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胆道手术中预防胆心反射的临床观察

董寅;缪金透;王充

关键词:胆心反射, 手术, 防治
摘要:胆道手术中发生胆心反射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压下降,心率减慢,严重者甚至出现心跳骤停.现分析我院1996年以来682例胆道手术的临床资料,就胆心反射的防治体会总结如下.
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重型乙型肝炎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的防治

    目的探讨重型乙型肝炎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感染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73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移植前后给予抗病毒药物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拉米夫定+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71例,阿德夫韦+拉米夫定+乙肝免疫球蛋白2例,观察临床表现、血清HBSAg、血清HBeAg、血清HBV DNA及肝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等指标.结果应用拉米夫定+HBIG预防的71例中,有2例再感染,血清HBSAg为阳性,肝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有HBSAg表达,其中1例血清HBV DNA阳性,另1例经治疗后HBSAg又转阴.用阿德夫韦+拉米夫定+HBIG预防的2例中,血清学和肝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均无HBSAg表达.结论拉米夫定+HBIG或拉米夫定+阿德夫韦+HBIG联合应用以及合理的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有效预防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的再感染.

    作者:杨明;王惠;施晓敏;傅志仁;陈佑江;文明波;丁国善;王正昕;马钧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肝动脉分支动脉瘤4例临床报告

    目的探讨肝动脉分支的动脉瘤的诊断和处理.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肝动脉插管血管造影(DSA,digitalsubtraction angiography)及栓塞(TAE),1例行腹腔镜下肝动脉结扎,另2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1例行2次TAE.结果经B超、CT结合DSA诊断为胃十二指肠动脉动脉瘤1例,其余3例均因出血行DSA发现.胃十二指肠动脉动脉瘤患者先采用TAE治疗,胃十二指肠动脉远端栓塞完全,近端可疑有血流,在全气腹条件下完成腹腔镜下肝总动脉结扎.3例患者因出血采用TAE治疗,1例出血停止.另2例分别于7d和31d后出血,1例行TAE治疗后停止,另1例行手术切除和肝右动脉结扎治疗.结论TAE是治疗肝动脉及分支动脉瘤的首选方法.对较大或易出血者可行瘤体切除及肝动脉结扎.

    作者:刘荣;周宁新;黄志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原发性肝肉瘤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肉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原发性肝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均因腹痛就诊而发现肝脏肿瘤.完整切除6例,姑息性切除1例.术前肝动脉栓塞1例,术后化疗1例;因肿瘤复发经历4次肿瘤切除手术1例.存活3例,生存时间长已达9年;死亡3例,分别于术后2月,2月,22月死亡;失访1例.病理诊断恶性间叶瘤(未分化肉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血管肉瘤,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各1例.4例行免疫组织化学或组织化学检测确诊.结论原发性肝肉瘤术前诊断非常困难,确诊尚需依赖术后病理或穿刺细胞学检查甚至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采用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主要手段.

    作者:彭松林;戴朝六;陈丽英;徐锋;崔凯;黄勇;张凯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镜取石的应用价值

    目的认识经胆囊管胆道镜下网篮取石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2001年6月至2004年11月间,在胆囊结石合并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病例中,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并经胆囊管胆道镜下网篮取石46例.结果成功44例,失败2例,其中1例因胆囊管较细胆道镜不能通过,另1例因结石位于肝总管内网篮取出困难,此2例均行胆总管切开胆道镜下网篮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取出结石多8枚;结石大直径为9mm;术后平均住院日为6.5天.结论经胆囊管胆道镜下网篮取石术是一种低创胆道手术方法,对病人创伤小,并缩短住院日.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中应用此技术,更加突出了低创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焦成文;皋岚雅;王坚;蔡珍福;周玉坤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纤维胆道镜配合中药治疗肝内胆管残留结石

    目的探讨治疗术后肝内胆管残留结石的有效方法.方法将38例术后胆道残余结石病人分为两组:实验组18例采用纤维胆道镜取石配合中药治疗胆道残余结石,对照组20例采用纤维胆道镜取石治疗胆道残余结石,比较两组病人术后胆道镜应用次数、操作时间和结石取净率.结果实验组平均术后胆道镜取石次数1.22次/例,明显低于对照组1.75次/例(P<0.05),实验组术后胆道镜操作时间45分钟/例,明显低于对照组72分钟/例(P<0.05),实验组结石取净率94.4%,明显高于对照组85.0%(P<0.05),均有显著差异.结论利胆排石中药能显著提高胆道镜的工作效率和结石取净率.

