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临床特征的探讨

黄长玉;黄建富;殷凤峙;沈娟;陈燕凌;蔡欣然

关键词:肝胆管结石, 肝胆管癌, 诊断与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临床表现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近8年来收29例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的临床资料.结果肝胆管结石约占胆石症的39.2%,其中合并癌6.01%.临床上易将合并肝胆管癌的症状误为结石所致,术前能明确诊断仅31.03%.结论长期反复发作的肝胆管结石的患者易合并胆管癌,目前尚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方法,疗效差,预后不良.
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胰腺炎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治疗经验和教训.方法收集自1990年1月~1998年12月间共诊治急性胰腺炎280例,其中轻度一水肿247例,占88%;重度一出血坏死型33例,占12%.水肿型以内科保守治疗,出血坏死型18例行手术治疗.结果水肿型经保守治疗痊愈率为100%,出血坏死型外科手术治疗18例治愈12例,6例死亡;保守治疗9例,治愈5例,死亡4例;另6例入院后不久死亡.结论重视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制定积极稳妥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可望有效降低该病的病死率,提高其治愈率.

    作者:徐兴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桥式”内引流术在肝门胆管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对无法切除的肝门胆管癌患者行“桥式”内引流术的减黄效果和术式优点.方法对1990年1月~2000年10月的30例无法手术切除的肝门胆管癌患者行“桥式”内引流术,根据术中B超(IOUS)的扫查结果确定内引流术式,并在IOUS引导下选择扩张的肝内胆管.结果“桥式”内引流术后7 d总胆红素、转氨酶、谷胺酰转肽酶和碱性磷酸酶均明显下降,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近期减黄效果明显,疗效优良率为93.33%(28/30).结论“桥式”内引流术减黄效果可靠,疗效满意,操作简便,并发症少,为无法手术切除的肝门胆管癌患者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减黄术式.

    作者:田虎;张清泉;胡宗泽;李杰;王兴国;李兆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小切口胆总管探查术281例报告

    目的为了探讨小切口胆总管探查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小切口胆总管探查术治疗的281例胆管结石患者,其中行T型管引流者259例,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者22例.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无术后并发症和手术死亡.手术时间50~80 min(平均65 min),手术中出血10~50 ml(平均40 m1),无1例需输血.59例患者术后需镇痛剂(占21%),结论;小切口胆总管探查术是治疗胆管结石的一种可行、安全、有效的术式,且具有创伤小、术后患者痛苦轻、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兰强;马祖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bile duct carcinoma)是指累及胆囊管开口以上1/3的肝外胆管并常扩展至肝管汇合和一侧或双侧肝管的癌.自1954年Browns完成第1例手术切除,到1965年美国耶鲁大学内科医生Klastkin对13例手术结果进行总结,并指出此类肿瘤局限生长而远处转移少,早期诊断困难,根治性切除率低,姑息性切除或引流可有效延长生命.

    作者:石景森;何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腹腔镜超声检查在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腹腔镜超声检查在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腹腔镜下对12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患者常规行腹腔镜超声检查,并选择其中30例行术中胆管造影,与腹腔镜超声检查行对比研究.结果腹腔镜超声检查平均时间17 min,对胆道系统和血管系统扫描结果显示:胆囊和门静脉100%显像,肝胆管、胆总管97%显像.胆总管末端85%显像.腹腔镜超声检查和术中胆管造影对比结果显未腹腔镜超声检查的胆总管检查成功率及胆管结石的敏感性、特异性及总诊断成功率均优于术中胆管造影(分别为97%、82%、97%、98%和80%、75%、95%、95%).结论腹腔镜超声检查的应用有助于判断胆道系统的解剖结构,防止发生胆管损伤,有助于发现或排除肝内外胆管结石,为胆管造影及胆道探查术提供重要指征,降低了胆道残石和阴性胆道探查术的发生率.

    作者:王红军;韩朝阳;乔祖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Mirizzi综合征21例报告

    Mirizzi综合征指胆囊颈或胆囊结石嵌顿压迫或溃烂波及胆总管所引起的胆总管相对狭窄、梗阻、黄疸和肝功能受损的临床少见症候群,本院于1976~1996年共诊治本病21例,占同期单纯胆囊结石的2%(21/849),报告如下.

