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TIPSS的历史、现状及前景展望

张长乐;何磊

关键词:历史, 经颈静脉, 肝内门体分流术, 门静脉内, 分流通道, 门脉造影, 临床应用, 静脉途径, 颈内静脉, 基础, 经胆管, 肝活检, 穿刺入, 技术, 导管
摘要: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tent shunt,TIPSS)是在经颈静脉途径肝活检,经颈静脉途经胆管、门脉造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技术.1969年Rosch初在狗的颈静脉插入导管到肝左静脉内,经肝穿刺入门静脉内,形成一条肝内门体分流通道并获得成功,虽然这条通道仅仅维持了12小时,却为TIPSS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直接门静脉造影在门静脉高压症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直接门静脉造影在门静脉高压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直接门静脉造影观察185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侧支血管和冠状静脉解剖,根据造影结果对35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经腹联合门奇断流术.结果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显示冠状静脉223支,其中单支79.46%,双支20.54%,冠状静脉开口于门静脉主干、脾静脉和门脾静脉交汇处分别为62.33%、27.35%和8.07%,出血和断流术后现出血患者主要位于门静脉主干,顽固性腹水无出血者多数位于脾静脉;显示脐静脉曲张20例,脾胃静脉曲张4例,肠系膜静脉曲张2例.断流术后造影显示冠状静脉和食管曲张静脉完全消失,钡餐复查示食管静脉曲张消失或显著减轻.结论 直接门静脉造影不仅了解门静脉侧支血管,而且对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吴性江;曹建民;吴学豪;黎介寿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脾破裂的实时超声诊断(附89例分析)

    脾外伤是外科常见急腹症,随着B超的广泛运用[1-3],临床及时诊断率有了很大的提高,本文将经超声诊断的89例脾破裂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段开诚;张长乐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TIPSS治疗肝硬变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应用

    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内支架分流术(简称TIPSS)是国内少数医院从欧美发达国家引进的一项难度较大的介入技术[1],是治疗肝硬变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手段.近,我们进行了这项技术的应用.现结合7例TIPSS,介绍其临床应用的初步体会.

    作者:崔宁;骆秉铨;吴海江;张义勤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小口径人造血管门腔静脉H型分流治疗门静脉高压症

    目的 评价小口径人造血管门腔静脉H型分流治疗门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5年11月~1999年9月采用小口径ePTFE(膨化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门腔静脉H型分流治疗23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同时行胃左动脉及冠状静脉结扎,22例同时切除脾脏.结果 自由门脉压平均由分流前31.27±4.71 cmH2O降至分流后16.82±3.28 cmH2O,门脉向肝血流量较术前减少约1/3.平均随访20.2月,23例全部存活,均未发生消化道再出血,彩超和/或下腔静脉造影检查示21例分流道通畅,2例闭塞(8.7%),3例发生肝性脑病(13%).结论 小口径ePTFE人造血管门腔静脉H型分流能有效的降低门脉压力,亦能维持大部分门脉向肝血流,肝性脑病发生率较低,带支持环者通畅率高,疗效确切.

    作者:胡何节;许戈良;李建生;杨树高;柴仲培;徐荣楠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急诊门奇断流术治疗食道下段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食道下段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严重并发症,直接威胁病人的生命,目前治疗方法存在较大争议.本院自1990~1999年8月间行急诊门奇断流术治疗食道下段静脉曲张破裂出血20例,近期效果满意,与同期非手术治疗25例作对比研究,报告如下:

    作者:黄忠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胆囊切除术后创伤反应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LC、MC、CC对机体的创伤反应程度.方法 对择期胆囊切除的159例良性胆囊疾病者随机分组,LC53例、MC53例、CC53例,全麻下手术,术前、术毕、术后第1日至3日每晨作白细胞计数、血糖、体温监测,记录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腹腔引流液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按分组完成手术158例,1例LC中转CC,中转率1.9%,全部治愈.手术时间、失血量、切口长度、术毕血糖升高LC组小于MC组(P<0.01)、MC组小于CC组(P<0.01),白细胞增加从术毕至术后3日LC组小于MC(P<0.05),MC组小于CC组(P<0.01),术后体温升高也与此相同;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LC组少于MC组(P<0.01),MC组少于CC组(P<0.05),腹腔引流液LC组少于CC组(P<0.05).结论 创伤反应程度及持续时间,LC组小于MC组,MC组小于CC组;LC为良性胆囊疾病的首选术式.

