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春华;李岩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晚期较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过去传统的治疗方法是以B族维生素为主,治疗效果多不理想,我院对38例患者采用脉络宁滴注,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作者:程秀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坏死、混合感染如骨质破坏等,部分病例CT图象特征颇似恶性肿瘤[1],故临床上易与恶性肿瘤相混淆,给手术方式的选择带来一定困难.笔者总结我科自1985年至今共收治的51例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徐万春;马忠恕;王长林;沙颖;马艳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红外热像图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阅读分析92例乳腺疾病患者红外热像图表现,记录双侧乳头、乳晕温差,乳房病变区温度与对侧相应区温差.结果:乳腺癌患者病变区温度明显增高,与对侧相应部位温差>1.0℃,双侧乳头温差>0.7℃,乳晕温差>0.8℃.与良性病变组对照有显著差异.以一项指标符合者,热像图诊断乳腺癌符合率88.9%.结论:红外热像图是诊断乳腺癌准确而又安全简便的检查方法,它不仅能辅助诊断乳腺肿块的良恶性,更适合于普查.
作者:王辉;贾杰;石凤山 刊期: 1999年第04期
原发性颅底陷入畸形又称颅底内翻畸形,是枕大孔区畸形中常见的一种.主要以枕大孔为中心的颅底骨组织内翻,环椎向颅内陷入,枢椎齿状突高出正常水平进入枕大孔.枕大孔前后径缩短,颅内窝容积缩小而构成对小脑、延髓、颅神经和上颈髓及颈神经根的压迫、牵拉产生症状的一种先天性疾病.
作者:孙洪礼;郑彤;王春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疾病患者的脑脊液激光光谱特性.方法:用氩激光对50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病人脑脊液作了实验研究.对患病组与正常组脑脊液进行光偏振和荧光物理特性测量,以及脑炎患者脑脊液治疗前后的光谱测量.结果:病人脑脊液的分子对称性低于正常脑脊液,但荧光强度明显偏高;在氩激光照射下,正常脑脊液荧光强度随时间延长变化较小,病态脑脊液荧光强度变化较大.治疗前后脑炎患者Raman带强度发生了明显变化.结论:用激光光谱检测脑脊液在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疾病方面,有着其它方法难以比拟的临床优点.为临床提供了一项新的物理学诊断方法.
作者:韩雪梅;于敏华;王春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森林脑炎是由蜱为传播媒介引起的森林地区自然疫源性疾病,又称为蜱传脑炎或壁虱脑炎,春秋脑炎等.病毒在啮齿动物和蜂之间循环传播,人被带有病毒的蜂叮咬后即可能患病.多发生于5~7月春夏季节,我国主要流行于东北和西北的原始森林地区,多感染采伐工人或与森林作业有关人员,以20~30岁男性居多,近年由于女性入山作业增加患病也相应增多.起病急,临床上以突然高热、头痛、呕吐、颈强、昏迷、伴有颈部、肩胛部和上肢近端肌肉的弛缓性瘫痪及腰痛,双下肢肌痛为特征,常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死亡率较高,约20%左右,近来我们应用抗病毒药物-三氮唑核苷成功地治疗几例森林脑病人,报道如下.
作者:姜国峰;杨锡阁;刘启诚;姜国宏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痘病毒感染细胞核内产生的特殊结构及其与胞核功能关系.方法:利用患痘病毒鼠的脾组织液感染鸡胚绒毛尿囊膜,在电镜下观察感染细胞核内的特殊结构.结果:在感染细胞核内观察到核内假包含体、核内板层状包含体、核内结晶状包含体、核内原纤维束状包含体以及核小体.结论:在痘病毒感染胞核内观察到四种核内包含体和核小体,这些特殊结构的形成与胞核功能活跃有关.
作者:李颖;崔新明;潘力;栗振宝;孙庆 刊期: 1999年第04期
近年来,我院见到2例由多发性骨髓瘤引起的配血不合,现将病例介绍如下.
作者:刘玉洁;郑丽霞;张玉英 刊期: 1999年第04期
小涎隙肿瘤多发生在腭部,约占口腔内涎腺肿瘤的一半.我科从1982~1998年共收治39例腭部肿瘤,均经手术治疗,现对其分析如下.
作者:郝艳红;韩亚萍;王屹东;冯岩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发生情况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初发乳腺癌的石蜡组织切片共78例,运用末端标记法检验细胞凋亡,计算凋亡细胞占肿瘤细胞的百分比,求得凋亡指数.结果:细胞凋亡的凋亡指数平均为3.271,同淋巴结的转移度、P53蛋白有明显相关(P<0.01).10年生存率凋亡指数高的预后良好,在多变量分析中,细胞凋亡不能作为独立的预后因子来预测乳腺癌的预后.结论:细胞凋亡是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一种现象,对乳腺癌的预后有影响,但在乳腺癌预后因子中只有淋巴结的转移度可以预测乳腺癌的预后.
作者:张平;王磊;王春丽 刊期: 1999年第04期
1 临床资料 4例患者中男3例,女1例,年龄55~78岁,平均年龄64岁,均以不稳定型心绞痛入院,冠心病史都在3年以上.其中1例同时并发病窦综合征.4例病人的心电图均有不同程度的缺血改变,一例缺血严重S-T段广泛下移达o.1~0.2 mV,所有病人心肌酶均在正常水平,排除急性心肌梗塞的可能.入院后均按不稳定心绞痛治疗,常规应用硝酸甘油静点,经扩冠治疗2~3 d症状无明显改善,在化验检查无血液系统疾病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国产吉派啉)治疗,每日5 000 U静点,连用10~14 d,对2例病情较重,心电改变明显者,在急性期治疗的5 d内每日用量增加至10 000 U,分2次注射给药.4例病人在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后2~4 d内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其中1例用药前每日心绞痛发作达4~6次,用药1 d后疼痛缓解,病情稳定,所有病人用药6 d后无心绞痛发作.病窦综合征1例头晕减轻,心率由49次/min增加至56次/min.4例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对比心肌缺血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流变检查显示多项指标有改善.
