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谷;赵翰林;陆文熊;孙耀明;白剑峰;傅赞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结石漏入腹腔发生的原因、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了1991年9月~1999年12月7200例LC术中结石漏入腹腔患者发生的原因,探讨其临床预防措施及处理成功的经验.结果LC术中结石漏入腹腔363例,其中LC术中胆囊分破所致219例,钳夹胆囊侧胆囊管钛铗脱落所致43例,自腹壁戳孔取出时撕破34例,分离钳扩开戳孔时刺破67例,结石漏入腹腔发生率约为5%.LC术中结石漏入腹腔后多全部取出,腹腔残留结石患者确切数目不甚清楚,随访1~8年无腹腔脓肿、窦道形成等并发症出现.结论LC术中胆囊分破、钳夹胆囊侧胆囊管的钛铗碰落、自腹壁戳孔取出时用力撕破或胆囊取出时因戳孔过小扩开时刺破是LC术中结石漏入腹腔的主要原因.LC术中一旦结石脱入腹腔采取必要的方法全部取出是减少或避免腹腔残石发生的主要措施.LC术中结石脱入腹腔未能全部取出,可严密观察随访,不必为此中转开腹.
作者:巴明臣;陈训如;陈积圣;毛静熙;周正东;张红卫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病史摘要:患者女性,69岁.因上腹部疼痛,餐后加重,伴恶心呕吐六天.于2000年2月16日入院.体检:患者痛苦面容,无发热及黄染,上腹部深压痛(+),无肌紧张,莫作氏征(一),血尿常规检查正常,肝肾功能正常,血总胆红质12.4 umol/L.B超检查未发现胆囊,胆总管不扩张.
作者:朱应祥;汪洋;郑义荣;李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胆胰结合部恶性肿瘤(Bilio-pancreatic malignancies )泛指下段胆管癌和胰腺癌,一般均导致胆道梗阻、扩张和胆囊肿大,后者尚有局部胰管破坏及近端扩张.多数患者存在明显肿块,合并肠系膜上血管侵犯、淋巴结或周围脏器转移的情况并不罕见;来自肿瘤自身或因胆胰管梗阻所致的某些血清和分泌液标记物可明显升高.胆胰结合部恶性肿瘤原则上需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但其早期并无特征性表现,临床所遇已有进行性黄疸伴明显消瘦及腹胀、隐痛者多属中晚期.因此,在重视有关临床表现、警惕可能存在本症的基础上,针对其临床病理特点合理运用有关辅助检查及时予以确诊,对减少误诊、漏诊,确定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提高根治性切除率和改善疗效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永杰;吴孟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总结1 45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早期胆囊癌、胆总管结石等隐性胆道疾病易被忽略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总结的方法,对胆囊结石、胆囊腺肌症、胆囊腺瘤导致癌变、胆总管结石易被术者忽略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1 269例胆结石患者中2例癌变,179例息肉中3例癌变,癌变率达0.3%.105例胆总管直径>0.8 cm者,术中造影28例有胆管结石,发生率为26.6%.结论LC前临床医师应对胆囊巨大结石、胆囊壁增厚及有宽蒂息肉者高度重视,以免对癌肿误诊.对术前胆总管>0.8 cm者,术中造影检查是必需的,以免漏诊胆总管结石.
作者:孙谷;赵翰林;陆文熊;孙耀明;白剑峰;傅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日趋老龄化,老年胆道疾患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老年急性胆囊炎穿孔病例相应增多.现将我院1991年1月~1999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高龄(>70岁)急性胆囊炎穿孔32例的诊治情况作一总结.
作者:杨培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胆囊结石作为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选择何种治疗方案一向为医学界和患者所关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尽管减少了传统手术的创伤,由于其仍为创伤性,许多患者不愿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明显减少了创伤,故受到许多患者的欢迎.但该方案需要全身麻醉,对于有严重心肺疾病,糖尿病等患者危险性很大.而且该方案需要相当费用的仪器设备,使普通医院难以开展.
