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口外弓在AngleⅡ类错(牙合)畸形矫治中的应用

方鸿满;张冬玲;邵建丽

关键词:口外弓, 牙合, 畸形矫治, 资料与方法, 投影测量, 临床表现, 开唇露齿, 上前牙, 女性, 男性, 覆盖
摘要: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29例,其中女性11例,男性18例,年龄9~13岁,平均11岁.均为AngleⅡ类错鸦(牙合)畸形,临床表现为上前牙前倾,开唇露齿,覆盖5~8 mm,平均6.5 mm,覆殆均为Ⅱ°~Ⅲ°.X线投影测量ANB值均》5.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联性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2型糖尿病并发肾病组(DN)患者80例,单纯2型糖尿病组(DM)患者60例,60名健康人作对照(正常对照组),抽提每人外周血中白细胞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ACE基因第16内含子的一个287 bp Alu的插入/缺失(Ⅰ/D)基因片段,进行1.5%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并在紫外线灯下观察荧光带并确认每例的基因型.各组间的基因型频数分布应用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检验和X2检验.等位基因频数分布应用X2检验.结果:ACE基因的3种基因型Ⅱ、ID和DD的频数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各组间ACE基因的基因型频数分布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1.10,P>0.05);3组的等位基因Ⅰ和D的频数分布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0.84,P>0.05).结论:ACE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无关联性.

    作者:阚瑛;赵焱;阚殉;李才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对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A和B(CD36)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A(SeR-A)和B(SeR-B,CD36)的影响,为阐明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形成(尤其形成早期)提供依据并为防治AS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人类单核细胞株(THP-1)源性巨噬细胞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加3.0 mg·L-1抗TGF-β1抗体(AntiTGF-β1 Ab),对照组加用3.0 mg·L-1IgG,利用巨噬细胞摄取和Northern blotting法,同步检测对乙酰化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LDL)摄取(结合、摄入和分解)以及scR-A和CD36 mRNfA表达.结果:实验组125I-Ac-LDL的结合、摄入和分解量分别为(48.67±6.52)、(412.30±12.21)及(896.48±32.74)μg·g-1protein,与对照组[(8.23±1.24)、(45.69±6.92)及(112.18±20.15)μg·g-1protein]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实验组125I-Ox-LDL的结合、摄入和分解量分别为(102.32±3.11)、(412.94±15.21)和(788.94±31.16)μg·g-1protein,与对照组[(78.56±2.81)、(123.94±12.11)及(345.38±27.17)μg·g-1protein]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实验组ScR-A和CD36 mRNA的表达均较对照组增强.实验组与对照组ScR-A mRNA比值为1.7,CD36 mRNA比值为1.12.结论:TGF-61通过抑制ScR-A和CD36表达干预AS的形成及其发展过程,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ScR-A实现的.

    作者:刘旭光;安君;所剑;韩方雷;崔启辰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雌激素受体α和β在人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观察雌激素受体α(ERα)和β(ERβ)在人正常乳腺组织细胞中的定位,为探讨ERα和ERβ与乳腺组织生长发育的关系奠定基础.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16例在加拿大拉瓦尔大学附属医院接受乳房缩小成形术患者的正常乳腺组织的ERα和ERβ阳性表达率及分布情况.结果:Era在小叶上皮细胞和导管上皮细胞的细胞核内检测到,在小叶和小叶内导管分布于上皮细胞的内层,在小叶间导管分布于上皮细胞的外层.ERβ在小叶上皮细胞和导管上皮细胞的细胞核内检测到,但是ERβ在上皮细胞中的分布并无规律,而且在细胞浆内也可以检测到弱到中等强度的染色.同时,在一些间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淋巴细胞亦出现染色情况.ERβ在乳腺上皮细胞中阳性百分数明显高于Erα的阳性百分数,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9.789,P<0.01).同时Erβ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Era的阳性表达率,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8.127,P<0.05).结论:雌激素受体各亚型在人正常乳腺组织中有着不同的分布特点,ERβ的广泛分布暗示着ERβ可能是乳腺组织中占优势的雌激素受体.

