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祖明
目的 总结1991.8-1999.8共8年来我院18例行急诊手术治疗的食管及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病例,以探讨适宜的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方法.方法 将18例病人归纳为急诊分流术治疗组(11)例及急诊断流术治疗组(7例).对比两组病人的术前肝功能分级,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变化情况,手术死亡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止血率.结果 分流组术前肝功能分级为Child C级者占63.6%(7例),断流术组为43.9%(3例).术后门静脉压于分流术组及断流术组分别平均降低9.8和1.9 cmH2O.分流术组术后有3例发生肝性脑病,1例再出血,4例于住院期间死亡,手术死亡率为36.4%;断流术组有2例发生再出血,无手术死亡.结论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大出血者,经积极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者,应不失时机坚决施行手术治疗.延误时机只会使全身状况进一步恶化,手术死亡率上升.分流术后再出血率低,止血确切,但术后脑病发生率及手术死亡率均高于断流术;断流术后再出血率高于分流术,但术后脑病发生率及手术死亡率低,特别适用于术前肝功能差的病人.
作者:王福顺;黄磊;朱继业;冷希圣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我国是肝炎高发地区,肝炎后肝硬变及门脉高压的发病率也相应的较高,此类疾病常见的并发症和危害是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肝功能损害及衰竭.除此以外,近年来临床工作中,经常发现肝硬化并发胆道结石的病人,随着乙肝病人的增多,此并发症已越来越引起临床的广泛注意.
作者:段晓帆;杨清水;张晓华;肖玉根;程永雄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LC、MC、CC对机体的创伤反应程度.方法 对择期胆囊切除的159例良性胆囊疾病者随机分组,LC53例、MC53例、CC53例,全麻下手术,术前、术毕、术后第1日至3日每晨作白细胞计数、血糖、体温监测,记录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腹腔引流液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按分组完成手术158例,1例LC中转CC,中转率1.9%,全部治愈.手术时间、失血量、切口长度、术毕血糖升高LC组小于MC组(P<0.01)、MC组小于CC组(P<0.01),白细胞增加从术毕至术后3日LC组小于MC(P<0.05),MC组小于CC组(P<0.01),术后体温升高也与此相同;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LC组少于MC组(P<0.01),MC组少于CC组(P<0.05),腹腔引流液LC组少于CC组(P<0.05).结论 创伤反应程度及持续时间,LC组小于MC组,MC组小于CC组;LC为良性胆囊疾病的首选术式.
作者:潘万能;李荣祥;李劲;李金龙;蒲青凡;周颖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tent shunt,TIPSS)是在经颈静脉途径肝活检,经颈静脉途经胆管、门脉造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技术.1969年Rosch初在狗的颈静脉插入导管到肝左静脉内,经肝穿刺入门静脉内,形成一条肝内门体分流通道并获得成功,虽然这条通道仅仅维持了12小时,却为TIPSS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长乐;何磊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阻塞性黄疸大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中药黄芪对其细胞免疫功能的 影响.方法:建立阻塞性黄疸大鼠模型,腹腔内注射黄芪(250 mg/kg/d)2周,测定血中T细胞表型CD3、CD4、CD8含量和血清白介素-2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胆总管结扎3周后大鼠血中T细胞表型含量均有所下降,其中CD4减少相对更明显,血清IL-2水平亦明显下降.腹腔注射黄苑2周可使大鼠CD3、CD4和CD8升高至接近正常,纠正IL-2产生的受抑状态.结论 阻塞性黄疸时细免疫功能下降,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减少是重要因素,黄芪可改善其细胞免疫功能,推测黄芪是通过促进IL-2的产生实现其药理作用.
作者:王涌;胡志前;成志刚;张玲珍;王元和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恶性梗黄疸患者细胞免疫功能被抑制状况及减黄术前后的变化.方法 应用单向免疫扩散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动态监测60例恶性梗黄疸患者围减黄手术期外周血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AP)和可溶性白介素Ⅱ受体(SIL-2R)水平的变化并与同期25例良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及40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 恶性梗黄疸患者血清IAP和SIL-2R水平术前1天、术后10天及20天明显高于良性梗黄疸患者及正常人(P<0.01);良、恶性梗黄疸患者因手术创伤术后短期IAP和SIL-2R水平呈一过性增高,随病情的恢复和黄疸的减退,IAP和SIL-2R水平逐渐下降,术后20天良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与正常人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恶性梗黄患者仍处于较高水平.结论 恶性梗黄患者外周血中免疫抑制物IAP和SIL-2R明显增高,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明显抑制而低下,减黄术可不同程度地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作者:张家骅;周粼;谭晶;徐鹏远;甘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肝叶切除治疗右肝胆管狭窄及结石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以肝叶切除为主的方法治疗右肝胆管狭窄及结石31例.结果 远期随访疗效优良率为87.1%,疗效差者为12.9%,残石率为6.5%.结论 以肝叶切除为主的方法治疗右肝胆管狭窄及结石临床疗效较好.
