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时敏;张天顺
1998年10月~2000年5月本科共施行病肝血流阻断规则性肝叶切除6例,而同期本科施行肝切除术共15例,无手术死亡,均痊愈出院.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宋玉庆;张亚铭;韩江;杜少鸣;汪东树;代志超;昝建宝;李波;凌马立;章巨舟;房志宽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 为了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与胰腺癌组织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LABC法免疫组化染色检测32例胰腺癌和14例慢性胰腺炎组织中的PCNA表达.结果 PCNA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100%,胰腺癌组织中的PI明显高于慢性胰腺炎组织(P<0.01),PI值有随肿瘤进展而逐渐增加的趋势.且PCNA表达与胰腺癌的预后呈负相关(P<0.01).结论 PCNA表达能反映胰腺癌组织的增殖活性,组织分化程度越低,PCNA表达强度越高,它可作为预测胰腺癌病程和预后的一个有用指标.
作者:张元;钱家勤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原位肝移植术后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及其处理问题.方法 回顾性总结了48例原位肝移植术后3例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分析了其可能原因,处理及对肝移植的影响.结果 本组3例上消化道出血,均发生在术后2个月内.出血前发生过急性排斥反应或感染等.2例伴有胆道出血,经介入治疗后出血停止.2例死于再次溃疡大出血,1例痊愈.结论 溃疡出血是肝移植术后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常见原因,多次出血者预后不良.
作者:王国栋;陈规划;朱晓峰;傅茜;何晓顺;陆敏强;杨扬;黄洁夫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患者刘某,男,66岁,因右上腹隐痛不适3个月,于2000年7月26日收住本科.住院时,患者一般情况可,营养好,饮食可,无恶心、呕吐,厌油、返酸等,大小便正常.经B超、CT及AFP检查诊为原发性肝右叶癌,肿块大小7 cm×6 cm×6 cm,有完整包膜.
作者:薛德文;石学涛;薛洪范 刊期: 2000年第06期
胃十二指肠溃疡或门脉高压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的80%,其次是胃癌或胆道出血,十二指肠良性肿瘤引起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少见.临床症状无特异,诊治有一定难度.现就本院3例诊治报告如下.
作者:熊奇如;耿小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本院于1998年2月~2000年4月共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1 101例,由于各种原因而中转开腹手术(OC)共108例(占0.81%).本文就中转开腹的手术时机进行探讨,报告如下.
作者:赵礼金;王曙光;别平;李智华;黄中荣 刊期: 2000年第06期
自从1987年3月法国医师Phillipe Mouret首次在临床上成功地完成世界上第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以来,LC较开腹胆囊切除术的优势逐渐得到广大医师和患者的认同,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由此揭开了微创外科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吴辉;陈训如 刊期: 2000年第06期
1985~1999年,本院共施行胆囊切除术3 744例,在术后3年内因胆道原因再手术37例,现就再手术原因进行分析.
作者:何永;周代培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不同操作步骤的大肠癌根治手术对大肠癌肝转移的影响.方法 将1990~1995年收治的80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手术采用不接触隔离技术(Non Touch Isolation Technic)即:首先隔离受累结肠的肠腔,由根部结扎、切断供应受累结肠的淋巴血管蒂,后才将受累肠段和相应的肠系膜整快切除;B组则直接分离出肿瘤肠段,将此段肠管及相应系膜直接切除,不隔离肠腔、不由根部处理淋巴血管蒂.80例患者中,A组31例,B组49例.结果 两组患者肿瘤大体类型、组织学分类、恶性程度和肿瘤分期上均无统计学差异.A组3年肝转移6例(6/31);B组3年肝转移15例(15/49).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手术操作步骤在大肠癌根治性手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不接触隔离技术能明显降低肝转移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孙培龙;汪永录;刘须才;林万隆;马晓明;曹广东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小儿自发性胆道穿孔多为总胆管囊肿穿孔,临床发病率低,常以腹痛、腹胀、呕吐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与小儿腹部疾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相似,因此术前确诊困难.本院从1985~1999年共收治小儿自发性胆道穿孔6例,均行手术探查确诊.
作者:王康太;许光远;袁华山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累及肝门的肝恶性肿瘤的解剖关系复杂,手术切除的风险性极大,过去常被视为手术禁忌证[1],对累及肝门的大肝癌更是令人望而却步[2].近来,由于肝外科技术的进步和手术经验的积累,对某些累及肝门的肝恶性肿瘤非但可以切除,甚或可行根治性切除术[3~7].
