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新;胡军;陆保林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约发生26万例,其中42%在中国.根据卫生部的统计资料,近20年来我国每年约有11万人死于该病,在部分城市中占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部分农村居第一位.在原发性肝癌的各种治疗方法中,手术切除的疗效已得到公认.小肝癌切除后5年生存率可达50~60%;大肝癌也达到30%.但是,原发性肝癌(主要是肝细胞癌)的高转移和高复发特性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有报道经过根治性切除的肝癌病人,五年复发率高达60%,并且复发时间主要集中在术后2年左右.因此,深入研究肝细胞癌转移、复发机制和积极探索有效的抗复发治疗措施是当前原发性肝癌诊治中的重点和难点.
作者:仇毓东;丁义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近些年来,随着肝解剖和病理学的进展,复苏、麻醉、重症监护和治疗等方面的改善,肝外伤的病死率已下降,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66%,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27%,目前已降至10%~15%[1~3].损伤机制显著影响病死率,肝钝性伤患者病死率为10%~30%,而穿透伤为0~10%[1~4].近20年,肝创伤的治疗原则已发生重大改变,现代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治疗两大类.目前,血液动力学稳定的肝钝性损伤(blunt hepatic injuries,BHI)患者多半首选非手术治疗.
作者:张跃;华积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肝癌破裂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90~1999年收治的21例肝癌破裂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肝癌破裂出血在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中均可以发生.肝癌破裂并非均为自发性破裂.肝癌破裂绝大多数起病突然,症状体症明显,小部分病例症状体症可不明显或不典型.结论肝癌破裂出血如不积极救治,大多数迅速死亡.如能得到有效救治,部分患者可延缓生命.
作者:孙培龙;汪永录;刘须才;林万隆;王洪生;曹广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胆汁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表达水平与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将大鼠分为单纯胆汁外引流组、同种同基因肝移植组和同种异基因肝移植组,后二组行原位肝移植加胆汁外引流,用E LISA法检测未移植时及移植后2、4、7 d胆汁中sICAM-1表达水平.结果同种异基因肝移植组大鼠胆汁中sICAM-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同种同基因肝移植组,且其水平升高与移植术后时间变化呈正相关.结论检测移植肝组织中sICAM-1的表达水平升高,有助于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并可动态监测其严重程度.
作者:傅宇阳;何晓顺;陈剑琳;赵继宗;陈规划;黄洁夫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猪门静脉血流阻断后细菌及内毒素移位,进一步了解门静脉系统淤血对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健康荣昌种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门静脉阻断45 min(PVC 45')、60 min(PVC-60')组,在阻断前、复流前、复流后1 h时相点,取肠系膜淋巴结作细菌培养及取门静脉血作内毒素检测.结果PVC-45'、60'组细菌培养及LPS均明显高于未阻断组(SO组)(P<0.05).结论门静脉阻断后引起的肠粘膜缺血/缺氧,是肠粘膜屏粘膜障功能障碍的直接原因,细菌移位和内毒素变化是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的表现.
作者:赵建勇;董家鸿;杨占宇;詹国清;王槐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手术切除仍是治疗HCC的佳选择.虽然近年来由于诊断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利用超声和甲胎蛋白(AFP)对高危人群普查,小肝癌检出率有所提高,但总的手术切除率仍不超过30%[1].术后肝内复发率高达60%~75%.大部分患者在诊断确立时,已丧失手术切除的机会.如何减少术后复发、使不能切除的肿瘤缩小后行二期切除是急待解决的问题.在众多的姑息疗法中,肝动脉化疗栓塞(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HACE)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自从1975年Goldstain等[2]首先报道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治疗肝脏恶性肿瘤以来,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在全球日益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对术前应用TACE治疗HCC的价值,目前仍存在争议.