作者:张静音;孙燕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FN对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将人FN cDNA基因导入低表达FN的肿瘤细胞株253J中,构建高表达FN的肿瘤细胞株253FN.方法:通过DNA重组技术,将人全长FNcDNA片段插入到逆转录病毒载体pLJ中,经PA317细胞包装,生产出4代病毒液,感染NIH3T3细胞后,测得假病毒滴度.用高滴度病毒液感染253J细胞,经400μg/ml G418筛选,产生抗性克隆.继续传代培养,一步法提取细胞总RNA,进行Northern印迹杂交.结果:253FN细胞除7.6kb处显示微弱的内源杂交带以外,在9.6kb处有一条较强的杂交带;免疫组化结果显示253FN细胞的胞浆及胞膜均为棕红着色,而253J细胞和空载体转染细胞仅轻微着色.结论:转染后的细胞染色体中成功地整合了FN cDNA片段,并能够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从而建立了高表达FN的肿瘤细胞株,为深入研究肿瘤的转移机理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文颖;潘颖;徐勇;马腾骧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肺鳞状细胞癌组织p53蛋白的过度表达与肿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单克隆抗p53抗体对石蜡包埋的肺癌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68例获随访的肺鳞状细胞癌病例中有44例p53表达阳性,总阳性率为64.7%,且其阳性率随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增高而增加(P<0.05);与术后5年存活情况有关(P<0.05).结论:提示p53基因的异常表达在肺鳞状细胞癌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对肺鳞状细胞癌病人的预后判定有一定意义.
作者:高洪文;寇伯君;李玉林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临床上对楔状缺损及Ⅲ、Ⅳ、Ⅴ类洞的修复方法很多,因缺损的部位及形态特殊,故充填治疗时不易固位.近5年来,我们采用玻璃离子作垫底材料,光敏树脂修复缺损表面的联合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同时与单纯使用光敏树脂或玻璃离子填进行了对比观察.
作者:方鸿满 刊期: 1999年第04期
垂体瘤卒中是指垂体腺瘤内的急性出血、梗塞、坏死,压迫垂体周围结构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症.我院自1980年3月至1998年6月共收治垂体腺瘤卒中病人17例,占同期收洽垂体腺瘤患者的7.6%.本文作者就其诱因、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讨论.
作者:王晓东;郭忠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70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及全身皮肤、巩膜重度黄染伴恶心、全身乏力3 d入院.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曾于此次入院前2个月在长春市传染病院住院治疗.入院时查体:T37C,P80次/min,R 18次/min,BP21/14 kPa,一般状态差,发育正常,神志清晰,全身皮肤、巩膜明显黄染,全腹部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阴性,肝脾触诊不清.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9×109/L,RBC 4.84×1012/L,血小板64×109/L,肝功转氨酶正常,总胆红素112.6μmol/L,Che 674 U/L,BUN 11.69 mmol/L,ALB24 g/L,GLB 29.5 g/L,A/G为0.8,尿BIL(卅),尿蛋白( );B超检查:脾厚3.0 cn,胆囊7.3 cm×3.9 cm,壁模糊.入院诊断:急性阑尾炎,限局性腹膜炎.入院后行阑尾切除术,术中见阑尾呈轻度炎症改变.
作者:李东复;于建勋;韩喜春;太京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心率变异性(HRV)变化特点与并发症、预后的相关性.方法:CHD分为3组,急性心梗组(AMI),陈旧性心梗组(OMI),心绞痛组(AP),对照组(NC),共101例.使用24 h连续动态心电图记录仪及心率变异自动分析系统,进行HRV分析.结果:NC组各项指标明显高于CHD各组.CHD各组HRV昼夜节律变化减少,特别是AMI组HRV显著降低.尤其在清晨5~8时低频成分增加,高频成分减少.低频、高频比例增大.结论:HRV检查可作为测定心血管自主神经系统(ANS)功能的一种定量方法.对CHD具有预后及猝死预报因子等作用.
作者:李艳秋;张国伟;郭智慧;杨欣;夏瑞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与毛发内钾含量之间的关系,寻找一种快速、非介入性诊断脑血管病的方法.方法: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对51例脑血管病患者及20例健康人的毛发内钾的含量进行测定,并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不同的病变部位及不同的患病阶段,毛发内钾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结论:本研究表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毛发内钾含量比健康人的含量明显均高,其原因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此项研究作为一种非介入性诊断方法,对急性脑血管病的病程、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刘冰;康瑞珍;甘树才;张清莲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在儿科属少见疾病,现将1986~1998年在我院经淋巴结活检确诊的17例报告如下.
作者:邵云梅;马青山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慢性阻塞性腮腺炎是一种常见的腮腺疾病,通常由引起涎液流出受阻的局部因素所诱发,导致逆行性感染.一般保守治疗方法有腮腺按摩、全身应用抗生素、导管内注射抗生素、扩张导管术及手术切除等.作者近年来将逆行注射龙胆紫治疗慢性腮腺炎与导管扩张术及导管内注射抗生素进行临床效果比较,其结果认为本疗法简单易行,疗效显著,本文作者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作者:刘立明;俞辉;阎晓东 刊期: 199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