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静脉与局部应用氨甲环酸止血效果比较

田野;吴兴凯;董立明

关键词:氨甲环酸, 全膝关节置换术, 止血
摘要:目的 比较在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静脉与局部应用氨甲环酸(TXA)的止血效果.方法 将380例初次行单侧TKA患者按照应用TXA方式及不应用TXA分成3组:① 静脉滴注组:术中静脉滴注TXA 30 mg/kg,120例;② 局部注射组:将1.5 g TXA溶入50 ml生理盐水中,术中关节腔内多点注射,136例;③ 不应用组:术中不应用TXA,124例.术前及术后第1、2、3天连续测量术侧肢体周径,对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情况、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等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3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异体血输注量、DVT及术侧肢体周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率、术后隐性失血量、失血总量:静脉滴注组、局部注射组均明显低于不应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滴注组与局部注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初次行单侧TKA中,静脉及局部应用TXA均有良好的止血效果,能明显减少患者的出血量,且不增加DVT的风险.两种用法之间无明显差异.
临床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带皮神经的前臂骨间背侧动脉远端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改良前臂骨间背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式及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前臂骨间背侧动脉中远端穿支位置及前臂背侧皮神经走行设计骨间背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16例手腕、手背及虎口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创面缺损面积:10 cm×7 cm ~ 15 cm×13 cm,切取皮瓣面积:10 cm×8 cm~16 cm×14 cm.

    作者:梁好;陈莹恩;陈书奎;王起印;郭广惠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的药物起始率及依从性分析

    目的 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的起始率及依从性.方法 将326例行手术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根据性别分为男性组(148例)和女性组(178例).采集患者入院时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情况,并计算药物起始率;术后待患者恢复进食后给予抗骨质疏松治疗,统计患者术后1年期间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情况,分析术后0~6、7~12个月两个随访阶段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情况及药物依从性.结果 术前服药起始率:男性组钙剂为27.70%,维生素D为20.27%,双膦酸盐为6.76%;女性组钙剂为46.07%,维生素D为31.46%,双膦酸盐为15.17%;男性组3种药物服药起始率均低于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常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0~6个月,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良好的比例较高,男性组中钙剂为79.73%,维生素D为71.62%,双膦酸盐为70.27%;女性组中钙剂为85.96%,维生素D为78.65%,双膦酸盐为76.97%;男性组略低于女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12个月时两组患者3种服药依从性良好的人数比例均显著减少(P<0.05),男性组钙剂为55.40%,维生素D为48.65%,双膦酸盐为41.89%;女性组钙剂为71.91%,维生素D为60.67%,双膦酸盐为57.86%;男性组3种服药依从性良好的比例均低于女性组(P<0.05). 结论 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术前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起始率低,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更低;术后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中患者长期的药物依从性较差,男性患者差于女性患者.提示医务人员应该对患者加强抗骨质疏松的健康宣教.

    作者:魏更生;吴京亮;吴磊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PHILOS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Neer二、三、四部分骨折

    2010年7月~2015年7月,我科采用PHILOS接骨板治疗35例肱骨近端Neer二、三、四部分骨折患者,获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35例,男11例,女24例,年龄17~72岁.骨折按Neer分型:二部分6例,三部分12例,四部分1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8 h~6 d.

    作者:杨建刚;张少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供皮区创面应用两种不同敷料的疗效对比

    目的 比较切取中厚皮片移植后供皮区的创面使用海藻酸盐敷料或胶粘敷料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6例中厚皮片移植的患者按使用敷料的不同分为试验组(采用胶粘敷料,13例)和对照组(采用海藻酸盐敷料,13例).于术后24 h、72 h采用VAS评分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同时对两组2~3周的创面愈合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术后24 h两组各项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试验组各项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护理工作量低于对照组(P<0.05),肢体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试验组的创面舒适度更优.试验组的创面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供皮区创面应用胶粘敷料疗效好,更舒适,且术后护理更简便.