    作者:李嗣杰;韩冰;范志民;付彤;宋东;刘国津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孕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子宫肌瘤易感性的关系

    目的:研究孕激素受体(PR)基因多态性与子宫肌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以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作为遗传标记,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165例中国汉族子宫肌瘤患者(病例组)和157例非子宫肌瘤健康女性(对照组)PR基因rsll45460位点的基因型.应用拟合优度x2检验分析基因型频数分布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利用SPSS 12.0统计软件分析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与子宫肌瘤的关系.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rsll45460位点基因型频数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病例组与对照组rsll45460位点基因型(C/C、C/T、T/T)和等位基因(C、T)频数分布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PR基因rs1145460位点多态性可能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子宫肌瘤发病无关.

    作者:叶琳;冯丽华;齐英;史杰萍;崔建林;王春华;隋春生;李娜;胡伟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激活素A及其结合蛋白在STZ损伤小鼠胰腺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激活素A(Act A)及其结合蛋白follistatin(FS)在小鼠胰腺损伤过程中的表达,为胰腺损伤后组织修复与重建奠定基础.方法:雄性ICR小鼠21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6)与实验组(n=15).应用一次性大剂量腹腔注射链脲菌素(STZ)制备小鼠胰岛损伤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Act A和FS蛋白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Act A和FS mRNA相对转录水平.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Act A主要分布在正常小鼠胰岛细胞,腺泡细胞也有表达;FS仅表达在小鼠胰岛细胞,在腺泡细胞不表达.RT-PCR检测结果显示,Act A和FS mRNA均在正常小鼠胰腺组织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鼠Act mRNA表达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表达量进行性减少(P<0.01),而FS mRNA在诱导的第7天表达明显增加,第14和21天下降(P<0.01).结论:Act A及FS主要表达在小鼠胰岛组织,在STZ诱导胰腺损伤过程中Act-FS系统表达失平衡,可能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张宸豪;柳忠辉;刘海岩;王轶楠;葛敬岩;于昉;台桂香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口外弓在AngleⅡ类错(牙合)畸形矫治中的应用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29例,其中女性11例,男性18例,年龄9~13岁,平均11岁.均为AngleⅡ类错鸦(牙合)畸形,临床表现为上前牙前倾,开唇露齿,覆盖5~8 mm,平均6.5 mm,覆殆均为Ⅱ°~Ⅲ°.X线投影测量ANB值均》5.

    作者:方鸿满;张冬玲;邵建丽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CD40与ICAM-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CD40与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4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患者癌组织中CD40与ICAM-1的表达情况,并选择其中25例的癌旁正常肝组织(距癌组织≥2 cm)作为对照.结果:40例肝癌患者癌组织中CD40与ICAM-1表达阳性率(47.5%和82.5%)均明显高于其癌旁正常肝组织(0.0%和8.0%)(P<0.01);CD40在肝癌中的阳性表达与肝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其分化程度无关(P>0.05),ICAM-1在肝癌中的阳性表达与肝癌淋巴结转移和分化程度均有关(P<0.05或P<0.01).结论:CD40与ICAM-1在肝癌组织中均异常表达,可作为判断原发性肝细胞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指标,并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生物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孙亚欣;张志超;贾明库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孤立性肺结节CT多期增强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

    本文作者利用CT增强扫描技术,对孤立性肺结节(SPN)的增强特性进行分析和研究,并讨论此方法对SPN的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4例患者,男性26例,女性18例;年龄31~72岁,平均47.1岁其中肺癌25例(腺癌13例、鳞癌10例、转移瘤2例)、炎性结节13例(肺脓肿5例、炎性假瘤8例)、结核瘤6例;临床表现24例有咳嗽和痰中带血f;44例X线片均示肺部单发结节病灶.