    作者:容浩;李与勇;张华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肝脏未分化肉瘤1例

    患者,男性,8岁,持续性右上腹胀痛,乏力,纳差1周入院.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右上腹部隆起,可触及一约20 cm×15 cm肿块,表面光滑,质硬,肿块下缘至脐下二横指,囊性感不明显.移动性浊音(-),CT示:肝左内叶见16 cm×15cm的囊实性低密度影,CT值分别为21~44Hu,包膜完整,AFP,HBsAg均阴性,肝功能正常.术前诊断:左肝占位性病变(1.肝母细胞瘤?,2.肝错构瘤?).术中所见:肝脏无硬化,肿瘤位于左内叶脏面,突向腹腔,约20 cm×15 cm×15cm,下缘游离,包膜完整,表面光滑.行肿瘤及肝左内叶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肝脏未分化肉瘤;因经济困难未做进一步治疗,术后10月来院复查B超发现肝内多处复发,腹水,后死于肝功能衰竭.

    作者:张虎;王谢红;严培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的诊治体会

    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以往又称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是指胆总管包括肝胆管因先天性异常而引起的囊状扩张.在我国并不少见.我院于1994~2005年3月共收治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22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余一平;徐冰;张从雨;宋玉庆;稽成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胆囊及肝外胆管结石

    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广泛开展和内镜技术的成熟,LC与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相结合,为微创治疗胆囊并胆管结石提供了条件.自2002年8月~2004年12月,我们对58例胆囊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行内镜下逆行胆道造影(ERC),成功后行EST及LC,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汉宁;孙水平;向国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努力提高原发性肝癌综合治疗水平

    原发性肝癌组织类型包括肝细胞性肝癌和胆管细胞性肝癌,前者占我国原发性肝癌的90%以上.因此,要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关键在于对肝细胞性肝癌的进一步研究.肝细胞性肝癌的治疗策略强调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近十年来,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对肝癌生物学特性的不断认识,一系列的综合治疗方法日趋成熟,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手术治疗的缺陷和不足,并使原发性肝癌的5年生存率提高了一倍.

    作者:丁义涛;孙喜太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治疗现状

    近十年来,随着肝脏外科技术的进步,在肝脏储备功能尚可承受的条件下,多数巨大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或肝门区肝癌可一期切除或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缩小后获得二期切除.但当肝细胞癌(HCC)侵及门静脉主干或第一级分支形成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tumor thrombi,PVTT)时,常被认为不宜行手术切除,既往对其多采用消极的方法或放弃治疗,大多数患者在数月内死亡.且HCC合并PVTT发生率为62.2%~90.0%[1].是肝癌治疗中的主要难点之一,又是肝癌肝内播散及复发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在治疗上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就目前的治疗手段进行综述.

    作者:张伟杰;杨甲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术前动脉栓塞治疗对肝移植治疗肝细胞癌的影响

    作者收集了1996~2003年组织学诊断为HCC伴肝硬化的29例病例(男/女28/1),其中HbBAg(+)21例,HCV RNA(+)7例,二者同时阳性1例.伴有门静脉癌栓或肝功能ChildC级的病例被排除出研究组.以是否进行动脉栓塞治疗(TAE)术分为两组.A组,19例,肝移植术(LT)术前行TAE术后肝功能良好,12例符合Milan标准(单个瘤体<5cm;3个或3个以下的瘤体均<3cm),7例不符合Milan标准.B组,10例,均符合Milan标准,因无需等待供体而未进行TAE,其中4例的肝功能无法行TAE.从明确诊断到实行LT的时间两组分别为19.7±18.2月和12.6±12.7月,两组时间无统计学差异.

