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水军;金中奎
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tent shunt,TIPSS)是在经颈静脉途径肝活检,经颈静脉途经胆管、门脉造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技术.1969年Rosch初在狗的颈静脉插入导管到肝左静脉内,经肝穿刺入门静脉内,形成一条肝内门体分流通道并获得成功,虽然这条通道仅仅维持了12小时,却为TIPSS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长乐;何磊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脾外伤是外科常见急腹症,随着B超的广泛运用[1-3],临床及时诊断率有了很大的提高,本文将经超声诊断的89例脾破裂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段开诚;张长乐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肝性脑病是肝硬化患者行门体静脉分流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发病率约为30%-50%.虽然术后该病的发生率与手术方式及血管吻合口的直径相关,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近年来治疗肝硬化后门脉高压症多采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该术式无疑会增加术后肝性脑病的发生率.本文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探讨该术式与肝性脑病的关系.
作者:朱立新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肝硬化对胆道结石手术的影响.方法 通过设立严格的病例对照,比较了49例肝硬化和非肝硬化患者胆道结石手术中出血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结果 肝硬化组术中平均出血量645±803 ml,对照组平均77±53 ml(P<0.01);肝硬化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53.1%和12.2%,而对照组分别为18.4%和0,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值分别<0.001和<0.05).结论 肝硬化是导致胆道结石术中大出血、术后高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的主要原因.
作者:张建新;程国祚;杨家红;王旭青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胆囊结石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治疗有症状的胆囊结石病有效的方法仍然是胆囊切除术,我院自1996年10月~1999年7月行腹腔镜三孔操作胆囊切除术40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蔡逊;张兆林;刘安重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1991.8-1999.8共8年来我院18例行急诊手术治疗的食管及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病例,以探讨适宜的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方法.方法 将18例病人归纳为急诊分流术治疗组(11)例及急诊断流术治疗组(7例).对比两组病人的术前肝功能分级,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变化情况,手术死亡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止血率.结果 分流组术前肝功能分级为Child C级者占63.6%(7例),断流术组为43.9%(3例).术后门静脉压于分流术组及断流术组分别平均降低9.8和1.9 cmH2O.分流术组术后有3例发生肝性脑病,1例再出血,4例于住院期间死亡,手术死亡率为36.4%;断流术组有2例发生再出血,无手术死亡.结论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大出血者,经积极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者,应不失时机坚决施行手术治疗.延误时机只会使全身状况进一步恶化,手术死亡率上升.分流术后再出血率低,止血确切,但术后脑病发生率及手术死亡率均高于断流术;断流术后再出血率高于分流术,但术后脑病发生率及手术死亡率低,特别适用于术前肝功能差的病人.
作者:王福顺;黄磊;朱继业;冷希圣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改良式脾肾静脉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效果.方法 用腹主动脉前脾肾静脉端侧吻合术,(改良式脾肾静脉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患者52例.分别观察分流前后门静脉压力变化及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情况,再出血、肝衰竭的发生率及吻合口的通畅情况.结果 分流后门静脉压力平均下降11 cmH2O,28例(53.84%)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减轻,4例(7.69%)患者发生再出血,6例(11.54%)发生肝功能衰竭,长期随访8例(80%,8/10)吻合口通畅.结论 改良式脾肾静脉分流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较好术式之一.
作者:金中奎;程香普;张水军;叶学祥 刊期: 2000年第01期
1 病例报告患者女,53岁.因右上腹腹疼痛、发热、黄胆反复发作1年,加重1周入院.体检:体温正常,巩膜稍黄染.右上腹有压痛,无肌紧张,墨菲氏征阳性,未触及肿大胆囊.B超示胆囊稍大,壁厚,胆总管扩张,胰头后有一强回声团块.经抗炎治疗,症状缓解后,行全麻下手术.
作者:李光哲;李海志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阻塞性黄疸大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中药黄芪对其细胞免疫功能的 影响.方法:建立阻塞性黄疸大鼠模型,腹腔内注射黄芪(250 mg/kg/d)2周,测定血中T细胞表型CD3、CD4、CD8含量和血清白介素-2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胆总管结扎3周后大鼠血中T细胞表型含量均有所下降,其中CD4减少相对更明显,血清IL-2水平亦明显下降.腹腔注射黄苑2周可使大鼠CD3、CD4和CD8升高至接近正常,纠正IL-2产生的受抑状态.结论 阻塞性黄疸时细免疫功能下降,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减少是重要因素,黄芪可改善其细胞免疫功能,推测黄芪是通过促进IL-2的产生实现其药理作用.
作者:王涌;胡志前;成志刚;张玲珍;王元和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肝前性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2例非肝硬化性门脉纤维化,8例肝外门脉阻塞,隔膜切除1例,自体血管行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搭桥1例,肠腔分流3例,脾切除、脾肾分流5例.结果 1例死亡,9例治愈.结论 肝前性门脉高压症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在临床表现方面有许多不同,分流术可作为基本手术,病变血管的矫正术更合理.
作者:李晓强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腹腔镜胆囊切除(LC)已占胆囊切除术的80~90%,并仍有继续增加的趋势[1],这是由于LC技术不断被熟悉、掌握的结果,许多原来认为相对禁忌症,甚至禁忌症的病例也逐步被人们所突破,如有Calot三角区粘连、萎缩胆囊、上腹部手术史等的LC病例正在逐步被人们完成,甚至在有些医院,LC被做为胆囊良性疾病的首选术式,这就使得LC手术将面临许多难度较大的病例.本文就所处理的困难LC82例,结合文献复习总结如下.
