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性江;曹建民;吴学豪;黎介寿
1 病例报告患者女,53岁.因右上腹腹疼痛、发热、黄胆反复发作1年,加重1周入院.体检:体温正常,巩膜稍黄染.右上腹有压痛,无肌紧张,墨菲氏征阳性,未触及肿大胆囊.B超示胆囊稍大,壁厚,胆总管扩张,胰头后有一强回声团块.经抗炎治疗,症状缓解后,行全麻下手术.
作者:李光哲;李海志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我国是肝炎高发地区,肝炎后肝硬变及门脉高压的发病率也相应的较高,此类疾病常见的并发症和危害是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肝功能损害及衰竭.除此以外,近年来临床工作中,经常发现肝硬化并发胆道结石的病人,随着乙肝病人的增多,此并发症已越来越引起临床的广泛注意.
作者:段晓帆;杨清水;张晓华;肖玉根;程永雄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恶性梗黄疸患者细胞免疫功能被抑制状况及减黄术前后的变化.方法 应用单向免疫扩散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动态监测60例恶性梗黄疸患者围减黄手术期外周血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AP)和可溶性白介素Ⅱ受体(SIL-2R)水平的变化并与同期25例良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及40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 恶性梗黄疸患者血清IAP和SIL-2R水平术前1天、术后10天及20天明显高于良性梗黄疸患者及正常人(P<0.01);良、恶性梗黄疸患者因手术创伤术后短期IAP和SIL-2R水平呈一过性增高,随病情的恢复和黄疸的减退,IAP和SIL-2R水平逐渐下降,术后20天良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与正常人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恶性梗黄患者仍处于较高水平.结论 恶性梗黄患者外周血中免疫抑制物IAP和SIL-2R明显增高,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明显抑制而低下,减黄术可不同程度地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作者:张家骅;周粼;谭晶;徐鹏远;甘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CD15抗原的表达及含量与胆囊癌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微波-LSAB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45例胆囊癌、17例胆囊腺瘤和10例慢性胆囊炎组织中CD15抗原表达及含量.结果 CD15抗原表达阳性率及阳性细胞积分光密度值,在胆囊癌中显著高于胆囊腺瘤和慢性胆囊炎(P<0.05,P<0.01);胆囊癌Ⅱ、Ⅲ级显著高于Ⅰ级(P<0.05,P<0.01);有转移的肿瘤显著高于无转移的肿瘤(P<0.025,P<0.01).结论 CD15抗原表达与胆囊癌的发生、细胞增殖、分化和转移相关.对判断胆囊癌的恶性程度、预测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谷化平;尚培中;李全华;苏红;李宏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 探索有效治疗门静脉高压症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手术方法.方法 采用贲门胃底三重断流术.结果 本组接受三重断流术23例,有1例胃炎性出血,再出血率为4.35%.曲张静脉消失19例,消失率为82.6%.结论 贲门胃底三重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出血比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更为合理,彻底和有效.
作者:沈汉斌;王刚;蔡晓棠;王中宁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胆囊结石病人胆囊颈和胆囊管的组织结构,粘液性质和分泌状态.方法 胆囊颈和胆囊管标本取材于20例胆囊结石病人和10例正常人的胆囊.取材后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每个蜡块连续切片5张,分别作HE,PAS/AB2.5,醛品红/AB2.5,Masson及Weigert染色.光镜观察.结果 正常人的胆囊颈和胆囊管壁内也存在腺体和平滑肌.胆囊结石时胆囊颈和胆囊管壁增厚,管腔变窄,粘膜上皮出现粘液分泌改变;壁内粘液腺体增生,粘液(包括中性,硫酸和羧酸粘液)细胞数增多,但以硫酸粘液增多更明显;平滑肌纤维有退化变性,胶原纤维数量增多,弹力纤维数量减少.结论 胆囊结石时胆囊颈和胆囊管存在明显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改变,这些改变可能会对胆囊的排空,结石的形成和排出产生一定的影响.
