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性江;黎介寿
门静脉高压症可分为肝内型、肝前型和肝后型三种,其临床表现既有相同之处,又各具自身的特点;其诊断方法既有其同规律可循,又要根据不同的病理情况去选择相应的检查方法.病史和临床表现是诊断门静脉高压症的主要诊断依据,必要的仪器辅助检查则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客观指标.
作者:张水军;金中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肝硬化代谢紊乱诱发胆囊结石,二者合并存在发生率较高[1],外科处理难度大,并发症多,尤其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难度更大,我院自1996年至1997年间实施LC1528例,其中合并肝硬化46例,本文选择同期病人72例进行对照临床观察,探讨合并肝硬化胆囊结石患者LC治疗特点.
作者:周群;邓明富;彭立勋;林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 探索有效治疗门静脉高压症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手术方法.方法 采用贲门胃底三重断流术.结果 本组接受三重断流术23例,有1例胃炎性出血,再出血率为4.35%.曲张静脉消失19例,消失率为82.6%.结论 贲门胃底三重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出血比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更为合理,彻底和有效.
作者:沈汉斌;王刚;蔡晓棠;王中宁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CD15抗原的表达及含量与胆囊癌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微波-LSAB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45例胆囊癌、17例胆囊腺瘤和10例慢性胆囊炎组织中CD15抗原表达及含量.结果 CD15抗原表达阳性率及阳性细胞积分光密度值,在胆囊癌中显著高于胆囊腺瘤和慢性胆囊炎(P<0.05,P<0.01);胆囊癌Ⅱ、Ⅲ级显著高于Ⅰ级(P<0.05,P<0.01);有转移的肿瘤显著高于无转移的肿瘤(P<0.025,P<0.01).结论 CD15抗原表达与胆囊癌的发生、细胞增殖、分化和转移相关.对判断胆囊癌的恶性程度、预测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谷化平;尚培中;李全华;苏红;李宏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肝内胆管结石是一难治性常见病,其手术治疗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我科1987年至1992年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44例,随访2至6年,效果较好,现就其术前定位诊断及术式选择的体会报告于下.
作者:刘祖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门脉高压症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外科治疗,方法多样,但目前仍以断流术、分流术为主.近年来报道,断流术与分流术的比率为2.2~2.7∶1[1],特别在较基层医院,断流术操作相对较简单、安全,易于开展.但断流术后胃肠动力均受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对胃动力的影响;一般为胃肠动力减缓,主要表现为胃瘫和假性肠梗阻.总结本院近几年来断流术62例,其中胃瘫者3例,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春祥;吕德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胆固醇结石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胆固醇结石成因复杂,现在一般认为是如下三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1.胆固醇溶解体系的热力学平衡紊乱,2.胆道运动动力学异常,3.胆汁中促、抑成核因子动力学失衡.有关这些方面的基因研究以及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细菌参与的基因证据已取得一些进展,现就这些研究情况作一复习.
作者:孙劲文;陈进宏;蔡端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腹腔镜胆囊切除(LC)已占胆囊切除术的80~90%,并仍有继续增加的趋势[1],这是由于LC技术不断被熟悉、掌握的结果,许多原来认为相对禁忌症,甚至禁忌症的病例也逐步被人们所突破,如有Calot三角区粘连、萎缩胆囊、上腹部手术史等的LC病例正在逐步被人们完成,甚至在有些医院,LC被做为胆囊良性疾病的首选术式,这就使得LC手术将面临许多难度较大的病例.本文就所处理的困难LC82例,结合文献复习总结如下.
作者:罗健;石景森 刊期: 2000年第01期
门静脉高压症常并发腹水、肝性脑病、脾功能亢进、细菌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和肝功衰竭等,但为危急和严重的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EGVB).在门静脉高压症作出诊断时,肝功代偿病人已有30%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而肝功失代偿病人则高达60%.
作者:杨春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经皮球囊导管成形术(PTA)已成为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BCS)的主要方法.PTA后诱发脊髓血管畸形出血致截瘫罕见,现报告1例,藉以同道注意.
作者:张国兵;伏树奇;余永强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胆囊结石病人胆囊颈和胆囊管的组织结构,粘液性质和分泌状态.方法 胆囊颈和胆囊管标本取材于20例胆囊结石病人和10例正常人的胆囊.取材后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每个蜡块连续切片5张,分别作HE,PAS/AB2.5,醛品红/AB2.5,Masson及Weigert染色.光镜观察.结果 正常人的胆囊颈和胆囊管壁内也存在腺体和平滑肌.胆囊结石时胆囊颈和胆囊管壁增厚,管腔变窄,粘膜上皮出现粘液分泌改变;壁内粘液腺体增生,粘液(包括中性,硫酸和羧酸粘液)细胞数增多,但以硫酸粘液增多更明显;平滑肌纤维有退化变性,胶原纤维数量增多,弹力纤维数量减少.结论 胆囊结石时胆囊颈和胆囊管存在明显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改变,这些改变可能会对胆囊的排空,结石的形成和排出产生一定的影响.