作者:罗健;石景森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肝内胆管结石是一难治性常见病,其手术治疗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我科1987年至1992年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44例,随访2至6年,效果较好,现就其术前定位诊断及术式选择的体会报告于下.
作者:刘祖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损伤性高位胆管狭窄外科治疗的经验与教训.方法 回顾性调查41例损伤性高位胆管狭窄患者的治疗方法,并发症及远期疗效.结果 采用胆肠吻合术38例,无手术死亡.其中肝管空肠Roux-Y吻合术26例,随访2-10年,优良率83.3%;肝管十二指肠吻合12例,随访3年以上,优良率70%.结论 肝管空肠Roux-Y吻合术是治疗损伤性高位胆管狭窄的佳方式;肝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对高危胆管狭窄患者仍然是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高寰;何强;耿智敏;刘效恭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液递物质代谢紊乱及其血流动力学后果.方法 对30例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门体分流术前后门脉血中内皮素(ET)、血栓素(TXA2)和前列环素(PGI2)进行了水平变化动态临床观察.结果 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门脉血中无论是缩血管物质(ET、TXA2)还是扩血管物质(PGI2)浓度均比胃肠对照者明显升高(ERT:107.86±25.92 pg/ml,48.11±9.40pg/ml,P=0.000;TXA2:349.67±198.41pg/ml,156.27±54.01pg/ml,P=0.000;PGI2:463.14±108.25pg/ml,227.23±46.19 pg/ml,=0.000),且二者浓度在门体分流术后均下降(P=0.002).结论 门静脉血中内皮素水平的增高对肝硬变患者门脉血管阻力的增加有重要影响,并对门静脉高压症的发病机理起重要作用.在肝硬变门静脉高压这一特殊病理生理状态下,缩血管物质与扩血管物质之间可能达成一种新的动态平衡.
作者:柳枫;冷希圣;朱继业;冯洪强;李澍;杜如昱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肝叶切除治疗右肝胆管狭窄及结石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以肝叶切除为主的方法治疗右肝胆管狭窄及结石31例.结果 远期随访疗效优良率为87.1%,疗效差者为12.9%,残石率为6.5%.结论 以肝叶切除为主的方法治疗右肝胆管狭窄及结石临床疗效较好.
作者:祝智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直接门静脉造影在门静脉高压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直接门静脉造影观察185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侧支血管和冠状静脉解剖,根据造影结果对35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经腹联合门奇断流术.结果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显示冠状静脉223支,其中单支79.46%,双支20.54%,冠状静脉开口于门静脉主干、脾静脉和门脾静脉交汇处分别为62.33%、27.35%和8.07%,出血和断流术后现出血患者主要位于门静脉主干,顽固性腹水无出血者多数位于脾静脉;显示脐静脉曲张20例,脾胃静脉曲张4例,肠系膜静脉曲张2例.断流术后造影显示冠状静脉和食管曲张静脉完全消失,钡餐复查示食管静脉曲张消失或显著减轻.结论 直接门静脉造影不仅了解门静脉侧支血管,而且对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吴性江;曹建民;吴学豪;黎介寿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胆囊结石病人胆囊颈和胆囊管的组织结构,粘液性质和分泌状态.方法 胆囊颈和胆囊管标本取材于20例胆囊结石病人和10例正常人的胆囊.取材后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每个蜡块连续切片5张,分别作HE,PAS/AB2.5,醛品红/AB2.5,Masson及Weigert染色.光镜观察.结果 正常人的胆囊颈和胆囊管壁内也存在腺体和平滑肌.胆囊结石时胆囊颈和胆囊管壁增厚,管腔变窄,粘膜上皮出现粘液分泌改变;壁内粘液腺体增生,粘液(包括中性,硫酸和羧酸粘液)细胞数增多,但以硫酸粘液增多更明显;平滑肌纤维有退化变性,胶原纤维数量增多,弹力纤维数量减少.结论 胆囊结石时胆囊颈和胆囊管存在明显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改变,这些改变可能会对胆囊的排空,结石的形成和排出产生一定的影响.
作者:蓝祥海;刘品成;王有模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脾大部切除、脾大网膜肺固定术治疗布加氏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脾大部切除保留脾下极及静脉,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肺包脾并大网膜包肺.手术前后测定自由门静脉压(FPP),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结果 随访6个月~10年,1例术后18个月因患肝癌死亡;经血液学(IgG、IgA、IgM、C3、C4)、B超、CT、经皮脾穿刺门静脉造影证实,残脾有免疫功能,脾机能亢进不复存在,门肺间有大量血液分流,FPP降低,食管静脉曲张减轻或消失,术后3~6个月腹胀乏力、心慌气短缓解.结论 本术式既可解决布加氏综合征(BCS)的脾机能亢进,对机体免疫功能无影响,又能起到门肺间分流降压效果,防止BCS所致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作者:仇方信;王玉宝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我国是肝炎高发地区,肝炎后肝硬变及门脉高压的发病率也相应的较高,此类疾病常见的并发症和危害是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肝功能损害及衰竭.除此以外,近年来临床工作中,经常发现肝硬化并发胆道结石的病人,随着乙肝病人的增多,此并发症已越来越引起临床的广泛注意.
作者:段晓帆;杨清水;张晓华;肖玉根;程永雄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胆固醇结石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胆固醇结石成因复杂,现在一般认为是如下三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1.胆固醇溶解体系的热力学平衡紊乱,2.胆道运动动力学异常,3.胆汁中促、抑成核因子动力学失衡.有关这些方面的基因研究以及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细菌参与的基因证据已取得一些进展,现就这些研究情况作一复习.
作者:孙劲文;陈进宏;蔡端 刊期: 200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