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外科治疗

黄长玉;黄建富;陈燕凌;沈娟;蔡欣然;周浩辉

关键词:肝细胞癌, 门静脉癌栓, 外科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肝叶切除及经门静脉残端或主干切开取癌栓治疗32例PHCC合并PVTT,12例术后联合门静脉、肝动脉介入化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本组病例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肝门阻断次数时间、并发生率、手术死亡率与同期50例无癌栓肝癌切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随访26例,术后复发时间为2m~28m,术后是否化疗对复发时间有显著影响;1、2、3年生存率分别为46.2%、38.5%、15.4%;术后化疗、术前肝功能状况对生存期有显著影响.结论肝叶切除+经门静脉断端或/和主干切开取癌栓是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有效的方法,改善术前肝功能及术后联合化疗对延缓复发、提高生存率意义重大;对于难以切除的PHCC合并PVTT应争取行TACE术,仍有二期手术切除的机会.
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性肝癌术后胸腔积液的预防和治疗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术后胸腔积液的原因并总结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7月至2004年6月各类右肝切除手术5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23例行肝切除术的患者,术中采用氩气电刀游离肝脏,术后出现胸腔积液20例,发生率为3.8%;同期行右肝切除的467例患者,术中采用常规方法游离肝脏且肝切除后常规对拢缝扎膈肌创面,术后出现胸腔积液49例,发生率10.5%,两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术后膈下积液、术后肝功能不全伴中等量以上腹水、肝门阻断时间长、肝硬化等是肝癌肝切除术后胸腔积液发生的重要原因.结论采用氩气电刀游离肝脏且不常规对拢缝扎膈下创面能较好地预防术后胸腔积液的发生;伴有临床症状的中等量以上的胸腔积液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晏建军;张向化;黄亮;周飞国;严以群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原发性肝癌肝切除病人肝储备功能的综合预测

    目的探讨多指标综合预测原发性肝癌肝切除病人的肝代偿功能的价值.方法将237例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的病人按照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分为代偿良好(A)、代偿轻度不全(B)、代偿重度不全(C)三组,对照病人的术前常规肝功能、Chid-pugh分级、OGTT曲线类型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三组病人的年龄、术前常规肝功能ALT、AST、ALB无明显差异(P>0.05);A、B组病人的TBI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与A、B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预测准确率为57.6%.OGTT P1型预测术后肝功能代偿良好的准确率为80%;OGTT P2型预测的肝功能代偿不良或重度不良的准确率为76.3%;OGTT L型预测肝功能重度不良的准确率为60.9%结论术前综合应用Child-pugh分级、TBIL和OGTT能较准确地预测原发性肝癌病人肝切除术后肝脏代偿能力.

    作者:彭宝岗;张继红;梁力建;谢斌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努力提高原发性肝癌综合治疗水平

    原发性肝癌组织类型包括肝细胞性肝癌和胆管细胞性肝癌,前者占我国原发性肝癌的90%以上.因此,要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关键在于对肝细胞性肝癌的进一步研究.肝细胞性肝癌的治疗策略强调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近十年来,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对肝癌生物学特性的不断认识,一系列的综合治疗方法日趋成熟,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手术治疗的缺陷和不足,并使原发性肝癌的5年生存率提高了一倍.

    作者:丁义涛;孙喜太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争议中发展:肝移植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

    原发性肝癌在全球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第5位,而死亡率却占第三位,且发病率仍有上升趋势[1].肝癌综合治疗中手术切除仍是获得长期生存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根治切除后5年复发率仍高达61.5%[2];大部分肝癌病人就诊时已属晚期,多伴有严重的肝硬化,或呈多中心发生,手术切除率低,疗效差.20世纪60年代肝移植的出现挽救了很多良性终末期肝病患者的生命,同时也为肝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理论上,肝移植能大限度的根治性切除肿瘤,同时处理了相关的终末期肝病,具有独特的优势.而由于供肝的严重短缺及移植术后的肿瘤转移和复发,不是所有的肝癌患者都可能接受肝移植.肝移植还是肝切除治疗肝癌,目前仍存在着争议.

    作者:周俭;樊嘉;徐泱;王征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肝移植术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预测

    随着肝脏移植外科技术的提高,免疫抑制剂应用的进步以及围手术期处理技术的发展,使得肝移植术后的生存率大为提高.然而近年来引起移植界广泛关注的是,肝移植术后发生的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 CRF)是患者长期生存率降低的重要原因[1,2,3].Ojo等[2]统计了36 849例肝移植资料后报道:肝移植术后1、3、5年CRF的发生率为8.0%±0.1%、13.9%±0.2%、18.1%±0.2%,伴有术后CRF的死亡率是无CRF发生人群的4倍.术后1年半内需血液透析或肾移植CRF患者的死亡率高达44%[1].因此,早期发现肝移植术后CRF发生的高风险因素,以减少或避免术后CRF的发生正日益受到重视.

