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军;韩朝阳;乔祖俊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治疗经验和教训.方法收集自1990年1月~1998年12月间共诊治急性胰腺炎280例,其中轻度一水肿247例,占88%;重度一出血坏死型33例,占12%.水肿型以内科保守治疗,出血坏死型18例行手术治疗.结果水肿型经保守治疗痊愈率为100%,出血坏死型外科手术治疗18例治愈12例,6例死亡;保守治疗9例,治愈5例,死亡4例;另6例入院后不久死亡.结论重视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制定积极稳妥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可望有效降低该病的病死率,提高其治愈率.
作者:徐兴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永久阻断肝静脉后对肝脏手术患者出血量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9例在结扎右肝静脉情况下行肝右后叶肝脏肿瘤切除术(结扎组)和9例缝扎肝静脉(左4、中3、右2)(缝扎组)控制近第二肝门肝损伤大出血后患者腹腔出血量和肝功能的变化,并与同期同部位未行肝静脉结扎的36例肝脏肿瘤切除术患者和1 5例按其它方法处理的合并肝静脉损伤的近第二肝门肝损伤患者进行对照.结果结扎组、缝扎组患者术后立即出现转氨酶增高,但无明显黄疸,术后1周肝功能均全部恢复正常;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无手术死亡,一期愈合率100%.对照组2例死于术后肝功能衰竭;1例因出血不止死亡;2例因术后再出血、膈下脓肿行二次手术.结扎组术中出血量是428±253 ml,对照组是789±271 ml;缝扎组术后出血量为262士102 ml,对照组为831士387 ml,P<0.01.结论永久结扎阻断一支肝静脉能明显减少肝脏手术特别是合并肝静脉损伤创面的出血量,对术后肝功能的恢复无明显影响.
作者:刘安重;陈孝平;卢绮萍;陈义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在AFP(一)的肝脏恶性肿瘤中,发病率高的应属转移性肝癌和肝脏原发性胆管细胞癌,二者比例约为10:1;肝转移癌系由全身各脏器的癌肿经血行转移至肝内,系癌症的晚期,往往失去根治的机会,预后很差.肝管细胞癌发于肝内胆道系统胆管上皮,约占原发性肝癌的20%,系原发病灶,手术根除机会大,预后好.但术前未发现原发灶的转移癌和肝脏原发性胆管细胞癌鉴别非常困难.本文结合近年来遇到的典型病例,浅谈二者的区别.
作者:刘胜荣;刁平;宫振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胆道再手术的原因和对策.方法对1994年12月~2000年12月间胆道再手术10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5例行胆管切开取石,其中12例同时行肝叶切除.5例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改行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或再做其他术式.12例胆道恶性肿瘤分别行根治术、内外引流和PTCD.4例行胆管整形和胆肠吻合术.4例行囊肿切除胆肠Roux-en-Y吻合.2例行残余胆囊和胆囊残株炎切除.胆道再手术主要原因是结石复发(52.0%)、残石(21.6%)、恶性肿瘤(11.8%),术式选择或操作不当(8.8%)及胆管狭窄(3.9%).结论为降低胆道再手术率,强调应明确术前诊断,采用正确的术式、术中胆道镜、胆道造影和B超检查,审慎操作,积极进行根治性手术,尽量避免急诊手术和术后经T管窦道取石.
作者:白明东;袁淑牖;袁承宏;吴育连;江献川;林汉庭;刘颖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持续半年以上的胰外瘘的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总结8例持续半年以上胰外瘘患者的发病原因、胰液引流量的大小、合并邻近器官的损害情况,非手术治疗的措施以及愈合时间等因素.结果8例胰外瘘半年以上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全部治愈.结论对某些持续半年以上的长期胰外瘘,通过应用综合性非手术治疗可以使其闭合,不一定要采取手术治疗,从而为长期胰外瘘的患者在治疗上提供了多一种选择.
作者:褚光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医学论文作为科技学术论文的一类,有一定的科研设计要求和撰写规范,而目前仍然有很多医务工作者对这些要求和规范不太熟悉,以至于影响了他们论文的整体水平和发表周期,这里主要谈一谈当前医学论文中科研设计及撰写中常见的问题,并探讨改进办法.
作者:刘漪沦;耿小平;朱立新;史义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日趋老龄化,老年胆道疾患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老年急性胆囊炎穿孔病例相应增多.现将我院1991年1月~1999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高龄(>70岁)急性胆囊炎穿孔32例的诊治情况作一总结.
