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手术后并发胆石症23例的处理

涂永久;林大富;冷建军;高传文;解放军第

关键词:手术后并发, 胆石症, 胃手术后, 胃切除术后, 正相关关系, 迷走神经, 统计表, 发病率, 患者, 处理
摘要:胃手术后与胆石症的发生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统计表明胃切除术后或迷走神经切除术后胆石症的发病率约16%~42%.作者就本院自1992年1月~2000年1月所处理的23例胃手术后发生胆石症患者进行分析.
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性肝癌外科治疗规范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就已开展了外科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工作.近半个世纪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原发性肝癌的外科治疗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较好效果.当今的肝脏外科,已不存在手术禁区,也不认为巨大肝癌不能切除.目前,全世界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外科手术切除仍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和有效的措施.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提高对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认识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anthogranulomatous cholecystitis XGC)是一种少见特殊类型的胆囊慢性炎性疾病.1986年以来本院2 113例胆囊切除标本中,11例经病理确诊为XGC,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4例,女7例,平均年龄57岁.病程3个月~5.5年,平均4.1年.10例有反复发作的胆囊炎病史,1例右上腹肿块,1例伴黄疸(总胆红素38 umol/L,结合胆红素26 umol/L,谷丙转氨酶90 IU/L),其余10例肝功能均正常.

    作者:李金龙;李荣祥;陈勇;何平;李劲;周颖;潘万能;李盛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肝外伤的治疗进展

    近些年来,随着肝解剖和病理学的进展,复苏、麻醉、重症监护和治疗等方面的改善,肝外伤的病死率已下降,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66%,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27%,目前已降至10%~15%[1~3].损伤机制显著影响病死率,肝钝性伤患者病死率为10%~30%,而穿透伤为0~10%[1~4].近20年,肝创伤的治疗原则已发生重大改变,现代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治疗两大类.目前,血液动力学稳定的肝钝性损伤(blunt hepatic injuries,BHI)患者多半首选非手术治疗.

    作者:张跃;华积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肝细胞生长因子对慢性肝损伤时肝部分切除术后肝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对慢性肝损伤时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再生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本实验以四氯化碳和乙醇联合诱导慢性肝损伤模型,行30%肝部分切除术,术后10d,经腹腔注射肝细胞生长因子(分对照组、小剂量组、大剂量组),同时建立正常对照组.观察不同剂量肝细胞生长因子对肝再生,肝功能和肝储备功能的影响.结果①小剂量组与对照组的总蛋白、白蛋白、AST、ALT、总胆固醇、动脉血酮体比进行比较后,P>0.05,小剂量的肝细胞生长因子无明显改善肝功能的作用.②大剂量组与对照组的AST、ALT、总胆固醇、动脉血酮体比进行比较后,P<0.01,大剂量的肝细胞生长因子能显著改善肝功能.同时通过电镜和光镜观察,大剂量的肝细胞生长因子能促进肝再生.结论①正常肝脏,或伴有慢性肝损伤的肝脏行部分肝功除术后,肝功能及肝储备功能,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肝脏再生亦有障碍.②应用大剂量外源性肝细胞生长因子,维持一段时间,可明显改善肝功能和肝储备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

    作者:朱洪;张炳彦;郭永章;张捷;李立;杨之斌;汤荣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原发性肝癌转移、复发的研究和治疗进展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约发生26万例,其中42%在中国.根据卫生部的统计资料,近20年来我国每年约有11万人死于该病,在部分城市中占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部分农村居第一位.在原发性肝癌的各种治疗方法中,手术切除的疗效已得到公认.小肝癌切除后5年生存率可达50~60%;大肝癌也达到30%.但是,原发性肝癌(主要是肝细胞癌)的高转移和高复发特性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有报道经过根治性切除的肝癌病人,五年复发率高达60%,并且复发时间主要集中在术后2年左右.因此,深入研究肝细胞癌转移、复发机制和积极探索有效的抗复发治疗措施是当前原发性肝癌诊治中的重点和难点.

