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安重;陈孝平;卢绮萍;陈义发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bile duct carcinoma)是指累及胆囊管开口以上1/3的肝外胆管并常扩展至肝管汇合和一侧或双侧肝管的癌.自1954年Browns完成第1例手术切除,到1965年美国耶鲁大学内科医生Klastkin对13例手术结果进行总结,并指出此类肿瘤局限生长而远处转移少,早期诊断困难,根治性切除率低,姑息性切除或引流可有效延长生命.
作者:石景森;何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原发性脾型淋巴瘤(PSL)很少见,临床多为个案报道,现作者把所遇资料较全并经病理证实的3例报告并结合文献就其诊断和治疗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例1,男性,27岁.因近半年来自感乏力,纳差,体重减轻,近15 d来左上腹持续性胀痛伴左腰痛,近2 d来发热收入院.
作者:雷鸣;张英豪;蔺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胆胰肠结合部是胚胎前肠与中肠结合处,是发育胃十二指肠和肝胆胰系统的部位,是解剖化邻关系上接靠的密切的部位,是变异崎形较多的部位,也是胆胰肠肿瘤较多的部位.该部肿瘤,是从以壶腹口为中心的胆胰肠上皮发生的.临床症状可互相混同,如消化功能紊乱和黄胆,前者因胆胰液不畅流,患者常不注意或失警惕;后者是胆管被阻,可因黄疸促其较早就医.因症状混同,须特别检查辨清.临床上误诊、误治的病例实不少见.近年来,已引起更多注意,成为文献讨论的一个热点.
作者:冉瑞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体外培养的肿瘤组织、肿瘤细胞是研究肿瘤必备工具之一,在肿瘤发生、发展、侵袭、转移机制和早期诊断、治疗评价等许多领域的研究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对人类胆道癌的临床研究已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对其生物学特征了解不深入,还缺乏早期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手段,这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完善的体外培养系统.近年来国外文献报道建系的肝外胆管癌细胞系约7个,胆囊癌细胞系10个左右.国内仅有一个肝外胆管癌细胞QBC939[1]建系报道.本文反映了应用胆道癌细胞系开展实验研究的概况.
作者:锁涛;童赛雄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在AFP(一)的肝脏恶性肿瘤中,发病率高的应属转移性肝癌和肝脏原发性胆管细胞癌,二者比例约为10:1;肝转移癌系由全身各脏器的癌肿经血行转移至肝内,系癌症的晚期,往往失去根治的机会,预后很差.肝管细胞癌发于肝内胆道系统胆管上皮,约占原发性肝癌的20%,系原发病灶,手术根除机会大,预后好.但术前未发现原发灶的转移癌和肝脏原发性胆管细胞癌鉴别非常困难.本文结合近年来遇到的典型病例,浅谈二者的区别.
作者:刘胜荣;刁平;宫振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以阻塞性黄疸为首发症状的肝癌的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方法收集以阻塞性黄疸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肝癌患者39例,其中术前误诊26例,对其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此类患者占肝癌患者的比例为6.3%,术前误诊率为66.7%,易误诊的疾病为黄疸型肝炎(15.4%)及肝门部胆管癌(15.4%).结论本病的主要诊断依据为影像学检查结果及血液学检查结果.
作者:王锦波;何振平;王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建立大鼠肝癌胆道转移模型并探讨其发生机理.方法用60只大鼠通过移植法建立肝癌模型,分别在第10 d、20 d、30 d观察其发生胆道转移的情况并进行肝功能及血液学检查.结果血小板数目(PLT)、血沉(ESR)、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及肿瘤体积在肿瘤生长的第10 d、30 d有显著差别(P<0.05),发生胆道转移的例数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肿瘤体积与胆道转移率无关,用此模型可用于黄疸型肝癌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锦波;何振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男,38岁.因间断发热10个月就诊,以肝脓肿入院.患者于10个月来,无明显诱因间断发热,体温波动在38℃~39℃,温度可自退之正常,无明显规律性,伴乏力、纳差、消瘦,不伴咳嗽、盗汗、咯血等症状.入院前曾多次以“肝脾脓肿”在三家医院行抗感染及经皮肝穿排脓治疗,疗效欠佳.术后追问3年前有结核接触史.
