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尾状叶胆管病变的外科治疗

孙跃明;赵翰林;王学浩

关键词:肝尾状叶, 肝门部肿瘤, 胆管结石
摘要:目的探讨肝门胆管癌和尾状叶肝管结石术中对尾状叶的处理.方法对21例肝尾状叶因以上疾病经外科治疗的患者随访总结.结果与结论肝尾状病变处理棘手;肝门部胆管癌常侵及尾状叶,其根治范围应包括肝尾状叶的切除;尾状叶肝管结石应切开左右肝管,力争术中取尽结石.
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肝癌基础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肝癌是我国的高发癌,目前已是我国第二位的肿瘤死亡原因,发展快,预后差,术后易复发转移,围绕肝癌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期待解决的难题.

    作者:沈锋;傅晓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原发性肝癌合并低血糖昏迷

    原发性肝癌伴低血糖昏迷报道较少,本文报道3例原发性肝癌合并低血糖昏迷,分析昏迷发生的可能原因,以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1 临床资料病例1,男,37岁,因右上腹不适1月,发现肝占位5d入院.CT提示肝右叶12.6×17.4 cm肝癌,门静脉右支癌栓.入院后检查:肝功能:Tbil 27 mol/L、A:34.7 g/L、G:36 g/L、ALT:61,蛋白电泳γ球蛋白33.4%,AFP>1 000 ug/L,空腹血糖2.65 mmol/L.诊断: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肝炎后肝硬化.入院后予以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后第9d凌晨患者突然出现头晕、心悸、胸闷、大汗淋漓,随之神智不清,急测血压16/10 kPa,脉搏130次/min,疑低血糖昏迷,急查血糖为1.5 mmol/L,同时予以输注葡萄糖,患者神智很快恢复正常,以后多次发生低血糖昏迷,多次测血糖为1.2~1.6 mmol/L,以25%葡萄糖持续静脉滴注,未再发生低血糖昏迷,但仍时有胸闷、心悸,转当地医院继续治疗,于发生低血糖昏迷后第12d死亡.餐后血浆胰岛素含量为0.8 mU/L.

    作者:曲增强;陈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原发性肝癌转移、复发的研究和治疗进展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约发生26万例,其中42%在中国.根据卫生部的统计资料,近20年来我国每年约有11万人死于该病,在部分城市中占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部分农村居第一位.在原发性肝癌的各种治疗方法中,手术切除的疗效已得到公认.小肝癌切除后5年生存率可达50~60%;大肝癌也达到30%.但是,原发性肝癌(主要是肝细胞癌)的高转移和高复发特性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有报道经过根治性切除的肝癌病人,五年复发率高达60%,并且复发时间主要集中在术后2年左右.因此,深入研究肝细胞癌转移、复发机制和积极探索有效的抗复发治疗措施是当前原发性肝癌诊治中的重点和难点.

    作者:仇毓东;丁义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生长抑素对肝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对肝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0只小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10只.每只小鼠于左腋窝皮下注射小鼠肝癌细胞株细胞.A组为实验组,皮下接种肿瘤24 h后予奥曲肽(100 ug@kg-1@d-1)腹腔注射,连用14 d;B组为对照组,予以相同容积的无菌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连用14 d.14d后处死小白鼠,检测肿瘤大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果皮下接种7 d天及14 d天后A组皮下肿瘤的体积均明显小于B组(P<0.05,P<0.01).A组VEGF表达明显低于B组,并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Ridit检验,P<0.05);A组MVD亦较B组为低,但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P=0.075).结论生长抑素对小白鼠肝癌移植瘤具有抑制作用,对肿瘤VEGF的抑制作可能为其机理之一,对肿瘤组织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亦可能为其原因.

    作者:孙培龙;汪永录;林万隆;郭伟剑;刘须才;马晓明;陈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三维立体腹腔镜下胆囊三角区胆囊动脉解剖结构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了解胆囊三角区有关胆囊动脉的解剖,为LC安全入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全麻下310例LC患者,用三维立体腹腔镜对胆囊动脉在胆囊三角区解剖进行三维形态学观察.记录胆囊动脉数目,行经与毗邻结构的关系.结果胆囊动脉在三角区内型:1支208例,2支58例,3支32例.三角区外型:三角区内看不到明确血管3例,胆囊动脉在胆囊管下方进入胆囊5例,2例胆囊动脉从左至右横跨在胆总管前方进入胆囊,1例在胆囊管下粗大血管不能识别.炎症疤痕胆囊三角形态失常不能判断型:3例.结论胆囊三角区详实的胆囊动脉解剖特点及定位规律,提示后入路手术可行性,顺行性切除胆囊的优点在于准确辩认组织层次,对肝面潜在的出血危险有重要防治意义.