    作者:杨春明;张亚红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四环素基因表达调控系统调控β-半乳糖苷酶基因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构建调控β-半乳糖苷酶(β-gal)基因表达的四环素基因表达调控载体,验证其在肝癌细胞内调控β-半乳糖苷酶基因的表达,为进一步利用该调控系统调控治疗基因治疗肝癌奠定实验基础.方法:根据2个四环素调控子结合位点(TetO2)基因与pcDNA3.1载体的基因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以pcDNA3.1载体为模板进行PCR.将具有串联2个四环素调控子结合位点(Tet02)基因的PCR产物连接入pcDNA3.1载体CMV启动子下游,构建成pcDNA3.1-Tet02载体,应用ABI 3130测序仪利用pcDNA3.1-TetO2载体对TetO2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再将p-gaI克隆入pcDNA3.1-TetO2载体,构建成受四环素调控表达的β-半乳糖苷酶基因的表达载体pcDNA3.1-TetO2-β-gal.利用脂质体将携带四环素调控子基因(TR)的pcDNA6/TR载体转染到肝癌细胞HepG2中,利用杀稻瘟菌素进行细胞转染的稳定筛选,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TR基因在HepG2细胞内的表达.将pcDNA3.1-TetO2-β-gal载体转染到稳定表达.pcDNA6/TR的HepG2细胞中,转染3~4 d后,给予强力霉素(4 mg·L-1),利用β半乳糖苷酶原位染色试剂盒染色,检测β-半乳糖苷酶基因的表达.结果:构建的pcDNA3.1-TetO2载体测序结果表明,串联2个四环素调控子结合位点(TetO2)基因片段插入到pcDNA3.1载体CMV启动子基因下游.pcDNA3.1-Tet02-β-gal载体酶切鉴定结果表明,β-gal成功地克隆入pcDNA3.1-TetO2载体.RT-PCR结果显示,TR基因在pcDNA6/TR转染的经杀稻瘟菌素筛选的HepG2细胞内得到稳定表达.给予强力霉素后,β-半乳糖苷酶基因在稳定转染TR基因的HepG2细胞内得以表达;而未给予强力霉素,β-半乳糖苷酶基因在稳定转染TR基因的HepG2细胞内表达受到抑制.结论:成功地构建了调控β-半乳糖苷酶基因表达的四环素基因表达调控载体,利用该载体成功地调控了β-半乳糖苷酶基因在HepG2细胞内的表达.

    作者:王茜;杜珍武;卜丽莎;张桂珍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鼻中隔穿孔修复术术式比较

    鼻中隔穿孔一般由鼻中隔矫正术后遗症、鼻中隔黏膜划痕术后遗症、矩状突凿除后遗症、萎缩性鼻炎、鼻中隔塑料物埋藏所致,或由鼻息肉术后并发症、鼻中隔冷冻治疗后遗症及外伤性穿孔所致.鼻中隔穿孔修复术的术野狭小,加上呼吸气流直接作用于手术创面,易影响手术操作和创面愈合.本院2000-2007年采用不同术式修复鼻中隔穿孔11例患者,效果良好,现报如下.

    作者:颜庆文;安莲华;刘星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HIF-1а与VEGF在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缺血下肢血管及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l(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SO)患者缺血下肢的表达及分布规律,为应用HlF-1α基因治疗缺血性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15例ASO截肢患者肢体的血管、肌组织及3例正常人肌组织中的HIF-1α、VEGF蛋白进行检测;同时应用CD34标记血管,根据CD34阳性的血管内皮细胞数测定微血管密度(MVD).结果:ASO患者缺血肢体主干血管及缺血肌组织内HIF-1α、VEGF表达灰度值较正常人均明显增加,MVD计数增加.增加高的是胫后动脉(HIF-1α为932.5±545.2,VEGF为354.5±75.8,MVD为38.4±8.4),股浅动脉、胫前动脉、小腿缺血肌肌间动脉、小腿缺血肌以及足坏死肌中HIF-1α和VEGF表达量均明显低于胫后动脉;在缺血血管壁内,HIF-1α、VEGF表达量及MVD计数均随着缺血程度的加重而增加;而在缺血肌组织内,HIF-1α、VEGF表达量及MVD计数增加均与缺血程度无关联;HIF-1、VEGF在缺血肌组织内的表达量均明显低于缺血大血管.结论:HIF-1α、VEGF在ASO患者缺血肢体主干血管和缺血肌组织中均有较高水平表达,但在缺血肌组织内的表达均明显低于缺血大血管.