作者:王国俊;孙中杰;马清涌;潘承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血管新生是指原有的毛细血管或后毛细血管静脉新生血管的过程.1971年Forlkman首次证实[1]:实体瘤在缺乏血管新生的条件下仅能生长至2~3 cm.随后的研究又发现:肿瘤的生长有赖于血管新生.肿瘤组织中的新生血管不仅为瘤体提供氧份及营养物质,而且为肿瘤转移及血管浸润提供通道,故血管新生与肿瘤生长、转移密切相关.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为丰富血供实体肿瘤,其生物学特性包括高度血管浸润及转移倾向,并导致该疾病的预后不良.血管新生理论的建立,为进一步探讨HCC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找到了一条新思路.本文对近年来有关血管新生与HCC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作者:朱立新;耿小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本院自1998年开始为326例胆囊结石患者施行LC手术,术中发现胆总管直径大于9 mm者18例,对其中15例成功地进行了纤维胆道镜检查,有10例合并胆总管结石并经纤维胆道镜取结石,无1例并发症,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26例LC手术,术前各种检查均未提示有胆总管结石的迹象,胆总管直径均≤9 mm.术中发现胆总管直径>9 mm者18例,细11 mm,粗14mm,选择性地对其中胆囊管较粗、胆道镜能进入胆总管的15例进行检查,其中女11例,男4例,年龄31~68岁,平均55.8岁,发现结石者10例,结石大7mm×5 mm.另3例因胆囊管细胆道镜不能插入而中转进腹.
作者:祁玉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本文报道1996年3月、9月采用经胆囊颈管胆汁转流术一期修复肝外胆管整段缺损2例.术后随访3年,疗效满意,无胆道疾病症状出现,多次B超检查示吻合口无狭窄,近端胆道不扩张.本术式具有取材方便,只有一个吻合口,手术范围小.
作者:徐良;徐永强;刘登文;江华山;赵少勇;陈历恒;郭久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本院利用脉冲超短波紫外线治疗胆囊切除术后切口早期感染32例,有效地控制切口感染,减轻病员痛苦,缩短住院日,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12例,女20例.年龄32~64岁,平均52岁.体态均属肥胖型.病例均为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或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合并胆总管结石4例,均为择期手术.14例合并糖尿病.
作者:金小干;陈菊春;韩永珍;丁永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Jarnagin WR…//Ann Surg 2000,231:762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手术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手术后近2/3的患者将出现残肝肿瘤复发,仅1/3的患者手术后可获长期生存.据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体内的免疫抑制现象.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将有助于预防肿瘤复发乃至消灭手术后残留的微小肿瘤病灶.实验证实,细胞因子的转基因治疗在提高机体免疫状态的同时能抑制实体肿瘤的生长发展,其中以白介素-12(IL-12)的作用较为引人注目.(朱立新译耿小平校)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颅内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 1999年12月~2000年11月共施行原位肝移植7例.结果6例获得成功,1例术后死于脑出血.结论肝移植术后脑出血的原因主要与受体凝血功能障碍、术中大量输血、术后高血压以及全身性感染有关,围手术期应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减少术中出血,控制高血压,防治感染,头颅CT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作者:陈焕伟;甄作均;苏树英;许卓明;计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了解胆囊三角区有关胆囊动脉的解剖,为LC安全入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全麻下310例LC患者,用三维立体腹腔镜对胆囊动脉在胆囊三角区解剖进行三维形态学观察.记录胆囊动脉数目,行经与毗邻结构的关系.结果胆囊动脉在三角区内型:1支208例,2支58例,3支32例.三角区外型:三角区内看不到明确血管3例,胆囊动脉在胆囊管下方进入胆囊5例,2例胆囊动脉从左至右横跨在胆总管前方进入胆囊,1例在胆囊管下粗大血管不能识别.炎症疤痕胆囊三角形态失常不能判断型:3例.结论胆囊三角区详实的胆囊动脉解剖特点及定位规律,提示后入路手术可行性,顺行性切除胆囊的优点在于准确辩认组织层次,对肝面潜在的出血危险有重要防治意义.
