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光平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位于胆囊管开口以上的胆管癌,亦称高位胆管癌.本病在我国经过“难以切除”的漫长历史后,于20世纪70年代中叶进入手术切除阶段[1],1990年第1次全国调查显示手术切除率为10.2%.1995年在上海召开的第六届全国胆管外科会议上,综合各家[2]报道,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率一般已达50%.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1995年1月~2000年9月收治的肝门部胆管患者21例,现将其诊治情况并结合文献作一探讨.
作者:詹银楚;余耀生;徐集麟;徐铁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近年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主要病原微生物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术中抽取ACST胆汁,应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细菌自动分析系统分离菌株,同时进行抗生素药敏测定.结果24例ACST培养出30株病原微生物,阳性率100%,其中大肠艾希菌9株(30%),肺炎克雷伯菌8件(26.6%),铜绿假单胞菌5株(16.6%),肠球菌6株(20%).革兰氏阴性杆菌对复方新若明耐药率达100%,对庆大霉素、丁胺卡那耐药率分别为58.3%、37.5%,对氨苄青霉素耐药率为79.16%,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β-内胺酶抑制)亦达75%,对头孢一代(头孢唑林钠)耐药率29.1%,对头孢三代(头孢噻肟钠、头孢噻吩)亦达29.1%和37.5%.6例肠球菌中对青霉素、头孢菌素、万古霉素普遍敏感.结论急性重症胆管炎主要病原菌是大肠艾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肠球菌,治疗宜选用主要针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敏感抗生素.
作者:许春森;黄长玉;黄建富;陈大良;黄心宏;殷凤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肝胆管结石是普外科常见病,由于解剖及病理因素复杂,本病在手术治疗后仍有较高的结石残留复发率,病情往往迁延不愈,多年来一直是治疗的难题.本文总结1987年~1999年所收治的肝胆管结石病76例,就有关治疗体会分析如下.
作者:刘卫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Mirizzi综合征指胆囊颈或胆囊结石嵌顿压迫或溃烂波及胆总管所引起的胆总管相对狭窄、梗阻、黄疸和肝功能受损的临床少见症候群,本院于1976~1996年共诊治本病21例,占同期单纯胆囊结石的2%(21/849),报告如下.
作者:李福新;吴建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bile duct carcinoma)是指累及胆囊管开口以上1/3的肝外胆管并常扩展至肝管汇合和一侧或双侧肝管的癌.自1954年Browns完成第1例手术切除,到1965年美国耶鲁大学内科医生Klastkin对13例手术结果进行总结,并指出此类肿瘤局限生长而远处转移少,早期诊断困难,根治性切除率低,姑息性切除或引流可有效延长生命.
作者:石景森;何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对无法切除的肝门胆管癌患者行“桥式”内引流术的减黄效果和术式优点.方法对1990年1月~2000年10月的30例无法手术切除的肝门胆管癌患者行“桥式”内引流术,根据术中B超(IOUS)的扫查结果确定内引流术式,并在IOUS引导下选择扩张的肝内胆管.结果“桥式”内引流术后7 d总胆红素、转氨酶、谷胺酰转肽酶和碱性磷酸酶均明显下降,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近期减黄效果明显,疗效优良率为93.33%(28/30).结论“桥式”内引流术减黄效果可靠,疗效满意,操作简便,并发症少,为无法手术切除的肝门胆管癌患者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减黄术式.
作者:田虎;张清泉;胡宗泽;李杰;王兴国;李兆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3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浆sP-selectin的水平.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前的血浆sP-selectin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术后第15 d,患者血浆sP-selectin含量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术后第30 d,患者浆sP-selectin含量较术后第15 d进一步降低(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提示原发性肝癌者血浆sP-selectin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手术切除肝癌可降低患者血浆sP-selectin的水平.血浆sP-selectin水平的检测及动态观察可能对原发性肝癌的辅助诊断、病情发展的判断、疗效观察以及预后估计会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剑勇;张力图;覃宇周;李挺;杨南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本院在熟练掌握腹腔镜技术,实施腹腔镜胆系手术2 800余例的基础上,1999年12月以来成功地开展了微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230例,对该手术有了初步的认识.