作者:蓝祥海;刘品成;王有模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LC、MC、CC对机体的创伤反应程度.方法 对择期胆囊切除的159例良性胆囊疾病者随机分组,LC53例、MC53例、CC53例,全麻下手术,术前、术毕、术后第1日至3日每晨作白细胞计数、血糖、体温监测,记录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腹腔引流液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按分组完成手术158例,1例LC中转CC,中转率1.9%,全部治愈.手术时间、失血量、切口长度、术毕血糖升高LC组小于MC组(P<0.01)、MC组小于CC组(P<0.01),白细胞增加从术毕至术后3日LC组小于MC(P<0.05),MC组小于CC组(P<0.01),术后体温升高也与此相同;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LC组少于MC组(P<0.01),MC组少于CC组(P<0.05),腹腔引流液LC组少于CC组(P<0.05).结论 创伤反应程度及持续时间,LC组小于MC组,MC组小于CC组;LC为良性胆囊疾病的首选术式.
作者:潘万能;李荣祥;李劲;李金龙;蒲青凡;周颖 刊期: 2000年第01期
门静脉高压症可分为肝内型、肝前型和肝后型三种,其临床表现既有相同之处,又各具自身的特点;其诊断方法既有其同规律可循,又要根据不同的病理情况去选择相应的检查方法.病史和临床表现是诊断门静脉高压症的主要诊断依据,必要的仪器辅助检查则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客观指标.
作者:张水军;金中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肝硬化对胆道结石手术的影响.方法 通过设立严格的病例对照,比较了49例肝硬化和非肝硬化患者胆道结石手术中出血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结果 肝硬化组术中平均出血量645±803 ml,对照组平均77±53 ml(P<0.01);肝硬化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53.1%和12.2%,而对照组分别为18.4%和0,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值分别<0.001和<0.05).结论 肝硬化是导致胆道结石术中大出血、术后高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的主要原因.
作者:张建新;程国祚;杨家红;王旭青 刊期: 2000年第01期
壶腹周围憩室(periampullary diverticula,PAD)是发生在Vater壶腹2~3 cm范围内的十二指肠向腔外膨出.近些年来的研究表明,PAD与某些胆胰疾病有关.
作者:张跃;华积德 刊期: 2000年第01期
1 门脉高压症外科治疗应该是综合性治疗多种肝病导致的肝内血流受阻是形成门脉高压的始动因素,在肝脏病变未获彻底纠正前,门脉高压症的治疗显然是对症性质的.外科治疗的目的主要是预防和控制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
作者:杨镇;裘法祖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 与开腹胆囊切除术相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有减少术后不适和较少的创伤,但仍有改进的余地.方法:为进一步减轻手术创伤,我们引进了针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共29例.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为75分钟,19例当天出院,10例隔天出院,其中1例是胆总管探查.结论 针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技术.
作者:叶建宇;McMahon MJ;Larvin M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脾大部切除、脾大网膜肺固定术治疗布加氏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脾大部切除保留脾下极及静脉,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肺包脾并大网膜包肺.手术前后测定自由门静脉压(FPP),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结果 随访6个月~10年,1例术后18个月因患肝癌死亡;经血液学(IgG、IgA、IgM、C3、C4)、B超、CT、经皮脾穿刺门静脉造影证实,残脾有免疫功能,脾机能亢进不复存在,门肺间有大量血液分流,FPP降低,食管静脉曲张减轻或消失,术后3~6个月腹胀乏力、心慌气短缓解.结论 本术式既可解决布加氏综合征(BCS)的脾机能亢进,对机体免疫功能无影响,又能起到门肺间分流降压效果,防止BCS所致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作者:仇方信;王玉宝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肝前性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2例非肝硬化性门脉纤维化,8例肝外门脉阻塞,隔膜切除1例,自体血管行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搭桥1例,肠腔分流3例,脾切除、脾肾分流5例.结果 1例死亡,9例治愈.结论 肝前性门脉高压症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在临床表现方面有许多不同,分流术可作为基本手术,病变血管的矫正术更合理.
