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DQA1、DQB1和DQB2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

于雅琴;陶然;史杰萍;桑红;张萱;尉军;刘树铮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遗传学, DNA遗传标记, 人类MHC基因多态性
摘要:目的:探讨116个家系的6号染色体短臂(6p)MHC区DQA1、DQB1和DQB2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方法:PCR技术和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结果:DQA1位点G、A等位基因和DQB2位点G、C等位基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频数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DQB1位点G、C等位基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频数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DQB1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有关联,G等位基因的频数分布病例组高于对照组,而DQA1和DQB2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无关联;DQA1位点的等位基因在 3种不同程度情感迟钝、淡漠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分布差异有显著性;DQB2位点的等位基因分布在精神分裂症不同的诊断分型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其中的等位基因C与偏执型和未分型精神分裂症有关联.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人野生型抑癌基因PTEN/MMAC1的巢式PCR法克隆、测序及表达载体的构建

    目的:克隆人野生型抑癌基因PTEN/MMAC1 cDNA序列并构建其表达载体.方法:利用RT-nested PCR法从正常人胎盘组织中扩增出约1 200 bp的DNA片段,与pUCm-T 载体连接,作全自动测序确证,并将其重组入pcDNA 3.1载体中,构建为表达质粒pcDNA- w P.结果: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序列基本正确.结论:利用RT-nested PCR法成功克隆了人野生型抑癌基因PTEN/MMAC1 cDNA序列并构建了表达质粒pcDNA-wP.

    作者:田梅;刘林林;李修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富血康口服液的制备及质量控制

    本文作者根据中西医药相结合原理研制的富血康口服液用于治疗慢性贫血,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富血康口服液的制备及质量控制方法报道如下.1 处方及制备方法①处方:当归100 g,党参100 g,黄芪(密炙)100 g,白芍75 g,大枣75 g,富马酸亚铁20 g.②制法:取当归加水浸泡后,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当归挥发油,收集馏液 200 ml备用.另将当归残渣液与其余4种中药加水煎2次,第1次1.5 h,第2次1 h.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左右.冷却后加入2倍量乙醇使含醇量至60 %~70%,静止,冷藏24 h,滤过回收乙醇并浓缩至500 ml,与上述蒸馏液混匀,并加入单糖浆 200 ml、富马酸铁及适量的尼泊金乙醇液,调节pH值为5.5~7.0,加水至1 000 ml,灌封 ,灭菌.每支10 ml.

    作者:裴颖;张文希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循证医学信息的索取

    重点介绍循证医学的概念及循证医学文献的索取途径和方法.

    作者:陈茜;刘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慢性上气道阻塞26例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慢性上气道阻塞(Upper airway obstraction,UAO)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30~69岁.气管肿瘤13例,复发性多软骨炎10例,淀粉样变3例.呼吸困难20例,咳嗽11例,拉风箱样呼吸音12例,三凹征3 例,皮肤结节2例.临床表现:气管肿瘤13例,6例胸片检查中3例气管狭窄,3例正常.

    作者:胡波;董虹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DQA1、DQB1和DQB2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

    目的:探讨116个家系的6号染色体短臂(6p)MHC区DQA1、DQB1和DQB2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方法:PCR技术和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结果:DQA1位点G、A等位基因和DQB2位点G、C等位基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频数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DQB1位点G、C等位基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频数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DQB1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有关联,G等位基因的频数分布病例组高于对照组,而DQA1和DQB2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无关联;DQA1位点的等位基因在 3种不同程度情感迟钝、淡漠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分布差异有显著性;DQB2位点的等位基因分布在精神分裂症不同的诊断分型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其中的等位基因C与偏执型和未分型精神分裂症有关联.

    作者:于雅琴;陶然;史杰萍;桑红;张萱;尉军;刘树铮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Nd∶YAG激光焊接钛的机械性能

    目的:探讨激光焊接钛的佳参数及焊接后的机械性能.方法:在不同的参数条件下激光焊接钛,测试力学性能、显微硬度,做金相学检查及断口扫描电镜分析.结果:激光功率影响焊接区的力学性能,随着激光功率的增加,拉伸负荷、伸长量和显微硬度均增加.结论:选择佳焊接参数10.5 J/P时,激光焊接可取得等同于母材的力学性能.

