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瑞图
在AFP(一)的肝脏恶性肿瘤中,发病率高的应属转移性肝癌和肝脏原发性胆管细胞癌,二者比例约为10:1;肝转移癌系由全身各脏器的癌肿经血行转移至肝内,系癌症的晚期,往往失去根治的机会,预后很差.肝管细胞癌发于肝内胆道系统胆管上皮,约占原发性肝癌的20%,系原发病灶,手术根除机会大,预后好.但术前未发现原发灶的转移癌和肝脏原发性胆管细胞癌鉴别非常困难.本文结合近年来遇到的典型病例,浅谈二者的区别.
作者:刘胜荣;刁平;宫振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为了探讨小切口胆总管探查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小切口胆总管探查术治疗的281例胆管结石患者,其中行T型管引流者259例,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者22例.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无术后并发症和手术死亡.手术时间50~80 min(平均65 min),手术中出血10~50 ml(平均40 m1),无1例需输血.59例患者术后需镇痛剂(占21%),结论;小切口胆总管探查术是治疗胆管结石的一种可行、安全、有效的术式,且具有创伤小、术后患者痛苦轻、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兰强;马祖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Mirizzi综合征指胆囊颈或胆囊结石嵌顿压迫或溃烂波及胆总管所引起的胆总管相对狭窄、梗阻、黄疸和肝功能受损的临床少见症候群,本院于1976~1996年共诊治本病21例,占同期单纯胆囊结石的2%(21/849),报告如下.
作者:李福新;吴建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原发性脾型淋巴瘤(PSL)很少见,临床多为个案报道,现作者把所遇资料较全并经病理证实的3例报告并结合文献就其诊断和治疗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例1,男性,27岁.因近半年来自感乏力,纳差,体重减轻,近15 d来左上腹持续性胀痛伴左腰痛,近2 d来发热收入院.
作者:雷鸣;张英豪;蔺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90年3月~1998年12月,本院使用经皮胆镜术(简称PCLC)治疗胆囊结石患者1 00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 000例,男210例,女790例.年龄15~83岁,平均年龄55岁.病史3~20年,平均11.5年.术前均行B超检查确诊为胆囊结石.口服磺泛酸12 h后拍片检查,胆囊显影869例,未见显影131例.心电图检查结果:正常心电图768例,心肌供血不足220例,右侧束支传导阻滞13例.单发性结石446例,多发性结石554例,其中泥沙性充满型结石360例.空腹血糖化验:高于正常血糖值102例.
作者:毛发雄;张务友;胡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持续半年以上的胰外瘘的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总结8例持续半年以上胰外瘘患者的发病原因、胰液引流量的大小、合并邻近器官的损害情况,非手术治疗的措施以及愈合时间等因素.结果8例胰外瘘半年以上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全部治愈.结论对某些持续半年以上的长期胰外瘘,通过应用综合性非手术治疗可以使其闭合,不一定要采取手术治疗,从而为长期胰外瘘的患者在治疗上提供了多一种选择.
作者:褚光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胆囊结石作为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选择何种治疗方案一向为医学界和患者所关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尽管减少了传统手术的创伤,由于其仍为创伤性,许多患者不愿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明显减少了创伤,故受到许多患者的欢迎.但该方案需要全身麻醉,对于有严重心肺疾病,糖尿病等患者危险性很大.而且该方案需要相当费用的仪器设备,使普通医院难以开展.
作者:季代金;代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胆道再手术的原因和对策.方法对1994年12月~2000年12月间胆道再手术10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5例行胆管切开取石,其中12例同时行肝叶切除.5例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改行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或再做其他术式.12例胆道恶性肿瘤分别行根治术、内外引流和PTCD.4例行胆管整形和胆肠吻合术.4例行囊肿切除胆肠Roux-en-Y吻合.2例行残余胆囊和胆囊残株炎切除.胆道再手术主要原因是结石复发(52.0%)、残石(21.6%)、恶性肿瘤(11.8%),术式选择或操作不当(8.8%)及胆管狭窄(3.9%).结论为降低胆道再手术率,强调应明确术前诊断,采用正确的术式、术中胆道镜、胆道造影和B超检查,审慎操作,积极进行根治性手术,尽量避免急诊手术和术后经T管窦道取石.
