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桥式”内引流术在肝门胆管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田虎;张清泉;胡宗泽;李杰;王兴国;李兆亭

关键词:肝门胆管癌, 内引流术, 外科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对无法切除的肝门胆管癌患者行“桥式”内引流术的减黄效果和术式优点.方法对1990年1月~2000年10月的30例无法手术切除的肝门胆管癌患者行“桥式”内引流术,根据术中B超(IOUS)的扫查结果确定内引流术式,并在IOUS引导下选择扩张的肝内胆管.结果“桥式”内引流术后7 d总胆红素、转氨酶、谷胺酰转肽酶和碱性磷酸酶均明显下降,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近期减黄效果明显,疗效优良率为93.33%(28/30).结论“桥式”内引流术减黄效果可靠,疗效满意,操作简便,并发症少,为无法手术切除的肝门胆管癌患者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减黄术式.
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引导定位深部冷冻治疗肝癌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定位在深部冷冻治疗肝癌的作用.方法应用ToshibaSSA-240A型超声显像仪对52例肝癌患者采用直接探查肝脏引导定位或经皮超声定位引导深部冷冻治疗肝癌,并进行冷冻实时监测.结果52例肝癌患者经术前超声引导定位后对瘤体穿刺部位准确、冷冻彻底.结论超声引导定位对深部冷冻治疗肝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而准确的方法,易于推广.

    作者:杨伟萍;韦长元;丁战玲;刘剑仑;李航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老年梗阻性黄疸误诊为慢性肝病32例临床分析

    外科黄疸与慢性肝病为两类性质截然不同的疾病.本院1988~1998年,共有32例老年外科黄疸误诊为慢性肝病,本文就其误诊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预防对策.

    作者:刘志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电刀对局部肝组织热损伤的病理学光镜观察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电凝电切热损伤胆囊床局部肝组织的病理学变化.方法取腹腔镜下电刀与剪刀(对照组)分别切除胆囊后胆囊床底部边缘肝组织1 cm×1 cm一块,每组各6例,标本立即浸入10%福尔马林液固定,石蜡包埋,连续横切片,光镜观察肝细胞的病理学变化.结果剪切组(对照)各层肝细胞均正常;电切组浅层(1~4 mm)肝细胞发生凝固性坏死及电热溶解,中层(5~8mm)肝细胞膜明显皱缩,肝血窦扩张,深层(9~10mm)肝细胞变性水肿.结论LC术中电刀热损伤胆囊床局部肝组织呈外重内轻的病理学改变,深度可达1 cm.

    作者:周正东;李涛;罗丁;韩江;蔡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腹腔镜手术中肺功能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

    自1985年开展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以来,腹腔镜手术引起了普通外科的一场革命.尽管早期存在各种问题,但出于腹腔镜手术具有术后痛苦小,住院周期短,恢复迅速的优点,这项技术得到了非常迅猛的发展.

    作者:王积利;杨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小切口胆总管探查术281例报告

    目的为了探讨小切口胆总管探查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小切口胆总管探查术治疗的281例胆管结石患者,其中行T型管引流者259例,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者22例.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无术后并发症和手术死亡.手术时间50~80 min(平均65 min),手术中出血10~50 ml(平均40 m1),无1例需输血.59例患者术后需镇痛剂(占21%),结论;小切口胆总管探查术是治疗胆管结石的一种可行、安全、有效的术式,且具有创伤小、术后患者痛苦轻、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兰强;马祖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结石漏入腹腔的原因及对策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结石漏入腹腔发生的原因、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了1991年9月~1999年12月7200例LC术中结石漏入腹腔患者发生的原因,探讨其临床预防措施及处理成功的经验.结果LC术中结石漏入腹腔363例,其中LC术中胆囊分破所致219例,钳夹胆囊侧胆囊管钛铗脱落所致43例,自腹壁戳孔取出时撕破34例,分离钳扩开戳孔时刺破67例,结石漏入腹腔发生率约为5%.LC术中结石漏入腹腔后多全部取出,腹腔残留结石患者确切数目不甚清楚,随访1~8年无腹腔脓肿、窦道形成等并发症出现.结论LC术中胆囊分破、钳夹胆囊侧胆囊管的钛铗碰落、自腹壁戳孔取出时用力撕破或胆囊取出时因戳孔过小扩开时刺破是LC术中结石漏入腹腔的主要原因.LC术中一旦结石脱入腹腔采取必要的方法全部取出是减少或避免腹腔残石发生的主要措施.LC术中结石脱入腹腔未能全部取出,可严密观察随访,不必为此中转开腹.