作者:季代金;代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体外培养的肿瘤组织、肿瘤细胞是研究肿瘤必备工具之一,在肿瘤发生、发展、侵袭、转移机制和早期诊断、治疗评价等许多领域的研究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对人类胆道癌的临床研究已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对其生物学特征了解不深入,还缺乏早期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手段,这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完善的体外培养系统.近年来国外文献报道建系的肝外胆管癌细胞系约7个,胆囊癌细胞系10个左右.国内仅有一个肝外胆管癌细胞QBC939[1]建系报道.本文反映了应用胆道癌细胞系开展实验研究的概况.
作者:锁涛;童赛雄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电凝电切热损伤胆囊床局部肝组织的病理学变化.方法取腹腔镜下电刀与剪刀(对照组)分别切除胆囊后胆囊床底部边缘肝组织1 cm×1 cm一块,每组各6例,标本立即浸入10%福尔马林液固定,石蜡包埋,连续横切片,光镜观察肝细胞的病理学变化.结果剪切组(对照)各层肝细胞均正常;电切组浅层(1~4 mm)肝细胞发生凝固性坏死及电热溶解,中层(5~8mm)肝细胞膜明显皱缩,肝血窦扩张,深层(9~10mm)肝细胞变性水肿.结论LC术中电刀热损伤胆囊床局部肝组织呈外重内轻的病理学改变,深度可达1 cm.
作者:周正东;李涛;罗丁;韩江;蔡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临床表现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近8年来收29例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的临床资料.结果肝胆管结石约占胆石症的39.2%,其中合并癌6.01%.临床上易将合并肝胆管癌的症状误为结石所致,术前能明确诊断仅31.03%.结论长期反复发作的肝胆管结石的患者易合并胆管癌,目前尚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方法,疗效差,预后不良.
作者:黄长玉;黄建富;殷凤峙;沈娟;陈燕凌;蔡欣然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从Klatskin首次报告肝门胆管分叉部癌到今已有36年的历史,外科治疗肝门部胆管癌(HBDca)经历了一段畸曲发展的道路,随着对HBDca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肝胆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外科治疗HBDca的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国内在1988年以前HBDca手术切除率仅为7%~10.1%.而近年切除率上升至36%~67.5%,其中个别报告根治性切除率可达37.6%.
作者:耿小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自1985年开展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以来,腹腔镜手术引起了普通外科的一场革命.尽管早期存在各种问题,但出于腹腔镜手术具有术后痛苦小,住院周期短,恢复迅速的优点,这项技术得到了非常迅猛的发展.
作者:王积利;杨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3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浆sP-selectin的水平.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前的血浆sP-selectin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术后第15 d,患者血浆sP-selectin含量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术后第30 d,患者浆sP-selectin含量较术后第15 d进一步降低(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提示原发性肝癌者血浆sP-selectin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手术切除肝癌可降低患者血浆sP-selectin的水平.血浆sP-selectin水平的检测及动态观察可能对原发性肝癌的辅助诊断、病情发展的判断、疗效观察以及预后估计会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剑勇;张力图;覃宇周;李挺;杨南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医学论文作为科技学术论文的一类,有一定的科研设计要求和撰写规范,而目前仍然有很多医务工作者对这些要求和规范不太熟悉,以至于影响了他们论文的整体水平和发表周期,这里主要谈一谈当前医学论文中科研设计及撰写中常见的问题,并探讨改进办法.