    作者:孙晓峰;所剑;王琦;刘婷;崔阳;王中荚;杨学明;方艳秋;谭岩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小鼠骨髓细胞肾上腺素β2受体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骨髓细胞肾上腺素β2受体(β2-AR)的表达及其意义,为神经因素调节骨髓造血理论提供依据.方法:用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从正常小鼠骨髓分离的单个核细胞直接涂片、粒一单集落造血祖细胞培养后涂片、骨髓基质细胞培养爬片,同时行骨髓石蜡切片及全骨髓细胞涂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上述标本中骨髓细胞β2-AR的表达.另取小鼠采用淋巴细胞注射法制备免疫介导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模型,β2-AR拮抗剂组静脉注射ICI 118551,对照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至第8天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3组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β2-AR的表达.结果:正常小鼠骨髓细胞β2-AR免疫组织化学反应可见胞质及胞膜呈深浅不等的棕黄色,其中单个核细胞48%强阳性,造血祖细胞55%中等阳性、45%弱阳性,骨髓基质细胞68%强阳性,其他辅助细胞呈不同程度的阳性反应.再障模型组、β2-AR拮抗剂组及对照组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β2-AR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30.31、1.72±0.29及1.41±0.35.与对照组比较,再障模型组β2-AR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β2-AR拮抗剂组β2-AR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正常小鼠骨髓细胞有β2-AR表达,其表达量与骨髓造血状态有关,提示β2-AR可能通过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途径参与造血调节.

    作者:童金生;罗满生;袁长吉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大鼠颌下腺细胞培养方法建立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目的:建立大鼠颌下腺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为涎腺细胞的体外扩增及基因治疗涎腺疾病奠定基础.方法:无菌条件下取1日龄Wistar大鼠颌下腺,经LB3、胰酶联合消化后原代细胞接种于含2%胎牛血清、表皮生长因子、胰岛素等的DMEM/F12培养液,相差显微镜观察原代及传代细胞的形态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细胞来源,PAS染色观察体外培养第2代细胞合成、分泌多糖功能.结果:体外培养的大鼠颌下腺原代细胞为圆形、三角形、多边形.细胞传至第2代生长良好,形态未发生改变.体外培养的第2代细胞角蛋白、E-钙联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PAS染色均为阳性,表明细胞为上皮来源且具有合成、分泌多糖类物质的功能.结论:酶联合消化法成功地分离、体外培养了大鼠颌下腺细胞,第2代细胞仍可保持腺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作者:刘超;苗雷英;孙宏晨;乔春燕;刘金钟;柯小亮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CaN抑制剂对H2O2诱导的大鼠H9c2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大鼠H9c2心肌细胞凋亡以及钙调神经磷酸酶(CaN)抑制剂他罗利姆(FK506)对细胞的保护作用,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所致的心肌损伤及拮抗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大鼠H9c2心肌细胞株体外培养进行实验,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n=6)和H2O2各处理组(n=6).正常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实验各组分别用50、100、200和400/μmol·L-1H2O2处理1、6和24 h后,用罗丹明(Rhodamme-123)荧光探针检测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ACmt)变化,用Annexin-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并采用100μmol·L-1H2O2处理6 h建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损伤模型,给予高、低剂量FK506(0.60和0.15 μmol·L-1)干预,流式细胞术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结果:①100、200和400μmol.L-1H2O2处理组1 h时线粒体膜电位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6和24 h时,200和400 μmol·L-1组△ψmt值均低于100μmol.L-1组(P<0.05),且400 μmol·L-1组低于200 μmol·L-1组(P<0.05),②200和400 μmol·L-1H2O2处理组1 h时心肌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24 h达高峰.③高、低剂量FKS06干预组与单纯100~tmol·L-1H2O2处理组比较,心肌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降低(P<0.01),高、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2O2可损伤心肌细胞线粒体,引起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导致细胞凋亡.CaN抑制剂对H2O2诱导的大鼠H9e2心肌细胞凋亡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冯星;金明华;刘晓梅;孙磊;杜海英;孙志伟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克氏针和解剖钢板治疗复杂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克氏针内固定和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效果,探索治疗复杂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佳方法.方法:对34例35足sanders Ⅲ和Ⅳ型跟骨闭合骨折患者(24例24足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10例11足采用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随访12~60个月,采用Kerry评分系统判定足部功能优良率,评估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克氏针内固定组24例24足,足部功能优良率41.7%(10/24),近期并发症发生率41.7%(10/24),远期并发症发生率58.3%(14/24).解剖钢板内固定组10例11足,足部功能优良率77.8%(9/11),近期并发症发生率36.4%(4/11),远期并发症发生率22.2%(2/11).解剖钢板内固定组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克氏针内固定组(P<0.05),解剖钢板内固定组的足部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克氏针内固定组(P< 0.05).结论: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能够明显地降低远期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提高术后足部的功能,对于Sanders Ⅲ和Ⅳ型复杂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解剖钢板内固定的疗效好于克氏针内固定.

