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明臣;陈训如;陈积圣;毛静熙;周正东;张红卫
1990年3月~1998年12月,本院使用经皮胆镜术(简称PCLC)治疗胆囊结石患者1 00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 000例,男210例,女790例.年龄15~83岁,平均年龄55岁.病史3~20年,平均11.5年.术前均行B超检查确诊为胆囊结石.口服磺泛酸12 h后拍片检查,胆囊显影869例,未见显影131例.心电图检查结果:正常心电图768例,心肌供血不足220例,右侧束支传导阻滞13例.单发性结石446例,多发性结石554例,其中泥沙性充满型结石360例.空腹血糖化验:高于正常血糖值102例.
作者:毛发雄;张务友;胡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定位在深部冷冻治疗肝癌的作用.方法应用ToshibaSSA-240A型超声显像仪对52例肝癌患者采用直接探查肝脏引导定位或经皮超声定位引导深部冷冻治疗肝癌,并进行冷冻实时监测.结果52例肝癌患者经术前超声引导定位后对瘤体穿刺部位准确、冷冻彻底.结论超声引导定位对深部冷冻治疗肝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而准确的方法,易于推广.
作者:杨伟萍;韦长元;丁战玲;刘剑仑;李航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对无法切除的肝门胆管癌患者行“桥式”内引流术的减黄效果和术式优点.方法对1990年1月~2000年10月的30例无法手术切除的肝门胆管癌患者行“桥式”内引流术,根据术中B超(IOUS)的扫查结果确定内引流术式,并在IOUS引导下选择扩张的肝内胆管.结果“桥式”内引流术后7 d总胆红素、转氨酶、谷胺酰转肽酶和碱性磷酸酶均明显下降,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近期减黄效果明显,疗效优良率为93.33%(28/30).结论“桥式”内引流术减黄效果可靠,疗效满意,操作简便,并发症少,为无法手术切除的肝门胆管癌患者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减黄术式.
作者:田虎;张清泉;胡宗泽;李杰;王兴国;李兆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以阻塞性黄疸为首发症状的肝癌的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方法收集以阻塞性黄疸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肝癌患者39例,其中术前误诊26例,对其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此类患者占肝癌患者的比例为6.3%,术前误诊率为66.7%,易误诊的疾病为黄疸型肝炎(15.4%)及肝门部胆管癌(15.4%).结论本病的主要诊断依据为影像学检查结果及血液学检查结果.
作者:王锦波;何振平;王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外科黄疸与慢性肝病为两类性质截然不同的疾病.本院1988~1998年,共有32例老年外科黄疸误诊为慢性肝病,本文就其误诊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预防对策.
作者:刘志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医学论文作为科技学术论文的一类,有一定的科研设计要求和撰写规范,而目前仍然有很多医务工作者对这些要求和规范不太熟悉,以至于影响了他们论文的整体水平和发表周期,这里主要谈一谈当前医学论文中科研设计及撰写中常见的问题,并探讨改进办法.
作者:刘漪沦;耿小平;朱立新;史义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随着超声仪的发展与显像技术的改进,人们对门脉的解剖结构及其病变有了更深的了解,为临床对门脉性病变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客观的佐证.本文报道经手术病理、血管造影等其它影像学方法证实的门脉病变18例,现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对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段开诚;张长乐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永久阻断肝静脉后对肝脏手术患者出血量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9例在结扎右肝静脉情况下行肝右后叶肝脏肿瘤切除术(结扎组)和9例缝扎肝静脉(左4、中3、右2)(缝扎组)控制近第二肝门肝损伤大出血后患者腹腔出血量和肝功能的变化,并与同期同部位未行肝静脉结扎的36例肝脏肿瘤切除术患者和1 5例按其它方法处理的合并肝静脉损伤的近第二肝门肝损伤患者进行对照.结果结扎组、缝扎组患者术后立即出现转氨酶增高,但无明显黄疸,术后1周肝功能均全部恢复正常;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无手术死亡,一期愈合率100%.对照组2例死于术后肝功能衰竭;1例因出血不止死亡;2例因术后再出血、膈下脓肿行二次手术.结扎组术中出血量是428±253 ml,对照组是789±271 ml;缝扎组术后出血量为262士102 ml,对照组为831士387 ml,P<0.01.结论永久结扎阻断一支肝静脉能明显减少肝脏手术特别是合并肝静脉损伤创面的出血量,对术后肝功能的恢复无明显影响.
作者:刘安重;陈孝平;卢绮萍;陈义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 病史摘要患者女性,68岁.乏力、纳差、消瘦3个月,腹胀1周入院.查体:浅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上腹剑突下可触及10 cm×15 cm肿块、质硬、无压痛、边界欠清,移浊(一).B超示:左肝左侧下缘见约10 cm×9.8 cm×10 cm低回声团块,CT检查示“肝左叶弥漫性结节样癌伴前腹壁侵犯转移”,AFP、CA50、CEA、CA19-9、HBSAg均阴性、肝功能正常,于7月15日行剖腹探查术.
