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癌破裂出血的诊断和治疗

孙培龙;汪永录;刘须才;林万隆;王洪生;曹广东

关键词:肝癌, 破裂出血, 诊断, 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肝癌破裂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90~1999年收治的21例肝癌破裂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肝癌破裂出血在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中均可以发生.肝癌破裂并非均为自发性破裂.肝癌破裂绝大多数起病突然,症状体症明显,小部分病例症状体症可不明显或不典型.结论肝癌破裂出血如不积极救治,大多数迅速死亡.如能得到有效救治,部分患者可延缓生命.
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抑癌基因P16在胰腺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抑癌基因P16在胰腺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6例正常胰腺组织,20例胰腺癌及与其相对的癌旁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率.结果癌旁组织与正常胰腺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率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胰腺癌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率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率正相关(P<0.05);癌旁组织中P16蛋白表达率与胰腺癌分化程度正相关.结论P16蛋白在胰腺癌癌旁组织中表达的异常可能与胰腺癌易复发及治疗困难有关;通过检测其表达率可以初步判定肿瘤的恶性程度.

    作者:盖宝东;郑泽霖;房学东;奇铁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肝细胞生长因子对慢性肝损伤时肝部分切除术后肝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对慢性肝损伤时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再生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本实验以四氯化碳和乙醇联合诱导慢性肝损伤模型,行30%肝部分切除术,术后10d,经腹腔注射肝细胞生长因子(分对照组、小剂量组、大剂量组),同时建立正常对照组.观察不同剂量肝细胞生长因子对肝再生,肝功能和肝储备功能的影响.结果①小剂量组与对照组的总蛋白、白蛋白、AST、ALT、总胆固醇、动脉血酮体比进行比较后,P>0.05,小剂量的肝细胞生长因子无明显改善肝功能的作用.②大剂量组与对照组的AST、ALT、总胆固醇、动脉血酮体比进行比较后,P<0.01,大剂量的肝细胞生长因子能显著改善肝功能.同时通过电镜和光镜观察,大剂量的肝细胞生长因子能促进肝再生.结论①正常肝脏,或伴有慢性肝损伤的肝脏行部分肝功除术后,肝功能及肝储备功能,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肝脏再生亦有障碍.②应用大剂量外源性肝细胞生长因子,维持一段时间,可明显改善肝功能和肝储备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

    作者:朱洪;张炳彦;郭永章;张捷;李立;杨之斌;汤荣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肝癌破裂出血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肝癌破裂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90~1999年收治的21例肝癌破裂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肝癌破裂出血在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中均可以发生.肝癌破裂并非均为自发性破裂.肝癌破裂绝大多数起病突然,症状体症明显,小部分病例症状体症可不明显或不典型.结论肝癌破裂出血如不积极救治,大多数迅速死亡.如能得到有效救治,部分患者可延缓生命.

    作者:孙培龙;汪永录;刘须才;林万隆;王洪生;曹广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纤维胆道镜在LC术中的临床价值

    本院自1998年开始为326例胆囊结石患者施行LC手术,术中发现胆总管直径大于9 mm者18例,对其中15例成功地进行了纤维胆道镜检查,有10例合并胆总管结石并经纤维胆道镜取结石,无1例并发症,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26例LC手术,术前各种检查均未提示有胆总管结石的迹象,胆总管直径均≤9 mm.术中发现胆总管直径>9 mm者18例,细11 mm,粗14mm,选择性地对其中胆囊管较粗、胆道镜能进入胆总管的15例进行检查,其中女11例,男4例,年龄31~68岁,平均55.8岁,发现结石者10例,结石大7mm×5 mm.另3例因胆囊管细胆道镜不能插入而中转进腹.

    作者:祁玉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小切口胆囊切开取石辅助术中胆镜检查287例报告

    1990年1月~1995年2月本院采用经皮胆镜胆囊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287例,平均随访时间7.8年,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106例,女181例,年龄37~89岁,平均49.8岁.病程3个月~21年,平均67.8个月.其中伴发高血压病31例,冠心病27例,慢性肺气肿18例,糖尿病21例,消化性溃疡2例.B超测定胆囊单发结石162例,2枚结石74例,3枚结石51例.大结石<1 cm者80例,1~2 cm 147例,2~3 cm 51例,>3 cm 9例.经B超及口服胆囊造影剂示胆囊收缩功能50%者252例,30%~50%35例.

    作者:王明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Ⅰ型细胞间粘附分子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

    目的研究肝癌组织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检测了27例人肝癌组织中Ⅰ型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表达,并与正常肝细胞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表达比较,进一步探讨肝癌细胞产生的Ⅰ型细胞间粘附分子在肝细胞癌侵袭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结果27例肝癌组织中有24例ICAM-1表达明显增强,其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1),与肿瘤大小、包膜的完整成正相关(P<0.01),有转移组肝癌组织中ICAM-1的表达明显高于无转移组.结论ICAM-1与肝癌的侵袭和转移有关,有可能作为预测肝癌转移、复发及预后的指标.

