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军;吴丹;许元良;陈健
Mirizzi综合征指胆囊颈或胆囊结石嵌顿压迫或溃烂波及胆总管所引起的胆总管相对狭窄、梗阻、黄疸和肝功能受损的临床少见症候群,本院于1976~1996年共诊治本病21例,占同期单纯胆囊结石的2%(21/849),报告如下.
作者:李福新;吴建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日趋老龄化,老年胆道疾患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老年急性胆囊炎穿孔病例相应增多.现将我院1991年1月~1999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高龄(>70岁)急性胆囊炎穿孔32例的诊治情况作一总结.
作者:杨培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永久阻断肝静脉后对肝脏手术患者出血量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9例在结扎右肝静脉情况下行肝右后叶肝脏肿瘤切除术(结扎组)和9例缝扎肝静脉(左4、中3、右2)(缝扎组)控制近第二肝门肝损伤大出血后患者腹腔出血量和肝功能的变化,并与同期同部位未行肝静脉结扎的36例肝脏肿瘤切除术患者和1 5例按其它方法处理的合并肝静脉损伤的近第二肝门肝损伤患者进行对照.结果结扎组、缝扎组患者术后立即出现转氨酶增高,但无明显黄疸,术后1周肝功能均全部恢复正常;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无手术死亡,一期愈合率100%.对照组2例死于术后肝功能衰竭;1例因出血不止死亡;2例因术后再出血、膈下脓肿行二次手术.结扎组术中出血量是428±253 ml,对照组是789±271 ml;缝扎组术后出血量为262士102 ml,对照组为831士387 ml,P<0.01.结论永久结扎阻断一支肝静脉能明显减少肝脏手术特别是合并肝静脉损伤创面的出血量,对术后肝功能的恢复无明显影响.
作者:刘安重;陈孝平;卢绮萍;陈义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肝胆管结石是普外科常见病,由于解剖及病理因素复杂,本病在手术治疗后仍有较高的结石残留复发率,病情往往迁延不愈,多年来一直是治疗的难题.本文总结1987年~1999年所收治的肝胆管结石病76例,就有关治疗体会分析如下.
作者:刘卫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 病史摘要患者女性,68岁.乏力、纳差、消瘦3个月,腹胀1周入院.查体:浅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上腹剑突下可触及10 cm×15 cm肿块、质硬、无压痛、边界欠清,移浊(一).B超示:左肝左侧下缘见约10 cm×9.8 cm×10 cm低回声团块,CT检查示“肝左叶弥漫性结节样癌伴前腹壁侵犯转移”,AFP、CA50、CEA、CA19-9、HBSAg均阴性、肝功能正常,于7月15日行剖腹探查术.
作者:蒋振宇;张镇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总结1 45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早期胆囊癌、胆总管结石等隐性胆道疾病易被忽略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总结的方法,对胆囊结石、胆囊腺肌症、胆囊腺瘤导致癌变、胆总管结石易被术者忽略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1 269例胆结石患者中2例癌变,179例息肉中3例癌变,癌变率达0.3%.105例胆总管直径>0.8 cm者,术中造影28例有胆管结石,发生率为26.6%.结论LC前临床医师应对胆囊巨大结石、胆囊壁增厚及有宽蒂息肉者高度重视,以免对癌肿误诊.对术前胆总管>0.8 cm者,术中造影检查是必需的,以免漏诊胆总管结石.
作者:孙谷;赵翰林;陆文熊;孙耀明;白剑峰;傅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总结医源性胆道损伤的经验和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间18例胆道损伤病例.结果医源性胆道损伤大部分由胆道手术操作不当所致.本组15例(15/18 83.3%)由胆囊手术操作不当,主要发生于汇管区胆管.3例(3/1816.6%)发生于胆总管探查术中,造成胆总管下端损伤,近端胆道损伤处理难度较高,而远端胆道损伤则并发症严重.结论医源性胆道损伤并发症极其严重,因此处理方式应因人而异.
