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门脉病变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段开诚;张长乐

关键词:门静脉高压症, 多普勒超声
摘要:随着超声仪的发展与显像技术的改进,人们对门脉的解剖结构及其病变有了更深的了解,为临床对门脉性病变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客观的佐证.本文报道经手术病理、血管造影等其它影像学方法证实的门脉病变18例,现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对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
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胰腺炎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治疗经验和教训.方法收集自1990年1月~1998年12月间共诊治急性胰腺炎280例,其中轻度一水肿247例,占88%;重度一出血坏死型33例,占12%.水肿型以内科保守治疗,出血坏死型18例行手术治疗.结果水肿型经保守治疗痊愈率为100%,出血坏死型外科手术治疗18例治愈12例,6例死亡;保守治疗9例,治愈5例,死亡4例;另6例入院后不久死亡.结论重视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制定积极稳妥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可望有效降低该病的病死率,提高其治愈率.

    作者:徐兴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胆胰结合部恶性肿瘤辅助诊断方法的选择

    胆胰结合部恶性肿瘤(Bilio-pancreatic malignancies )泛指下段胆管癌和胰腺癌,一般均导致胆道梗阻、扩张和胆囊肿大,后者尚有局部胰管破坏及近端扩张.多数患者存在明显肿块,合并肠系膜上血管侵犯、淋巴结或周围脏器转移的情况并不罕见;来自肿瘤自身或因胆胰管梗阻所致的某些血清和分泌液标记物可明显升高.胆胰结合部恶性肿瘤原则上需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但其早期并无特征性表现,临床所遇已有进行性黄疸伴明显消瘦及腹胀、隐痛者多属中晚期.因此,在重视有关临床表现、警惕可能存在本症的基础上,针对其临床病理特点合理运用有关辅助检查及时予以确诊,对减少误诊、漏诊,确定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提高根治性切除率和改善疗效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永杰;吴孟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近年急性重症胆管炎胆汁病原学及药敏分析

    目的探讨近年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主要病原微生物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术中抽取ACST胆汁,应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细菌自动分析系统分离菌株,同时进行抗生素药敏测定.结果24例ACST培养出30株病原微生物,阳性率100%,其中大肠艾希菌9株(30%),肺炎克雷伯菌8件(26.6%),铜绿假单胞菌5株(16.6%),肠球菌6株(20%).革兰氏阴性杆菌对复方新若明耐药率达100%,对庆大霉素、丁胺卡那耐药率分别为58.3%、37.5%,对氨苄青霉素耐药率为79.16%,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β-内胺酶抑制)亦达75%,对头孢一代(头孢唑林钠)耐药率29.1%,对头孢三代(头孢噻肟钠、头孢噻吩)亦达29.1%和37.5%.6例肠球菌中对青霉素、头孢菌素、万古霉素普遍敏感.结论急性重症胆管炎主要病原菌是大肠艾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肠球菌,治疗宜选用主要针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敏感抗生素.

    作者:许春森;黄长玉;黄建富;陈大良;黄心宏;殷凤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经皮经肝胆囊灌注溶石治疗

    胆囊结石作为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选择何种治疗方案一向为医学界和患者所关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尽管减少了传统手术的创伤,由于其仍为创伤性,许多患者不愿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明显减少了创伤,故受到许多患者的欢迎.但该方案需要全身麻醉,对于有严重心肺疾病,糖尿病等患者危险性很大.而且该方案需要相当费用的仪器设备,使普通医院难以开展.

    作者:季代金;代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桥式”内引流术在肝门胆管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对无法切除的肝门胆管癌患者行“桥式”内引流术的减黄效果和术式优点.方法对1990年1月~2000年10月的30例无法手术切除的肝门胆管癌患者行“桥式”内引流术,根据术中B超(IOUS)的扫查结果确定内引流术式,并在IOUS引导下选择扩张的肝内胆管.结果“桥式”内引流术后7 d总胆红素、转氨酶、谷胺酰转肽酶和碱性磷酸酶均明显下降,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近期减黄效果明显,疗效优良率为93.33%(28/30).结论“桥式”内引流术减黄效果可靠,疗效满意,操作简便,并发症少,为无法手术切除的肝门胆管癌患者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减黄术式.

    作者:田虎;张清泉;胡宗泽;李杰;王兴国;李兆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永久阻断肝静脉对肝创面出血量和肝功能的影响

    目的了解永久阻断肝静脉后对肝脏手术患者出血量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9例在结扎右肝静脉情况下行肝右后叶肝脏肿瘤切除术(结扎组)和9例缝扎肝静脉(左4、中3、右2)(缝扎组)控制近第二肝门肝损伤大出血后患者腹腔出血量和肝功能的变化,并与同期同部位未行肝静脉结扎的36例肝脏肿瘤切除术患者和1 5例按其它方法处理的合并肝静脉损伤的近第二肝门肝损伤患者进行对照.结果结扎组、缝扎组患者术后立即出现转氨酶增高,但无明显黄疸,术后1周肝功能均全部恢复正常;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无手术死亡,一期愈合率100%.对照组2例死于术后肝功能衰竭;1例因出血不止死亡;2例因术后再出血、膈下脓肿行二次手术.结扎组术中出血量是428±253 ml,对照组是789±271 ml;缝扎组术后出血量为262士102 ml,对照组为831士387 ml,P<0.01.结论永久结扎阻断一支肝静脉能明显减少肝脏手术特别是合并肝静脉损伤创面的出血量,对术后肝功能的恢复无明显影响.