    作者:王丽;丁晓红;于水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位置安放不良的预防

    目的 探讨自行设计的髋臼安装调节装置在全髋关节置换(THA)术中对髋臼位置安放不良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43例行THA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0例)和对照组(23例).实验组在THA术中使用髋臼安装调节装置,对照组在THA术中不使用髋臼安装调节装置.记录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术后摄标准位骨盆前后位X线片及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测量髋臼假体的侧倾角和前倾角.术后6个月对患髋进行Harris髋关节评分并调查患者对手术满意度. 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手术时间:实验组为(85.00±13.86)min,对照组为(75.00±12.8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实验组为(238.5±101.17)ml,对照组为(235.65±98.85)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髋臼假体侧倾角和前倾角,实验组分别为43.97°±2.12°和16.37°±2.08°,对照组分别为45.19°±4.46°和15.58°±4.43°;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实验组为88.95分±6.86分,对照组为88.17分±6.13分;患者满意度:实验组与对照组均为100%;以上3项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侧倾角值和前倾角值波动较小,可重复性好,对照组侧倾角值和前倾角值波动较为明显.结论 在THA术中应用髋臼安装调节装置可将髋臼假体的侧倾角和前倾角有效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

    作者:李宏斌;骆剑敏;骆宏伟;曾青东;陈雪荣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跗骨窦切口钢板螺钉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

    2015 年1 月~2016 年1 月,我科采用跗骨窦切口钢板螺钉治疗10 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取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10 例,男7 例,女3 例,年龄18~67 岁.左足4 例,右足6 例.SandersⅡ型6 例,Ⅲ型4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4~7 d.

    作者:陈志军;朱东波;王树金;张旭;郑鸿鸣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两种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两种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 将60例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均在超声引导下行神经阻滞麻醉,A组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组行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生命体征、VAS评分、麻醉阻滞范围、麻醉优良率、辅助麻醉用药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生命体征:切皮时A组血压比术前升高(P<0.05),且高于B组(P<0.05).剥离骨膜时VAS评分:A组为(2.2±0.5)分,B组为(1.3±0.5)分,B组明显低于A组(P<0.05).复位内固定时VAS评分:A组为(2.4±0.6)分,B组为(1.4±0.3)分,B组明显低于A组(P<0.05).麻醉阻滞范围:A组为76.7%,B组为96.7%, B组优于A组(P<0.05).麻醉优良率:A组为83.3%,B组为96.7%,B组优于A组(P<0.05).辅助麻醉用药:B组剂量显著低于A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更适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

    作者:于国军;陆化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尺骨鹰嘴V形截骨与斜行截骨治疗肱骨髁间C型骨折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肱骨髁间C型骨折切开复位术中尺骨鹰嘴V形截骨与斜行截骨的疗效.方法 对56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行尺骨鹰嘴截骨内固定治疗,其中V形截骨组32例,斜行截骨组24例.比较两组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1个月.V形截骨组与斜行截骨组术后Cassebaum评分优良率分别为23/32和18/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yo功能评分分别为65~100 (82.5)分和70~100 (84.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8~21 (11.2)周和6~20 (10.4)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形截骨组8例、斜行截骨组1例发生创伤性骨关节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肱骨髁间骨折行尺骨鹰嘴斜行截骨入路可充分暴露骨折端,且较V形截骨具有减少创伤性骨关节炎发生的优势,是一种可行的截骨方式.

    作者:张炯豪;杜茂信;彭程;张晓珑;王海鹏;颜家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膝关节镜下MIPPO技术治疗胫骨平台Schatzker Ⅱ~Ⅴ型骨折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MIPPO)治疗Schatzker Ⅱ~Ⅴ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方法 将33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 Schatzker 分型在关节镜下结合MIPPO技术对累及关节面骨块进行复位和钢板螺钉内固定.对半月板损伤予以成形或修补处理,对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行一期修复,前后交叉韧带断裂待骨愈合后二期行韧带重建.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8~32个月.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时间3~5个月.末次随访膝关节主动活动度为伸膝0°,屈膝100°~130°.末次随访Rasmussen评分为23~28(25.7±1.5)分,其中优25例,良8例,无可、差病例.结论 关节镜下MIPPO技术治疗Schatzker Ⅱ~Ⅴ型胫骨平台骨折具有诊断明确、关节面复位好、创伤小、术后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谢水安;庄泽;徐如彬;孙世伟;杨隆;王健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Solis椎间融合器治疗Ⅱ型或Ⅱa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