作者:杨培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Hawes RH…//A J G 2000,95:17胰腺癌是居世界第5位的肿瘤致死病因,其发病率以非洲为高,近年来男性发病率有所下降,而女性发病则呈上升趋势.经流行病学调查后发现,胰腺癌的发病与吸烟、饮酒、咖啡及动物脂肪摄入有关.医学方面,胰腺癌的发病与糖尿病、慢性胰腺炎及胃切除术有关.另有约3%的胰腺癌发病与遗传有关.生物学检测发现,胰腺癌的发病与K-ras、P53、P16及DPC系列基因的变异有关.对于无转移的晚期胰腺癌患者而言,其平均生存期为6~10个月,伴有转移的患者其中位生存期为3~6个月:约有20%的患者可行手术切除,其术后的平均生存期为1 5~1 9个月;术后约85%的患者会出现局部复发,而肝脏则是其多见的转移部位.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建立大鼠肝癌胆道转移模型并探讨其发生机理.方法用60只大鼠通过移植法建立肝癌模型,分别在第10 d、20 d、30 d观察其发生胆道转移的情况并进行肝功能及血液学检查.结果血小板数目(PLT)、血沉(ESR)、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及肿瘤体积在肿瘤生长的第10 d、30 d有显著差别(P<0.05),发生胆道转移的例数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肿瘤体积与胆道转移率无关,用此模型可用于黄疸型肝癌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锦波;何振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病史摘要:患者女性,69岁.因上腹部疼痛,餐后加重,伴恶心呕吐六天.于2000年2月16日入院.体检:患者痛苦面容,无发热及黄染,上腹部深压痛(+),无肌紧张,莫作氏征(一),血尿常规检查正常,肝肾功能正常,血总胆红质12.4 umol/L.B超检查未发现胆囊,胆总管不扩张.
作者:朱应祥;汪洋;郑义荣;李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女,35岁.右上腹隐痛不适1年余,疼痛偶牵涉腰背,无黄疸、发烧.近1个月来疼痛有所加重.但无剧痛.B超检查提示:右肝实质性占位而入院.入院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右上腹稍隆起,右肋弓下方有轻压痛,未扪及明显包块,肝浊音稍扩大.入院后B超再检查示:右肝未显示正常肝组织,右肝区内查见12.7 cm×11.0 cm实质团块,其内可见2.8 cm×2.5 cm弱回声区.CT扫描示;肝右叶巨大低密度占位病变,约11cm×9 cm×10 cm,CT值为-53.8Hu.考虑为肝脂肪瘤可能性大.
作者:张显勇;刁祖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胆胰肠结合部是胚胎前肠与中肠结合处,是发育胃十二指肠和肝胆胰系统的部位,是解剖化邻关系上接靠的密切的部位,是变异崎形较多的部位,也是胆胰肠肿瘤较多的部位.该部肿瘤,是从以壶腹口为中心的胆胰肠上皮发生的.临床症状可互相混同,如消化功能紊乱和黄胆,前者因胆胰液不畅流,患者常不注意或失警惕;后者是胆管被阻,可因黄疸促其较早就医.因症状混同,须特别检查辨清.临床上误诊、误治的病例实不少见.近年来,已引起更多注意,成为文献讨论的一个热点.
作者:冉瑞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3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浆sP-selectin的水平.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前的血浆sP-selectin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术后第15 d,患者血浆sP-selectin含量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术后第30 d,患者浆sP-selectin含量较术后第15 d进一步降低(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提示原发性肝癌者血浆sP-selectin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手术切除肝癌可降低患者血浆sP-selectin的水平.血浆sP-selectin水平的检测及动态观察可能对原发性肝癌的辅助诊断、病情发展的判断、疗效观察以及预后估计会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剑勇;张力图;覃宇周;李挺;杨南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临床表现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近8年来收29例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的临床资料.结果肝胆管结石约占胆石症的39.2%,其中合并癌6.01%.临床上易将合并肝胆管癌的症状误为结石所致,术前能明确诊断仅31.03%.结论长期反复发作的肝胆管结石的患者易合并胆管癌,目前尚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方法,疗效差,预后不良.
