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椎间孔髓核摘除并椎间融合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

葛行新;刘加元;魏东;曹贞国;佟磊

关键词: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 髓核摘除术
摘要: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入路髓核摘除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7例采用经椎间孔髓核摘除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观察指标包括术前及术后1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术前VAS评分(8.1±0.7)分,术后1年VAS评分(1.9±0.5)分,两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术前ODI评分(53.26±8.97)%,术后1年(18.47±5.37)%,两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1年椎间均融合,内固定物未出现松动和断裂.1例术后出现神经根牵拉损伤的症状,经对症处理6周后恢复.结论 经椎间孔入路髓核摘除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可靠.
颈腰痛杂志相关文献
  • 汤山温泉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1].用温泉泡浴来治疗颈椎病目前国内鲜有报道.传统手术、理疗及药物治疗疗效欠满意,且并发症多.我院地处南京汤山温泉区,近年来患有颈椎病的疗养员日益增多,疗养员经温泉泡浴后症状改善,我院对一年来来院疗养的干部及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发现颈椎病患者并指导其行温泉泡浴,进行统计分析,对比其前后的症状改变,探讨温泉浴对颈椎病的疗效.

    作者:杨松梅;陈兴东;李怀惠;张群;孙振;李双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经椎间孔髓核摘除并椎间融合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入路髓核摘除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7例采用经椎间孔髓核摘除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观察指标包括术前及术后1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术前VAS评分(8.1±0.7)分,术后1年VAS评分(1.9±0.5)分,两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术前ODI评分(53.26±8.97)%,术后1年(18.47±5.37)%,两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1年椎间均融合,内固定物未出现松动和断裂.1例术后出现神经根牵拉损伤的症状,经对症处理6周后恢复.结论 经椎间孔入路髓核摘除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可靠.

    作者:葛行新;刘加元;魏东;曹贞国;佟磊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应用进展

    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PPSF)是对传统开放螺钉内固定技术的一种补充,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现已广泛运用于胸腰椎骨折、脊柱退变、畸形、肿瘤、感染等病例中.术前定位及术中计算机辅助定位能够减少透视时间及增加置钉准确性.现各类PPSF系统各有优缺点,而PPSF联合其他手术是今后该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

    作者:潘福敏;王善金;雍之瑶;陆丽萍;季伟琴;赵卫东;吴德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中体液因子的影响探讨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又称颈性眩晕、椎-基底动脉缺血综合征及Barre-Lieou综合征等,其称谓各异是由于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及其转归非常复杂,至今尚未明了[1].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围绕交感神经刺激和椎动脉压迫这两种学说,但近年来学者们从颈椎节段失稳、椎动脉病变、社会心理及体液因子等多方面对CSA的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体液因子方面研究发展迅速.现将近年来CSA相关体液因子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孙定平;宋敏;董万涛;蒋宜伟;李清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影响颈椎过伸性损伤预后因素的研究现状

    颈椎过伸性损伤是常见颈椎外伤性疾病之一,研究颈椎过伸性损伤预后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本文就颈椎过伸性损伤常见预后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杨声坪;柯晓斌;吴毅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01-2013-12在我科收治的腰骶椎结核患者67例.其中男32例,女35例,年龄32-67岁,平均年龄47.5岁.67例患者按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分级标准:C级19例,D级32例,E级16例.所有患者均为单节段腰骶椎结核.其中L4-5节段42例,L5S1节段25例.术前所有患者均给予规范口服三联(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抗结核治疗2-4周,同时加服肝泰乐(葡醛内酯片)保护肝功能.手术方法均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出院时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血沉恢复正常所需要的时间,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硬脊膜及大血管损伤,手术时间1.5-3 h,平均2.3 h;手术出血量300-600 ml,平均415.3 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8.6个月(14-30个月).术后平均5.1个月红细胞沉降率恢复正常.67例术后10-18个月获得临床治愈.其中3例患者出院后结核复发、窦道形成,经再次手术治愈;2例术后出现术区感染,皮下积液,经换药后治愈.术前存在脊柱功能损害者,除3例复发患者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为D级外,其余均恢复至完全正常.结论 在有效且正规的抗结核药物辅助下,通过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是可行、有效的,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马涌;安忠诚;马原;程俊杰;眭江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后路固定术式的影响

    脊柱胸腰段作为生理性胸椎后凸和腰椎前凸的衔接移行部位,处于椎体活动与固定的衔接处,同时又是小关节面移行转换方向的部位,应力高度集中,带来了局部骨折的高发性特点[1].随着对脊柱生物力学及解剖认识的深入,脊柱椎弓根内固定方式逐渐被临床医师所接受,但该术常伴有椎体解剖形态丢失、腰背部疼痛等情况[2].