    作者:刘安重;陈孝平;卢绮萍;陈义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bile duct carcinoma)是指累及胆囊管开口以上1/3的肝外胆管并常扩展至肝管汇合和一侧或双侧肝管的癌.自1954年Browns完成第1例手术切除,到1965年美国耶鲁大学内科医生Klastkin对13例手术结果进行总结,并指出此类肿瘤局限生长而远处转移少,早期诊断困难,根治性切除率低,姑息性切除或引流可有效延长生命.

    作者:石景森;何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超声引导定位深部冷冻治疗肝癌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定位在深部冷冻治疗肝癌的作用.方法应用ToshibaSSA-240A型超声显像仪对52例肝癌患者采用直接探查肝脏引导定位或经皮超声定位引导深部冷冻治疗肝癌,并进行冷冻实时监测.结果52例肝癌患者经术前超声引导定位后对瘤体穿刺部位准确、冷冻彻底.结论超声引导定位对深部冷冻治疗肝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而准确的方法,易于推广.

    作者:杨伟萍;韦长元;丁战玲;刘剑仑;李航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胆道镜下胆管脓絮形态的分类及临床意义

    目的阐述胆道镜下胆管脓絮的形态及其形成病理基础;阐述胆管脓絮形态及分类对纤维胆道镜(CHF)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通过对CHF治疗169例病例胆管脓絮形态的观察,发现各种形态的胆管脓絮共491例次,并对之进行分类研究,描述不同类型的胆管脓絮形成的病理基础,同时以之指导CHF的治疗.结果胆管脓絮胺其不同的形态被分为五类:慧星征、海葵絮、蛙卵絮、纱巾絮和附壁脓苔.以之指导CHF治疗胆管残留结石、残留线结、胆管炎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石取尽率为92%(未取尽的13例中3例为自动放弃治疗者),平均取石次数为3.97次.结论胆管脓絮是胆道镜下的常见征象.不同形态脓絮的形成有不同的病理基础,了解胆管脓絮形态及分类对纤维胆道镜的探查和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作者:梅军;吴丹;许元良;陈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原发性脾型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附3例报告)

    原发性脾型淋巴瘤(PSL)很少见,临床多为个案报道,现作者把所遇资料较全并经病理证实的3例报告并结合文献就其诊断和治疗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例1,男性,27岁.因近半年来自感乏力,纳差,体重减轻,近15 d来左上腹持续性胀痛伴左腰痛,近2 d来发热收入院.

    作者:雷鸣;张英豪;蔺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结石漏入腹腔的原因及对策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结石漏入腹腔发生的原因、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了1991年9月~1999年12月7200例LC术中结石漏入腹腔患者发生的原因,探讨其临床预防措施及处理成功的经验.结果LC术中结石漏入腹腔363例,其中LC术中胆囊分破所致219例,钳夹胆囊侧胆囊管钛铗脱落所致43例,自腹壁戳孔取出时撕破34例,分离钳扩开戳孔时刺破67例,结石漏入腹腔发生率约为5%.LC术中结石漏入腹腔后多全部取出,腹腔残留结石患者确切数目不甚清楚,随访1~8年无腹腔脓肿、窦道形成等并发症出现.结论LC术中胆囊分破、钳夹胆囊侧胆囊管的钛铗碰落、自腹壁戳孔取出时用力撕破或胆囊取出时因戳孔过小扩开时刺破是LC术中结石漏入腹腔的主要原因.LC术中一旦结石脱入腹腔采取必要的方法全部取出是减少或避免腹腔残石发生的主要措施.LC术中结石脱入腹腔未能全部取出,可严密观察随访,不必为此中转开腹.

    作者:巴明臣;陈训如;陈积圣;毛静熙;周正东;张红卫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以阻塞性黄疸为首发症状的肝癌的误诊

    目的探讨以阻塞性黄疸为首发症状的肝癌的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方法收集以阻塞性黄疸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肝癌患者39例,其中术前误诊26例,对其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此类患者占肝癌患者的比例为6.3%,术前误诊率为66.7%,易误诊的疾病为黄疸型肝炎(15.4%)及肝门部胆管癌(15.4%).结论本病的主要诊断依据为影像学检查结果及血液学检查结果.