    作者:仇毓东;丁义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先天性胆管囊肿术式选择与再手术

    目的探讨先天性胆管囊肿术式选择与再手术原因.方法对1980~1998年手术治疗先天性胆管囊肿91例及再手术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吻合术效果好,再手术率低;囊肿外引流效果差,再手术率高;囊肿内引流术效果亦差,再手术率较高.结论胆管囊肿一旦明确诊断,应尽早手术,避免急诊手术;囊肿外引流术只能作为急救措施;囊肿内引流应弃用;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Y吻合术应作为首选术式.

    作者:李宗狂;芮有臣;官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小切口胆囊切开取石辅助术中胆镜检查287例报告

    1990年1月~1995年2月本院采用经皮胆镜胆囊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287例,平均随访时间7.8年,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106例,女181例,年龄37~89岁,平均49.8岁.病程3个月~21年,平均67.8个月.其中伴发高血压病31例,冠心病27例,慢性肺气肿18例,糖尿病21例,消化性溃疡2例.B超测定胆囊单发结石162例,2枚结石74例,3枚结石51例.大结石<1 cm者80例,1~2 cm 147例,2~3 cm 51例,>3 cm 9例.经B超及口服胆囊造影剂示胆囊收缩功能50%者252例,30%~50%35例.

    作者:王明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猪门静脉血流阻断后细菌及内毒素移位的研究

    目的研究猪门静脉血流阻断后细菌及内毒素移位,进一步了解门静脉系统淤血对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健康荣昌种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门静脉阻断45 min(PVC 45')、60 min(PVC-60')组,在阻断前、复流前、复流后1 h时相点,取肠系膜淋巴结作细菌培养及取门静脉血作内毒素检测.结果PVC-45'、60'组细菌培养及LPS均明显高于未阻断组(SO组)(P<0.05).结论门静脉阻断后引起的肠粘膜缺血/缺氧,是肠粘膜屏粘膜障功能障碍的直接原因,细菌移位和内毒素变化是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的表现.

    作者:赵建勇;董家鸿;杨占宇;詹国清;王槐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脉冲超短波和紫外线治疗胆囊切除术后切口早期感染32例

    本院利用脉冲超短波紫外线治疗胆囊切除术后切口早期感染32例,有效地控制切口感染,减轻病员痛苦,缩短住院日,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12例,女20例.年龄32~64岁,平均52岁.体态均属肥胖型.病例均为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或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合并胆总管结石4例,均为择期手术.14例合并糖尿病.

    作者:金小干;陈菊春;韩永珍;丁永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肝癌破裂出血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肝癌破裂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90~1999年收治的21例肝癌破裂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肝癌破裂出血在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中均可以发生.肝癌破裂并非均为自发性破裂.肝癌破裂绝大多数起病突然,症状体症明显,小部分病例症状体症可不明显或不典型.结论肝癌破裂出血如不积极救治,大多数迅速死亡.如能得到有效救治,部分患者可延缓生命.

    作者:孙培龙;汪永录;刘须才;林万隆;王洪生;曹广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介绍一种肝外胆管缺损修复的新术式--经胆囊颈管胆汁转流术

    本文报道1996年3月、9月采用经胆囊颈管胆汁转流术一期修复肝外胆管整段缺损2例.术后随访3年,疗效满意,无胆道疾病症状出现,多次B超检查示吻合口无狭窄,近端胆道不扩张.本术式具有取材方便,只有一个吻合口,手术范围小.

    作者:徐良;徐永强;刘登文;江华山;赵少勇;陈历恒;郭久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浅议肝癌临床治疗中的几个问题

    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是我国常见的严性肿瘤之一.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目前临床治疗HCC的效果已有显著改善,无论是外科治疗还是非手术治疗都有了长足进步,但通过回顾总结,我们仍深深感到在HCC的临床治疗中存在不少问题,要进一步提高HCC的疗效仍是任重道远.本文结合文献就HCC临床治疗中的几个常见问题浅谈一些体会.