    作者:杨在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伴多脏器功能不全的外科诊治体会

    目的评价外科手术治疗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和综合治疗多脏器功能不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俩院1992年10月~1999年10月接受治疗的33例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伴多脏器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3例患者全部接受手术治疗6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及时的采取手术治疗防止多脏器功能不全和衰竭以及对并发症合理治疗是提高患者存活率的关键.

    作者:朱建国;林丰;庄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前瞻随机性研究三苯氧胺对晚期肝癌的治疗作用

    Liu CL…//Am J Gastroenterol 2000,95:218原发性肝癌是一种进展迅速的恶性肿瘤,在亚洲,患者多伴有肝硬化,由于就诊时病情已属晚期及肝硬化的存在,使得多数肝癌患者丧失了手术机会.故对多数患者而言,非手术治疗将比手术治疗更为重要.遗憾的是,至今仍未发现对晚期肝癌的有效治疗药物.目前已证实肝癌细胞可表达雌激素受体,并认为雌激素对该肿瘤的生长有调节作用.三苯氧胺为睢激素受体的封闭剂.据报道,在回顾性非随机的研究中,三苯氧胺有延长手术患者生存期的作用,但亦有报道持反对意见,故需对三苯氧胺的确切疗效进行前瞻性的随机双盲实验.(朱立新译耿小平校))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肝细胞生长因子对慢性肝损伤时肝部分切除术后肝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对慢性肝损伤时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再生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本实验以四氯化碳和乙醇联合诱导慢性肝损伤模型,行30%肝部分切除术,术后10d,经腹腔注射肝细胞生长因子(分对照组、小剂量组、大剂量组),同时建立正常对照组.观察不同剂量肝细胞生长因子对肝再生,肝功能和肝储备功能的影响.结果①小剂量组与对照组的总蛋白、白蛋白、AST、ALT、总胆固醇、动脉血酮体比进行比较后,P>0.05,小剂量的肝细胞生长因子无明显改善肝功能的作用.②大剂量组与对照组的AST、ALT、总胆固醇、动脉血酮体比进行比较后,P<0.01,大剂量的肝细胞生长因子能显著改善肝功能.同时通过电镜和光镜观察,大剂量的肝细胞生长因子能促进肝再生.结论①正常肝脏,或伴有慢性肝损伤的肝脏行部分肝功除术后,肝功能及肝储备功能,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肝脏再生亦有障碍.②应用大剂量外源性肝细胞生长因子,维持一段时间,可明显改善肝功能和肝储备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

    作者:朱洪;张炳彦;郭永章;张捷;李立;杨之斌;汤荣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浅议肝癌临床治疗中的几个问题

    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是我国常见的严性肿瘤之一.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目前临床治疗HCC的效果已有显著改善,无论是外科治疗还是非手术治疗都有了长足进步,但通过回顾总结,我们仍深深感到在HCC的临床治疗中存在不少问题,要进一步提高HCC的疗效仍是任重道远.本文结合文献就HCC临床治疗中的几个常见问题浅谈一些体会.

    作者:耿小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肝外伤的治疗进展

    近些年来,随着肝解剖和病理学的进展,复苏、麻醉、重症监护和治疗等方面的改善,肝外伤的病死率已下降,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66%,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27%,目前已降至10%~15%[1~3].损伤机制显著影响病死率,肝钝性伤患者病死率为10%~30%,而穿透伤为0~10%[1~4].近20年,肝创伤的治疗原则已发生重大改变,现代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治疗两大类.目前,血液动力学稳定的肝钝性损伤(blunt hepatic injuries,BHI)患者多半首选非手术治疗.

    作者:张跃;华积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肝移植术后颅内出血的原因及防治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颅内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 1999年12月~2000年11月共施行原位肝移植7例.结果6例获得成功,1例术后死于脑出血.结论肝移植术后脑出血的原因主要与受体凝血功能障碍、术中大量输血、术后高血压以及全身性感染有关,围手术期应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减少术中出血,控制高血压,防治感染,头颅CT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作者:陈焕伟;甄作均;苏树英;许卓明;计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先天性胆管囊肿术式选择与再手术

    目的探讨先天性胆管囊肿术式选择与再手术原因.方法对1980~1998年手术治疗先天性胆管囊肿91例及再手术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吻合术效果好,再手术率低;囊肿外引流效果差,再手术率高;囊肿内引流术效果亦差,再手术率较高.结论胆管囊肿一旦明确诊断,应尽早手术,避免急诊手术;囊肿外引流术只能作为急救措施;囊肿内引流应弃用;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Y吻合术应作为首选术式.