作者:杨东山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女性,45岁,两年来反复出现寒颤、发热、乏力、纳差,热型不规则.自诉每次抗炎治疗后症状缓解,本次因寒战、高热、左肋部胀痛、咳嗽,咳痰1周而入院.既往无肺结核病史.
作者:陆卫军;王光伟;周亚龙;唐浩 刊期: 2000年第06期
肝外伤是临床常见急症,其病情急、发展快、死亡率高,如何及时有效地止血是外科治疗的关键[1].本院于1990~2000年收治肝外伤患者130例,其中采用非规则性肝叶切除治疗的严重肝外伤12例,现报告如上.
作者:潘凯;陈小春;夏利刚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彩色多谱勒超声、CT、ERCP对壶腹周围病变所致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 86例患者全部经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CT检查34例,ERCP检查24例.结果 彩超、CT、ERCP对胰头癌诊断的准确性分别为92.6%、88.2%和33.3%;对胆总末端及壶腹诊断的准确性分别为58.3%、66.7%和100%;对十二指肠乳头癌的准确性分别为62.5%、20%和100%;对良性病变所致狭窄诊断的准确性分别为27.3%、50%和50%.结论 多数壶腹周围病变所致梗阻性黄疸患者,彩超、CT检查足可以明确病因诊断;ERCP对胰头癌和胆道末端炎性狭窄所致梗阻性黄疸准确率不高,应根据超声、CT检查结果和治疗需要而选择.
作者:孙立波;房学东;马晓梅;张德恒;郑泽霖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梗阻性黄疸梗阻部位及原因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6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行MRCP检查.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 MRCP对梗阻性黄疸梗阻部位诊断正确率为100%,梗阻原因诊断正确率为66.7%,MRCP结合MRI诊断正确率达80.6%.各类病变均具有其特征性表现.结论 MRCP图像质量高,不需造影剂,无相关并发症,故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安全可靠.MRCP结合MRI可有效提高对梗阻性质判断的准确性.
作者:何效东;熊剑平;马强华;李庆怀;高静涛;曹加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胰腺炎脾脏并发症早由Matlory[1]报道,此后国内、外文献多为零星报道,综合国内外文献[2],胰腺炎胰脏并发症仅占胰腺炎患者的1%~5%,虽然胰腺炎并发脾脏病变少见,但由于其多发生于重症胰腺炎病情加重或胰腺炎反复发作过程中,而且常常是胰腺炎病情严重危及生命及预后不良的征象之一[3],因此,正确认识这一并发症的特点和演变过程对胰腺炎患者治疗的选择及预后的评估有着重要的价值.
作者:安永;别平;董家鸿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因胆管性梗阻所致的黄疸,常需手术治疗,故称为梗阻性黄疸(梗黄).临床上表现为肝细胞损害和全身各系统发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的症候群,常导致感染、内毒素血症、肝肾功能损害、胃肠道出血、营养不良.目前其手术后并发症率及病死率仍很高[1,2],正确地认识梗黄的病理生理变化及恰当的围手术期处理,仍然是肝胆外科医生当今面临的重要课题.
作者:张嘉越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原发性胆囊癌的发病近年来有上升趋势[1],由于其早期缺乏典型症状,发现时已多属晚期,而恶性程度高,浸润快,极易转移,因而手术切除率低.其早期发现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本院1994年5月~1998年5月收治的9例胆囊癌患者就其诊进行讨论.
作者:唐群科;张瑛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梗阻性黄疸(阻黄)是因各种原因所致的肝内或肝外胆道梗阻,引起胆汁淤积,肝细胞损害及全身各系统生理病理变化.常导致肝硬化、感染及内毒素血症、门脉高压、出血倾向[1].本文将本院收治梗阻性黄疸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总结和讨论.
作者:冉江华;王平荣;李立;孙锋;唐继红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P16基因的突变在人胰腺癌发生及侵袭转移中的作用,为临床提供有益的帮助.方法 应用PCR、PCR-SSCP、DNA测序技术,研究P16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 在35患者胰腺癌标本中,发现有12例在P16基因第二外显子部分存在至少522 bp的纯合缺失、另有7例存在2个点突变,总突变率为54.3%,而癌旁组织无P16基因的突变,统计学分析表明P16基因的突变与人胰腺癌多种生物学行为及临床分期Ⅲ期有明确的关系.结论 研究结果提示P16基因的突变人胰腺癌的发生、组织分化、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明显的相关性,有助于判断胰腺癌的恶性程度和患者的预后.
作者:周家华;杨德同;张丽珊;王凤臣;姚青;苏占海;汤文浩 刊期: 200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