作者:林海中;闻保忠;李少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持续半年以上的胰外瘘的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总结8例持续半年以上胰外瘘患者的发病原因、胰液引流量的大小、合并邻近器官的损害情况,非手术治疗的措施以及愈合时间等因素.结果8例胰外瘘半年以上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全部治愈.结论对某些持续半年以上的长期胰外瘘,通过应用综合性非手术治疗可以使其闭合,不一定要采取手术治疗,从而为长期胰外瘘的患者在治疗上提供了多一种选择.
作者:褚光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胆道再手术的原因和对策.方法对1994年12月~2000年12月间胆道再手术10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5例行胆管切开取石,其中12例同时行肝叶切除.5例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改行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或再做其他术式.12例胆道恶性肿瘤分别行根治术、内外引流和PTCD.4例行胆管整形和胆肠吻合术.4例行囊肿切除胆肠Roux-en-Y吻合.2例行残余胆囊和胆囊残株炎切除.胆道再手术主要原因是结石复发(52.0%)、残石(21.6%)、恶性肿瘤(11.8%),术式选择或操作不当(8.8%)及胆管狭窄(3.9%).结论为降低胆道再手术率,强调应明确术前诊断,采用正确的术式、术中胆道镜、胆道造影和B超检查,审慎操作,积极进行根治性手术,尽量避免急诊手术和术后经T管窦道取石.
作者:白明东;袁淑牖;袁承宏;吴育连;江献川;林汉庭;刘颖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电凝电切热损伤胆囊床局部肝组织的病理学变化.方法取腹腔镜下电刀与剪刀(对照组)分别切除胆囊后胆囊床底部边缘肝组织1 cm×1 cm一块,每组各6例,标本立即浸入10%福尔马林液固定,石蜡包埋,连续横切片,光镜观察肝细胞的病理学变化.结果剪切组(对照)各层肝细胞均正常;电切组浅层(1~4 mm)肝细胞发生凝固性坏死及电热溶解,中层(5~8mm)肝细胞膜明显皱缩,肝血窦扩张,深层(9~10mm)肝细胞变性水肿.结论LC术中电刀热损伤胆囊床局部肝组织呈外重内轻的病理学改变,深度可达1 cm.
作者:周正东;李涛;罗丁;韩江;蔡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阐述胆道镜下胆管脓絮的形态及其形成病理基础;阐述胆管脓絮形态及分类对纤维胆道镜(CHF)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通过对CHF治疗169例病例胆管脓絮形态的观察,发现各种形态的胆管脓絮共491例次,并对之进行分类研究,描述不同类型的胆管脓絮形成的病理基础,同时以之指导CHF的治疗.结果胆管脓絮胺其不同的形态被分为五类:慧星征、海葵絮、蛙卵絮、纱巾絮和附壁脓苔.以之指导CHF治疗胆管残留结石、残留线结、胆管炎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石取尽率为92%(未取尽的13例中3例为自动放弃治疗者),平均取石次数为3.97次.结论胆管脓絮是胆道镜下的常见征象.不同形态脓絮的形成有不同的病理基础,了解胆管脓絮形态及分类对纤维胆道镜的探查和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作者:梅军;吴丹;许元良;陈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Mirizzi综合征指胆囊颈或胆囊结石嵌顿压迫或溃烂波及胆总管所引起的胆总管相对狭窄、梗阻、黄疸和肝功能受损的临床少见症候群,本院于1976~1996年共诊治本病21例,占同期单纯胆囊结石的2%(21/849),报告如下.
作者:李福新;吴建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总结1 45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早期胆囊癌、胆总管结石等隐性胆道疾病易被忽略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总结的方法,对胆囊结石、胆囊腺肌症、胆囊腺瘤导致癌变、胆总管结石易被术者忽略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1 269例胆结石患者中2例癌变,179例息肉中3例癌变,癌变率达0.3%.105例胆总管直径>0.8 cm者,术中造影28例有胆管结石,发生率为26.6%.结论LC前临床医师应对胆囊巨大结石、胆囊壁增厚及有宽蒂息肉者高度重视,以免对癌肿误诊.对术前胆总管>0.8 cm者,术中造影检查是必需的,以免漏诊胆总管结石.
作者:孙谷;赵翰林;陆文熊;孙耀明;白剑峰;傅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日趋老龄化,老年胆道疾患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老年急性胆囊炎穿孔病例相应增多.现将我院1991年1月~1999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高龄(>70岁)急性胆囊炎穿孔32例的诊治情况作一总结.
