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胆管细胞癌与肝转移癌的鉴别诊断

刘胜荣;刁平;宫振安

关键词:胆管细胞癌, 肝转移癌, 鉴别
摘要:在AFP(一)的肝脏恶性肿瘤中,发病率高的应属转移性肝癌和肝脏原发性胆管细胞癌,二者比例约为10:1;肝转移癌系由全身各脏器的癌肿经血行转移至肝内,系癌症的晚期,往往失去根治的机会,预后很差.肝管细胞癌发于肝内胆道系统胆管上皮,约占原发性肝癌的20%,系原发病灶,手术根除机会大,预后好.但术前未发现原发灶的转移癌和肝脏原发性胆管细胞癌鉴别非常困难.本文结合近年来遇到的典型病例,浅谈二者的区别.
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肿瘤的外科治疗

    胆胰肠结合部是胚胎前肠与中肠结合处,是发育胃十二指肠和肝胆胰系统的部位,是解剖化邻关系上接靠的密切的部位,是变异崎形较多的部位,也是胆胰肠肿瘤较多的部位.该部肿瘤,是从以壶腹口为中心的胆胰肠上皮发生的.临床症状可互相混同,如消化功能紊乱和黄胆,前者因胆胰液不畅流,患者常不注意或失警惕;后者是胆管被阻,可因黄疸促其较早就医.因症状混同,须特别检查辨清.临床上误诊、误治的病例实不少见.近年来,已引起更多注意,成为文献讨论的一个热点.

    作者:冉瑞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bile duct carcinoma)是指累及胆囊管开口以上1/3的肝外胆管并常扩展至肝管汇合和一侧或双侧肝管的癌.自1954年Browns完成第1例手术切除,到1965年美国耶鲁大学内科医生Klastkin对13例手术结果进行总结,并指出此类肿瘤局限生长而远处转移少,早期诊断困难,根治性切除率低,姑息性切除或引流可有效延长生命.

    作者:石景森;何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老年梗阻性黄疸误诊为慢性肝病32例临床分析

    外科黄疸与慢性肝病为两类性质截然不同的疾病.本院1988~1998年,共有32例老年外科黄疸误诊为慢性肝病,本文就其误诊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预防对策.

    作者:刘志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创伤性肝损伤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如何降低肝外伤的病死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6年内收治的81例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结果81例肝外伤77例治愈,4例死亡.2例直接死于创伤(重度脑挫伤和下腔静脉破裂),2例死于术后并发症(DIC和MOF).结论①血液动力学稳定和有监护条件的Ⅰ~Ⅲ单纯肝损伤的患者可先试行非手术治疗.②对严重肝外伤(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应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手术止血.③术中胆道减压引流和腹腔血回收利用对抢救危重患者生命和减少术后并发症不失为一有效的措施.

    作者:牛靖志;赵曦;余继超;郭建忠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重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隐性疾病的发现与处理

    目的总结1 45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早期胆囊癌、胆总管结石等隐性胆道疾病易被忽略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总结的方法,对胆囊结石、胆囊腺肌症、胆囊腺瘤导致癌变、胆总管结石易被术者忽略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1 269例胆结石患者中2例癌变,179例息肉中3例癌变,癌变率达0.3%.105例胆总管直径>0.8 cm者,术中造影28例有胆管结石,发生率为26.6%.结论LC前临床医师应对胆囊巨大结石、胆囊壁增厚及有宽蒂息肉者高度重视,以免对癌肿误诊.对术前胆总管>0.8 cm者,术中造影检查是必需的,以免漏诊胆总管结石.

    作者:孙谷;赵翰林;陆文熊;孙耀明;白剑峰;傅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肝胆管结石76例外科治疗体会

    肝胆管结石是普外科常见病,由于解剖及病理因素复杂,本病在手术治疗后仍有较高的结石残留复发率,病情往往迁延不愈,多年来一直是治疗的难题.本文总结1987年~1999年所收治的肝胆管结石病76例,就有关治疗体会分析如下.

    作者:刘卫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经皮经肝胆囊灌注溶石治疗

    胆囊结石作为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选择何种治疗方案一向为医学界和患者所关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尽管减少了传统手术的创伤,由于其仍为创伤性,许多患者不愿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明显减少了创伤,故受到许多患者的欢迎.但该方案需要全身麻醉,对于有严重心肺疾病,糖尿病等患者危险性很大.而且该方案需要相当费用的仪器设备,使普通医院难以开展.

