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牛强卫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 骨折固定术, 内
摘要:目的 探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PFNA内固定术治疗8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患者骨折均愈合良好,未出现感染、骨不连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1例术后半年发生脑梗死.末次随访按照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评价疗效:优43例,良38例,可7例,差1例,优良率91%.结论 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固定可靠,创伤较小,可早期下床活动,疗效较好.
临床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两种方法治疗伴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两种方法治疗伴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临床疗效.方法 对48例伴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患者分别采用抗滑钢板固定后踝骨折块(A组)和空心钉固定后踝骨折块(B组)治疗.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采用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术后疗效,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踝关节负重状态下的VA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48例患者骨折端均解剖复位.术后2周及术后6个月的AOFAS评分:A组分别为(63.4±2.8)分、(84.5±4.3)分,B组分别为(62.9±3.1)分、(79.7±3.8)分;术后2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A组为(12.6±3.2)周,B组为(12.8±3.3)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踝关节负重状态下的VAS评分:A组为(1.6±0.4)分,B组为(3.2±0.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9.0%(4/21),其中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为9.5%(2/21);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8.1%(13/27),其中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为37.0%(10/27);并发症发生率和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抗滑钢板固定后踝骨折块治疗伴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更符合生物力学特性.

    作者:谢建新;余建;邵强;张晓辉;王权;黄轶峰;路磊;潘科良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微创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

    2011年 5 月~2015年8月, 我科采用微创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21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 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21例, 男14例, 女7例,年龄26~67岁. 左侧8例, 右侧13例.均为交通事故伤. 骨折Schatzker 分型:Ⅰ型 10例,Ⅱ型5例, Ⅲ型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4 h ~8 d.

    作者:冯琼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一期颈椎改良后路联合前路减压治疗不稳定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目的 探讨一期颈椎改良后路联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方法 对28例不稳定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一期颈椎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单开门减压联合前路椎间盘髓核摘除cage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手术前后测量椎管矢状径、颈椎曲度,进行JOA评分和疼痛VA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疼痛改善情况等.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16.24±3.52)个月.颈椎曲度:术前 2.1°~9.0°(5.41°±3.81°),末次随访6.2°~11.2°(8.40°±2.41°);椎管矢状径:术前 5.2~11.8(8.82±3.13)mm,末次随访11.4~16.8(13.81±2.32)mm;JOA评分:术前 8.4~11.3(9.45±0.96)分,末次随访13~16(15.56±0.64)分;颈部VAS评分:术前 3.6~6.6(4.96±1.50)分,末次随访1.0~2.6(1.77±0.80)分;上肢VAS评分:术前 5.2~7.6(6.66±0.80)分,末次随访1.3~2.8(1.86±0.83)分;以上各项指标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未出现声音嘶哑、切口感染、切口下血肿、C5神经根麻痹、内固定塌陷、松动等并发症;2 例术后出现轴性疼痛,予对症处理后 2 个月明显缓解;1 例出现吞咽困难,予对症处理 1 周后好转.结论 一期颈椎改良后路联合前路减压治疗不稳定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唐少龙;黄庆华;蒋会平;吴罗根;周文华;曹华敏;陈大勇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3种方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3种常见方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186例Gartland Ⅱ、 Ⅲ型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儿童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闭合复位石膏固定组(n=44)、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组(n=74)和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组(n=68).记录3组患者骨折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Flynn标准评价3种方法治疗后患肢的功能,比较3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1年随访.并发症发生率: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组和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组显著低于闭合复位石膏固定组(P<0.001).临床治疗优良率: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94.6%)和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组(95.6%)明显高于闭合复位石膏固定组(65.9%)(P<0.001),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组与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较好的方法.

    作者:熊福军;贺西京;冯宏伟;杨宏涛;周百刚;张建洛;吕向阳;王磊鑫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氨甲环酸联合低分子肝素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的应用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联合低分子肝素对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减少出血及预防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 将80例行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氨甲环酸+低分子肝素组(实验组,40例)与低分子肝素组(对照组,40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例数、血红蛋白、血凝指标及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例数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术后的血红蛋白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血凝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出血倾向,术后2周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 氨甲环酸联合低分子肝素应用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围手术期可有效减少出血量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胡维信;苏振炎;张益宏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下胫腓螺钉固定患者的功能及影像学结果

    目的 探讨下胫腓螺钉固定是否影响患者的功能及影像学结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78例行下胫腓螺钉固定的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下胫腓螺钉完整(完整组)、断裂或松动(断裂松动组)、取出(取出组)3组的功能及影像学结果.功能评价使用Lower Extremity Measure (LEM)下肢测量评分和Olerud Molander(OM)踝部功能评分;影像学评价包括下胫腓间隙、下胫腓重叠和内侧间隙.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2个月.完整组、断裂松动组、取出组的LEM评分和OM评分分别为(70.3±6.3)分和(46.5±7.9)分、(83.3±3.0)分和(62.2±4.9)分、(88.1±4.8)分和(66.8±6.7)分,断裂松动组和取出组的两项评分均优于完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断裂松动组与取出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胫腓间隙完整组为(3.2±0.2)mm,断裂松动组、取出组分别为(4.1±0.2 )mm、(4.1±0.3)mm ,断裂松动组和取出组均宽于完整组(P<0.05),断裂松动组与取出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胫腓重叠和内测间隙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直径对患者功能没有影响.结论 与松动断裂组、取出组相比,完整组下胫腓螺钉功能评分更差.螺钉松动或断裂不会影响功能,但在螺钉完整情况下却有取出指针.