作者:蒋振宇;张镇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建立大鼠肝癌胆道转移模型并探讨其发生机理.方法用60只大鼠通过移植法建立肝癌模型,分别在第10 d、20 d、30 d观察其发生胆道转移的情况并进行肝功能及血液学检查.结果血小板数目(PLT)、血沉(ESR)、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及肿瘤体积在肿瘤生长的第10 d、30 d有显著差别(P<0.05),发生胆道转移的例数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肿瘤体积与胆道转移率无关,用此模型可用于黄疸型肝癌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锦波;何振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超声检查在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腹腔镜下对12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患者常规行腹腔镜超声检查,并选择其中30例行术中胆管造影,与腹腔镜超声检查行对比研究.结果腹腔镜超声检查平均时间17 min,对胆道系统和血管系统扫描结果显示:胆囊和门静脉100%显像,肝胆管、胆总管97%显像.胆总管末端85%显像.腹腔镜超声检查和术中胆管造影对比结果显未腹腔镜超声检查的胆总管检查成功率及胆管结石的敏感性、特异性及总诊断成功率均优于术中胆管造影(分别为97%、82%、97%、98%和80%、75%、95%、95%).结论腹腔镜超声检查的应用有助于判断胆道系统的解剖结构,防止发生胆管损伤,有助于发现或排除肝内外胆管结石,为胆管造影及胆道探查术提供重要指征,降低了胆道残石和阴性胆道探查术的发生率.
作者:王红军;韩朝阳;乔祖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为了探讨小切口胆总管探查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小切口胆总管探查术治疗的281例胆管结石患者,其中行T型管引流者259例,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者22例.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无术后并发症和手术死亡.手术时间50~80 min(平均65 min),手术中出血10~50 ml(平均40 m1),无1例需输血.59例患者术后需镇痛剂(占21%),结论;小切口胆总管探查术是治疗胆管结石的一种可行、安全、有效的术式,且具有创伤小、术后患者痛苦轻、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兰强;马祖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本院1982年~2000年单纯胆囊切除917例,术后胆漏18例,现就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917例中,男242例,女675例,年龄16~82岁,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691例,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146例,急性胆囊炎54例,胆囊息肉样变23例,胆囊癌2例,胆囊腺肌症1例.术后发生胆漏18例,传统的胆囊切除术(CC)385例,术后胆8例(2.1%),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532例,术后胆汁漏10例(1.9%).
作者:王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日趋老龄化,老年胆道疾患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老年急性胆囊炎穿孔病例相应增多.现将我院1991年1月~1999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高龄(>70岁)急性胆囊炎穿孔32例的诊治情况作一总结.
作者:杨培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在AFP(一)的肝脏恶性肿瘤中,发病率高的应属转移性肝癌和肝脏原发性胆管细胞癌,二者比例约为10:1;肝转移癌系由全身各脏器的癌肿经血行转移至肝内,系癌症的晚期,往往失去根治的机会,预后很差.肝管细胞癌发于肝内胆道系统胆管上皮,约占原发性肝癌的20%,系原发病灶,手术根除机会大,预后好.但术前未发现原发灶的转移癌和肝脏原发性胆管细胞癌鉴别非常困难.本文结合近年来遇到的典型病例,浅谈二者的区别.
作者:刘胜荣;刁平;宫振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位于胆囊管开口以上的胆管癌,亦称高位胆管癌.本病在我国经过“难以切除”的漫长历史后,于20世纪70年代中叶进入手术切除阶段[1],1990年第1次全国调查显示手术切除率为10.2%.1995年在上海召开的第六届全国胆管外科会议上,综合各家[2]报道,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率一般已达50%.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1995年1月~2000年9月收治的肝门部胆管患者21例,现将其诊治情况并结合文献作一探讨.
作者:詹银楚;余耀生;徐集麟;徐铁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肝胆管结石是普外科常见病,由于解剖及病理因素复杂,本病在手术治疗后仍有较高的结石残留复发率,病情往往迁延不愈,多年来一直是治疗的难题.本文总结1987年~1999年所收治的肝胆管结石病76例,就有关治疗体会分析如下.
作者:刘卫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结石漏入腹腔发生的原因、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了1991年9月~1999年12月7200例LC术中结石漏入腹腔患者发生的原因,探讨其临床预防措施及处理成功的经验.结果LC术中结石漏入腹腔363例,其中LC术中胆囊分破所致219例,钳夹胆囊侧胆囊管钛铗脱落所致43例,自腹壁戳孔取出时撕破34例,分离钳扩开戳孔时刺破67例,结石漏入腹腔发生率约为5%.LC术中结石漏入腹腔后多全部取出,腹腔残留结石患者确切数目不甚清楚,随访1~8年无腹腔脓肿、窦道形成等并发症出现.结论LC术中胆囊分破、钳夹胆囊侧胆囊管的钛铗碰落、自腹壁戳孔取出时用力撕破或胆囊取出时因戳孔过小扩开时刺破是LC术中结石漏入腹腔的主要原因.LC术中一旦结石脱入腹腔采取必要的方法全部取出是减少或避免腹腔残石发生的主要措施.LC术中结石脱入腹腔未能全部取出,可严密观察随访,不必为此中转开腹.
作者:巴明臣;陈训如;陈积圣;毛静熙;周正东;张红卫 刊期: 2001年第02期
Mirizzi综合征指胆囊颈或胆囊结石嵌顿压迫或溃烂波及胆总管所引起的胆总管相对狭窄、梗阻、黄疸和肝功能受损的临床少见症候群,本院于1976~1996年共诊治本病21例,占同期单纯胆囊结石的2%(21/849),报告如下.
作者:李福新;吴建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治疗经验和教训.方法收集自1990年1月~1998年12月间共诊治急性胰腺炎280例,其中轻度一水肿247例,占88%;重度一出血坏死型33例,占12%.水肿型以内科保守治疗,出血坏死型18例行手术治疗.结果水肿型经保守治疗痊愈率为100%,出血坏死型外科手术治疗18例治愈12例,6例死亡;保守治疗9例,治愈5例,死亡4例;另6例入院后不久死亡.结论重视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制定积极稳妥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可望有效降低该病的病死率,提高其治愈率.
作者:徐兴才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