    作者:刘念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结扎术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对121例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套扎治疗的患者行回顾性分析,并比较不同套扎法的优缺点及套扎疗效与肝功能等因素的关系,以寻找更为简便,疗效更确切的食管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法.方法121例患者中,其中30例行Olympus尼龙圈结扎法,50例行日本注气式秋田静脉曲张结扎器(MD-487-9)治疗,41例行Wilson-Cook六连环套扎设备治疗.结果根据疗效判定标准,急性活动性出血控制32例(83.0%),其中19例应用六连环法,8例应注气式结扎法,6例应用尼龙圈结扎法,其余中转其它治疗.结扎后近期再出血3例,远期再出血21例,其中肝功能Child C级12例,Child B级9例.共EV根治98例(81.0%).其中Child A23例,Child B72例,包括接受EVL治疗4次者65例,2~3次者33例.结论EVL操作简便、并发症少,仍为内镜治疗EV的首选方法,不同套扎方法各有优缺点,可根据患者情况酌情选择.套扎疗效与肝功能分级及治疗次数密切相关.

    作者:张斌;杨蕾;李长锋;李丹丹;郑泽霖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36例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

    目的探讨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对1986~2002年间我院行972例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后发生并发症的36例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并发症中胆瘘或胆汁性腹膜炎20例.胆道出血3例.胆道蛔虫症2例.T管压迫胃十二指肠致不全梗阻1例.T管拔断遗留胆总管内1例.术后胆汁引流量异常2例.术后黄疸急剧加深1例.并发急性胰腺炎2例.T管不能夹闭(胆道结石残留)3例.T管致胆道结石形成1例.本组保守治疗21例(58%),再手术治疗15例(42%).除1例并发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死亡、1例并发低渗性脱水、营养不良自动出院外,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发生并发症的原因主要与手术操作技术、术后处理以及患者本身疾病、机体状况等有关.恰当的术中操作与术后处理以及针对患者自身不良因素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是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主要措施.

    作者:赵登秋;陈一尘;朱克明;郝立俊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肝叶切除及经门静脉残端或主干切开取癌栓治疗32例PHCC合并PVTT,12例术后联合门静脉、肝动脉介入化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本组病例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肝门阻断次数时间、并发生率、手术死亡率与同期50例无癌栓肝癌切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随访26例,术后复发时间为2m~28m,术后是否化疗对复发时间有显著影响;1、2、3年生存率分别为46.2%、38.5%、15.4%;术后化疗、术前肝功能状况对生存期有显著影响.结论肝叶切除+经门静脉断端或/和主干切开取癌栓是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有效的方法,改善术前肝功能及术后联合化疗对延缓复发、提高生存率意义重大;对于难以切除的PHCC合并PVTT应争取行TACE术,仍有二期手术切除的机会.

    作者:黄长玉;黄建富;陈燕凌;沈娟;蔡欣然;周浩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无慢性病毒感染或酗酒因素的肝细胞癌临床病理学特征

    作者收集了1990~2000年因肝细胞癌行肝切除术的170例病例,根据血浆中病毒情况分为3组,有酗酒史和双重病毒感染的16例病例被排除.A组,25例,HbsAg(+),HCV(+);B组,116例,HbsAg(-),HCV-Ab(+);C组,13例,HbsAg(-),HCV-Ab(+).作者对肿瘤和宿主因素及预后结果进行了分析.

    作者:刘念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肝癌基因治疗研究的近况与问题

    在我国,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或肝癌)已上升为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每年有13万患者死于肝癌,约占全世界肝癌死亡总数43%.传统的外科切除和新兴的微创外科处理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但是,肿瘤体积过大与位置不佳、肝功能贮备差或门脉高压常常限制了外科治疗的适应症,而术后高复发率则往往导致成功的手术前功尽弃.肝移植不可能被普遍施行,由于供体器官的短缺,即便是早期肝癌,受益者也非常有限.肝癌对化疗又不敏感或容易产生赖药性.TACE则成为延长未切除肝癌患者生存的唯一可能的治疗.因此,对于大多数HCC患者目前不能提供任何有效治疗.可以说,在恶性肿瘤中,肝癌更需要新的治疗手段.随着基因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几乎所有的基因治疗策略都已在肝癌细胞模型或动物模型上进行过程度不同的尝试,近两年的研究文献更是明显增多,相信这一领域的进展将逐渐改变肝癌患者的预后.