    作者:沈彦;王朝阳;吴荣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改良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在治疗原发性椎管内肿瘤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改良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治疗原发性椎管内肿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21例原发性椎管内良性肿瘤患者采用改良棘突椎板回植治疗,术中保留一侧棘上棘间韧带,摘除肿瘤后将带蒂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双侧微型钛板固定.术后根据影像学检查评估椎管容积、椎板愈合情况及有无移位.结果 手术时间80~140(120±15) min,术中出血量150~500(250±35)ml.所有患者肿瘤切除完整,切口愈合良好.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患者均椎板固定牢靠,无移位,无继发椎管容积减小,回植椎板16例双侧骨愈合,5例单侧骨愈合.术后1年JOA评分由术前(12.4±2.6)分上升至(23.4±3.5)分.结论 改良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治疗原发性椎管内肿瘤对重建脊柱的解剖结构及维持术后脊柱的稳定性疗效显著.

    作者:刘国强;谢垒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体位复位联合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目的 评价体位复位联合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体位复位联合PKP治疗.手术前后分别测量椎体前缘、中线、后缘高度及Cobb角;比较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个月.术后患者VAS 评分、Cobb 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术后椎体前缘、中线、后缘高度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2个月椎体高度较术后无明显变化(P> 0.05).结论 体位复位联合PKP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疗效显著,操作简单,安全可靠.

    作者:陈江;马江川;石铸;毛剑;王刚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 探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PFNA内固定术治疗8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患者骨折均愈合良好,未出现感染、骨不连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1例术后半年发生脑梗死.末次随访按照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评价疗效:优43例,良38例,可7例,差1例,优良率91%.结论 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固定可靠,创伤较小,可早期下床活动,疗效较好.

    作者:牛强卫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锁定钢板辅助复位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

    目的 探讨锁定钢板辅助复位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0例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采用锁定钢板辅助复位固定.术后对关节面的复位情况及膝关节的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 时间12~23个月.股骨远端关节面复位优16 例、可4 例.术后12~24周复查X 线提示骨折均愈合.18例获得满意的膝关节屈伸功能,膝关节活动度为90°~ 120°,HSS 评分为80~96分;2例因惧怕疼痛不能早期配合有效锻炼, 膝关节活动度为50°~80°,HSS 评分分别为70分和75分. 结论 采用锁定钢板辅助股骨远端C型骨折复位固定效果及关节功能均满意.

    作者:陈涛;余润泽;尚希福;于水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髌上入路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

    2014年8月~2016年1月,我科使用髌上入路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16例胫骨骨折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27~57岁.骨折AO分型:41-A2型3例,42-B2型6例,42-B3型4例,42-C2型3例.闭合骨折13例,开放骨折3例(均为Gustilo分型Ⅰ型).受伤至手术时间均<2周.

    作者:曾斌;吴旭东;黄小刚;赵进征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双手先天性近指间关节融合症1例

    患者,男,38岁,因摔伤致左手中、环指疼痛2h就诊.查体:双手第3~5指近指间关节强直,主动、被动功能完全受限;左手中指肿胀、畸形,指背皮肤破裂出血;双手掌指关节、远指间关节及拇指活动均正常.

    作者:陆欢;杨小龙;王海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前方入路治疗股骨头骨折

    2009年1月~2013年5月,我科采用前方入路治疗13例股骨头骨折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21~62(30±2.5)岁.交通事故伤8例,高处坠落伤5例.左侧6例,右侧7例.9例为PipkinⅠ型,4例为Pipkin Ⅱ型.2例合并坐骨神经损伤.伤后至入院时间为1.5~25(6±4.2) h.

    作者:郭洪章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Solis椎间融合器治疗Ⅱ型或Ⅱa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

    目的 评价Solis椎间融合器治疗Ⅱ型或Ⅱa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Solis椎间融合器治疗16例Ⅱ型或Ⅱa型Hangman骨折患者.记录术前、术后各时段颈部疼痛VAS评分、枢椎移位及成角、C2~3椎间隙高度及颈椎活动度.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8~65个月.术后各时段颈部疼痛VAS评分、枢椎成角、枢椎移位、颈椎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期颈椎活动度明显改善(P<0.05).结论 应用Solis颈椎间融合器治疗Ⅱ型或Ⅱa型Hangman骨折能重建上颈椎生理解剖结构,维持颈椎稳定.