作者:杨在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胃手术后与胆石症的发生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统计表明胃切除术后或迷走神经切除术后胆石症的发病率约16%~42%.作者就本院自1992年1月~2000年1月所处理的23例胃手术后发生胆石症患者进行分析.
作者:涂永久;林大富;冷建军;高传文;解放军第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肝癌围手术期中乙肝病毒的存在情况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癌的血清HBVM及术前术后血清HBV DNA;随机化分组,围手术期给予拉米夫定,进行定量HBV DNA检测.结果肝癌中HBsAg及HBcAb的阳性率高于一般人群;术后的HBV DNA阳性率比术前高.对照组的HBV DNA量,在术后1、2周内较术前增高具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中术后1、2周内HBV DNA量较术前量降低亦有显著性差异,并低于安全治愈阈值.讨论要加强肝癌围手术期治疗时对HBV的防范.应用拉米夫定可以预防和治疗肝癌围手术期乙肝病毒的活跃.
作者:王辉;陈涛;熊茂明;区庆嘉;刘晓平;王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肝癌组织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检测了27例人肝癌组织中Ⅰ型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表达,并与正常肝细胞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表达比较,进一步探讨肝癌细胞产生的Ⅰ型细胞间粘附分子在肝细胞癌侵袭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结果27例肝癌组织中有24例ICAM-1表达明显增强,其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1),与肿瘤大小、包膜的完整成正相关(P<0.01),有转移组肝癌组织中ICAM-1的表达明显高于无转移组.结论ICAM-1与肝癌的侵袭和转移有关,有可能作为预测肝癌转移、复发及预后的指标.
作者:韦长元;李挺;刘剑仑;杨南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原因及其诊治.方法对21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总的术后病死率为6.5%.19例患者发生术后出血(8.8)%,6例终导致死亡(1.6%).胃肠道出血11例,腹腔内出血8例.共发现有5例是由于胰瘘腐蚀周围血管造成(26.3%),其中死亡3例.10例行再次开腹手术.慢性胰腺炎手术后发生出血2例(7.7%),肿瘤手术后发生出血17例(9%).131例术前有梗阻性黄疸(60.9%),其中15例发生术后出血(11.5%).结论预防术后出积压,术中细致操作重要.其次,术前纠正凝血功能异常,术后严密观察及时发现并发症,预防性使用止血药物也很重要.
作者:刘自明;林琦远;向春华;严律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外科手术治疗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和综合治疗多脏器功能不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俩院1992年10月~1999年10月接受治疗的33例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伴多脏器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3例患者全部接受手术治疗6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及时的采取手术治疗防止多脏器功能不全和衰竭以及对并发症合理治疗是提高患者存活率的关键.
作者:朱建国;林丰;庄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先天性胆管囊肿术式选择与再手术原因.方法对1980~1998年手术治疗先天性胆管囊肿91例及再手术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吻合术效果好,再手术率低;囊肿外引流效果差,再手术率高;囊肿内引流术效果亦差,再手术率较高.结论胆管囊肿一旦明确诊断,应尽早手术,避免急诊手术;囊肿外引流术只能作为急救措施;囊肿内引流应弃用;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Y吻合术应作为首选术式.
作者:李宗狂;芮有臣;官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抑癌基因P16在胰腺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6例正常胰腺组织,20例胰腺癌及与其相对的癌旁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率.结果癌旁组织与正常胰腺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率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胰腺癌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率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率正相关(P<0.05);癌旁组织中P16蛋白表达率与胰腺癌分化程度正相关.结论P16蛋白在胰腺癌癌旁组织中表达的异常可能与胰腺癌易复发及治疗困难有关;通过检测其表达率可以初步判定肿瘤的恶性程度.
作者:盖宝东;郑泽霖;房学东;奇铁男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