作者:白明东;袁淑牖;袁承宏;吴育连;江献川;林汉庭;刘颖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临床表现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近8年来收29例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的临床资料.结果肝胆管结石约占胆石症的39.2%,其中合并癌6.01%.临床上易将合并肝胆管癌的症状误为结石所致,术前能明确诊断仅31.03%.结论长期反复发作的肝胆管结石的患者易合并胆管癌,目前尚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方法,疗效差,预后不良.
作者:黄长玉;黄建富;殷凤峙;沈娟;陈燕凌;蔡欣然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从Klatskin首次报告肝门胆管分叉部癌到今已有36年的历史,外科治疗肝门部胆管癌(HBDca)经历了一段畸曲发展的道路,随着对HBDca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肝胆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外科治疗HBDca的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国内在1988年以前HBDca手术切除率仅为7%~10.1%.而近年切除率上升至36%~67.5%,其中个别报告根治性切除率可达37.6%.
作者:耿小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Seven R…//Surgery, 2000,128 : 36长期以来,外科手术一直是治疗肝包虫病的主要手段,尽管从1992年开始就有从提议使用腹腔镜治疗,但由于相关经验的缺乏,其效果尚不能确定.本文的目的便是描述笔者在1992年发展有腹腔镜技术的细节及相关情况.方法:在土耳其的一所大学医院里,6年间共有30例患者(有33年包囊)考虑腹腔镜治疗.后,除7例患者(23%)改用外科手术外,其余23例患者(有25个包囊)采用了腹腔镜治疗.除术前服用头孢呋辛抗感染外,还应在手术前10d及手术后3个月按10 mg/kg的剂量口服阿苯哒唑,以防止播散及复发.手术时,用带有Veress针头的50 ml注射器向囊中注入等量的20%高渗盐水和10%聚乙烯吡咯酮碘液,等待10 min,以杀死头节.之后将一种特殊的套针插入囊中,打开其前端的伞型锁定装置,使包虫囊壁固定在腹壁上,用吸引器抽尽囊液及囊内容物.结果:通过使用这种特殊的套针,23例患者中有16例患者(70%)仅用了单纯性引流,有6例患者(26%)是在切除部分囊壁后进行引流,只有1例患者(4%)采用了囊周切除术.术中有1例患者(4%),术后有4例患者(17%)发生了并发症.根据对11例患者所做的平均时间为17个月(3~72个月)的随访,仅有1例患者(4%)复发.讨论:在目前的文献中,本报道为腹腔镜治疗包虫病提供了丰富的经验.通过早期的随访,发现使用这种新技术的病死率及复发率与外科手术相当.但笔者仍然提倡这种新技术,因为它与其它腹腔镜技术相比,安全、简单并能降低囊液外溢入腹腔的危险性.(黄晓明姚京译编辑部校)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治疗经验和教训.方法收集自1990年1月~1998年12月间共诊治急性胰腺炎280例,其中轻度一水肿247例,占88%;重度一出血坏死型33例,占12%.水肿型以内科保守治疗,出血坏死型18例行手术治疗.结果水肿型经保守治疗痊愈率为100%,出血坏死型外科手术治疗18例治愈12例,6例死亡;保守治疗9例,治愈5例,死亡4例;另6例入院后不久死亡.结论重视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制定积极稳妥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可望有效降低该病的病死率,提高其治愈率.
作者:徐兴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女,35岁.右上腹隐痛不适1年余,疼痛偶牵涉腰背,无黄疸、发烧.近1个月来疼痛有所加重.但无剧痛.B超检查提示:右肝实质性占位而入院.入院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右上腹稍隆起,右肋弓下方有轻压痛,未扪及明显包块,肝浊音稍扩大.入院后B超再检查示:右肝未显示正常肝组织,右肝区内查见12.7 cm×11.0 cm实质团块,其内可见2.8 cm×2.5 cm弱回声区.CT扫描示;肝右叶巨大低密度占位病变,约11cm×9 cm×10 cm,CT值为-53.8Hu.考虑为肝脂肪瘤可能性大.