    作者:李宗狂;芮有臣;官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Ⅰ型细胞间粘附分子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

    目的研究肝癌组织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检测了27例人肝癌组织中Ⅰ型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表达,并与正常肝细胞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表达比较,进一步探讨肝癌细胞产生的Ⅰ型细胞间粘附分子在肝细胞癌侵袭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结果27例肝癌组织中有24例ICAM-1表达明显增强,其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1),与肿瘤大小、包膜的完整成正相关(P<0.01),有转移组肝癌组织中ICAM-1的表达明显高于无转移组.结论ICAM-1与肝癌的侵袭和转移有关,有可能作为预测肝癌转移、复发及预后的指标.

    作者:韦长元;李挺;刘剑仑;杨南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肝脏保存再灌注损伤与粘附分子

    自1963年3月1日,Thomas starzl在美国丹佛、科罗拉多大学,实施了世界首例临床肝移植手术以来,随着手术技能的提高,新型免疫抑制剂(CsA、FK506、MMF)和UW保存液的相继问世,肝移植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当今临床上治疗终末期肝病唯一有效的手段.在肝移植过程中,肝脏保存再灌注损伤(Preservation reperfusion injury)是不可避免的病理、生理过程;是导致术后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Primary graft nonfunction)、肝移植失败的重要原因[1,2];因而一直是肝移植领域的研究难题.近年来对粘附分子(Adhesion molecules)的研究越来越多,许多研究表明粘附分子参与和介导了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PMN)与肝窦内皮细胞及肝细胞的粘附过程,在肝脏保存再灌注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3].本文就此领域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苏志良;赵浩亮;刘根祥;吴晓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胆囊切除术后1周内黄疸39例原因分析

    胆囊切除术后1周内出现黄疸往往预示有胆道损伤.我们统计1987年~1999年,术前无黄疸行单纯胆囊切除术共9872例[安医大附院8974例、黄疸35例(包括外院转入),合肥市三院898例、黄疸4例],术后1周内出现黄疸患者共39例,占0.39%,其中胆道损伤者9例,占0.09%.

    作者:戴邦武;于东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选择性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有选择性采用手术治疗,对提高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疗效的作用.方法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全身情况差,经短期积极纠正无明显改善或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的74例,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分甲乙两组统计:对甲组46例适度清创、引流、不灌洗;对乙组28例较彻底清创、引流加灌洗.结果治愈56例(75.7%),死亡18例(24.3%).甲组46例治愈37例(80.4%),死亡9例(19.6%);乙组28例治愈19例(67.9%),死亡9例(32.1%).两组治愈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乙组明显高于甲组(P<0.05).结论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有选择性手术治疗,效果较满意.

    作者:吴忠新;胡军;陆保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经化疗泵植入术行肝动脉介入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

    目的评价对无法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实施经化疗泵植入术行肝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 28例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均行化疗泵植入术.术中及术后经泵注入肝动脉化疗药物,其中20例行碘油栓塞.术后观察病情变化,并定期复查AFP定量、B超或CT检查以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临床上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减轻,81%患者术后2周~1月复查AFP明显下降,64%患者肿瘤缩小明显,术后半年、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82%、64%、43%,尤以巨块型行栓塞者疗效好.结论化疗泵植入术与常规股动脉穿刺插管术比较具有安全可靠、选择性强、给药简便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对晚期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是可行的,疗效是可靠的.

    作者:张丽丽;毕玉华;滕木俭;刘瑞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抑癌基因P16在胰腺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抑癌基因P16在胰腺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6例正常胰腺组织,20例胰腺癌及与其相对的癌旁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率.结果癌旁组织与正常胰腺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率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胰腺癌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率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率正相关(P<0.05);癌旁组织中P16蛋白表达率与胰腺癌分化程度正相关.结论P16蛋白在胰腺癌癌旁组织中表达的异常可能与胰腺癌易复发及治疗困难有关;通过检测其表达率可以初步判定肿瘤的恶性程度.

    作者:盖宝东;郑泽霖;房学东;奇铁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小切口胆囊切开取石辅助术中胆镜检查287例报告

    1990年1月~1995年2月本院采用经皮胆镜胆囊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287例,平均随访时间7.8年,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106例,女181例,年龄37~89岁,平均49.8岁.病程3个月~21年,平均67.8个月.其中伴发高血压病31例,冠心病27例,慢性肺气肿18例,糖尿病21例,消化性溃疡2例.B超测定胆囊单发结石162例,2枚结石74例,3枚结石51例.大结石<1 cm者80例,1~2 cm 147例,2~3 cm 51例,>3 cm 9例.经B超及口服胆囊造影剂示胆囊收缩功能50%者252例,30%~50%35例.

    作者:王明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脾结核42例诊治分析

    脾结核为少见病,近年来随着结核病的回升,脾结核的文献报道也有增加,由于一般的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加之脾结核目前无很好的临床诊断方法,误诊率很高,本文收集近12年来的国内文献[1~10],共有脾结核40例,加上作者经治的2例共42例,就脾结核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作临床分析.

    作者:赖万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