作者:蓝祥海;刘品成;王有模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LC、MC、CC对机体的创伤反应程度.方法 对择期胆囊切除的159例良性胆囊疾病者随机分组,LC53例、MC53例、CC53例,全麻下手术,术前、术毕、术后第1日至3日每晨作白细胞计数、血糖、体温监测,记录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腹腔引流液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按分组完成手术158例,1例LC中转CC,中转率1.9%,全部治愈.手术时间、失血量、切口长度、术毕血糖升高LC组小于MC组(P<0.01)、MC组小于CC组(P<0.01),白细胞增加从术毕至术后3日LC组小于MC(P<0.05),MC组小于CC组(P<0.01),术后体温升高也与此相同;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LC组少于MC组(P<0.01),MC组少于CC组(P<0.05),腹腔引流液LC组少于CC组(P<0.05).结论 创伤反应程度及持续时间,LC组小于MC组,MC组小于CC组;LC为良性胆囊疾病的首选术式.
作者:潘万能;李荣祥;李劲;李金龙;蒲青凡;周颖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改良式脾肾静脉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效果.方法 用腹主动脉前脾肾静脉端侧吻合术,(改良式脾肾静脉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患者52例.分别观察分流前后门静脉压力变化及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情况,再出血、肝衰竭的发生率及吻合口的通畅情况.结果 分流后门静脉压力平均下降11 cmH2O,28例(53.84%)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减轻,4例(7.69%)患者发生再出血,6例(11.54%)发生肝功能衰竭,长期随访8例(80%,8/10)吻合口通畅.结论 改良式脾肾静脉分流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较好术式之一.
作者:金中奎;程香普;张水军;叶学祥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内支架分流术(简称TIPSS)是国内少数医院从欧美发达国家引进的一项难度较大的介入技术[1],是治疗肝硬变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手段.近,我们进行了这项技术的应用.现结合7例TIPSS,介绍其临床应用的初步体会.
作者:崔宁;骆秉铨;吴海江;张义勤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肝前性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2例非肝硬化性门脉纤维化,8例肝外门脉阻塞,隔膜切除1例,自体血管行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搭桥1例,肠腔分流3例,脾切除、脾肾分流5例.结果 1例死亡,9例治愈.结论 肝前性门脉高压症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在临床表现方面有许多不同,分流术可作为基本手术,病变血管的矫正术更合理.
作者:李晓强 刊期: 2000年第01期
在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时,由于癌肿侵犯门静脉,往往被认为是手术禁忌症放弃切除,使部分病人失去根治性治疗的机会.其实肿瘤单纯侵犯门静脉,并非一定属肿瘤晚期,笔者1991年5月-1999年4月,对胰头癌侵犯门静脉7例病人,根据肿瘤侵犯门静脉范围,对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分别进行修补、补片及人造血管替代性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SMPV)重建,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韩继光;黄昆;黄侠春;丁友杰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胆囊结石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治疗有症状的胆囊结石病有效的方法仍然是胆囊切除术,我院自1996年10月~1999年7月行腹腔镜三孔操作胆囊切除术40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蔡逊;张兆林;刘安重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tent shunt,TIPSS)是在经颈静脉途径肝活检,经颈静脉途经胆管、门脉造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技术.1969年Rosch初在狗的颈静脉插入导管到肝左静脉内,经肝穿刺入门静脉内,形成一条肝内门体分流通道并获得成功,虽然这条通道仅仅维持了12小时,却为TIPSS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长乐;何磊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自本世纪80年代以来内源性NO被发现,其重要的生理及病理作用已引起越来越多的注意.目前为止关于NO的新发现日益增多,为临床治疗与NO有关的疾病提供了广阔前景.
作者:洪宇明;郁正亚;毛羽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我国是肝炎高发地区,肝炎后肝硬变及门脉高压的发病率也相应的较高,此类疾病常见的并发症和危害是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肝功能损害及衰竭.除此以外,近年来临床工作中,经常发现肝硬化并发胆道结石的病人,随着乙肝病人的增多,此并发症已越来越引起临床的广泛注意.
作者:段晓帆;杨清水;张晓华;肖玉根;程永雄 刊期: 200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