作者:张显勇;刁祖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胰腺癌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许多大医院都开展了胰腺癌手术,甚至一些基层医院也已开展此手术.由于胰腺癌手术特别是胰头癌切除术为一大型复杂手术,如有准备不足或处理不当都会造成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必须重视胰腺癌手术的安全性.胰腺癌手术的安全性与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及术后处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袁祖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近年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主要病原微生物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术中抽取ACST胆汁,应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细菌自动分析系统分离菌株,同时进行抗生素药敏测定.结果24例ACST培养出30株病原微生物,阳性率100%,其中大肠艾希菌9株(30%),肺炎克雷伯菌8件(26.6%),铜绿假单胞菌5株(16.6%),肠球菌6株(20%).革兰氏阴性杆菌对复方新若明耐药率达100%,对庆大霉素、丁胺卡那耐药率分别为58.3%、37.5%,对氨苄青霉素耐药率为79.16%,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β-内胺酶抑制)亦达75%,对头孢一代(头孢唑林钠)耐药率29.1%,对头孢三代(头孢噻肟钠、头孢噻吩)亦达29.1%和37.5%.6例肠球菌中对青霉素、头孢菌素、万古霉素普遍敏感.结论急性重症胆管炎主要病原菌是大肠艾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肠球菌,治疗宜选用主要针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敏感抗生素.
作者:许春森;黄长玉;黄建富;陈大良;黄心宏;殷凤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3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浆sP-selectin的水平.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前的血浆sP-selectin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术后第15 d,患者血浆sP-selectin含量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术后第30 d,患者浆sP-selectin含量较术后第15 d进一步降低(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提示原发性肝癌者血浆sP-selectin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手术切除肝癌可降低患者血浆sP-selectin的水平.血浆sP-selectin水平的检测及动态观察可能对原发性肝癌的辅助诊断、病情发展的判断、疗效观察以及预后估计会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剑勇;张力图;覃宇周;李挺;杨南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肝动脉灌注LAK细胞/白介素Ⅱ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价值.方法原发性肝癌48例,随机分为两组.肝动脉灌注LAK细胞/白介素Ⅱ,配合肝动脉化疗栓塞加白介素Ⅱ肌注治疗24例为观察组;肝动脉化疗栓塞加白介素Ⅱ肌注治疗24例为对照组.对两组病例的疗效和生存期分别作χ2检验,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87.5%(21/24)高于对照组62.5%(15/24),差异有显著性(χ2=4.00,P<0.05);1年、2年的生存率观察组分别为66.7%(16/24)、25.0%(6/24),对照组分别为37.5%(9/24)、4.2%(1/24),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值分别为4.09、5.53,P值均<0.05).结论肝动脉灌注LAK细胞/白介素Ⅱ,配合肝动脉化疗栓塞加白介素Ⅱ肌注治疗原发性肝癌是很有价值的;肝动脉灌注LAK细胞/白介素Ⅱ是原发性肝癌有价值的治疗方法.
作者:候利宇;庞瑞麟;金银惠;向述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肝胆管结石是普外科常见病,由于解剖及病理因素复杂,本病在手术治疗后仍有较高的结石残留复发率,病情往往迁延不愈,多年来一直是治疗的难题.本文总结1987年~1999年所收治的肝胆管结石病76例,就有关治疗体会分析如下.
作者:刘卫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结石漏入腹腔发生的原因、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了1991年9月~1999年12月7200例LC术中结石漏入腹腔患者发生的原因,探讨其临床预防措施及处理成功的经验.结果LC术中结石漏入腹腔363例,其中LC术中胆囊分破所致219例,钳夹胆囊侧胆囊管钛铗脱落所致43例,自腹壁戳孔取出时撕破34例,分离钳扩开戳孔时刺破67例,结石漏入腹腔发生率约为5%.LC术中结石漏入腹腔后多全部取出,腹腔残留结石患者确切数目不甚清楚,随访1~8年无腹腔脓肿、窦道形成等并发症出现.结论LC术中胆囊分破、钳夹胆囊侧胆囊管的钛铗碰落、自腹壁戳孔取出时用力撕破或胆囊取出时因戳孔过小扩开时刺破是LC术中结石漏入腹腔的主要原因.LC术中一旦结石脱入腹腔采取必要的方法全部取出是减少或避免腹腔残石发生的主要措施.LC术中结石脱入腹腔未能全部取出,可严密观察随访,不必为此中转开腹.
作者:巴明臣;陈训如;陈积圣;毛静熙;周正东;张红卫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随着超声仪的发展与显像技术的改进,人们对门脉的解剖结构及其病变有了更深的了解,为临床对门脉性病变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客观的佐证.本文报道经手术病理、血管造影等其它影像学方法证实的门脉病变18例,现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对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段开诚;张长乐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