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髌上入路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

曾斌;吴旭东;黄小刚;赵进征

关键词: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髓内, 髌上入路
摘要:2014年8月~2016年1月,我科使用髌上入路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16例胫骨骨折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27~57岁.骨折AO分型:41-A2型3例,42-B2型6例,42-B3型4例,42-C2型3例.闭合骨折13例,开放骨折3例(均为Gustilo分型Ⅰ型).受伤至手术时间均<2周.
临床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前路腰骶椎重建技术治疗腰骶失稳的疗效

    目的 探讨经前路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并前路钛板内固定治疗腰骶失稳的早期疗效.方法 采用前路髓核摘除或病灶清除、椎间融合并前路重建钛板固定治疗30例原发或继发性腰骶失稳的患者.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年.随访期间除1例滑脱复位丢失外,其余椎体滑脱患者椎体复位良好、无丢失.继发性腰骶失稳患者病灶清除彻底,植骨融合愈合良好.术后功能根据Nakai评分标准评价:优18例,良8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6.7%.结论 采用前路髓核摘除或病灶清除、椎体植骨融合、腰骶椎重建可获得满意复位,腰骶融合稳定,能够恢复脊柱稳定性.

    作者:邓雪峰;宋锦旗;林利忠;李岩松;林泽金;王雪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经椎弓根截骨术治疗胸腰段创伤性后凸畸形

    目的 评价经椎弓根截骨术治疗胸腰段创伤性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经椎弓根截骨术治疗23例胸腰段创伤性后凸畸形患者.观察手术前后VAS评分、胸腰段后凸Cobb角及JOA评分.结果 手术时间155~240(183±17) min,术中出血量1 000~3 000(1 487±430) ml.术中1例硬膜破裂,2例出现短暂不全瘫.术后无感染病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1~60个月.术后1个月及术后1年的VAS评分、Cobb角、JOA下腰痛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截骨界面均达骨性融合.末次随访X线片显示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等并发症.结论 后路经椎弓根截骨术治疗胸腰段创伤性后凸畸形矫正效果满意.

    作者:王斌;闫长明;王云清;夏东升;贾星海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锁定钢板辅助复位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

    目的 探讨锁定钢板辅助复位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0例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采用锁定钢板辅助复位固定.术后对关节面的复位情况及膝关节的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 时间12~23个月.股骨远端关节面复位优16 例、可4 例.术后12~24周复查X 线提示骨折均愈合.18例获得满意的膝关节屈伸功能,膝关节活动度为90°~ 120°,HSS 评分为80~96分;2例因惧怕疼痛不能早期配合有效锻炼, 膝关节活动度为50°~80°,HSS 评分分别为70分和75分. 结论 采用锁定钢板辅助股骨远端C型骨折复位固定效果及关节功能均满意.

    作者:陈涛;余润泽;尚希福;于水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Solis椎间融合器治疗Ⅱ型或Ⅱa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

    目的 评价Solis椎间融合器治疗Ⅱ型或Ⅱa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Solis椎间融合器治疗16例Ⅱ型或Ⅱa型Hangman骨折患者.记录术前、术后各时段颈部疼痛VAS评分、枢椎移位及成角、C2~3椎间隙高度及颈椎活动度.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8~65个月.术后各时段颈部疼痛VAS评分、枢椎成角、枢椎移位、颈椎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期颈椎活动度明显改善(P<0.05).结论 应用Solis颈椎间融合器治疗Ⅱ型或Ⅱa型Hangman骨折能重建上颈椎生理解剖结构,维持颈椎稳定.

    作者:梅治;李青;张爱明;梁道臣;赵成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MIPPO技术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远段骨折

    目的 探讨MIPPO技术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治疗股骨远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MIPPO技术LISS治疗30例股骨远段骨折患者.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21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无伤口感染、皮肤坏死、骨不连、骨折延迟愈合发生.末次随访膝关节功能按照KSS评分法评定疗效:优10例,良18例,可2例.结论 MIPPO技术LISS治疗股骨远段骨折具有创伤小、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的特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刘义军;魏爱淳;WEI Wei;魏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解剖型跟骨钛板治疗跟骨骨折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解剖型跟骨钛板治疗新鲜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解剖型跟骨钛板治疗31例新鲜跟骨骨折患者 (38足).术后根据AOFAS踝-足评分标准和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系统评定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3足出现浅表感染,1足出现创伤性关节炎,无皮肤坏死、内固定失效发生.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26个月.术后10~19周骨折均达到临床愈合,B(o)hler角和Gissane 角、跟骨外形基本恢复正常.末次随访时,按AOFAS踝-足评分标准评定:优21足,良12足,可5足,优良率86.8%.根据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系统评定:优20足,良14足,可4足,优良率89.5%.结论 解剖型跟骨钛板治疗新鲜关节内跟骨骨折,符合生物力学固定,能够大限度恢复患足功能.手术时机恰当、术中操作仔细,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张胜国;谢旖静;邵楠;赵小魁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MIS-TLIF结合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早期疗效