    作者:曾娘华;易伟宏;王尔天;杨大志;王敏;褚千琨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椎旁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与进展

    近年来,国内外对椎旁神经阻滞的关注很多,一些新技术的发展也为椎旁神经阻滞带来了革新.本文对一些临床上常见的治疗进行整合,就椎旁神经阻滞的近期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吕笑侠;陈祥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组合式腰椎后路撑开器的研制与应用

    随着腰椎后路内固定手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开展,精细化、有限性、快捷的手术是脊柱外科医师努力的方向[1].在腰椎后路手术中,如何有效清晰地显露手术视野、减少医源性损伤,是手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腰椎后路手术中,虽然以往有各式各样的手术辅助暴露器械,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为此,笔者结合临床实践,特研制了这套组合式腰椎撑开器.

    作者:刘社庭;童杰;胡文军;兰图;房佐忠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内固定移除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回顾分析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的治疗,探讨其内固定移除的影响因素.方法 2008-01-2013-12病区共收治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术区深部感染35例,根据末次随访内固定是否移除分为内固定移除组(13例)和内固定保留组(22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内固定移除的影响因素.结果 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常见病原菌,占40%.单因素分析发现迟发型感染、术中异体输血、清创次数≥3次与内固定移除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迟发型感染(OR=17.458,95%CI=1.639~185.919)、清创次数≥3次(OR=53.154,95%CI=2.591~ 1090.417)是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内固定移除重要的影响因素.结论 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的治疗,对于迟发型感染及清创次数达到3次时应考虑移除内固定,以利于有效的控制感染.

    作者:张帮可;蒋家耀;王亮;王海滨;郭群峰;倪斌;卢旭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在腰椎椎间孔狭窄症治疗的有效性研究

    目的 作为阶梯式治疗方法之一,评价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selective nerve root block,SNRB)对腰椎椎间孔狭窄症(1umbar foraminal stenosis,LFS)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科收治的LFS患者56例,Wildermuth分级:1级30例,2级26例,根据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明确责任间隙,局麻下行SNRB术,术前术后随访患者VAS和JOA评分,Nakai分级标准评价术后疗效.结果 随访3-15个月,平均12.8个月,5例后期行椎间孔微创手术,4例行开放融合手术,SNRB手术短期优良率达80%,VAS评分术前腰痛、腿痛评分分别为(6.5±1.9)、(7.2±1.3),术后1d分别为(3.1±1.2)、(2.5±0.8),末次随访分别为(3.5±0.8)、(2.8±1.2)分,JOA评分术前、术后、末次随访分别为(13.8±4.2)、(24.5±3.8)、(23.1±2.6)分.VAS、JOA术后和末次随访较术前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术后1d和末次随访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SNRB作为阶梯治疗方式在腰椎椎间孔狭窄症中疗效确切,SNRB不仅是一种诊断方式,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

    作者:张恒;杨彦玲;李源;张西峰;黄鹏;郑国权;崔赓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效果评价

    目的 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应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3-02-2014-08期间收治的86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86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观察组患者于X线监测下实施病椎球囊后凸成形术,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保守治疗方案.对比两组老年患者治疗前后的视觉疼痛评分(VAS)差异及Cobb角、椎体高度差异.结果 两组老年患者经不同方案治疗后,疼痛症状均有效缓解;观察组患者治疗7、30、90d后的VSA评分依次为:(3.12±0.54)分、(2.24±1.42)分、(2.04±1.22)分;对照组依次为:(4.65±1.72)分、(2.71±2.11)分、(2.57±2.04)分,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椎体前缘、中线、后缘高度及Cobb角对比,无显著差异(P> 0.05).临床治疗90d后,观察组患者椎体前缘、中线、后缘高度及Cobb角相比对照组患者,除椎体后缘高度外,其余指标差异均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定向实施PKP术式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临床疗效确切.

    作者:罗建军;王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后钛网下沉的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术后钛网下沉的相关因素,提出相对应的改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96例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钛板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的病例,观察其术前术后的影像学照片、术中钛网的放置情况、椎体撑开的程度、患者的骨密度等.通过JOA评分来评价手术前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术后钛网下沉后神经功能的改变情况.结果 96例患者中,术后3个月随访时有18例钛网发生下沉,下沉的原因可能与骨质疏松、钛网修剪放置不当、椎体过度撑开、终板破坏过多等因素相关.通过延长佩戴颈围时间,术后6、9个月随访时,钛网下沉程度无明显加重,术后9个月复查时全部植骨融合.发生下沉的18例患者,与非下沉组相比,JOA评分结果无明显差异.结论 颈椎前路钛网发生下沉是颈椎前路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一定程度上影响手术疗效,发生钛网下沉的患者,通过延长佩戴颈围,可有效阻止进一步下沉,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彭立军;羊明智;刘骞;谢中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单侧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在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单侧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单枚Cage椎间融合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6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组为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19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17例,均行单枚Cage椎间融合固定.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花费、融合率及并发症,临床疗效评估采用腰痛和下肢VAS,JOA评分及ODI指数.所有患者均随访2年.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腰痛和下肢疼痛VAS、JOA评分及O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存在显著性差异.单侧组在术中出血、手术时间及住院花费方面明显少于双侧组.在腰痛VAS、JOA评分及ODI指数方面,单侧组于术后1周、3个月随访时优于双侧组.术后所有患者均骨性融合,2组均未出现钉棒松动及Cage移位.结论 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取得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相同的临床效果,且有效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促进早期术后康复,减少住院花费的优点.