    作者:巴明臣;陈训如;陈积圣;毛静熙;周正东;张红卫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大鼠移植性肝癌胆道转移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大鼠肝癌胆道转移模型并探讨其发生机理.方法用60只大鼠通过移植法建立肝癌模型,分别在第10 d、20 d、30 d观察其发生胆道转移的情况并进行肝功能及血液学检查.结果血小板数目(PLT)、血沉(ESR)、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及肿瘤体积在肿瘤生长的第10 d、30 d有显著差别(P<0.05),发生胆道转移的例数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肿瘤体积与胆道转移率无关,用此模型可用于黄疸型肝癌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锦波;何振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以阻塞性黄疸为首发症状的肝癌的误诊

    目的探讨以阻塞性黄疸为首发症状的肝癌的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方法收集以阻塞性黄疸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肝癌患者39例,其中术前误诊26例,对其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此类患者占肝癌患者的比例为6.3%,术前误诊率为66.7%,易误诊的疾病为黄疸型肝炎(15.4%)及肝门部胆管癌(15.4%).结论本病的主要诊断依据为影像学检查结果及血液学检查结果.

    作者:王锦波;何振平;王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肝胆管结石76例外科治疗体会

    肝胆管结石是普外科常见病,由于解剖及病理因素复杂,本病在手术治疗后仍有较高的结石残留复发率,病情往往迁延不愈,多年来一直是治疗的难题.本文总结1987年~1999年所收治的肝胆管结石病76例,就有关治疗体会分析如下.

    作者:刘卫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必须重视胰腺癌手术的安全性

    胰腺癌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许多大医院都开展了胰腺癌手术,甚至一些基层医院也已开展此手术.由于胰腺癌手术特别是胰头癌切除术为一大型复杂手术,如有准备不足或处理不当都会造成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必须重视胰腺癌手术的安全性.胰腺癌手术的安全性与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及术后处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袁祖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胆胰结合部恶性肿瘤辅助诊断方法的选择

    胆胰结合部恶性肿瘤(Bilio-pancreatic malignancies )泛指下段胆管癌和胰腺癌,一般均导致胆道梗阻、扩张和胆囊肿大,后者尚有局部胰管破坏及近端扩张.多数患者存在明显肿块,合并肠系膜上血管侵犯、淋巴结或周围脏器转移的情况并不罕见;来自肿瘤自身或因胆胰管梗阻所致的某些血清和分泌液标记物可明显升高.胆胰结合部恶性肿瘤原则上需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但其早期并无特征性表现,临床所遇已有进行性黄疸伴明显消瘦及腹胀、隐痛者多属中晚期.因此,在重视有关临床表现、警惕可能存在本症的基础上,针对其临床病理特点合理运用有关辅助检查及时予以确诊,对减少误诊、漏诊,确定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提高根治性切除率和改善疗效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永杰;吴孟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3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浆sP-selectin的水平.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前的血浆sP-selectin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术后第15 d,患者血浆sP-selectin含量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术后第30 d,患者浆sP-selectin含量较术后第15 d进一步降低(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提示原发性肝癌者血浆sP-selectin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手术切除肝癌可降低患者血浆sP-selectin的水平.血浆sP-selectin水平的检测及动态观察可能对原发性肝癌的辅助诊断、病情发展的判断、疗效观察以及预后估计会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剑勇;张力图;覃宇周;李挺;杨南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Mirizzi综合征21例报告

    Mirizzi综合征指胆囊颈或胆囊结石嵌顿压迫或溃烂波及胆总管所引起的胆总管相对狭窄、梗阻、黄疸和肝功能受损的临床少见症候群,本院于1976~1996年共诊治本病21例,占同期单纯胆囊结石的2%(21/849),报告如下.

