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与肝性脑病:临床、实验、心理及脑电图的研究

朱立新

关键词:经颈静脉, 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 肝性脑病, 临床, 实验, 心理, 术后, 肝硬化, 发生率, 血管吻合口, 前瞻性研究, 门脉高压症, 常见并发症, 术式, 手术方式, 发病机制, 发病率, 治疗, 直径, 患者
摘要:肝性脑病是肝硬化患者行门体静脉分流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发病率约为30%-50%.虽然术后该病的发生率与手术方式及血管吻合口的直径相关,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近年来治疗肝硬化后门脉高压症多采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该术式无疑会增加术后肝性脑病的发生率.本文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探讨该术式与肝性脑病的关系.
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胆囊切除术后创伤反应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LC、MC、CC对机体的创伤反应程度.方法 对择期胆囊切除的159例良性胆囊疾病者随机分组,LC53例、MC53例、CC53例,全麻下手术,术前、术毕、术后第1日至3日每晨作白细胞计数、血糖、体温监测,记录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腹腔引流液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按分组完成手术158例,1例LC中转CC,中转率1.9%,全部治愈.手术时间、失血量、切口长度、术毕血糖升高LC组小于MC组(P<0.01)、MC组小于CC组(P<0.01),白细胞增加从术毕至术后3日LC组小于MC(P<0.05),MC组小于CC组(P<0.01),术后体温升高也与此相同;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LC组少于MC组(P<0.01),MC组少于CC组(P<0.05),腹腔引流液LC组少于CC组(P<0.05).结论 创伤反应程度及持续时间,LC组小于MC组,MC组小于CC组;LC为良性胆囊疾病的首选术式.

    作者:潘万能;李荣祥;李劲;李金龙;蒲青凡;周颖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腹腔镜三孔操作胆囊切除术400例

    胆囊结石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治疗有症状的胆囊结石病有效的方法仍然是胆囊切除术,我院自1996年10月~1999年7月行腹腔镜三孔操作胆囊切除术40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蔡逊;张兆林;刘安重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改良式脾肾静脉分流术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改良式脾肾静脉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效果.方法 用腹主动脉前脾肾静脉端侧吻合术,(改良式脾肾静脉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患者52例.分别观察分流前后门静脉压力变化及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情况,再出血、肝衰竭的发生率及吻合口的通畅情况.结果 分流后门静脉压力平均下降11 cmH2O,28例(53.84%)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减轻,4例(7.69%)患者发生再出血,6例(11.54%)发生肝功能衰竭,长期随访8例(80%,8/10)吻合口通畅.结论 改良式脾肾静脉分流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较好术式之一.

    作者:金中奎;程香普;张水军;叶学祥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NO的作用及意义

    自本世纪80年代以来内源性NO被发现,其重要的生理及病理作用已引起越来越多的注意.目前为止关于NO的新发现日益增多,为临床治疗与NO有关的疾病提供了广阔前景.

    作者:洪宇明;郁正亚;毛羽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与肝性脑病:临床、实验、心理及脑电图的研究

    肝性脑病是肝硬化患者行门体静脉分流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发病率约为30%-50%.虽然术后该病的发生率与手术方式及血管吻合口的直径相关,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近年来治疗肝硬化后门脉高压症多采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该术式无疑会增加术后肝性脑病的发生率.本文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探讨该术式与肝性脑病的关系.

    作者:朱立新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胰腺癌98例综合性治疗体会

    胰腺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们总结1990年1月~1998年11月收治的98例胰腺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者18例,胆道内引流术者58例,外引流者22例.就本组病例,对胰腺癌外科综合性治疗进行总结与讨论.