作者:黄长玉;黄建富;殷凤峙;沈娟;陈燕凌;蔡欣然 刊期: 2001年第02期
/Seven R…//Surgery, 2000,128 : 36长期以来,外科手术一直是治疗肝包虫病的主要手段,尽管从1992年开始就有从提议使用腹腔镜治疗,但由于相关经验的缺乏,其效果尚不能确定.本文的目的便是描述笔者在1992年发展有腹腔镜技术的细节及相关情况.方法:在土耳其的一所大学医院里,6年间共有30例患者(有33年包囊)考虑腹腔镜治疗.后,除7例患者(23%)改用外科手术外,其余23例患者(有25个包囊)采用了腹腔镜治疗.除术前服用头孢呋辛抗感染外,还应在手术前10d及手术后3个月按10 mg/kg的剂量口服阿苯哒唑,以防止播散及复发.手术时,用带有Veress针头的50 ml注射器向囊中注入等量的20%高渗盐水和10%聚乙烯吡咯酮碘液,等待10 min,以杀死头节.之后将一种特殊的套针插入囊中,打开其前端的伞型锁定装置,使包虫囊壁固定在腹壁上,用吸引器抽尽囊液及囊内容物.结果:通过使用这种特殊的套针,23例患者中有16例患者(70%)仅用了单纯性引流,有6例患者(26%)是在切除部分囊壁后进行引流,只有1例患者(4%)采用了囊周切除术.术中有1例患者(4%),术后有4例患者(17%)发生了并发症.根据对11例患者所做的平均时间为17个月(3~72个月)的随访,仅有1例患者(4%)复发.讨论:在目前的文献中,本报道为腹腔镜治疗包虫病提供了丰富的经验.通过早期的随访,发现使用这种新技术的病死率及复发率与外科手术相当.但笔者仍然提倡这种新技术,因为它与其它腹腔镜技术相比,安全、简单并能降低囊液外溢入腹腔的危险性.(黄晓明姚京译编辑部校)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为了探讨小切口胆总管探查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小切口胆总管探查术治疗的281例胆管结石患者,其中行T型管引流者259例,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者22例.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无术后并发症和手术死亡.手术时间50~80 min(平均65 min),手术中出血10~50 ml(平均40 m1),无1例需输血.59例患者术后需镇痛剂(占21%),结论;小切口胆总管探查术是治疗胆管结石的一种可行、安全、有效的术式,且具有创伤小、术后患者痛苦轻、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兰强;马祖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体外培养的肿瘤组织、肿瘤细胞是研究肿瘤必备工具之一,在肿瘤发生、发展、侵袭、转移机制和早期诊断、治疗评价等许多领域的研究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对人类胆道癌的临床研究已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对其生物学特征了解不深入,还缺乏早期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手段,这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完善的体外培养系统.近年来国外文献报道建系的肝外胆管癌细胞系约7个,胆囊癌细胞系10个左右.国内仅有一个肝外胆管癌细胞QBC939[1]建系报道.本文反映了应用胆道癌细胞系开展实验研究的概况.
作者:锁涛;童赛雄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男,38岁.因间断发热10个月就诊,以肝脓肿入院.患者于10个月来,无明显诱因间断发热,体温波动在38℃~39℃,温度可自退之正常,无明显规律性,伴乏力、纳差、消瘦,不伴咳嗽、盗汗、咯血等症状.入院前曾多次以“肝脾脓肿”在三家医院行抗感染及经皮肝穿排脓治疗,疗效欠佳.术后追问3年前有结核接触史.
作者:林海中;闻保忠;李少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本院1982年~2000年单纯胆囊切除917例,术后胆漏18例,现就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917例中,男242例,女675例,年龄16~82岁,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691例,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146例,急性胆囊炎54例,胆囊息肉样变23例,胆囊癌2例,胆囊腺肌症1例.术后发生胆漏18例,传统的胆囊切除术(CC)385例,术后胆8例(2.1%),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532例,术后胆汁漏10例(1.9%).
作者:王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电凝电切热损伤胆囊床局部肝组织的病理学变化.方法取腹腔镜下电刀与剪刀(对照组)分别切除胆囊后胆囊床底部边缘肝组织1 cm×1 cm一块,每组各6例,标本立即浸入10%福尔马林液固定,石蜡包埋,连续横切片,光镜观察肝细胞的病理学变化.结果剪切组(对照)各层肝细胞均正常;电切组浅层(1~4 mm)肝细胞发生凝固性坏死及电热溶解,中层(5~8mm)肝细胞膜明显皱缩,肝血窦扩张,深层(9~10mm)肝细胞变性水肿.结论LC术中电刀热损伤胆囊床局部肝组织呈外重内轻的病理学改变,深度可达1 cm.
作者:周正东;李涛;罗丁;韩江;蔡琳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