓肝癌切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随访26例,术后复发时间为2m~28m,术后是否化疗对复发时间有显著影响;1、2、3年生存率分别为46.2%、38.5%、15.4%;术后化疗、术前肝功能状况对生存期有显著影响.结论肝叶切除+经门静脉断端或/和主干切开取癌栓是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有效的方法,改善术前肝功能及术后联合化疗对延缓复发、提高生存率意义重大;对于难以切除的PHCC合并PVTT应争取行TACE术,仍有二期手术切除的机会.

    作者:黄长玉;黄建富;陈燕凌;沈娟;蔡欣然;周浩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肝切除术中肝创面的处理体会

    目的总结肝切除术中肝创面的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肝切除,其中,大网膜直接覆盖法18例,基底大网膜填塞+对拢缝合法25例,单纯对拢缝合法62例,医用生物胶喷涂+止血纱布覆盖法16例.结果术后腹腔引流血量分别为434土269ml、305土194ml、288±1 75ml、359±217ml.术后因出血再次手术1例,因出血及肝创面血肿保守治愈1例,胆漏4例,肝周感染7例,死亡3例.结论对拢缝合法适用于局部肝切除以及左肝切除.而医用生物胶喷涂+止血纱布覆盖法适用于肝创面较大的右肝切除及难以对拢缝合的肝切除,尤为适合贴近下腔静脉的肝切除.

    作者:孙礼侠;吴洁玢;刘昌阔;刘丹峰;何国璋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原发性肝肉瘤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肉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原发性肝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均因腹痛就诊而发现肝脏肿瘤.完整切除6例,姑息性切除1例.术前肝动脉栓塞1例,术后化疗1例;因肿瘤复发经历4次肿瘤切除手术1例.存活3例,生存时间长已达9年;死亡3例,分别于术后2月,2月,22月死亡;失访1例.病理诊断恶性间叶瘤(未分化肉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血管肉瘤,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各1例.4例行免疫组织化学或组织化学检测确诊.结论原发性肝肉瘤术前诊断非常困难,确诊尚需依赖术后病理或穿刺细胞学检查甚至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采用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主要手段.

    作者:彭松林;戴朝六;陈丽英;徐锋;崔凯;黄勇;张凯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腹腔镜手术中气腹压力对患者术后肝脏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腹腔镜手术中气腹压力不同对患者术后短期肝脏功能的影响以及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理.方法选择4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40例腹腔镜妇科手术各自分别被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各分为低气压(8mmHg)和高气压(15mmHg)组.在术前及术后1、3、5天行肝功能检测,比较4组间术后肝功能的变化.结果LC组与妇科组中的高气压组与低气压组比较,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总胆红素升高明显.LC组中的高气压组与妇科组中的高气压组相比,以上几项检测值明显升高,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术前肝功能正常的病人,较高的气腹压力对人体肝脏功能产生较大的影响,LC尤甚于妇科手术.对肝功的影响于5天内基本消除.

    作者:吴颖川;王成友;周霞平;王显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原发性肝癌肝切除病人肝储备功能的综合预测

    目的探讨多指标综合预测原发性肝癌肝切除病人的肝代偿功能的价值.方法将237例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的病人按照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分为代偿良好(A)、代偿轻度不全(B)、代偿重度不全(C)三组,对照病人的术前常规肝功能、Chid-pugh分级、OGTT曲线类型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三组病人的年龄、术前常规肝功能ALT、AST、ALB无明显差异(P>0.05);A、B组病人的TBI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与A、B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预测准确率为57.6%.OGTT P1型预测术后肝功能代偿良好的准确率为80%;OGTT P2型预测的肝功能代偿不良或重度不良的准确率为76.3%;OGTT L型预测肝功能重度不良的准确率为60.9%结论术前综合应用Child-pugh分级、TBIL和OGTT能较准确地预测原发性肝癌病人肝切除术后肝脏代偿能力.

    作者:彭宝岗;张继红;梁力建;谢斌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肝癌的局部消融治疗及进展

    1983年日本学者Sugiura首创应用经皮无水酒精注射(percutaneous alcohol in jection,PEI)治疗小肝癌,开始了肝肿瘤的局部消融(Local ablation)治疗时代.随着超声、CT、MRI等影像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以PEI、微波、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为代表的肝癌局部消融治疗技术,作为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手段发展很快,前景看好.

    作者:马宽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