    作者:徐峰;宁漱岩;王明礼;乔伟松;刘建国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 Foxp3+调节性T细胞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CD4+CD25high 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s)在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肿瘤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61例不同分期恶性肿瘤患者PBMC中CD4+CD25+/CD4+、CD4+CD25high/CD4+T细胞百分比,进一步分析CD4+CD25+及CD4+CD25highT细胞中表达Foxp3+T细胞的百分比,并与正常对照组(n=32)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Ⅰ及Ⅱ期恶性肿瘤患者PBMC中CD4+CD25+/CD4+及CD4+CD25high/CD4+T细胞百分比均无明显变化(P>0.05),Ⅲ及Ⅳ期恶性肿瘤患者均明显增高(P<0.05),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CD4+CD25+/CD4+及CD4+CD25high/CD4+T细胞的百分比也逐渐增高,恶性肿瘤患者CD4+CD25+及CD4+CD25highFoxp3+T细胞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增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增高可能是恶性肿瘤发病及免疫机制异常的主要原因之一,定期检测外周血中上述指标的变化,有利于了解恶性肿瘤患者的病情变化及预后判断.

    作者:王雪野;韩梅;高长斌;肖中平;陈琳;高鹏;孔令环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阿弗他溃疡86例报告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是口腔黏膜病中常见的一种溃疡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中医认为该病属于脾中伏火上炎所致.本文作者采用中药为主,中西结合的方法治疗复发性阿弗他溃疡86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云峰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老年甲状腺疾病各项指标的探讨及意义(附20例报告)

    1资料与方法选择2008年本院门诊和住院的20例老年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6例,女性14例,年龄55~83岁,其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低)患者11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患者9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定量测定血.1清中促甲状腺素(TSH)、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总三碘甲腺原氯酸(TT3)和总甲状腺素(TT4)含量.

    作者:王育宏;朱南竹;喻骏;侯磊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老年泛发性带状疱疹1例报告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82岁,患有2型糖尿病、脑梗塞、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纤维化等多种疾病.2008年4月1日因血糖不稳定来本院治疗.4月5日患者出现左手指麻木,向左上肢、头皮扩散,予静脉滴注血塞通治疗.

    作者:刘波;张晓艳;张伟;李明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人白细胞介素12两个亚基基因p35、p40拼接的新方法

    目的:探讨人白细胞介素12(IL-12)两个亚基基因通过连接肽基因进行拼接的新方法.为进一步研究IL-12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以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采用两个牛弹性蛋白基序(10个氨基酸)的基因序列为两个亚基基因拼接的连接肽基因.根据人IL-12 p35、p40两个亚基基因片段以及连接肽基因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其中p40基因下游引物包括部分连接肽基因序列以及Kpn Ⅰ酶切位点,p35基因上游引物包括部分连接肽基因序列以及Kpn Ⅰ酶切位点.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分别获得人IL-12 p35与p40基因片段.利用Kpn Ⅰ内切酶对p35与p40基因的PCR产物进行酶切,酶切产物回收后利用T4 DNA连接酶进行连接,应用p40基因上游引物与p35基因下游引物对连接产物进行PCR扩增.利用Kpn Ⅰ内切酶对连接产物进行酶切鉴定.将扩增的连接产物克隆入T载体,挑选阳性克隆并进行酶切鉴定,酶切鉴定正确的克隆进行拼接产物的核苷酸序列测序.结果:通过PCR分别获得约1 000 bp大小的p40基因片段与600 bp大小的p35基因片段,两个基因酶切片段连接后PCR扩增获得1 600 bp左右的拼接产物,采用Kpn Ⅰ内切酶对拼接产物进行酶切后获得约1 000和600 bp大小的基因片段,分别与p40和p35基因片段大小一致.拼接产物的T载体经酶切鉴定可见1 600 bp大小的酶切产物,拼接产物测序结果与GenBank核酸数据库上的p40基因、p35基因以及连接肽基因核苷酸序列完全一致.结论:利用该基因分子拼接技术成功地将人白介素12两个亚基基因通过连接肽基因进行拼接.建立了一种简单、方便、有效进行人白细胞介素12两个亚基基因拼接的新方法,为进一步研究IL-12的C生物学功能以及基因治疗提供实验基础.

    作者:杜珍武;齐熙明;王茜;昊晓冬;杨绍娟;张桂珍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