作者:李晓强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改良式脾肾静脉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效果.方法 用腹主动脉前脾肾静脉端侧吻合术,(改良式脾肾静脉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患者52例.分别观察分流前后门静脉压力变化及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情况,再出血、肝衰竭的发生率及吻合口的通畅情况.结果 分流后门静脉压力平均下降11 cmH2O,28例(53.84%)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减轻,4例(7.69%)患者发生再出血,6例(11.54%)发生肝功能衰竭,长期随访8例(80%,8/10)吻合口通畅.结论 改良式脾肾静脉分流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较好术式之一.
作者:金中奎;程香普;张水军;叶学祥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1991.8-1999.8共8年来我院18例行急诊手术治疗的食管及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病例,以探讨适宜的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方法.方法 将18例病人归纳为急诊分流术治疗组(11)例及急诊断流术治疗组(7例).对比两组病人的术前肝功能分级,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变化情况,手术死亡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止血率.结果 分流组术前肝功能分级为Child C级者占63.6%(7例),断流术组为43.9%(3例).术后门静脉压于分流术组及断流术组分别平均降低9.8和1.9 cmH2O.分流术组术后有3例发生肝性脑病,1例再出血,4例于住院期间死亡,手术死亡率为36.4%;断流术组有2例发生再出血,无手术死亡.结论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大出血者,经积极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者,应不失时机坚决施行手术治疗.延误时机只会使全身状况进一步恶化,手术死亡率上升.分流术后再出血率低,止血确切,但术后脑病发生率及手术死亡率均高于断流术;断流术后再出血率高于分流术,但术后脑病发生率及手术死亡率低,特别适用于术前肝功能差的病人.
作者:王福顺;黄磊;朱继业;冷希圣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损伤性高位胆管狭窄外科治疗的经验与教训.方法 回顾性调查41例损伤性高位胆管狭窄患者的治疗方法,并发症及远期疗效.结果 采用胆肠吻合术38例,无手术死亡.其中肝管空肠Roux-Y吻合术26例,随访2-10年,优良率83.3%;肝管十二指肠吻合12例,随访3年以上,优良率70%.结论 肝管空肠Roux-Y吻合术是治疗损伤性高位胆管狭窄的佳方式;肝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对高危胆管狭窄患者仍然是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高寰;何强;耿智敏;刘效恭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胆囊结石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治疗有症状的胆囊结石病有效的方法仍然是胆囊切除术,我院自1996年10月~1999年7月行腹腔镜三孔操作胆囊切除术40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蔡逊;张兆林;刘安重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直接门静脉造影在门静脉高压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直接门静脉造影观察185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侧支血管和冠状静脉解剖,根据造影结果对35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经腹联合门奇断流术.结果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显示冠状静脉223支,其中单支79.46%,双支20.54%,冠状静脉开口于门静脉主干、脾静脉和门脾静脉交汇处分别为62.33%、27.35%和8.07%,出血和断流术后现出血患者主要位于门静脉主干,顽固性腹水无出血者多数位于脾静脉;显示脐静脉曲张20例,脾胃静脉曲张4例,肠系膜静脉曲张2例.断流术后造影显示冠状静脉和食管曲张静脉完全消失,钡餐复查示食管静脉曲张消失或显著减轻.结论 直接门静脉造影不仅了解门静脉侧支血管,而且对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吴性江;曹建民;吴学豪;黎介寿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肝性脑病是肝硬化患者行门体静脉分流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发病率约为30%-50%.虽然术后该病的发生率与手术方式及血管吻合口的直径相关,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近年来治疗肝硬化后门脉高压症多采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该术式无疑会增加术后肝性脑病的发生率.本文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探讨该术式与肝性脑病的关系.
作者:朱立新 刊期: 200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