    作者:舒明;彭承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胆道手术中预防胆心反射的临床观察

    胆道手术中发生胆心反射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压下降,心率减慢,严重者甚至出现心跳骤停.现分析我院1996年以来682例胆道手术的临床资料,就胆心反射的防治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董寅;缪金透;王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肝细胞癌术后转移复发的预测与防治

    过去数十年,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临床研究取得许多进展,部分病人可通过外科治愈,术后5年总生存率约为50%.但转移复发已成为进一步延长HCC病人生存、改善预后的主要障碍,术后5年复发率可达61.5%[1].在过支的数年内,在HCC转移复发的预测及防治等方面已做了许多努力,并取得一定进展.

    作者:钦伦秀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胆囊结石的治疗

    目的总结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胆囊结石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单纯胆囊结石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10例行断流术并结合治疗胆囊结石组(3例同期手术),5例分期手术,2例并中西利胆排石)与7例单纯断流术组近期肝功能改善率及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消除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远期肝功能改善率明显优于单纯断流术组,分别为71.4%和14.3%(P<0.05),再出血率小于单纯断流术组(P<0.05).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胆囊结石行断流术结合治疗胆囊结石的预后较单纯断流术好,并且只要加强围手术期的处理,同期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刘礼军;徐诗文;汪少荣;刘金林;徐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纤维胆道镜配合中药治疗肝内胆管残留结石

    目的探讨治疗术后肝内胆管残留结石的有效方法.方法将38例术后胆道残余结石病人分为两组:实验组18例采用纤维胆道镜取石配合中药治疗胆道残余结石,对照组20例采用纤维胆道镜取石治疗胆道残余结石,比较两组病人术后胆道镜应用次数、操作时间和结石取净率.结果实验组平均术后胆道镜取石次数1.22次/例,明显低于对照组1.75次/例(P<0.05),实验组术后胆道镜操作时间45分钟/例,明显低于对照组72分钟/例(P<0.05),实验组结石取净率94.4%,明显高于对照组85.0%(P<0.05),均有显著差异.结论利胆排石中药能显著提高胆道镜的工作效率和结石取净率.

    作者:容浩;李与勇;张华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大于10cm肝细胞癌的肝切除术治疗效果

    为评价巨大肝细胞癌切除术效果和肝切除术影响生存率的临床病理因素,作者收集了1985.1~2001.12在横滨大学普外科行肝切除术的169例病例,按肿瘤大小分为两组.A组,26例,瘤体直径>10cm;B组,143例,瘤体直径≤10cm.两组瘤体平均直径和直径范围分别为14.8cm(10~30cm)、3.25cm(1.2~9.5cm).作者分别从术前、术中、术后的各项指标及术后生存时间对两组资料进行了比较.

    作者:刘念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36例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

    目的探讨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对1986~2002年间我院行972例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后发生并发症的36例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并发症中胆瘘或胆汁性腹膜炎20例.胆道出血3例.胆道蛔虫症2例.T管压迫胃十二指肠致不全梗阻1例.T管拔断遗留胆总管内1例.术后胆汁引流量异常2例.术后黄疸急剧加深1例.并发急性胰腺炎2例.T管不能夹闭(胆道结石残留)3例.T管致胆道结石形成1例.本组保守治疗21例(58%),再手术治疗15例(42%).除1例并发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死亡、1例并发低渗性脱水、营养不良自动出院外,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发生并发症的原因主要与手术操作技术、术后处理以及患者本身疾病、机体状况等有关.恰当的术中操作与术后处理以及针对患者自身不良因素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是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主要措施.

    作者:赵登秋;陈一尘;朱克明;郝立俊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无慢性病毒感染或酗酒因素的肝细胞癌临床病理学特征

    作者收集了1990~2000年因肝细胞癌行肝切除术的170例病例,根据血浆中病毒情况分为3组,有酗酒史和双重病毒感染的16例病例被排除.A组,25例,HbsAg(+),HCV(+);B组,116例,HbsAg(-),HCV-Ab(+);C组,13例,HbsAg(-),HCV-Ab(+).作者对肿瘤和宿主因素及预后结果进行了分析.

    作者:刘念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结扎术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对121例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套扎治疗的患者行回顾性分析,并比较不同套扎法的优缺点及套扎疗效与肝功能等因素的关系,以寻找更为简便,疗效更确切的食管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法.方法121例患者中,其中30例行Olympus尼龙圈结扎法,50例行日本注气式秋田静脉曲张结扎器(MD-487-9)治疗,41例行Wilson-Cook六连环套扎设备治疗.结果根据疗效判定标准,急性活动性出血控制32例(83.0%),其中19例应用六连环法,8例应注气式结扎法,6例应用尼龙圈结扎法,其余中转其它治疗.结扎后近期再出血3例,远期再出血21例,其中肝功能Child C级12例,Child B级9例.共EV根治98例(81.0%).其中Child A23例,Child B72例,包括接受EVL治疗4次者65例,2~3次者33例.结论EVL操作简便、并发症少,仍为内镜治疗EV的首选方法,不同套扎方法各有优缺点,可根据患者情况酌情选择.套扎疗效与肝功能分级及治疗次数密切相关.