    作者:刘红;朱松;刘岩;刘俐;梁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重型肝病并发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临床及病理分析

    肝病晚期患者均出现严重的消化道症状,与胰腺炎的临床表现相似,故当肝病并发胰腺炎时极易发生漏诊.本文作者将本院1993-2000年临床诊断为肝病晚期死亡的尸检病例中8例明确诊断为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病例分析如下.

    作者:沈成利;姜太一;崔世昌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口服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252例临床分析

    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是近年来临床常用的新疗法,效果较好,但少数患者有阴道流血过多、腹痛、腹泻等反应,现对252例早孕患者服药后反应的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丽;赵雪梅;孙兴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白细胞介素2和免疫球蛋白治疗婴儿痉挛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生物制剂白细胞介素2(IL-2)及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婴儿痉挛(IS) 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确诊的婴儿痉挛(IS)患儿首先给予IL-2,第1~5天给予1~5万单位静脉点滴,以后每天5万单位,连用5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再用IVIG 400 mg*kg-1,开始连用3 d,以后每周用药1次,共用5周为1疗程.1个疗程前后检查脑电图、头部CT、IgA、sIL-2R 等指标,并根据发作情况、脑电图、免疫指标的改善判定疗效,随访1~3年.结果:12例IS患儿经用IL-2、IVIG 2~3个疗程治疗,显效10例,无效2例.结论:用IVIG 治疗IS并伍用IL-2能有效抑制IS频繁发作,并获得良好的远期预后.

    作者:许忠;田昕;张睿鹏;蒋金才;于明;王艳玲;兰继毓;孙丹枫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母婴间TTV、HBV和HCV的重叠感染

    目的:探讨母婴间TTV、HBV和HCV重叠感染的分布及感染率.方法:对140例产妇及新生儿血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TTV、HBV和HCV感染的阳性率.结果:HBV-DNA及HCV-RNA双重阳性产妇的新生儿双重阳性率为100%,HBeAg阳性产妇的新生儿HBeAg阳性率为82%,抗-HCV阳性产妇的新生儿阳性率为75%,HBeAg阳性并发TTV阳性产妇的新生儿阳性率为73%,HCV并发TTV阳性产妇的新生儿阳性率为66.6%.结论:母婴间存在 TTV并发HCV、HCV双重感染.

    作者:迟宝荣;谢铁男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呼吸道过敏性疾病患者变应原皮肤试验分析

    1 临床资料①研究对象:1999年2月-2002年3月就诊于本院变态反应门诊的呼吸道过敏性疾病患者共75例,其中支气管哮喘缓解期37例,男19 例,女18例;过敏性鼻炎38例,男15例,女23例;②变应原皮肤试验:19例吸入变应原浸液 (北京协和医院提供),皮肤变应原试验按照皮肤过敏原皮试常规操作进行皮内试验,以生理盐水为对照.

    作者:郑丽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改良MTT比色法检测NK细胞活性

    目的:探求更简便、实用的改良四甲基偶氮唑盐 (MTT )比色法检测NK细胞活性.方法:12只Wistar大鼠,取脾淋巴细胞,用MTT比色法测定NK细胞活性,效、靶细胞分别先孵育0 h和4 h,再与MTT共同孵育4 h两种方法,对不同孵育时间的实验结果进行t 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种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呈高度正相关.结论:可以用效靶细胞不进行预先孵育的方法检测NK细胞活性.

    作者:顾忠民;马忠森;安继红;李勃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巴比妥疗法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附21例报告)

    弥漫性轴索损伤属于原发性闭合型颅脑损伤,是外伤直接引起的脑白质广泛性轴索损伤,在闭合型颅损伤死亡中占29%~53.5%,临床特点是病情危重,昏迷时间长,伤残率和死亡率高.临床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迄今尚在研究与探索之中.1999年8月~20 02年8月本科共收治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21例,均采用巴比妥疗法治疗,愈后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宏伟;郭传东;王晓新;吴疆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虎眼万年青多糖的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目的:研究虎眼万年青多糖的微观形貌.方法: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虎眼万年青多糖的微观形貌.结果:虎眼万年青多糖的单一多糖OCA-ba呈多股紧密并行螺旋形排列. 结论:利用AFM可以快速、直观地观察虎眼万年青多糖的微观形貌,推断这种现象是由于该多糖中所含糖醛酸发生糖链间氢键缔合所致.