作者:邵明远;李冬生;郭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总结1 45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早期胆囊癌、胆总管结石等隐性胆道疾病易被忽略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总结的方法,对胆囊结石、胆囊腺肌症、胆囊腺瘤导致癌变、胆总管结石易被术者忽略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1 269例胆结石患者中2例癌变,179例息肉中3例癌变,癌变率达0.3%.105例胆总管直径>0.8 cm者,术中造影28例有胆管结石,发生率为26.6%.结论LC前临床医师应对胆囊巨大结石、胆囊壁增厚及有宽蒂息肉者高度重视,以免对癌肿误诊.对术前胆总管>0.8 cm者,术中造影检查是必需的,以免漏诊胆总管结石.
作者:孙谷;赵翰林;陆文熊;孙耀明;白剑峰;傅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永久阻断肝静脉后对肝脏手术患者出血量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9例在结扎右肝静脉情况下行肝右后叶肝脏肿瘤切除术(结扎组)和9例缝扎肝静脉(左4、中3、右2)(缝扎组)控制近第二肝门肝损伤大出血后患者腹腔出血量和肝功能的变化,并与同期同部位未行肝静脉结扎的36例肝脏肿瘤切除术患者和1 5例按其它方法处理的合并肝静脉损伤的近第二肝门肝损伤患者进行对照.结果结扎组、缝扎组患者术后立即出现转氨酶增高,但无明显黄疸,术后1周肝功能均全部恢复正常;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无手术死亡,一期愈合率100%.对照组2例死于术后肝功能衰竭;1例因出血不止死亡;2例因术后再出血、膈下脓肿行二次手术.结扎组术中出血量是428±253 ml,对照组是789±271 ml;缝扎组术后出血量为262士102 ml,对照组为831士387 ml,P<0.01.结论永久结扎阻断一支肝静脉能明显减少肝脏手术特别是合并肝静脉损伤创面的出血量,对术后肝功能的恢复无明显影响.
作者:刘安重;陈孝平;卢绮萍;陈义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建立大鼠肝癌胆道转移模型并探讨其发生机理.方法用60只大鼠通过移植法建立肝癌模型,分别在第10 d、20 d、30 d观察其发生胆道转移的情况并进行肝功能及血液学检查.结果血小板数目(PLT)、血沉(ESR)、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及肿瘤体积在肿瘤生长的第10 d、30 d有显著差别(P<0.05),发生胆道转移的例数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肿瘤体积与胆道转移率无关,用此模型可用于黄疸型肝癌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锦波;何振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电凝电切热损伤胆囊床局部肝组织的病理学变化.方法取腹腔镜下电刀与剪刀(对照组)分别切除胆囊后胆囊床底部边缘肝组织1 cm×1 cm一块,每组各6例,标本立即浸入10%福尔马林液固定,石蜡包埋,连续横切片,光镜观察肝细胞的病理学变化.结果剪切组(对照)各层肝细胞均正常;电切组浅层(1~4 mm)肝细胞发生凝固性坏死及电热溶解,中层(5~8mm)肝细胞膜明显皱缩,肝血窦扩张,深层(9~10mm)肝细胞变性水肿.结论LC术中电刀热损伤胆囊床局部肝组织呈外重内轻的病理学改变,深度可达1 cm.