    作者:冉江华;王平荣;唐继红;李立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损伤性高位胆管狭窄41例报告

    目的 总结损伤性高位胆管狭窄外科治疗的经验与教训.方法 回顾性调查41例损伤性高位胆管狭窄患者的治疗方法,并发症及远期疗效.结果 采用胆肠吻合术38例,无手术死亡.其中肝管空肠Roux-Y吻合术26例,随访2-10年,优良率83.3%;肝管十二指肠吻合12例,随访3年以上,优良率70%.结论 肝管空肠Roux-Y吻合术是治疗损伤性高位胆管狭窄的佳方式;肝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对高危胆管狭窄患者仍然是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高寰;何强;耿智敏;刘效恭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门静脉高压症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急诊手术治疗

    目的 总结1991.8-1999.8共8年来我院18例行急诊手术治疗的食管及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病例,以探讨适宜的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方法.方法 将18例病人归纳为急诊分流术治疗组(11)例及急诊断流术治疗组(7例).对比两组病人的术前肝功能分级,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变化情况,手术死亡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止血率.结果 分流组术前肝功能分级为Child C级者占63.6%(7例),断流术组为43.9%(3例).术后门静脉压于分流术组及断流术组分别平均降低9.8和1.9 cmH2O.分流术组术后有3例发生肝性脑病,1例再出血,4例于住院期间死亡,手术死亡率为36.4%;断流术组有2例发生再出血,无手术死亡.结论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大出血者,经积极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者,应不失时机坚决施行手术治疗.延误时机只会使全身状况进一步恶化,手术死亡率上升.分流术后再出血率低,止血确切,但术后脑病发生率及手术死亡率均高于断流术;断流术后再出血率高于分流术,但术后脑病发生率及手术死亡率低,特别适用于术前肝功能差的病人.

    作者:王福顺;黄磊;朱继业;冷希圣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肝硬化对胆道结石手术的影响与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肝硬化对胆道结石手术的影响.方法 通过设立严格的病例对照,比较了49例肝硬化和非肝硬化患者胆道结石手术中出血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结果 肝硬化组术中平均出血量645±803 ml,对照组平均77±53 ml(P<0.01);肝硬化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53.1%和12.2%,而对照组分别为18.4%和0,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值分别<0.001和<0.05).结论 肝硬化是导致胆道结石术中大出血、术后高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的主要原因.

    作者:张建新;程国祚;杨家红;王旭青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脾破裂的实时超声诊断(附89例分析)

    脾外伤是外科常见急腹症,随着B超的广泛运用[1-3],临床及时诊断率有了很大的提高,本文将经超声诊断的89例脾破裂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段开诚;张长乐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胆囊癌组织中CD15抗原的定量研究

    目的 探讨CD15抗原的表达及含量与胆囊癌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微波-LSAB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45例胆囊癌、17例胆囊腺瘤和10例慢性胆囊炎组织中CD15抗原表达及含量.结果 CD15抗原表达阳性率及阳性细胞积分光密度值,在胆囊癌中显著高于胆囊腺瘤和慢性胆囊炎(P<0.05,P<0.01);胆囊癌Ⅱ、Ⅲ级显著高于Ⅰ级(P<0.05,P<0.01);有转移的肿瘤显著高于无转移的肿瘤(P<0.025,P<0.01).结论 CD15抗原表达与胆囊癌的发生、细胞增殖、分化和转移相关.对判断胆囊癌的恶性程度、预测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谷化平;尚培中;李全华;苏红;李宏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门静脉高压患者TIPSS手术前后的氧动力学监测

    目的 观察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TIPSS手术后氧供、氧耗的变化,探讨TIPSS对机体氧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14例门脉高压患者行TIPSS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30分钟和术后2周经右颈内静脉置入Swan-Ganz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和氧供、氧耗、氧摄取率.结果 TIPSS术后患者心脏指数明显增加,氧供明显增加,但氧耗无显著变化.结论 TIPSS手术加重心脏负担,增加氧供,但机体通过代偿机制能够维持正常氧耗.手术后监测氧动力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王玲;孙海晨;倪小冬;吴性江;黎介寿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小口径人造血管门腔静脉H型分流治疗门静脉高压症