    作者:李福新;吴建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门脉病变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随着超声仪的发展与显像技术的改进,人们对门脉的解剖结构及其病变有了更深的了解,为临床对门脉性病变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客观的佐证.本文报道经手术病理、血管造影等其它影像学方法证实的门脉病变18例,现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对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段开诚;张长乐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近年急性重症胆管炎胆汁病原学及药敏分析

    目的探讨近年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主要病原微生物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术中抽取ACST胆汁,应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细菌自动分析系统分离菌株,同时进行抗生素药敏测定.结果24例ACST培养出30株病原微生物,阳性率100%,其中大肠艾希菌9株(30%),肺炎克雷伯菌8件(26.6%),铜绿假单胞菌5株(16.6%),肠球菌6株(20%).革兰氏阴性杆菌对复方新若明耐药率达100%,对庆大霉素、丁胺卡那耐药率分别为58.3%、37.5%,对氨苄青霉素耐药率为79.16%,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β-内胺酶抑制)亦达75%,对头孢一代(头孢唑林钠)耐药率29.1%,对头孢三代(头孢噻肟钠、头孢噻吩)亦达29.1%和37.5%.6例肠球菌中对青霉素、头孢菌素、万古霉素普遍敏感.结论急性重症胆管炎主要病原菌是大肠艾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肠球菌,治疗宜选用主要针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敏感抗生素.

    作者:许春森;黄长玉;黄建富;陈大良;黄心宏;殷凤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肝胆管结石76例外科治疗体会

    肝胆管结石是普外科常见病,由于解剖及病理因素复杂,本病在手术治疗后仍有较高的结石残留复发率,病情往往迁延不愈,多年来一直是治疗的难题.本文总结1987年~1999年所收治的肝胆管结石病76例,就有关治疗体会分析如下.

    作者:刘卫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临床特征的探讨

    目的探讨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临床表现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近8年来收29例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的临床资料.结果肝胆管结石约占胆石症的39.2%,其中合并癌6.01%.临床上易将合并肝胆管癌的症状误为结石所致,术前能明确诊断仅31.03%.结论长期反复发作的肝胆管结石的患者易合并胆管癌,目前尚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方法,疗效差,预后不良.

    作者:黄长玉;黄建富;殷凤峙;沈娟;陈燕凌;蔡欣然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肝内胆管结石的系统化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的系统化治疗.方法对本院1992年11月~1999年9月治疗肝内胆管结石8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流术61例,肝左外叶切除12例,行左、右肝管或肝门部胆管切开整形、胆肠吻合9例,全部病例都进行术中或术后纤维胆道镜检查或取石,使术后肝内胆管结石的残石率降至1%.术后服中成药预防结石复发及定期复查.结论对肝内胆管结石治疗应采用多元化、系统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才能有效提高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效果.

    作者:吴一武;李绵;崔敏;梁晖;梁建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腹腔镜手术中肺功能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

    自1985年开展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以来,腹腔镜手术引起了普通外科的一场革命.尽管早期存在各种问题,但出于腹腔镜手术具有术后痛苦小,住院周期短,恢复迅速的优点,这项技术得到了非常迅猛的发展.

    作者:王积利;杨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胰腺癌的诊断及治疗

    /Hawes RH…//A J G 2000,95:17胰腺癌是居世界第5位的肿瘤致死病因,其发病率以非洲为高,近年来男性发病率有所下降,而女性发病则呈上升趋势.经流行病学调查后发现,胰腺癌的发病与吸烟、饮酒、咖啡及动物脂肪摄入有关.医学方面,胰腺癌的发病与糖尿病、慢性胰腺炎及胃切除术有关.另有约3%的胰腺癌发病与遗传有关.生物学检测发现,胰腺癌的发病与K-ras、P53、P16及DPC系列基因的变异有关.对于无转移的晚期胰腺癌患者而言,其平均生存期为6~10个月,伴有转移的患者其中位生存期为3~6个月:约有20%的患者可行手术切除,其术后的平均生存期为1 5~1 9个月;术后约85%的患者会出现局部复发,而肝脏则是其多见的转移部位.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胆囊十二指肠瘘误诊十二指肠占位1例

    病史摘要:患者女性,69岁.因上腹部疼痛,餐后加重,伴恶心呕吐六天.于2000年2月16日入院.体检:患者痛苦面容,无发热及黄染,上腹部深压痛(+),无肌紧张,莫作氏征(一),血尿常规检查正常,肝肾功能正常,血总胆红质12.4 umol/L.B超检查未发现胆囊,胆总管不扩张.