作者:杨培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自1985年开展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以来,腹腔镜手术引起了普通外科的一场革命.尽管早期存在各种问题,但出于腹腔镜手术具有术后痛苦小,住院周期短,恢复迅速的优点,这项技术得到了非常迅猛的发展.
作者:王积利;杨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近年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主要病原微生物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术中抽取ACST胆汁,应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细菌自动分析系统分离菌株,同时进行抗生素药敏测定.结果24例ACST培养出30株病原微生物,阳性率100%,其中大肠艾希菌9株(30%),肺炎克雷伯菌8件(26.6%),铜绿假单胞菌5株(16.6%),肠球菌6株(20%).革兰氏阴性杆菌对复方新若明耐药率达100%,对庆大霉素、丁胺卡那耐药率分别为58.3%、37.5%,对氨苄青霉素耐药率为79.16%,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β-内胺酶抑制)亦达75%,对头孢一代(头孢唑林钠)耐药率29.1%,对头孢三代(头孢噻肟钠、头孢噻吩)亦达29.1%和37.5%.6例肠球菌中对青霉素、头孢菌素、万古霉素普遍敏感.结论急性重症胆管炎主要病原菌是大肠艾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肠球菌,治疗宜选用主要针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敏感抗生素.
作者:许春森;黄长玉;黄建富;陈大良;黄心宏;殷凤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治疗经验和教训.方法收集自1990年1月~1998年12月间共诊治急性胰腺炎280例,其中轻度一水肿247例,占88%;重度一出血坏死型33例,占12%.水肿型以内科保守治疗,出血坏死型18例行手术治疗.结果水肿型经保守治疗痊愈率为100%,出血坏死型外科手术治疗18例治愈12例,6例死亡;保守治疗9例,治愈5例,死亡4例;另6例入院后不久死亡.结论重视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制定积极稳妥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可望有效降低该病的病死率,提高其治愈率.
作者:徐兴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Seven R…//Surgery, 2000,128 : 36长期以来,外科手术一直是治疗肝包虫病的主要手段,尽管从1992年开始就有从提议使用腹腔镜治疗,但由于相关经验的缺乏,其效果尚不能确定.本文的目的便是描述笔者在1992年发展有腹腔镜技术的细节及相关情况.方法:在土耳其的一所大学医院里,6年间共有30例患者(有33年包囊)考虑腹腔镜治疗.后,除7例患者(23%)改用外科手术外,其余23例患者(有25个包囊)采用了腹腔镜治疗.除术前服用头孢呋辛抗感染外,还应在手术前10d及手术后3个月按10 mg/kg的剂量口服阿苯哒唑,以防止播散及复发.手术时,用带有Veress针头的50 ml注射器向囊中注入等量的20%高渗盐水和10%聚乙烯吡咯酮碘液,等待10 min,以杀死头节.之后将一种特殊的套针插入囊中,打开其前端的伞型锁定装置,使包虫囊壁固定在腹壁上,用吸引器抽尽囊液及囊内容物.结果:通过使用这种特殊的套针,23例患者中有16例患者(70%)仅用了单纯性引流,有6例患者(26%)是在切除部分囊壁后进行引流,只有1例患者(4%)采用了囊周切除术.术中有1例患者(4%),术后有4例患者(17%)发生了并发症.根据对11例患者所做的平均时间为17个月(3~72个月)的随访,仅有1例患者(4%)复发.讨论:在目前的文献中,本报道为腹腔镜治疗包虫病提供了丰富的经验.通过早期的随访,发现使用这种新技术的病死率及复发率与外科手术相当.但笔者仍然提倡这种新技术,因为它与其它腹腔镜技术相比,安全、简单并能降低囊液外溢入腹腔的危险性.(黄晓明姚京译编辑部校)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减黄方法.方法总结1992年5月~1999年5月对无法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行桥式胆肠内引流术21例,其中右肝管十二指肠引流9例,左肝管胃窦引流5例,右、左肝管十二指肠、胃窦引流7例,观察手术前、术后血转氨酶、谷胺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和总胆红素的变化.结果手术前后血转氨酶、谷胺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和血清胆红素均有明显下降(P<0.01).结论桥式胆肠内引流术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减黄方法.
作者:刘西山;吕翔隆;刘茂荣;王长辉;贾树范;胡宗泽;黑颖睿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