作者:周正东;李涛;罗丁;韩江;蔡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阐述胆道镜下胆管脓絮的形态及其形成病理基础;阐述胆管脓絮形态及分类对纤维胆道镜(CHF)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通过对CHF治疗169例病例胆管脓絮形态的观察,发现各种形态的胆管脓絮共491例次,并对之进行分类研究,描述不同类型的胆管脓絮形成的病理基础,同时以之指导CHF的治疗.结果胆管脓絮胺其不同的形态被分为五类:慧星征、海葵絮、蛙卵絮、纱巾絮和附壁脓苔.以之指导CHF治疗胆管残留结石、残留线结、胆管炎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石取尽率为92%(未取尽的13例中3例为自动放弃治疗者),平均取石次数为3.97次.结论胆管脓絮是胆道镜下的常见征象.不同形态脓絮的形成有不同的病理基础,了解胆管脓絮形态及分类对纤维胆道镜的探查和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作者:梅军;吴丹;许元良;陈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胆胰肠结合部是胚胎前肠与中肠结合处,是发育胃十二指肠和肝胆胰系统的部位,是解剖化邻关系上接靠的密切的部位,是变异崎形较多的部位,也是胆胰肠肿瘤较多的部位.该部肿瘤,是从以壶腹口为中心的胆胰肠上皮发生的.临床症状可互相混同,如消化功能紊乱和黄胆,前者因胆胰液不畅流,患者常不注意或失警惕;后者是胆管被阻,可因黄疸促其较早就医.因症状混同,须特别检查辨清.临床上误诊、误治的病例实不少见.近年来,已引起更多注意,成为文献讨论的一个热点.
作者:冉瑞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 病史摘要患者女性,68岁.乏力、纳差、消瘦3个月,腹胀1周入院.查体:浅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上腹剑突下可触及10 cm×15 cm肿块、质硬、无压痛、边界欠清,移浊(一).B超示:左肝左侧下缘见约10 cm×9.8 cm×10 cm低回声团块,CT检查示“肝左叶弥漫性结节样癌伴前腹壁侵犯转移”,AFP、CA50、CEA、CA19-9、HBSAg均阴性、肝功能正常,于7月15日行剖腹探查术.
作者:蒋振宇;张镇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医学论文作为科技学术论文的一类,有一定的科研设计要求和撰写规范,而目前仍然有很多医务工作者对这些要求和规范不太熟悉,以至于影响了他们论文的整体水平和发表周期,这里主要谈一谈当前医学论文中科研设计及撰写中常见的问题,并探讨改进办法.
作者:刘漪沦;耿小平;朱立新;史义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90年3月~1998年12月,本院使用经皮胆镜术(简称PCLC)治疗胆囊结石患者1 00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 000例,男210例,女790例.年龄15~83岁,平均年龄55岁.病史3~20年,平均11.5年.术前均行B超检查确诊为胆囊结石.口服磺泛酸12 h后拍片检查,胆囊显影869例,未见显影131例.心电图检查结果:正常心电图768例,心肌供血不足220例,右侧束支传导阻滞13例.单发性结石446例,多发性结石554例,其中泥沙性充满型结石360例.空腹血糖化验:高于正常血糖值102例.
作者:毛发雄;张务友;胡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原发性脾型淋巴瘤(PSL)很少见,临床多为个案报道,现作者把所遇资料较全并经病理证实的3例报告并结合文献就其诊断和治疗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例1,男性,27岁.因近半年来自感乏力,纳差,体重减轻,近15 d来左上腹持续性胀痛伴左腰痛,近2 d来发热收入院.
作者:雷鸣;张英豪;蔺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体外培养的肿瘤组织、肿瘤细胞是研究肿瘤必备工具之一,在肿瘤发生、发展、侵袭、转移机制和早期诊断、治疗评价等许多领域的研究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对人类胆道癌的临床研究已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对其生物学特征了解不深入,还缺乏早期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手段,这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完善的体外培养系统.近年来国外文献报道建系的肝外胆管癌细胞系约7个,胆囊癌细胞系10个左右.国内仅有一个肝外胆管癌细胞QBC939[1]建系报道.本文反映了应用胆道癌细胞系开展实验研究的概况.
作者:锁涛;童赛雄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胆囊结石作为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选择何种治疗方案一向为医学界和患者所关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尽管减少了传统手术的创伤,由于其仍为创伤性,许多患者不愿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明显减少了创伤,故受到许多患者的欢迎.但该方案需要全身麻醉,对于有严重心肺疾病,糖尿病等患者危险性很大.而且该方案需要相当费用的仪器设备,使普通医院难以开展.
作者:季代金;代强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