    作者:潘万能;李荣祥;李劲;李金龙;蒲青凡;周颖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TIPSS的历史、现状及前景展望

    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tent shunt,TIPSS)是在经颈静脉途径肝活检,经颈静脉途经胆管、门脉造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技术.1969年Rosch初在狗的颈静脉插入导管到肝左静脉内,经肝穿刺入门静脉内,形成一条肝内门体分流通道并获得成功,虽然这条通道仅仅维持了12小时,却为TIPSS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长乐;何磊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肝内胆管结石的定位诊断及术式选择

    肝内胆管结石是一难治性常见病,其手术治疗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我科1987年至1992年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44例,随访2至6年,效果较好,现就其术前定位诊断及术式选择的体会报告于下.

    作者:刘祖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改良脾肺固定、门肺分流治疗布加氏综合征(附15例报告)

    目的 探讨脾大部切除、脾大网膜肺固定术治疗布加氏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脾大部切除保留脾下极及静脉,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肺包脾并大网膜包肺.手术前后测定自由门静脉压(FPP),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结果 随访6个月~10年,1例术后18个月因患肝癌死亡;经血液学(IgG、IgA、IgM、C3、C4)、B超、CT、经皮脾穿刺门静脉造影证实,残脾有免疫功能,脾机能亢进不复存在,门肺间有大量血液分流,FPP降低,食管静脉曲张减轻或消失,术后3~6个月腹胀乏力、心慌气短缓解.结论 本术式既可解决布加氏综合征(BCS)的脾机能亢进,对机体免疫功能无影响,又能起到门肺间分流降压效果,防止BCS所致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作者:仇方信;王玉宝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门静脉胆总管骑跨十二指肠畸形并胆总管结石1例

    1 病例报告患者女,53岁.因右上腹腹疼痛、发热、黄胆反复发作1年,加重1周入院.体检:体温正常,巩膜稍黄染.右上腹有压痛,无肌紧张,墨菲氏征阳性,未触及肿大胆囊.B超示胆囊稍大,壁厚,胆总管扩张,胰头后有一强回声团块.经抗炎治疗,症状缓解后,行全麻下手术.

    作者:李光哲;李海志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策略

    门静脉高压症常并发腹水、肝性脑病、脾功能亢进、细菌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和肝功衰竭等,但为危急和严重的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EGVB).在门静脉高压症作出诊断时,肝功代偿病人已有30%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而肝功失代偿病人则高达60%.

    作者:杨春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介入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诱发脊髓血管畸形出血1例

    经皮球囊导管成形术(PTA)已成为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BCS)的主要方法.PTA后诱发脊髓血管畸形出血致截瘫罕见,现报告1例,藉以同道注意.

    作者:张国兵;伏树奇;余永强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腹腔镜三孔操作胆囊切除术400例

    胆囊结石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治疗有症状的胆囊结石病有效的方法仍然是胆囊切除术,我院自1996年10月~1999年7月行腹腔镜三孔操作胆囊切除术40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蔡逊;张兆林;刘安重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门体分流术前后血中内皮素、血栓素与前列环素动态临床观察

    目的 了解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液递物质代谢紊乱及其血流动力学后果.方法 对30例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门体分流术前后门脉血中内皮素(ET)、血栓素(TXA2)和前列环素(PGI2)进行了水平变化动态临床观察.结果 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门脉血中无论是缩血管物质(ET、TXA2)还是扩血管物质(PGI2)浓度均比胃肠对照者明显升高(ERT:107.86±25.92 pg/ml,48.11±9.40pg/ml,P=0.000;TXA2:349.67±198.41pg/ml,156.27±54.01pg/ml,P=0.000;PGI2:463.14±108.25pg/ml,227.23±46.19 pg/ml,=0.000),且二者浓度在门体分流术后均下降(P=0.002).结论 门静脉血中内皮素水平的增高对肝硬变患者门脉血管阻力的增加有重要影响,并对门静脉高压症的发病机理起重要作用.在肝硬变门静脉高压这一特殊病理生理状态下,缩血管物质与扩血管物质之间可能达成一种新的动态平衡.