    作者:韦长元;李挺;刘剑仑;杨南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原发性肝癌外科治疗规范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就已开展了外科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工作.近半个世纪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原发性肝癌的外科治疗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较好效果.当今的肝脏外科,已不存在手术禁区,也不认为巨大肝癌不能切除.目前,全世界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外科手术切除仍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和有效的措施.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生长抑素类似物与肝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生长抑素类似物已应用临床十余年,疗效确切,耐受性好.国内外新研究发现,奥曲肽(Octreotide)能够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已将其初步应用于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本文就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在肝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涌;彭承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前瞻随机性研究三苯氧胺对晚期肝癌的治疗作用

    Liu CL…//Am J Gastroenterol 2000,95:218原发性肝癌是一种进展迅速的恶性肿瘤,在亚洲,患者多伴有肝硬化,由于就诊时病情已属晚期及肝硬化的存在,使得多数肝癌患者丧失了手术机会.故对多数患者而言,非手术治疗将比手术治疗更为重要.遗憾的是,至今仍未发现对晚期肝癌的有效治疗药物.目前已证实肝癌细胞可表达雌激素受体,并认为雌激素对该肿瘤的生长有调节作用.三苯氧胺为睢激素受体的封闭剂.据报道,在回顾性非随机的研究中,三苯氧胺有延长手术患者生存期的作用,但亦有报道持反对意见,故需对三苯氧胺的确切疗效进行前瞻性的随机双盲实验.(朱立新译耿小平校))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肝癌基础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肝癌是我国的高发癌,目前已是我国第二位的肿瘤死亡原因,发展快,预后差,术后易复发转移,围绕肝癌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期待解决的难题.

    作者:沈锋;傅晓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猪门静脉血流阻断后细菌及内毒素移位的研究

    目的研究猪门静脉血流阻断后细菌及内毒素移位,进一步了解门静脉系统淤血对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健康荣昌种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门静脉阻断45 min(PVC 45')、60 min(PVC-60')组,在阻断前、复流前、复流后1 h时相点,取肠系膜淋巴结作细菌培养及取门静脉血作内毒素检测.结果PVC-45'、60'组细菌培养及LPS均明显高于未阻断组(SO组)(P<0.05).结论门静脉阻断后引起的肠粘膜缺血/缺氧,是肠粘膜屏粘膜障功能障碍的直接原因,细菌移位和内毒素变化是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的表现.

    作者:赵建勇;董家鸿;杨占宇;詹国清;王槐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肝脏良性实质性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及外科治疗

    目的提高肝脏良性实质性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水平,减少因误诊导致的不必要手术及不当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1984年5月~2000年2月间收治的36例,经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的肝脏良性实质占位病变患者的诊断过程及外科治疗方式.结果炎性假瘤23例,局灶性脂肪变性4例,脂肪瘤、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各3例,结核球2例,错构瘤1例.瘤变直径0.9~20.0 cm,平均3.9 cm.36例患者除病变外肝脏均无硬变表现,AFP均为阴性,2例HBV标记物阳性.患者均接受病变切除术,4例炎性假瘤患者因误诊为肝癌在病变切除术后安置皮下植入式注药装置.29例患者获得随访0.84~14.3年(平均5.9年),2例死于心肺疾患,1例错构瘤患儿术后1年死于肿瘤复发,26例患者无占位性病变复发.结论AFP、HBV阴性、无肝硬变是肝脏良性实质占位病变与肝癌鉴别的重要依据,手术切除治疗肝脏良性实质占位病变有优良疗效.

    作者:杨占宇;韩本立;董家鸿;别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三维立体腹腔镜下胆囊三角区胆囊动脉解剖结构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了解胆囊三角区有关胆囊动脉的解剖,为LC安全入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全麻下310例LC患者,用三维立体腹腔镜对胆囊动脉在胆囊三角区解剖进行三维形态学观察.记录胆囊动脉数目,行经与毗邻结构的关系.结果胆囊动脉在三角区内型:1支208例,2支58例,3支32例.三角区外型:三角区内看不到明确血管3例,胆囊动脉在胆囊管下方进入胆囊5例,2例胆囊动脉从左至右横跨在胆总管前方进入胆囊,1例在胆囊管下粗大血管不能识别.炎症疤痕胆囊三角形态失常不能判断型:3例.结论胆囊三角区详实的胆囊动脉解剖特点及定位规律,提示后入路手术可行性,顺行性切除胆囊的优点在于准确辩认组织层次,对肝面潜在的出血危险有重要防治意义.