作者:祝智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门脉高压症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外科治疗,方法多样,但目前仍以断流术、分流术为主.近年来报道,断流术与分流术的比率为2.2~2.7∶1[1],特别在较基层医院,断流术操作相对较简单、安全,易于开展.但断流术后胃肠动力均受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对胃动力的影响;一般为胃肠动力减缓,主要表现为胃瘫和假性肠梗阻.总结本院近几年来断流术62例,其中胃瘫者3例,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春祥;吕德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CD15抗原的表达及含量与胆囊癌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微波-LSAB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45例胆囊癌、17例胆囊腺瘤和10例慢性胆囊炎组织中CD15抗原表达及含量.结果 CD15抗原表达阳性率及阳性细胞积分光密度值,在胆囊癌中显著高于胆囊腺瘤和慢性胆囊炎(P<0.05,P<0.01);胆囊癌Ⅱ、Ⅲ级显著高于Ⅰ级(P<0.05,P<0.01);有转移的肿瘤显著高于无转移的肿瘤(P<0.025,P<0.01).结论 CD15抗原表达与胆囊癌的发生、细胞增殖、分化和转移相关.对判断胆囊癌的恶性程度、预测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谷化平;尚培中;李全华;苏红;李宏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 评估肝功能分级指标对断流手术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 对断流术治疗的门静脉高压症继发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大出血的病人回顾性分析.结果 病人40例.术后发生与疾病本身有关的并发症10例.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6例.死亡2例.比较肝功能分级指标与并发症,三种肝功能分级不同级别组间并发症率均未发现有显著差异.结论 由临床指标和肝功能检查组合成的肝功能分级,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对肝功能分级评估的要点是要根据静态的肝功能分级标准来对动态变化的指标作出判断.
作者:李军成;田斌;刘根寿;吴浩荣;李伟;庄志祥 刊期: 2000年第01期
1 病例报告患者女,53岁.因右上腹腹疼痛、发热、黄胆反复发作1年,加重1周入院.体检:体温正常,巩膜稍黄染.右上腹有压痛,无肌紧张,墨菲氏征阳性,未触及肿大胆囊.B超示胆囊稍大,壁厚,胆总管扩张,胰头后有一强回声团块.经抗炎治疗,症状缓解后,行全麻下手术.
作者:李光哲;李海志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S)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已有十余年历史,受到国内外医学高度重视.该技术经历了热情高涨期后,人们开始冷静地思考TIPSS在门静脉高压症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吴性江;黎介寿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内支架分流术(简称TIPSS)是国内少数医院从欧美发达国家引进的一项难度较大的介入技术[1],是治疗肝硬变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手段.近,我们进行了这项技术的应用.现结合7例TIPSS,介绍其临床应用的初步体会.
作者:崔宁;骆秉铨;吴海江;张义勤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胰腺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们总结1990年1月~1998年11月收治的98例胰腺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者18例,胆道内引流术者58例,外引流者22例.就本组病例,对胰腺癌外科综合性治疗进行总结与讨论.
作者:冉江华;王平荣;唐继红;李立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胆囊结石病人胆囊颈和胆囊管的组织结构,粘液性质和分泌状态.方法 胆囊颈和胆囊管标本取材于20例胆囊结石病人和10例正常人的胆囊.取材后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每个蜡块连续切片5张,分别作HE,PAS/AB2.5,醛品红/AB2.5,Masson及Weigert染色.光镜观察.结果 正常人的胆囊颈和胆囊管壁内也存在腺体和平滑肌.胆囊结石时胆囊颈和胆囊管壁增厚,管腔变窄,粘膜上皮出现粘液分泌改变;壁内粘液腺体增生,粘液(包括中性,硫酸和羧酸粘液)细胞数增多,但以硫酸粘液增多更明显;平滑肌纤维有退化变性,胶原纤维数量增多,弹力纤维数量减少.结论 胆囊结石时胆囊颈和胆囊管存在明显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改变,这些改变可能会对胆囊的排空,结石的形成和排出产生一定的影响.
作者:蓝祥海;刘品成;王有模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 与开腹胆囊切除术相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有减少术后不适和较少的创伤,但仍有改进的余地.方法:为进一步减轻手术创伤,我们引进了针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共29例.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为75分钟,19例当天出院,10例隔天出院,其中1例是胆总管探查.结论 针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技术.
作者:叶建宇;McMahon MJ;Larvin M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损伤性高位胆管狭窄外科治疗的经验与教训.方法 回顾性调查41例损伤性高位胆管狭窄患者的治疗方法,并发症及远期疗效.结果 采用胆肠吻合术38例,无手术死亡.其中肝管空肠Roux-Y吻合术26例,随访2-10年,优良率83.3%;肝管十二指肠吻合12例,随访3年以上,优良率70%.结论 肝管空肠Roux-Y吻合术是治疗损伤性高位胆管狭窄的佳方式;肝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对高危胆管狭窄患者仍然是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高寰;何强;耿智敏;刘效恭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TIPSS手术后氧供、氧耗的变化,探讨TIPSS对机体氧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14例门脉高压患者行TIPSS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30分钟和术后2周经右颈内静脉置入Swan-Ganz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和氧供、氧耗、氧摄取率.结果 TIPSS术后患者心脏指数明显增加,氧供明显增加,但氧耗无显著变化.结论 TIPSS手术加重心脏负担,增加氧供,但机体通过代偿机制能够维持正常氧耗.手术后监测氧动力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王玲;孙海晨;倪小冬;吴性江;黎介寿 刊期: 2000年第01期
1 门脉高压症外科治疗应该是综合性治疗多种肝病导致的肝内血流受阻是形成门脉高压的始动因素,在肝脏病变未获彻底纠正前,门脉高压症的治疗显然是对症性质的.外科治疗的目的主要是预防和控制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
作者:杨镇;裘法祖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经皮球囊导管成形术(PTA)已成为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BCS)的主要方法.PTA后诱发脊髓血管畸形出血致截瘫罕见,现报告1例,藉以同道注意.
作者:张国兵;伏树奇;余永强 刊期: 200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