    作者:朱应祥;汪洋;郑义荣;李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以阻塞性黄疸为首发症状的肝癌的误诊

    目的探讨以阻塞性黄疸为首发症状的肝癌的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方法收集以阻塞性黄疸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肝癌患者39例,其中术前误诊26例,对其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此类患者占肝癌患者的比例为6.3%,术前误诊率为66.7%,易误诊的疾病为黄疸型肝炎(15.4%)及肝门部胆管癌(15.4%).结论本病的主要诊断依据为影像学检查结果及血液学检查结果.

    作者:王锦波;何振平;王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老年梗阻性黄疸误诊为慢性肝病32例临床分析

    外科黄疸与慢性肝病为两类性质截然不同的疾病.本院1988~1998年,共有32例老年外科黄疸误诊为慢性肝病,本文就其误诊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预防对策.

    作者:刘志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原发性脾型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附3例报告)

    原发性脾型淋巴瘤(PSL)很少见,临床多为个案报道,现作者把所遇资料较全并经病理证实的3例报告并结合文献就其诊断和治疗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例1,男性,27岁.因近半年来自感乏力,纳差,体重减轻,近15 d来左上腹持续性胀痛伴左腰痛,近2 d来发热收入院.

    作者:雷鸣;张英豪;蔺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医学科研设计与论文撰写

    医学论文作为科技学术论文的一类,有一定的科研设计要求和撰写规范,而目前仍然有很多医务工作者对这些要求和规范不太熟悉,以至于影响了他们论文的整体水平和发表周期,这里主要谈一谈当前医学论文中科研设计及撰写中常见的问题,并探讨改进办法.

    作者:刘漪沦;耿小平;朱立新;史义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一种腹腔镜治疗肝包虫囊的新技术

    /Seven R…//Surgery, 2000,128 : 36长期以来,外科手术一直是治疗肝包虫病的主要手段,尽管从1992年开始就有从提议使用腹腔镜治疗,但由于相关经验的缺乏,其效果尚不能确定.本文的目的便是描述笔者在1992年发展有腹腔镜技术的细节及相关情况.方法:在土耳其的一所大学医院里,6年间共有30例患者(有33年包囊)考虑腹腔镜治疗.后,除7例患者(23%)改用外科手术外,其余23例患者(有25个包囊)采用了腹腔镜治疗.除术前服用头孢呋辛抗感染外,还应在手术前10d及手术后3个月按10 mg/kg的剂量口服阿苯哒唑,以防止播散及复发.手术时,用带有Veress针头的50 ml注射器向囊中注入等量的20%高渗盐水和10%聚乙烯吡咯酮碘液,等待10 min,以杀死头节.之后将一种特殊的套针插入囊中,打开其前端的伞型锁定装置,使包虫囊壁固定在腹壁上,用吸引器抽尽囊液及囊内容物.结果:通过使用这种特殊的套针,23例患者中有16例患者(70%)仅用了单纯性引流,有6例患者(26%)是在切除部分囊壁后进行引流,只有1例患者(4%)采用了囊周切除术.术中有1例患者(4%),术后有4例患者(17%)发生了并发症.根据对11例患者所做的平均时间为17个月(3~72个月)的随访,仅有1例患者(4%)复发.讨论:在目前的文献中,本报道为腹腔镜治疗包虫病提供了丰富的经验.通过早期的随访,发现使用这种新技术的病死率及复发率与外科手术相当.但笔者仍然提倡这种新技术,因为它与其它腹腔镜技术相比,安全、简单并能降低囊液外溢入腹腔的危险性.(黄晓明姚京译编辑部校)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肝动脉灌注LAK细胞/白介素Ⅱ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价值

    目的研究肝动脉灌注LAK细胞/白介素Ⅱ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价值.方法原发性肝癌48例,随机分为两组.肝动脉灌注LAK细胞/白介素Ⅱ,配合肝动脉化疗栓塞加白介素Ⅱ肌注治疗24例为观察组;肝动脉化疗栓塞加白介素Ⅱ肌注治疗24例为对照组.对两组病例的疗效和生存期分别作χ2检验,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87.5%(21/24)高于对照组62.5%(15/24),差异有显著性(χ2=4.00,P<0.05);1年、2年的生存率观察组分别为66.7%(16/24)、25.0%(6/24),对照组分别为37.5%(9/24)、4.2%(1/24),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值分别为4.09、5.53,P值均<0.05).结论肝动脉灌注LAK细胞/白介素Ⅱ,配合肝动脉化疗栓塞加白介素Ⅱ肌注治疗原发性肝癌是很有价值的;肝动脉灌注LAK细胞/白介素Ⅱ是原发性肝癌有价值的治疗方法.

    作者:候利宇;庞瑞麟;金银惠;向述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