    作者:李福新;吴建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胆囊十二指肠瘘误诊十二指肠占位1例

    病史摘要:患者女性,69岁.因上腹部疼痛,餐后加重,伴恶心呕吐六天.于2000年2月16日入院.体检:患者痛苦面容,无发热及黄染,上腹部深压痛(+),无肌紧张,莫作氏征(一),血尿常规检查正常,肝肾功能正常,血总胆红质12.4 umol/L.B超检查未发现胆囊,胆总管不扩张.

    作者:朱应祥;汪洋;郑义荣;李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医源性胆道损伤诊治和预防

    目的总结医源性胆道损伤的经验和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间18例胆道损伤病例.结果医源性胆道损伤大部分由胆道手术操作不当所致.本组15例(15/18 83.3%)由胆囊手术操作不当,主要发生于汇管区胆管.3例(3/1816.6%)发生于胆总管探查术中,造成胆总管下端损伤,近端胆道损伤处理难度较高,而远端胆道损伤则并发症严重.结论医源性胆道损伤并发症极其严重,因此处理方式应因人而异.

    作者:杨彪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肿瘤的外科治疗

    胆胰肠结合部是胚胎前肠与中肠结合处,是发育胃十二指肠和肝胆胰系统的部位,是解剖化邻关系上接靠的密切的部位,是变异崎形较多的部位,也是胆胰肠肿瘤较多的部位.该部肿瘤,是从以壶腹口为中心的胆胰肠上皮发生的.临床症状可互相混同,如消化功能紊乱和黄胆,前者因胆胰液不畅流,患者常不注意或失警惕;后者是胆管被阻,可因黄疸促其较早就医.因症状混同,须特别检查辨清.临床上误诊、误治的病例实不少见.近年来,已引起更多注意,成为文献讨论的一个热点.

    作者:冉瑞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

    患者,女,35岁.右上腹隐痛不适1年余,疼痛偶牵涉腰背,无黄疸、发烧.近1个月来疼痛有所加重.但无剧痛.B超检查提示:右肝实质性占位而入院.入院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右上腹稍隆起,右肋弓下方有轻压痛,未扪及明显包块,肝浊音稍扩大.入院后B超再检查示:右肝未显示正常肝组织,右肝区内查见12.7 cm×11.0 cm实质团块,其内可见2.8 cm×2.5 cm弱回声区.CT扫描示;肝右叶巨大低密度占位病变,约11cm×9 cm×10 cm,CT值为-53.8Hu.考虑为肝脂肪瘤可能性大.

    作者:张显勇;刁祖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临床特征的探讨

    目的探讨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临床表现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近8年来收29例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的临床资料.结果肝胆管结石约占胆石症的39.2%,其中合并癌6.01%.临床上易将合并肝胆管癌的症状误为结石所致,术前能明确诊断仅31.03%.结论长期反复发作的肝胆管结石的患者易合并胆管癌,目前尚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方法,疗效差,预后不良.

    作者:黄长玉;黄建富;殷凤峙;沈娟;陈燕凌;蔡欣然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肝脾结核1例

    患者,男,38岁.因间断发热10个月就诊,以肝脓肿入院.患者于10个月来,无明显诱因间断发热,体温波动在38℃~39℃,温度可自退之正常,无明显规律性,伴乏力、纳差、消瘦,不伴咳嗽、盗汗、咯血等症状.入院前曾多次以“肝脾脓肿”在三家医院行抗感染及经皮肝穿排脓治疗,疗效欠佳.术后追问3年前有结核接触史.

    作者:林海中;闻保忠;李少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bile duct carcinoma)是指累及胆囊管开口以上1/3的肝外胆管并常扩展至肝管汇合和一侧或双侧肝管的癌.自1954年Browns完成第1例手术切除,到1965年美国耶鲁大学内科医生Klastkin对13例手术结果进行总结,并指出此类肿瘤局限生长而远处转移少,早期诊断困难,根治性切除率低,姑息性切除或引流可有效延长生命.

    作者:石景森;何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