    作者:季代金;代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微型腹腔镜胆囊切除230例探讨

    本院在熟练掌握腹腔镜技术,实施腹腔镜胆系手术2 800余例的基础上,1999年12月以来成功地开展了微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230例,对该手术有了初步的认识.

    作者:邵明远;李冬生;郭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肝门部胆管癌21例的治疗体会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位于胆囊管开口以上的胆管癌,亦称高位胆管癌.本病在我国经过“难以切除”的漫长历史后,于20世纪70年代中叶进入手术切除阶段[1],1990年第1次全国调查显示手术切除率为10.2%.1995年在上海召开的第六届全国胆管外科会议上,综合各家[2]报道,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率一般已达50%.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1995年1月~2000年9月收治的肝门部胆管患者21例,现将其诊治情况并结合文献作一探讨.

    作者:詹银楚;余耀生;徐集麟;徐铁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Mirizzi综合征21例报告

    Mirizzi综合征指胆囊颈或胆囊结石嵌顿压迫或溃烂波及胆总管所引起的胆总管相对狭窄、梗阻、黄疸和肝功能受损的临床少见症候群,本院于1976~1996年共诊治本病21例,占同期单纯胆囊结石的2%(21/849),报告如下.

    作者:李福新;吴建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医学科研设计与论文撰写

    医学论文作为科技学术论文的一类,有一定的科研设计要求和撰写规范,而目前仍然有很多医务工作者对这些要求和规范不太熟悉,以至于影响了他们论文的整体水平和发表周期,这里主要谈一谈当前医学论文中科研设计及撰写中常见的问题,并探讨改进办法.

    作者:刘漪沦;耿小平;朱立新;史义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肝动脉灌注LAK细胞/白介素Ⅱ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价值

    目的研究肝动脉灌注LAK细胞/白介素Ⅱ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价值.方法原发性肝癌48例,随机分为两组.肝动脉灌注LAK细胞/白介素Ⅱ,配合肝动脉化疗栓塞加白介素Ⅱ肌注治疗24例为观察组;肝动脉化疗栓塞加白介素Ⅱ肌注治疗24例为对照组.对两组病例的疗效和生存期分别作χ2检验,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87.5%(21/24)高于对照组62.5%(15/24),差异有显著性(χ2=4.00,P<0.05);1年、2年的生存率观察组分别为66.7%(16/24)、25.0%(6/24),对照组分别为37.5%(9/24)、4.2%(1/24),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值分别为4.09、5.53,P值均<0.05).结论肝动脉灌注LAK细胞/白介素Ⅱ,配合肝动脉化疗栓塞加白介素Ⅱ肌注治疗原发性肝癌是很有价值的;肝动脉灌注LAK细胞/白介素Ⅱ是原发性肝癌有价值的治疗方法.

    作者:候利宇;庞瑞麟;金银惠;向述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关于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的几点思考

    从Klatskin首次报告肝门胆管分叉部癌到今已有36年的历史,外科治疗肝门部胆管癌(HBDca)经历了一段畸曲发展的道路,随着对HBDca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肝胆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外科治疗HBDca的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国内在1988年以前HBDca手术切除率仅为7%~10.1%.而近年切除率上升至36%~67.5%,其中个别报告根治性切除率可达37.6%.

    作者:耿小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以阻塞性黄疸为首发症状的肝癌的误诊

    目的探讨以阻塞性黄疸为首发症状的肝癌的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方法收集以阻塞性黄疸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肝癌患者39例,其中术前误诊26例,对其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此类患者占肝癌患者的比例为6.3%,术前误诊率为66.7%,易误诊的疾病为黄疸型肝炎(15.4%)及肝门部胆管癌(15.4%).结论本病的主要诊断依据为影像学检查结果及血液学检查结果.

    作者:王锦波;何振平;王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持续半年以上胰外瘘的非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持续半年以上的胰外瘘的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总结8例持续半年以上胰外瘘患者的发病原因、胰液引流量的大小、合并邻近器官的损害情况,非手术治疗的措施以及愈合时间等因素.结果8例胰外瘘半年以上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全部治愈.结论对某些持续半年以上的长期胰外瘘,通过应用综合性非手术治疗可以使其闭合,不一定要采取手术治疗,从而为长期胰外瘘的患者在治疗上提供了多一种选择.