    作者:柳枫;冷希圣;朱继业;冯洪强;李澍;杜如昱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胆囊癌组织中CD15抗原的定量研究

    目的 探讨CD15抗原的表达及含量与胆囊癌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微波-LSAB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45例胆囊癌、17例胆囊腺瘤和10例慢性胆囊炎组织中CD15抗原表达及含量.结果 CD15抗原表达阳性率及阳性细胞积分光密度值,在胆囊癌中显著高于胆囊腺瘤和慢性胆囊炎(P<0.05,P<0.01);胆囊癌Ⅱ、Ⅲ级显著高于Ⅰ级(P<0.05,P<0.01);有转移的肿瘤显著高于无转移的肿瘤(P<0.025,P<0.01).结论 CD15抗原表达与胆囊癌的发生、细胞增殖、分化和转移相关.对判断胆囊癌的恶性程度、预测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谷化平;尚培中;李全华;苏红;李宏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胰头癌侵犯门静脉的外科治疗

    在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时,由于癌肿侵犯门静脉,往往被认为是手术禁忌症放弃切除,使部分病人失去根治性治疗的机会.其实肿瘤单纯侵犯门静脉,并非一定属肿瘤晚期,笔者1991年5月-1999年4月,对胰头癌侵犯门静脉7例病人,根据肿瘤侵犯门静脉范围,对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分别进行修补、补片及人造血管替代性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SMPV)重建,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韩继光;黄昆;黄侠春;丁友杰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肝切除治疗右肝胆管狭窄及结石

    目的 观察肝叶切除治疗右肝胆管狭窄及结石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以肝叶切除为主的方法治疗右肝胆管狭窄及结石31例.结果 远期随访疗效优良率为87.1%,疗效差者为12.9%,残石率为6.5%.结论 以肝叶切除为主的方法治疗右肝胆管狭窄及结石临床疗效较好.

    作者:祝智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与肝性脑病:临床、实验、心理及脑电图的研究

    肝性脑病是肝硬化患者行门体静脉分流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发病率约为30%-50%.虽然术后该病的发生率与手术方式及血管吻合口的直径相关,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近年来治疗肝硬化后门脉高压症多采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该术式无疑会增加术后肝性脑病的发生率.本文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探讨该术式与肝性脑病的关系.

    作者:朱立新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断流手术病人肝功能分级的评估

    目的 评估肝功能分级指标对断流手术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 对断流术治疗的门静脉高压症继发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大出血的病人回顾性分析.结果 病人40例.术后发生与疾病本身有关的并发症10例.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6例.死亡2例.比较肝功能分级指标与并发症,三种肝功能分级不同级别组间并发症率均未发现有显著差异.结论 由临床指标和肝功能检查组合成的肝功能分级,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对肝功能分级评估的要点是要根据静态的肝功能分级标准来对动态变化的指标作出判断.

    作者:李军成;田斌;刘根寿;吴浩荣;李伟;庄志祥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断流术后胃瘫的分析与治疗

    门脉高压症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外科治疗,方法多样,但目前仍以断流术、分流术为主.近年来报道,断流术与分流术的比率为2.2~2.7∶1[1],特别在较基层医院,断流术操作相对较简单、安全,易于开展.但断流术后胃肠动力均受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对胃动力的影响;一般为胃肠动力减缓,主要表现为胃瘫和假性肠梗阻.总结本院近几年来断流术62例,其中胃瘫者3例,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春祥;吕德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