    作者:殷正丰;康晓燕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肝移植术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预测

    随着肝脏移植外科技术的提高,免疫抑制剂应用的进步以及围手术期处理技术的发展,使得肝移植术后的生存率大为提高.然而近年来引起移植界广泛关注的是,肝移植术后发生的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 CRF)是患者长期生存率降低的重要原因[1,2,3].Ojo等[2]统计了36 849例肝移植资料后报道:肝移植术后1、3、5年CRF的发生率为8.0%±0.1%、13.9%±0.2%、18.1%±0.2%,伴有术后CRF的死亡率是无CRF发生人群的4倍.术后1年半内需血液透析或肾移植CRF患者的死亡率高达44%[1].因此,早期发现肝移植术后CRF发生的高风险因素,以减少或避免术后CRF的发生正日益受到重视.

    作者:舒明;彭承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腹腔镜手术中气腹压力对患者术后肝脏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腹腔镜手术中气腹压力不同对患者术后短期肝脏功能的影响以及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理.方法选择4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40例腹腔镜妇科手术各自分别被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各分为低气压(8mmHg)和高气压(15mmHg)组.在术前及术后1、3、5天行肝功能检测,比较4组间术后肝功能的变化.结果LC组与妇科组中的高气压组与低气压组比较,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总胆红素升高明显.LC组中的高气压组与妇科组中的高气压组相比,以上几项检测值明显升高,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术前肝功能正常的病人,较高的气腹压力对人体肝脏功能产生较大的影响,LC尤甚于妇科手术.对肝功的影响于5天内基本消除.

    作者:吴颖川;王成友;周霞平;王显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手术中应注意的问题

    肝海绵状血管瘤(以下简称肝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尸检发现率为7%左右.可发现于任何年龄,直径≤4cm者多无临床症状,无需特殊处理.然而,对于较大直径,有临床症状者,如肝区刺痛、胀满感等邻近脏器压迫症状,或自发性破裂可能者,需行手术治疗.1970年Adam曾将直径>4cm的肝血管瘤称之为巨大血管瘤,之所以划定直径>4cm为肝巨大血管瘤,可能与手术切除的风险较大有关.随着肝脏手术技术的进步与提高,不断使巨大、特大的肝血管瘤切除获得成功,手术死亡率已极低.1975年吴孟超等报道成功切除了1例重18kg,体积达63×48.5×40cm的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至今健康生存.所以,近20多年来有学者将肝血管瘤直径>10cm以上,称之为巨大肝血管瘤,故作者暂定直径≥15cm的肝血管瘤为特大血管瘤.在我院,尽管肝血管瘤手术切除已成为常规手术,仅1996年1月至2004年12月手术治疗肝血管瘤1296例,然而,发现其中特大肝血管瘤的手术治疗仍存在较大风险,手术中仍有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

    作者:杨甲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争议中发展:肝移植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

    原发性肝癌在全球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第5位,而死亡率却占第三位,且发病率仍有上升趋势[1].肝癌综合治疗中手术切除仍是获得长期生存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根治切除后5年复发率仍高达61.5%[2];大部分肝癌病人就诊时已属晚期,多伴有严重的肝硬化,或呈多中心发生,手术切除率低,疗效差.20世纪60年代肝移植的出现挽救了很多良性终末期肝病患者的生命,同时也为肝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理论上,肝移植能大限度的根治性切除肿瘤,同时处理了相关的终末期肝病,具有独特的优势.而由于供肝的严重短缺及移植术后的肿瘤转移和复发,不是所有的肝癌患者都可能接受肝移植.肝移植还是肝切除治疗肝癌,目前仍存在着争议.

    作者:周俭;樊嘉;徐泱;王征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