    作者:刘夏君;姚福东;王新虎;王建顺;左春光;张国华;杜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颈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中曲度矫正对改善术后颈椎轴性症状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中曲度矫正对术后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及轴性症状产生的长期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自2009-05-2012-01,回顾性分析7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A组34例患者行常规颈后路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B组36例患者行颈后路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并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颈椎曲度及高度矫正.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JOA评分、颈椎曲度指数及轴性症状评分进行比较评估.结果 两组患者JOA评分恢复率、颈椎曲度丢失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明显轴性症状的患者比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后路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中,应用C型臂X线机透视进行颈椎曲度及高度矫正临床效果良好,可明显恢复颈椎生理曲度、适当恢复椎间隙高度、改善患者术后轴性症状.

    作者:李鹏飞;王立红;贾楠;靳宪辉;李家承;申勇;丁文元;张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经皮腰椎间盘钳取术联合阶段性康复训练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经皮腰椎间盘钳取术联合术后不同阶段的腰背肌康复训练对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方法 2007-01-2012-12,收治65例采用经皮腰椎间盘钳取术治疗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研究组),于术后3d-1周、术后1周-1个月、1-3个月、3-6个月不同阶段,分别进行不同的腰背肌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后的3、6、12个月用改良的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并与之前未采用系统腰背肌康复训练的63例患者(对照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3、6个月的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而研究组6、12个月疗效较3个月虽有逐步提高,但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皮腰椎间盘钳取术后辅以阶段式腰背肌功能康复训练,可提高老年患者治疗的优良率,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对于提高老年患者生活质量、增强体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洪增;关文华;王建洲;傅炎炎;桑德恩;赵利芹;李杰;姚楠;赵庆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3-08-2015-01,共有21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我院行经皮穿刺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神经根减压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腰腿疼痛缓解情况进行评价,采用ODI功能评分及改良MacNab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55~125 min,平均85 min,住院时间3~6 d,平均4d,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平均随访18个月,手术前腰腿痛VAS评分术前为(8.6±2.5)分,术后当天为(2.0±1.1)分,末次随访(1.8±0.8)分,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ODI为(65.4±21.8),末次随访为(12.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例患者出现感觉异常;1例出现髓核残留,另有1例术后9个月复发,均行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翻修后症状缓解.按照Macnab标准评定,其优良率为9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是一种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

    作者:段丽群;张文志;刘鹏飞;张锋;贺瑞;李旭;葛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经筋整体辩证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对照研究

    目的 在经筋理论的指导下,探讨长圆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采用长圆针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筋辨证整体治疗,以膝周为主,辅以腰、髋及踝部等筋结处治疗,对照组单纯在膝周筋结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VAS疼痛评分和症状体征评分法进行指标评估,观察比较两组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观察组显效21例,有效7例,好转2例,无效0例;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10例,好转4例,无效2例.观察组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和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用长圆针经筋辨证整体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较单纯在膝周筋结处治疗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田有粮;张昕;韩焕萍;张卉;王红艳;高绩真;朱宏;马彦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腰型休门氏病的影像学与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腰型休门氏病的影像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腰型休门氏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 CT诊断24例,MRI诊断36例.临床上均伴腰背部疼痛,影像上表现为腰椎多发Schmorl's结节.Schmorl's结节主要位于L1-4椎体,CT后处理及MRI图像均以矢状位显示佳.本组累及2个椎体(3处Schmorl's结节)9例,3个椎体(3~5处)38例,4个椎体(4~7处)11例,5个椎体(5~8处)2例.结论 腰型休门氏病以腰椎多发许莫氏结节为特征,认识腰型休门氏病的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潘荣雷;丁长青;孙惠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全脊柱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脊柱侧凸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采用后路全脊柱椎弓根螺钉技术节段内固定治疗脊柱侧凸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总结胸椎椎弓根螺钉的植入方法.方法 选取入组患者16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7例,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凸9例,男12例,女4例;年龄12~19岁,平均15.9岁.脊柱冠状面Cobb角为30~82°,而平均为52°.全部采用全脊柱椎弓根螺钉技术后路三维矫形内固定,均获得骨性融合,其中10例行胸廓成形术.结果 术中术后无神经、血管并发症.手术切口Ⅰ期愈合.术后随访3~44个月,平均23.5个月,无术后疼痛,X线正侧位及动态位片未发现断钉、假关节形成.术后平均矫正Cobb角41°,16例患者术后Cobb角平均为11°,矫正率达78.8%.所有患者均在4~8个月内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结论 后路全脊柱椎弓根螺钉技术内固定矫形治疗脊柱侧凸,可获得满意的效果且并发症发生概率低.

    作者:关永林;何万庆;李盛华;孙乐伟;赖鹏宇;赵学权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颈腰痛杂志

颈腰痛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