    目的 评价Solis椎间融合器治疗Ⅱ型或Ⅱa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Solis椎间融合器治疗16例Ⅱ型或Ⅱa型Hangman骨折患者.记录术前、术后各时段颈部疼痛VAS评分、枢椎移位及成角、C2~3椎间隙高度及颈椎活动度.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8~65个月.术后各时段颈部疼痛VAS评分、枢椎成角、枢椎移位、颈椎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期颈椎活动度明显改善(P<0.05).结论 应用Solis颈椎间融合器治疗Ⅱ型或Ⅱa型Hangman骨折能重建上颈椎生理解剖结构,维持颈椎稳定.

    作者:梅治;李青;张爱明;梁道臣;赵成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跗骨窦切口联合空心钉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目的 探讨跗骨窦切口联合空心钉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51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跗骨窦切口联合空心钉(A组,29例)与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B组,22例)治疗.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跟骨的高度、宽度、B(o)hler角判断骨折复位情况.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估疗效.结果 5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A组10~17(13.19±1.47)个月,B组9~18(13.45±2.80)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的跟骨高度、宽度、B(o)hler角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A组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跗骨窦切口联合空心钉治疗跟骨骨折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疗效与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相当.

    作者:李伟康;周业金;宁仁德;胡星月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解剖型锁定钢板经皮微创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

    2010年1月~2015年10月,我们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经皮微创内固定治疗32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32例,男23例,女9例,年龄21~64岁.闭合骨折29例,开放骨折3例.骨折按AO分型:A型22例,B型7例,C型3例.

    作者:姚昱;章筛林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MIS-TLIF结合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早期疗效

    目的 评估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结合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早期疗效. 方法 对32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采用MIS-TLIF结合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情况;观察手术前后影像学变化;采用疼痛VAS评分和ODI评价患者腰腿痛及功能改善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硬膜撕裂及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手术时间 70~140(97.0±11.7)min,术中出血量 60~380(140.5±40.7)ml,术后住院时间3~6(4.6±1.4)d.3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9~18个月.患者术后CT检查显示椎管均得到有效扩大.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患者腰腿痛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18例,良12例,可2例,优良率93.8%.结论 MIS-TLIF结合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早期疗效满意,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作者:孙余生;张文志;李旭;段丽群;张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发育性髋脱位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股骨头坏死发生率比较

    目的 比较发育性髋脱位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的疗效及股骨头坏死发生率.方法 分析346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449髋的资料,依据治疗方式分为闭合复位组(闭合组,209例,293髋)和切开复位组(切开组,137例,156髋).比较两组患儿手术后6、12个月后的髋臼指数(AI)、髋臼深度与宽度比值(AI D/W)以及股骨头坏死发生率.结果 两组术后6、12个月的AI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12个月的AI D/W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切开组为34.6%(54髋),闭合组为12.9%(38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发育性髋脱位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临床疗效均较理想,但闭合复位术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更低.

    作者:宋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与双排技术修复全层中撕裂肩袖损伤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传统双排技术与缝线桥技术对全层中撕裂肩袖损伤的修复效果.方法 将44例全层中撕裂肩袖损伤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传统双排技术(DR组,22例)、缝线桥技术(SB组,22例)修复.对两组术中锚钉使用量、手术时间、肩关节功能各项评分、患肩活动范围、再撕裂率进行分析.结果 SB组手术时间短于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14个月.两组患者末次随访VAS、ASES、Constant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B组术中使用内排锚钉(1.4±0.2)枚、外排锚钉(2.3±0.3)枚,再撕裂率为9.1%;DR组术中使用内排锚钉(1.5±0.3)枚、外排锚钉(1.5±0.5)枚,再撕裂率为31.8%;两组内排锚钉使用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排锚钉使用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再撕裂率SB组少于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技术修复全层中撕裂肩袖损伤均可达到明显的治疗效果,但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在术后再撕裂率及手术时间上较传统双排技术具有一定的优势.