作者:杨彪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减黄方法.方法总结1992年5月~1999年5月对无法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行桥式胆肠内引流术21例,其中右肝管十二指肠引流9例,左肝管胃窦引流5例,右、左肝管十二指肠、胃窦引流7例,观察手术前、术后血转氨酶、谷胺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和总胆红素的变化.结果手术前后血转氨酶、谷胺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和血清胆红素均有明显下降(P<0.01).结论桥式胆肠内引流术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减黄方法.
作者:刘西山;吕翔隆;刘茂荣;王长辉;贾树范;胡宗泽;黑颖睿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男,38岁.因间断发热10个月就诊,以肝脓肿入院.患者于10个月来,无明显诱因间断发热,体温波动在38℃~39℃,温度可自退之正常,无明显规律性,伴乏力、纳差、消瘦,不伴咳嗽、盗汗、咯血等症状.入院前曾多次以“肝脾脓肿”在三家医院行抗感染及经皮肝穿排脓治疗,疗效欠佳.术后追问3年前有结核接触史.
作者:林海中;闻保忠;李少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以阻塞性黄疸为首发症状的肝癌的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方法收集以阻塞性黄疸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肝癌患者39例,其中术前误诊26例,对其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此类患者占肝癌患者的比例为6.3%,术前误诊率为66.7%,易误诊的疾病为黄疸型肝炎(15.4%)及肝门部胆管癌(15.4%).结论本病的主要诊断依据为影像学检查结果及血液学检查结果.
作者:王锦波;何振平;王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胆道再手术的原因和对策.方法对1994年12月~2000年12月间胆道再手术10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5例行胆管切开取石,其中12例同时行肝叶切除.5例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改行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或再做其他术式.12例胆道恶性肿瘤分别行根治术、内外引流和PTCD.4例行胆管整形和胆肠吻合术.4例行囊肿切除胆肠Roux-en-Y吻合.2例行残余胆囊和胆囊残株炎切除.胆道再手术主要原因是结石复发(52.0%)、残石(21.6%)、恶性肿瘤(11.8%),术式选择或操作不当(8.8%)及胆管狭窄(3.9%).结论为降低胆道再手术率,强调应明确术前诊断,采用正确的术式、术中胆道镜、胆道造影和B超检查,审慎操作,积极进行根治性手术,尽量避免急诊手术和术后经T管窦道取石.
作者:白明东;袁淑牖;袁承宏;吴育连;江献川;林汉庭;刘颖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胰腺癌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许多大医院都开展了胰腺癌手术,甚至一些基层医院也已开展此手术.由于胰腺癌手术特别是胰头癌切除术为一大型复杂手术,如有准备不足或处理不当都会造成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必须重视胰腺癌手术的安全性.胰腺癌手术的安全性与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及术后处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袁祖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近年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主要病原微生物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术中抽取ACST胆汁,应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细菌自动分析系统分离菌株,同时进行抗生素药敏测定.结果24例ACST培养出30株病原微生物,阳性率100%,其中大肠艾希菌9株(30%),肺炎克雷伯菌8件(26.6%),铜绿假单胞菌5株(16.6%),肠球菌6株(20%).革兰氏阴性杆菌对复方新若明耐药率达100%,对庆大霉素、丁胺卡那耐药率分别为58.3%、37.5%,对氨苄青霉素耐药率为79.16%,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β-内胺酶抑制)亦达75%,对头孢一代(头孢唑林钠)耐药率29.1%,对头孢三代(头孢噻肟钠、头孢噻吩)亦达29.1%和37.5%.6例肠球菌中对青霉素、头孢菌素、万古霉素普遍敏感.结论急性重症胆管炎主要病原菌是大肠艾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肠球菌,治疗宜选用主要针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敏感抗生素.
作者:许春森;黄长玉;黄建富;陈大良;黄心宏;殷凤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外科黄疸与慢性肝病为两类性质截然不同的疾病.本院1988~1998年,共有32例老年外科黄疸误诊为慢性肝病,本文就其误诊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预防对策.