作者:刘漪沦;耿小平;朱立新;史义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阐述胆道镜下胆管脓絮的形态及其形成病理基础;阐述胆管脓絮形态及分类对纤维胆道镜(CHF)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通过对CHF治疗169例病例胆管脓絮形态的观察,发现各种形态的胆管脓絮共491例次,并对之进行分类研究,描述不同类型的胆管脓絮形成的病理基础,同时以之指导CHF的治疗.结果胆管脓絮胺其不同的形态被分为五类:慧星征、海葵絮、蛙卵絮、纱巾絮和附壁脓苔.以之指导CHF治疗胆管残留结石、残留线结、胆管炎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石取尽率为92%(未取尽的13例中3例为自动放弃治疗者),平均取石次数为3.97次.结论胆管脓絮是胆道镜下的常见征象.不同形态脓絮的形成有不同的病理基础,了解胆管脓絮形态及分类对纤维胆道镜的探查和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作者:梅军;吴丹;许元良;陈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 病史摘要患者女性,68岁.乏力、纳差、消瘦3个月,腹胀1周入院.查体:浅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上腹剑突下可触及10 cm×15 cm肿块、质硬、无压痛、边界欠清,移浊(一).B超示:左肝左侧下缘见约10 cm×9.8 cm×10 cm低回声团块,CT检查示“肝左叶弥漫性结节样癌伴前腹壁侵犯转移”,AFP、CA50、CEA、CA19-9、HBSAg均阴性、肝功能正常,于7月15日行剖腹探查术.
作者:蒋振宇;张镇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胆胰肠结合部是胚胎前肠与中肠结合处,是发育胃十二指肠和肝胆胰系统的部位,是解剖化邻关系上接靠的密切的部位,是变异崎形较多的部位,也是胆胰肠肿瘤较多的部位.该部肿瘤,是从以壶腹口为中心的胆胰肠上皮发生的.临床症状可互相混同,如消化功能紊乱和黄胆,前者因胆胰液不畅流,患者常不注意或失警惕;后者是胆管被阻,可因黄疸促其较早就医.因症状混同,须特别检查辨清.临床上误诊、误治的病例实不少见.近年来,已引起更多注意,成为文献讨论的一个热点.
作者:冉瑞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如何降低肝外伤的病死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6年内收治的81例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结果81例肝外伤77例治愈,4例死亡.2例直接死于创伤(重度脑挫伤和下腔静脉破裂),2例死于术后并发症(DIC和MOF).结论①血液动力学稳定和有监护条件的Ⅰ~Ⅲ单纯肝损伤的患者可先试行非手术治疗.②对严重肝外伤(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应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手术止血.③术中胆道减压引流和腹腔血回收利用对抢救危重患者生命和减少术后并发症不失为一有效的措施.
作者:牛靖志;赵曦;余继超;郭建忠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减黄方法.方法总结1992年5月~1999年5月对无法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行桥式胆肠内引流术21例,其中右肝管十二指肠引流9例,左肝管胃窦引流5例,右、左肝管十二指肠、胃窦引流7例,观察手术前、术后血转氨酶、谷胺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和总胆红素的变化.结果手术前后血转氨酶、谷胺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和血清胆红素均有明显下降(P<0.01).结论桥式胆肠内引流术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减黄方法.
作者:刘西山;吕翔隆;刘茂荣;王长辉;贾树范;胡宗泽;黑颖睿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的系统化治疗.方法对本院1992年11月~1999年9月治疗肝内胆管结石8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流术61例,肝左外叶切除12例,行左、右肝管或肝门部胆管切开整形、胆肠吻合9例,全部病例都进行术中或术后纤维胆道镜检查或取石,使术后肝内胆管结石的残石率降至1%.术后服中成药预防结石复发及定期复查.结论对肝内胆管结石治疗应采用多元化、系统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才能有效提高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效果.
作者:吴一武;李绵;崔敏;梁晖;梁建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90年3月~1998年12月,本院使用经皮胆镜术(简称PCLC)治疗胆囊结石患者1 00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 000例,男210例,女790例.年龄15~83岁,平均年龄55岁.病史3~20年,平均11.5年.术前均行B超检查确诊为胆囊结石.口服磺泛酸12 h后拍片检查,胆囊显影869例,未见显影131例.心电图检查结果:正常心电图768例,心肌供血不足220例,右侧束支传导阻滞13例.单发性结石446例,多发性结石554例,其中泥沙性充满型结石360例.空腹血糖化验:高于正常血糖值102例.
作者:毛发雄;张务友;胡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