    作者:石磊;王勇;石勇;李娟;刘志强;刘淑莹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三维CT脑血管造影技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研究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A)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在造影剂快速团注下, 行兴趣区薄层容积扫描,将原始数据输入工作站,利用软件行图像三维重建.脑CTA共作108例,其中未见异常者15例,动脉瘤79例,脑动静脉畸形10例 ,脑膜瘤2例,烟雾病1例,脑水肿1例.结果:①图像质量与扫描方案及后处理有关;②SCT A可显示1~4级脑血管结构;③动脉瘤者,显示动脉瘤的主体、形态、生长方向、体部大小、颈部的宽窄以及载瘤动脉;脑血管畸形者,显示异常迂曲增粗的血管团,部分可见引流静脉 ;脑膜瘤者,可见肿瘤明显强化及肿瘤的供血血管;脑水肿者,可见脑血管明显受压移位.结论:脑CTA的扫描方案必须合理设计,才能得到优质图像.可多方位立体观察正常脑血管结构,清晰显示病变血管及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可部分代替DSA检查.

    作者:柳林;张光;来颖;杨海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正常人骨密度定量CT测量分析

    目的:研究正常人腰椎骨密度状况和变化.方法:采用自制定量CT固体标准体模测量20~6 9岁共727例正常人腰椎骨密度.结果:男女骨密度峰值年龄在20~24岁.女性40岁以前骨密度状况优于男性,而50岁以后迅速下降.同一年龄组中骨密度个体差异较大,峰值骨密度差异也较大.部分人骨密度较低, 但并无临床症状,是骨质疏松症的亚临床状态.结论:峰值骨密度的高低和骨矿含量丢失速率是骨质疏松症的决定因素.

    作者:张光;李祎;吕俊峰;孟令辉;王桂芝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多西紫杉醇对人血管肉瘤细胞株增殖的抑制作用

    目的:观察多西紫杉醇(docetaxel,DTX)对人血管肉瘤细胞株(ISOHAS)的增殖抑制作用 .方法:采用人血管肉瘤细胞株ISOHAS进行培养,在培养液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DTX,作用1、3、6和9 h后,观察ISOHAS细胞形态的变化,并通过Alamar Blue法测定ISOHAS对抗肿瘤药的感受性.结果:100 μg*L-1浓度DTX和500 μg*L-1浓度DTX,作用3h、6h的抑制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DTX作用1、3、6和9 h时,50 μg*L-1浓度D TX的抑制率与100 μg*L-1DTX和500 μg*L-1 DTX的抑制率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1).结论:DTX对ISOHAS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抑制作用,在血管肉瘤的治疗方面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抗肿瘤药物.

    作者:姜日花;蒋忠民;李玉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高碘对大鼠甲状腺细胞凋亡的影响

    本实验以不同浓度高碘喂养大鼠复制成高碘甲状腺肿模型,在不同时间观察不同浓度碘对甲状腺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高碘对甲状腺的损害及其发生机理.

    作者:周涌;刘瑞琦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声学密度技术在桥本氏甲状腺炎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声学密度(AD)技术在桥本氏甲状腺炎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常规超声检查的基础上,测量22名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及32名正常人的甲状腺实质背向散射积分(IBS)值,并进行同期甲状腺穿刺活检.结果: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回声普遍偏低,不均匀,IBS值明显低于正常人(P<0.001) ,甲状腺明显大于正常人(P<0.01~P<0.001).结论: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在AD检查中有特征性变化,可提供更多的信息,有利于诊断.

    作者:杨春荣;李彤;何雨;于晓波;郑兆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溶血磷脂酸对豚鼠心室肌细胞钙电流的影响

    目的:研究溶血磷脂酸(LPA)对心肌细胞膜离子通道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结果:0.1、1.0和10.0 μmol*L-1的LPA对豚鼠心室肌细胞Ca2+通道电流均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可以被G蛋白受体阻断剂白喉毒素阻断.结论:LPA通过与G蛋白偶联的膜受体介导促进豚鼠心室肌细胞Ca2+通道开放.

    作者:李英骥;陈霞;葛敬岩;闫励;张文杰;钟国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