    作者:费文勇;袁即山;真启云;谢军;丁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前路腰骶椎重建技术治疗腰骶失稳的疗效

    目的 探讨经前路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并前路钛板内固定治疗腰骶失稳的早期疗效.方法 采用前路髓核摘除或病灶清除、椎间融合并前路重建钛板固定治疗30例原发或继发性腰骶失稳的患者.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年.随访期间除1例滑脱复位丢失外,其余椎体滑脱患者椎体复位良好、无丢失.继发性腰骶失稳患者病灶清除彻底,植骨融合愈合良好.术后功能根据Nakai评分标准评价:优18例,良8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6.7%.结论 采用前路髓核摘除或病灶清除、椎体植骨融合、腰骶椎重建可获得满意复位,腰骶融合稳定,能够恢复脊柱稳定性.

    作者:邓雪峰;宋锦旗;林利忠;李岩松;林泽金;王雪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解剖型跟骨钛板治疗跟骨骨折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解剖型跟骨钛板治疗新鲜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解剖型跟骨钛板治疗31例新鲜跟骨骨折患者 (38足).术后根据AOFAS踝-足评分标准和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系统评定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3足出现浅表感染,1足出现创伤性关节炎,无皮肤坏死、内固定失效发生.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26个月.术后10~19周骨折均达到临床愈合,B(o)hler角和Gissane 角、跟骨外形基本恢复正常.末次随访时,按AOFAS踝-足评分标准评定:优21足,良12足,可5足,优良率86.8%.根据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系统评定:优20足,良14足,可4足,优良率89.5%.结论 解剖型跟骨钛板治疗新鲜关节内跟骨骨折,符合生物力学固定,能够大限度恢复患足功能.手术时机恰当、术中操作仔细,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张胜国;谢旖静;邵楠;赵小魁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双手先天性近指间关节融合症1例

    患者,男,38岁,因摔伤致左手中、环指疼痛2h就诊.查体:双手第3~5指近指间关节强直,主动、被动功能完全受限;左手中指肿胀、畸形,指背皮肤破裂出血;双手掌指关节、远指间关节及拇指活动均正常.

    作者:陆欢;杨小龙;王海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改良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在治疗原发性椎管内肿瘤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改良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治疗原发性椎管内肿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21例原发性椎管内良性肿瘤患者采用改良棘突椎板回植治疗,术中保留一侧棘上棘间韧带,摘除肿瘤后将带蒂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双侧微型钛板固定.术后根据影像学检查评估椎管容积、椎板愈合情况及有无移位.结果 手术时间80~140(120±15) min,术中出血量150~500(250±35)ml.所有患者肿瘤切除完整,切口愈合良好.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患者均椎板固定牢靠,无移位,无继发椎管容积减小,回植椎板16例双侧骨愈合,5例单侧骨愈合.术后1年JOA评分由术前(12.4±2.6)分上升至(23.4±3.5)分.结论 改良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治疗原发性椎管内肿瘤对重建脊柱的解剖结构及维持术后脊柱的稳定性疗效显著.

    作者:刘国强;谢垒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经踝后内侧入路空心螺钉治疗距骨后突骨折

    2013年2月~2015年8月,我科采用经踝关节后内侧入路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9例距骨后突骨折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9例,男8例,女1例,年龄22~55岁.单纯距骨后突骨折6例,合并距骨体、颈骨折2例,合并距下关节脱位1例.完全距骨后突骨折7例,外侧结节骨折1例,内侧结节骨折1例.伤后至手术时间4~12 d.

    作者:霍纪宝;刘新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临床骨科杂志

临床骨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