作者:刘志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医学论文作为科技学术论文的一类,有一定的科研设计要求和撰写规范,而目前仍然有很多医务工作者对这些要求和规范不太熟悉,以至于影响了他们论文的整体水平和发表周期,这里主要谈一谈当前医学论文中科研设计及撰写中常见的问题,并探讨改进办法.
作者:刘漪沦;耿小平;朱立新;史义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对无法切除的肝门胆管癌患者行“桥式”内引流术的减黄效果和术式优点.方法对1990年1月~2000年10月的30例无法手术切除的肝门胆管癌患者行“桥式”内引流术,根据术中B超(IOUS)的扫查结果确定内引流术式,并在IOUS引导下选择扩张的肝内胆管.结果“桥式”内引流术后7 d总胆红素、转氨酶、谷胺酰转肽酶和碱性磷酸酶均明显下降,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近期减黄效果明显,疗效优良率为93.33%(28/30).结论“桥式”内引流术减黄效果可靠,疗效满意,操作简便,并发症少,为无法手术切除的肝门胆管癌患者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减黄术式.
作者:田虎;张清泉;胡宗泽;李杰;王兴国;李兆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3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浆sP-selectin的水平.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前的血浆sP-selectin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术后第15 d,患者血浆sP-selectin含量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术后第30 d,患者浆sP-selectin含量较术后第15 d进一步降低(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提示原发性肝癌者血浆sP-selectin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手术切除肝癌可降低患者血浆sP-selectin的水平.血浆sP-selectin水平的检测及动态观察可能对原发性肝癌的辅助诊断、病情发展的判断、疗效观察以及预后估计会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剑勇;张力图;覃宇周;李挺;杨南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超声检查在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腹腔镜下对12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患者常规行腹腔镜超声检查,并选择其中30例行术中胆管造影,与腹腔镜超声检查行对比研究.结果腹腔镜超声检查平均时间17 min,对胆道系统和血管系统扫描结果显示:胆囊和门静脉100%显像,肝胆管、胆总管97%显像.胆总管末端85%显像.腹腔镜超声检查和术中胆管造影对比结果显未腹腔镜超声检查的胆总管检查成功率及胆管结石的敏感性、特异性及总诊断成功率均优于术中胆管造影(分别为97%、82%、97%、98%和80%、75%、95%、95%).结论腹腔镜超声检查的应用有助于判断胆道系统的解剖结构,防止发生胆管损伤,有助于发现或排除肝内外胆管结石,为胆管造影及胆道探查术提供重要指征,降低了胆道残石和阴性胆道探查术的发生率.
作者:王红军;韩朝阳;乔祖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在AFP(一)的肝脏恶性肿瘤中,发病率高的应属转移性肝癌和肝脏原发性胆管细胞癌,二者比例约为10:1;肝转移癌系由全身各脏器的癌肿经血行转移至肝内,系癌症的晚期,往往失去根治的机会,预后很差.肝管细胞癌发于肝内胆道系统胆管上皮,约占原发性肝癌的20%,系原发病灶,手术根除机会大,预后好.但术前未发现原发灶的转移癌和肝脏原发性胆管细胞癌鉴别非常困难.本文结合近年来遇到的典型病例,浅谈二者的区别.
作者:刘胜荣;刁平;宫振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胆胰结合部恶性肿瘤(Bilio-pancreatic malignancies )泛指下段胆管癌和胰腺癌,一般均导致胆道梗阻、扩张和胆囊肿大,后者尚有局部胰管破坏及近端扩张.多数患者存在明显肿块,合并肠系膜上血管侵犯、淋巴结或周围脏器转移的情况并不罕见;来自肿瘤自身或因胆胰管梗阻所致的某些血清和分泌液标记物可明显升高.胆胰结合部恶性肿瘤原则上需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但其早期并无特征性表现,临床所遇已有进行性黄疸伴明显消瘦及腹胀、隐痛者多属中晚期.因此,在重视有关临床表现、警惕可能存在本症的基础上,针对其临床病理特点合理运用有关辅助检查及时予以确诊,对减少误诊、漏诊,确定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提高根治性切除率和改善疗效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永杰;吴孟超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