    作者:杨在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原因及其诊治.方法对21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总的术后病死率为6.5%.19例患者发生术后出血(8.8)%,6例终导致死亡(1.6%).胃肠道出血11例,腹腔内出血8例.共发现有5例是由于胰瘘腐蚀周围血管造成(26.3%),其中死亡3例.10例行再次开腹手术.慢性胰腺炎手术后发生出血2例(7.7%),肿瘤手术后发生出血17例(9%).131例术前有梗阻性黄疸(60.9%),其中15例发生术后出血(11.5%).结论预防术后出积压,术中细致操作重要.其次,术前纠正凝血功能异常,术后严密观察及时发现并发症,预防性使用止血药物也很重要.

    作者:刘自明;林琦远;向春华;严律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介绍一种肝外胆管缺损修复的新术式--经胆囊颈管胆汁转流术

    本文报道1996年3月、9月采用经胆囊颈管胆汁转流术一期修复肝外胆管整段缺损2例.术后随访3年,疗效满意,无胆道疾病症状出现,多次B超检查示吻合口无狭窄,近端胆道不扩张.本术式具有取材方便,只有一个吻合口,手术范围小.

    作者:徐良;徐永强;刘登文;江华山;赵少勇;陈历恒;郭久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脉冲超短波和紫外线治疗胆囊切除术后切口早期感染32例

    本院利用脉冲超短波紫外线治疗胆囊切除术后切口早期感染32例,有效地控制切口感染,减轻病员痛苦,缩短住院日,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12例,女20例.年龄32~64岁,平均52岁.体态均属肥胖型.病例均为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或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合并胆总管结石4例,均为择期手术.14例合并糖尿病.

    作者:金小干;陈菊春;韩永珍;丁永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肝脏保存再灌注损伤与粘附分子

    自1963年3月1日,Thomas starzl在美国丹佛、科罗拉多大学,实施了世界首例临床肝移植手术以来,随着手术技能的提高,新型免疫抑制剂(CsA、FK506、MMF)和UW保存液的相继问世,肝移植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当今临床上治疗终末期肝病唯一有效的手段.在肝移植过程中,肝脏保存再灌注损伤(Preservation reperfusion injury)是不可避免的病理、生理过程;是导致术后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Primary graft nonfunction)、肝移植失败的重要原因[1,2];因而一直是肝移植领域的研究难题.近年来对粘附分子(Adhesion molecules)的研究越来越多,许多研究表明粘附分子参与和介导了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PMN)与肝窦内皮细胞及肝细胞的粘附过程,在肝脏保存再灌注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3].本文就此领域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苏志良;赵浩亮;刘根祥;吴晓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术前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价值

    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手术切除仍是治疗HCC的佳选择.虽然近年来由于诊断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利用超声和甲胎蛋白(AFP)对高危人群普查,小肝癌检出率有所提高,但总的手术切除率仍不超过30%[1].术后肝内复发率高达60%~75%.大部分患者在诊断确立时,已丧失手术切除的机会.如何减少术后复发、使不能切除的肿瘤缩小后行二期切除是急待解决的问题.在众多的姑息疗法中,肝动脉化疗栓塞(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HACE)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自从1975年Goldstain等[2]首先报道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治疗肝脏恶性肿瘤以来,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在全球日益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对术前应用TACE治疗HCC的价值,目前仍存在争议.

    作者:王国俊;孙中杰;马清涌;潘承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原位肝移植术后上消化道出血

    目的总结原位肝移植术后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及其处理问题.方法回顾性总结了48例原位肝移植术后3例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分析了其可能原因,处理及对肝移植的影响.结果本组3例上消化道出血,均发生在术后2个月内.出血前发生过急性排斥反应或感染等.2例伴有胆道出血,经介入治疗后出血停止.2例死于再次溃疡大出血,1例痊愈.结论溃疡出血是肝移植术后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常见原因,多次出血者预后不良.

    作者:王国栋;陈规划;何晓顺;朱晓峰;傅茜;陆敏强;杨扬;黄洁夫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选择性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有选择性采用手术治疗,对提高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疗效的作用.方法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全身情况差,经短期积极纠正无明显改善或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的74例,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分甲乙两组统计:对甲组46例适度清创、引流、不灌洗;对乙组28例较彻底清创、引流加灌洗.结果治愈56例(75.7%),死亡18例(24.3%).甲组46例治愈37例(80.4%),死亡9例(19.6%);乙组28例治愈19例(67.9%),死亡9例(32.1%).两组治愈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乙组明显高于甲组(P<0.05).结论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有选择性手术治疗,效果较满意.

    作者:吴忠新;胡军;陆保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