    作者:褚光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胆道镜下胆管脓絮形态的分类及临床意义

    目的阐述胆道镜下胆管脓絮的形态及其形成病理基础;阐述胆管脓絮形态及分类对纤维胆道镜(CHF)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通过对CHF治疗169例病例胆管脓絮形态的观察,发现各种形态的胆管脓絮共491例次,并对之进行分类研究,描述不同类型的胆管脓絮形成的病理基础,同时以之指导CHF的治疗.结果胆管脓絮胺其不同的形态被分为五类:慧星征、海葵絮、蛙卵絮、纱巾絮和附壁脓苔.以之指导CHF治疗胆管残留结石、残留线结、胆管炎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石取尽率为92%(未取尽的13例中3例为自动放弃治疗者),平均取石次数为3.97次.结论胆管脓絮是胆道镜下的常见征象.不同形态脓絮的形成有不同的病理基础,了解胆管脓絮形态及分类对纤维胆道镜的探查和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作者:梅军;吴丹;许元良;陈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结石漏入腹腔的原因及对策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结石漏入腹腔发生的原因、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了1991年9月~1999年12月7200例LC术中结石漏入腹腔患者发生的原因,探讨其临床预防措施及处理成功的经验.结果LC术中结石漏入腹腔363例,其中LC术中胆囊分破所致219例,钳夹胆囊侧胆囊管钛铗脱落所致43例,自腹壁戳孔取出时撕破34例,分离钳扩开戳孔时刺破67例,结石漏入腹腔发生率约为5%.LC术中结石漏入腹腔后多全部取出,腹腔残留结石患者确切数目不甚清楚,随访1~8年无腹腔脓肿、窦道形成等并发症出现.结论LC术中胆囊分破、钳夹胆囊侧胆囊管的钛铗碰落、自腹壁戳孔取出时用力撕破或胆囊取出时因戳孔过小扩开时刺破是LC术中结石漏入腹腔的主要原因.LC术中一旦结石脱入腹腔采取必要的方法全部取出是减少或避免腹腔残石发生的主要措施.LC术中结石脱入腹腔未能全部取出,可严密观察随访,不必为此中转开腹.

    作者:巴明臣;陈训如;陈积圣;毛静熙;周正东;张红卫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医源性胆道损伤诊治和预防

    目的总结医源性胆道损伤的经验和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间18例胆道损伤病例.结果医源性胆道损伤大部分由胆道手术操作不当所致.本组15例(15/18 83.3%)由胆囊手术操作不当,主要发生于汇管区胆管.3例(3/1816.6%)发生于胆总管探查术中,造成胆总管下端损伤,近端胆道损伤处理难度较高,而远端胆道损伤则并发症严重.结论医源性胆道损伤并发症极其严重,因此处理方式应因人而异.

    作者:杨彪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肝内胆管结石的系统化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的系统化治疗.方法对本院1992年11月~1999年9月治疗肝内胆管结石8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流术61例,肝左外叶切除12例,行左、右肝管或肝门部胆管切开整形、胆肠吻合9例,全部病例都进行术中或术后纤维胆道镜检查或取石,使术后肝内胆管结石的残石率降至1%.术后服中成药预防结石复发及定期复查.结论对肝内胆管结石治疗应采用多元化、系统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才能有效提高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效果.

    作者:吴一武;李绵;崔敏;梁晖;梁建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原发性胆管细胞癌与肝转移癌的鉴别诊断

    在AFP(一)的肝脏恶性肿瘤中,发病率高的应属转移性肝癌和肝脏原发性胆管细胞癌,二者比例约为10:1;肝转移癌系由全身各脏器的癌肿经血行转移至肝内,系癌症的晚期,往往失去根治的机会,预后很差.肝管细胞癌发于肝内胆道系统胆管上皮,约占原发性肝癌的20%,系原发病灶,手术根除机会大,预后好.但术前未发现原发灶的转移癌和肝脏原发性胆管细胞癌鉴别非常困难.本文结合近年来遇到的典型病例,浅谈二者的区别.

    作者:刘胜荣;刁平;宫振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