    作者:张斌;杨蕾;李长锋;李丹丹;郑泽霖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肝叶切除及经门静脉残端或主干切开取癌栓治疗32例PHCC合并PVTT,12例术后联合门静脉、肝动脉介入化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本组病例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肝门阻断次数时间、并发生率、手术死亡率与同期50例无癌栓肝癌切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随访26例,术后复发时间为2m~28m,术后是否化疗对复发时间有显著影响;1、2、3年生存率分别为46.2%、38.5%、15.4%;术后化疗、术前肝功能状况对生存期有显著影响.结论肝叶切除+经门静脉断端或/和主干切开取癌栓是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有效的方法,改善术前肝功能及术后联合化疗对延缓复发、提高生存率意义重大;对于难以切除的PHCC合并PVTT应争取行TACE术,仍有二期手术切除的机会.

    作者:黄长玉;黄建富;陈燕凌;沈娟;蔡欣然;周浩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治疗现状

    近十年来,随着肝脏外科技术的进步,在肝脏储备功能尚可承受的条件下,多数巨大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或肝门区肝癌可一期切除或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缩小后获得二期切除.但当肝细胞癌(HCC)侵及门静脉主干或第一级分支形成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tumor thrombi,PVTT)时,常被认为不宜行手术切除,既往对其多采用消极的方法或放弃治疗,大多数患者在数月内死亡.且HCC合并PVTT发生率为62.2%~90.0%[1].是肝癌治疗中的主要难点之一,又是肝癌肝内播散及复发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在治疗上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就目前的治疗手段进行综述.

    作者:张伟杰;杨甲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重型乙型肝炎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的防治

    目的探讨重型乙型肝炎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感染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73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移植前后给予抗病毒药物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拉米夫定+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71例,阿德夫韦+拉米夫定+乙肝免疫球蛋白2例,观察临床表现、血清HBSAg、血清HBeAg、血清HBV DNA及肝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等指标.结果应用拉米夫定+HBIG预防的71例中,有2例再感染,血清HBSAg为阳性,肝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有HBSAg表达,其中1例血清HBV DNA阳性,另1例经治疗后HBSAg又转阴.用阿德夫韦+拉米夫定+HBIG预防的2例中,血清学和肝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均无HBSAg表达.结论拉米夫定+HBIG或拉米夫定+阿德夫韦+HBIG联合应用以及合理的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有效预防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的再感染.

    作者:杨明;王惠;施晓敏;傅志仁;陈佑江;文明波;丁国善;王正昕;马钧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胆囊切除术后残余胆囊19例分析

    目的提高对胆囊切除术后残余胆囊的认识,做出正确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9例胆囊切除术后残余胆囊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以及外科治疗.结果大多数病例获得正确的临床诊断.19例均获得手术切除,术后恢复良好.结论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该病能获得正确诊断.再次手术切除是治愈该病的唯一手段.

    作者:孙经建;张柏和;张永杰;宗明;吴孟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术前动脉栓塞治疗对肝移植治疗肝细胞癌的影响

    作者收集了1996~2003年组织学诊断为HCC伴肝硬化的29例病例(男/女28/1),其中HbBAg(+)21例,HCV RNA(+)7例,二者同时阳性1例.伴有门静脉癌栓或肝功能ChildC级的病例被排除出研究组.以是否进行动脉栓塞治疗(TAE)术分为两组.A组,19例,肝移植术(LT)术前行TAE术后肝功能良好,12例符合Milan标准(单个瘤体<5cm;3个或3个以下的瘤体均<3cm),7例不符合Milan标准.B组,10例,均符合Milan标准,因无需等待供体而未进行TAE,其中4例的肝功能无法行TAE.从明确诊断到实行LT的时间两组分别为19.7±18.2月和12.6±12.7月,两组时间无统计学差异.

    作者:刘念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胆囊及肝外胆管结石

    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广泛开展和内镜技术的成熟,LC与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相结合,为微创治疗胆囊并胆管结石提供了条件.自2002年8月~2004年12月,我们对58例胆囊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行内镜下逆行胆道造影(ERC),成功后行EST及LC,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汉宁;孙水平;向国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小切口手术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石症

    目的总结小切口手术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石症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1月至2004年4月以小切口联合胆道镜手术治疗1367例胆石症的临床资料.胆道镜处理有3种途径:经胆囊管途径(297例),经胆总管切开途径(327例)和经术后T管窦道途径(305例).结果1367例中在小切口(3~5cm)下完成手术者1320例,47例(3.4%)因出血、粘连、解剖变异或胆道损伤等各种原因将切口延长至5cm以上始完成手术.743例为单纯胆囊切除.624例联合胆道镜处理,其中150例未发现胆总管结石,474例发现胆总管结石,467例经术中术后胆道镜取尽,7例胆总管结石紧嵌于胆总管末端,术后以EST(4例)和气压弹道碎石后取尽(3例).发生术后并发症31例.结论小切口联合胆道镜手术是一种相对微创的直视下治疗胆石症的便捷方法.

    作者:高之阳;高瞰非;吴舟锋;胡月明;廖武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