    作者:王锦波;何振平;王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腹腔镜超声检查在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腹腔镜超声检查在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腹腔镜下对12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患者常规行腹腔镜超声检查,并选择其中30例行术中胆管造影,与腹腔镜超声检查行对比研究.结果腹腔镜超声检查平均时间17 min,对胆道系统和血管系统扫描结果显示:胆囊和门静脉100%显像,肝胆管、胆总管97%显像.胆总管末端85%显像.腹腔镜超声检查和术中胆管造影对比结果显未腹腔镜超声检查的胆总管检查成功率及胆管结石的敏感性、特异性及总诊断成功率均优于术中胆管造影(分别为97%、82%、97%、98%和80%、75%、95%、95%).结论腹腔镜超声检查的应用有助于判断胆道系统的解剖结构,防止发生胆管损伤,有助于发现或排除肝内外胆管结石,为胆管造影及胆道探查术提供重要指征,降低了胆道残石和阴性胆道探查术的发生率.

    作者:王红军;韩朝阳;乔祖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老年梗阻性黄疸误诊为慢性肝病32例临床分析

    外科黄疸与慢性肝病为两类性质截然不同的疾病.本院1988~1998年,共有32例老年外科黄疸误诊为慢性肝病,本文就其误诊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预防对策.

    作者:刘志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重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隐性疾病的发现与处理

    目的总结1 45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早期胆囊癌、胆总管结石等隐性胆道疾病易被忽略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总结的方法,对胆囊结石、胆囊腺肌症、胆囊腺瘤导致癌变、胆总管结石易被术者忽略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1 269例胆结石患者中2例癌变,179例息肉中3例癌变,癌变率达0.3%.105例胆总管直径>0.8 cm者,术中造影28例有胆管结石,发生率为26.6%.结论LC前临床医师应对胆囊巨大结石、胆囊壁增厚及有宽蒂息肉者高度重视,以免对癌肿误诊.对术前胆总管>0.8 cm者,术中造影检查是必需的,以免漏诊胆总管结石.

    作者:孙谷;赵翰林;陆文熊;孙耀明;白剑峰;傅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门脉病变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随着超声仪的发展与显像技术的改进,人们对门脉的解剖结构及其病变有了更深的了解,为临床对门脉性病变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客观的佐证.本文报道经手术病理、血管造影等其它影像学方法证实的门脉病变18例,现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对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段开诚;张长乐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胰腺癌的诊断及治疗

    /Hawes RH…//A J G 2000,95:17胰腺癌是居世界第5位的肿瘤致死病因,其发病率以非洲为高,近年来男性发病率有所下降,而女性发病则呈上升趋势.经流行病学调查后发现,胰腺癌的发病与吸烟、饮酒、咖啡及动物脂肪摄入有关.医学方面,胰腺癌的发病与糖尿病、慢性胰腺炎及胃切除术有关.另有约3%的胰腺癌发病与遗传有关.生物学检测发现,胰腺癌的发病与K-ras、P53、P16及DPC系列基因的变异有关.对于无转移的晚期胰腺癌患者而言,其平均生存期为6~10个月,伴有转移的患者其中位生存期为3~6个月:约有20%的患者可行手术切除,其术后的平均生存期为1 5~1 9个月;术后约85%的患者会出现局部复发,而肝脏则是其多见的转移部位.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桥式胆肠内引流术治疗无法切除的肝门胆管癌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减黄方法.方法总结1992年5月~1999年5月对无法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行桥式胆肠内引流术21例,其中右肝管十二指肠引流9例,左肝管胃窦引流5例,右、左肝管十二指肠、胃窦引流7例,观察手术前、术后血转氨酶、谷胺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和总胆红素的变化.结果手术前后血转氨酶、谷胺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和血清胆红素均有明显下降(P<0.01).结论桥式胆肠内引流术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减黄方法.

    作者:刘西山;吕翔隆;刘茂荣;王长辉;贾树范;胡宗泽;黑颖睿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电刀对局部肝组织热损伤的病理学光镜观察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电凝电切热损伤胆囊床局部肝组织的病理学变化.方法取腹腔镜下电刀与剪刀(对照组)分别切除胆囊后胆囊床底部边缘肝组织1 cm×1 cm一块,每组各6例,标本立即浸入10%福尔马林液固定,石蜡包埋,连续横切片,光镜观察肝细胞的病理学变化.结果剪切组(对照)各层肝细胞均正常;电切组浅层(1~4 mm)肝细胞发生凝固性坏死及电热溶解,中层(5~8mm)肝细胞膜明显皱缩,肝血窦扩张,深层(9~10mm)肝细胞变性水肿.结论LC术中电刀热损伤胆囊床局部肝组织呈外重内轻的病理学改变,深度可达1 cm.

    作者:周正东;李涛;罗丁;韩江;蔡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腹腔镜手术中肺功能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

    自1985年开展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以来,腹腔镜手术引起了普通外科的一场革命.尽管早期存在各种问题,但出于腹腔镜手术具有术后痛苦小,住院周期短,恢复迅速的优点,这项技术得到了非常迅猛的发展.

    作者:王积利;杨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