    作者:耿小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肝尾状叶胆管病变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肝门胆管癌和尾状叶肝管结石术中对尾状叶的处理.方法对21例肝尾状叶因以上疾病经外科治疗的患者随访总结.结果与结论肝尾状病变处理棘手;肝门部胆管癌常侵及尾状叶,其根治范围应包括肝尾状叶的切除;尾状叶肝管结石应切开左右肝管,力争术中取尽结石.

    作者:孙跃明;赵翰林;王学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胃手术后并发胆石症23例的处理

    胃手术后与胆石症的发生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统计表明胃切除术后或迷走神经切除术后胆石症的发病率约16%~42%.作者就本院自1992年1月~2000年1月所处理的23例胃手术后发生胆石症患者进行分析.

    作者:涂永久;林大富;冷建军;高传文;解放军第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胆囊切除术后1周内黄疸39例原因分析

    胆囊切除术后1周内出现黄疸往往预示有胆道损伤.我们统计1987年~1999年,术前无黄疸行单纯胆囊切除术共9872例[安医大附院8974例、黄疸35例(包括外院转入),合肥市三院898例、黄疸4例],术后1周内出现黄疸患者共39例,占0.39%,其中胆道损伤者9例,占0.09%.

    作者:戴邦武;于东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Ⅰ型细胞间粘附分子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

    目的研究肝癌组织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检测了27例人肝癌组织中Ⅰ型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表达,并与正常肝细胞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表达比较,进一步探讨肝癌细胞产生的Ⅰ型细胞间粘附分子在肝细胞癌侵袭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结果27例肝癌组织中有24例ICAM-1表达明显增强,其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1),与肿瘤大小、包膜的完整成正相关(P<0.01),有转移组肝癌组织中ICAM-1的表达明显高于无转移组.结论ICAM-1与肝癌的侵袭和转移有关,有可能作为预测肝癌转移、复发及预后的指标.

    作者:韦长元;李挺;刘剑仑;杨南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术前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价值

    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手术切除仍是治疗HCC的佳选择.虽然近年来由于诊断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利用超声和甲胎蛋白(AFP)对高危人群普查,小肝癌检出率有所提高,但总的手术切除率仍不超过30%[1].术后肝内复发率高达60%~75%.大部分患者在诊断确立时,已丧失手术切除的机会.如何减少术后复发、使不能切除的肿瘤缩小后行二期切除是急待解决的问题.在众多的姑息疗法中,肝动脉化疗栓塞(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HACE)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自从1975年Goldstain等[2]首先报道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治疗肝脏恶性肿瘤以来,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在全球日益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对术前应用TACE治疗HCC的价值,目前仍存在争议.

    作者:王国俊;孙中杰;马清涌;潘承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生长抑素类似物与肝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生长抑素类似物已应用临床十余年,疗效确切,耐受性好.国内外新研究发现,奥曲肽(Octreotide)能够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已将其初步应用于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本文就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在肝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涌;彭承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脾结核42例诊治分析

    脾结核为少见病,近年来随着结核病的回升,脾结核的文献报道也有增加,由于一般的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加之脾结核目前无很好的临床诊断方法,误诊率很高,本文收集近12年来的国内文献[1~10],共有脾结核40例,加上作者经治的2例共42例,就脾结核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作临床分析.

    作者:赖万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血管新生与肝细胞肝癌

    血管新生是指原有的毛细血管或后毛细血管静脉新生血管的过程.1971年Forlkman首次证实[1]:实体瘤在缺乏血管新生的条件下仅能生长至2~3 cm.随后的研究又发现:肿瘤的生长有赖于血管新生.肿瘤组织中的新生血管不仅为瘤体提供氧份及营养物质,而且为肿瘤转移及血管浸润提供通道,故血管新生与肿瘤生长、转移密切相关.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为丰富血供实体肿瘤,其生物学特性包括高度血管浸润及转移倾向,并导致该疾病的预后不良.血管新生理论的建立,为进一步探讨HCC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找到了一条新思路.本文对近年来有关血管新生与HCC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作者:朱立新;耿小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