    目的 评价小口径人造血管门腔静脉H型分流治疗门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5年11月~1999年9月采用小口径ePTFE(膨化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门腔静脉H型分流治疗23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同时行胃左动脉及冠状静脉结扎,22例同时切除脾脏.结果 自由门脉压平均由分流前31.27±4.71 cmH2O降至分流后16.82±3.28 cmH2O,门脉向肝血流量较术前减少约1/3.平均随访20.2月,23例全部存活,均未发生消化道再出血,彩超和/或下腔静脉造影检查示21例分流道通畅,2例闭塞(8.7%),3例发生肝性脑病(13%).结论 小口径ePTFE人造血管门腔静脉H型分流能有效的降低门脉压力,亦能维持大部分门脉向肝血流,肝性脑病发生率较低,带支持环者通畅率高,疗效确切.

    作者:胡何节;许戈良;李建生;杨树高;柴仲培;徐荣楠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硬化的临床对照观察

    肝硬化代谢紊乱诱发胆囊结石,二者合并存在发生率较高[1],外科处理难度大,并发症多,尤其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难度更大,我院自1996年至1997年间实施LC1528例,其中合并肝硬化46例,本文选择同期病人72例进行对照临床观察,探讨合并肝硬化胆囊结石患者LC治疗特点.

    作者:周群;邓明富;彭立勋;林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充分认识TIPSS在门静脉高压症治疗中的作用

    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S)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已有十余年历史,受到国内外医学高度重视.该技术经历了热情高涨期后,人们开始冷静地思考TIPSS在门静脉高压症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吴性江;黎介寿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急诊门奇断流术治疗食道下段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食道下段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严重并发症,直接威胁病人的生命,目前治疗方法存在较大争议.本院自1990~1999年8月间行急诊门奇断流术治疗食道下段静脉曲张破裂出血20例,近期效果满意,与同期非手术治疗25例作对比研究,报告如下:

    作者:黄忠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肝前性门脉高压症

    目的 探讨肝前性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2例非肝硬化性门脉纤维化,8例肝外门脉阻塞,隔膜切除1例,自体血管行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搭桥1例,肠腔分流3例,脾切除、脾肾分流5例.结果 1例死亡,9例治愈.结论 肝前性门脉高压症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在临床表现方面有许多不同,分流术可作为基本手术,病变血管的矫正术更合理.

    作者:李晓强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改良脾肺固定、门肺分流治疗布加氏综合征(附15例报告)

    目的 探讨脾大部切除、脾大网膜肺固定术治疗布加氏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脾大部切除保留脾下极及静脉,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肺包脾并大网膜包肺.手术前后测定自由门静脉压(FPP),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结果 随访6个月~10年,1例术后18个月因患肝癌死亡;经血液学(IgG、IgA、IgM、C3、C4)、B超、CT、经皮脾穿刺门静脉造影证实,残脾有免疫功能,脾机能亢进不复存在,门肺间有大量血液分流,FPP降低,食管静脉曲张减轻或消失,术后3~6个月腹胀乏力、心慌气短缓解.结论 本术式既可解决布加氏综合征(BCS)的脾机能亢进,对机体免疫功能无影响,又能起到门肺间分流降压效果,防止BCS所致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作者:仇方信;王玉宝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针式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 与开腹胆囊切除术相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有减少术后不适和较少的创伤,但仍有改进的余地.方法:为进一步减轻手术创伤,我们引进了针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共29例.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为75分钟,19例当天出院,10例隔天出院,其中1例是胆总管探查.结论 针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技术.

    作者:叶建宇;McMahon MJ;Larvin M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操作困难的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操作体会

    腹腔镜胆囊切除(LC)已占胆囊切除术的80~90%,并仍有继续增加的趋势[1],这是由于LC技术不断被熟悉、掌握的结果,许多原来认为相对禁忌症,甚至禁忌症的病例也逐步被人们所突破,如有Calot三角区粘连、萎缩胆囊、上腹部手术史等的LC病例正在逐步被人们完成,甚至在有些医院,LC被做为胆囊良性疾病的首选术式,这就使得LC手术将面临许多难度较大的病例.本文就所处理的困难LC82例,结合文献复习总结如下.

    作者:罗健;石景森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