    作者:梅治;李青;张爱明;梁道臣;赵成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的药物起始率及依从性分析

    目的 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的起始率及依从性.方法 将326例行手术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根据性别分为男性组(148例)和女性组(178例).采集患者入院时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情况,并计算药物起始率;术后待患者恢复进食后给予抗骨质疏松治疗,统计患者术后1年期间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情况,分析术后0~6、7~12个月两个随访阶段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情况及药物依从性.结果 术前服药起始率:男性组钙剂为27.70%,维生素D为20.27%,双膦酸盐为6.76%;女性组钙剂为46.07%,维生素D为31.46%,双膦酸盐为15.17%;男性组3种药物服药起始率均低于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常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0~6个月,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良好的比例较高,男性组中钙剂为79.73%,维生素D为71.62%,双膦酸盐为70.27%;女性组中钙剂为85.96%,维生素D为78.65%,双膦酸盐为76.97%;男性组略低于女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12个月时两组患者3种服药依从性良好的人数比例均显著减少(P<0.05),男性组钙剂为55.40%,维生素D为48.65%,双膦酸盐为41.89%;女性组钙剂为71.91%,维生素D为60.67%,双膦酸盐为57.86%;男性组3种服药依从性良好的比例均低于女性组(P<0.05). 结论 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术前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起始率低,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更低;术后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中患者长期的药物依从性较差,男性患者差于女性患者.提示医务人员应该对患者加强抗骨质疏松的健康宣教.

    作者:魏更生;吴京亮;吴磊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解剖型跟骨钛板治疗跟骨骨折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解剖型跟骨钛板治疗新鲜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解剖型跟骨钛板治疗31例新鲜跟骨骨折患者 (38足).术后根据AOFAS踝-足评分标准和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系统评定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3足出现浅表感染,1足出现创伤性关节炎,无皮肤坏死、内固定失效发生.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26个月.术后10~19周骨折均达到临床愈合,B(o)hler角和Gissane 角、跟骨外形基本恢复正常.末次随访时,按AOFAS踝-足评分标准评定:优21足,良12足,可5足,优良率86.8%.根据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系统评定:优20足,良14足,可4足,优良率89.5%.结论 解剖型跟骨钛板治疗新鲜关节内跟骨骨折,符合生物力学固定,能够大限度恢复患足功能.手术时机恰当、术中操作仔细,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张胜国;谢旖静;邵楠;赵小魁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跗骨窦切口联合空心钉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目的 探讨跗骨窦切口联合空心钉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51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跗骨窦切口联合空心钉(A组,29例)与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B组,22例)治疗.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跟骨的高度、宽度、B(o)hler角判断骨折复位情况.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估疗效.结果 5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A组10~17(13.19±1.47)个月,B组9~18(13.45±2.80)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的跟骨高度、宽度、B(o)hler角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A组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跗骨窦切口联合空心钉治疗跟骨骨折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疗效与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相当.

    作者:李伟康;周业金;宁仁德;胡星月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前路腰骶椎重建技术治疗腰骶失稳的疗效

    目的 探讨经前路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并前路钛板内固定治疗腰骶失稳的早期疗效.方法 采用前路髓核摘除或病灶清除、椎间融合并前路重建钛板固定治疗30例原发或继发性腰骶失稳的患者.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年.随访期间除1例滑脱复位丢失外,其余椎体滑脱患者椎体复位良好、无丢失.继发性腰骶失稳患者病灶清除彻底,植骨融合愈合良好.术后功能根据Nakai评分标准评价:优18例,良8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6.7%.结论 采用前路髓核摘除或病灶清除、椎体植骨融合、腰骶椎重建可获得满意复位,腰骶融合稳定,能够恢复脊柱稳定性.

    作者:邓雪峰;宋锦旗;林利忠;李岩松;林泽金;王雪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外固定架在Pilon骨折分期治疗中的应用

    2009年3月~2015年2月,笔者对28例Pilon骨折患者在分期治疗中应用外固定架,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28例,男20例,女8例,年龄19~52岁.开放骨折3例,闭合骨折25例.骨折根据Ruedi-Allgower 分型:Ⅰ型5例,Ⅱ型17例,Ⅲ型6例.28例均分期手术.

    作者:张雷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我国川南人群胫骨干骺角与胫骨后倾角的测量及临床应用

    目的 研究我国川南人群胫骨干骺角与胫骨后倾角的相关性,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行合理的胫骨截骨提供参考.方法 ① 在106例无膝关节疼痛、畸形和膝部手术史的成人膝关节侧位X线片上,分为10~29岁组、30~49岁组、50~69岁组、70岁以上组测量胫骨干骺角及胫骨后倾角,并以此数据为依据分析两者是否存在相关性.② 对28例30~49岁年龄段的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其中16例采用髓内定位进行胫骨截骨(A组),12例采用髓外定位进行胫骨截骨(B组),记录术前、术后2周的膝关节活动度,测量术前、术后的胫骨后倾角.结果 ① 30~49岁组的胫骨干骺角与胫骨后倾角存在中度直线正相关关系.② 28例手术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A组术后胫骨后倾角和术后2周膝关节活动度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 确立我国川南人群中30~49岁组的胫骨干骺角与胫骨后倾角呈正相关关系.② 在30~49岁人群中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时采用髓内定位法行胫骨截骨,可恢复患者胫骨平台的生理后倾角度,获得满意的关节活动度.

    作者:刘世伟;王翔奕;姜萍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临床骨科杂志

临床骨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