    目的 评估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结合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早期疗效. 方法 对32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采用MIS-TLIF结合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情况;观察手术前后影像学变化;采用疼痛VAS评分和ODI评价患者腰腿痛及功能改善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硬膜撕裂及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手术时间 70~140(97.0±11.7)min,术中出血量 60~380(140.5±40.7)ml,术后住院时间3~6(4.6±1.4)d.3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9~18个月.患者术后CT检查显示椎管均得到有效扩大.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患者腰腿痛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18例,良12例,可2例,优良率93.8%.结论 MIS-TLIF结合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早期疗效满意,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作者:孙余生;张文志;李旭;段丽群;张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两头折弯的克氏针张力带固定髌骨骨折

    2013年5月~2015年3月,我们采用两头折弯克氏针张力带治疗32例髌骨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32例,男12例,女20例,年龄17~65岁.骨折按Rockwood分型:Ⅱ型18例,Ⅲ型5例,Ⅳ型3例,Ⅴ型6例.均为闭合髌骨骨折.伤后至手术时间1~7 d.

    作者:张寅;石瑄;张厚庆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微创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

    2011年 5 月~2015年8月, 我科采用微创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21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 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21例, 男14例, 女7例,年龄26~67岁. 左侧8例, 右侧13例.均为交通事故伤. 骨折Schatzker 分型:Ⅰ型 10例,Ⅱ型5例, Ⅲ型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4 h ~8 d.

    作者:冯琼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带皮神经的前臂骨间背侧动脉远端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改良前臂骨间背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式及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前臂骨间背侧动脉中远端穿支位置及前臂背侧皮神经走行设计骨间背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16例手腕、手背及虎口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创面缺损面积:10 cm×7 cm ~ 15 cm×13 cm,切取皮瓣面积:10 cm×8 cm~16 cm×14 cm.

    作者:梁好;陈莹恩;陈书奎;王起印;郭广惠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两种方法治疗伴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两种方法治疗伴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临床疗效.方法 对48例伴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患者分别采用抗滑钢板固定后踝骨折块(A组)和空心钉固定后踝骨折块(B组)治疗.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采用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术后疗效,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踝关节负重状态下的VA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48例患者骨折端均解剖复位.术后2周及术后6个月的AOFAS评分:A组分别为(63.4±2.8)分、(84.5±4.3)分,B组分别为(62.9±3.1)分、(79.7±3.8)分;术后2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A组为(12.6±3.2)周,B组为(12.8±3.3)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踝关节负重状态下的VAS评分:A组为(1.6±0.4)分,B组为(3.2±0.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9.0%(4/21),其中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为9.5%(2/21);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8.1%(13/27),其中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为37.0%(10/27);并发症发生率和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抗滑钢板固定后踝骨折块治疗伴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更符合生物力学特性.

    作者:谢建新;余建;邵强;张晓辉;王权;黄轶峰;路磊;潘科良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缝合锚钉治疗儿童Neer Ⅱ型锁骨远端骨折

    2013年5月~2015年5月,我科采用缝合锚钉治疗13例Neer Ⅱ型锁骨远端骨折患儿,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13例,男11例,女2例,年龄5~13岁.均为单侧闭合骨折.伤后2~3 d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

    作者:程彬;史柏娜;赵敏;周江军;肖春林;付美清;杨俊;余专一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跗骨窦切口联合空心钉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目的 探讨跗骨窦切口联合空心钉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51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跗骨窦切口联合空心钉(A组,29例)与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B组,22例)治疗.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跟骨的高度、宽度、B(o)hler角判断骨折复位情况.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估疗效.结果 5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A组10~17(13.19±1.47)个月,B组9~18(13.45±2.80)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的跟骨高度、宽度、B(o)hler角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A组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跗骨窦切口联合空心钉治疗跟骨骨折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疗效与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相当.

    作者:李伟康;周业金;宁仁德;胡星月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下胫腓螺钉固定患者的功能及影像学结果

    目的 探讨下胫腓螺钉固定是否影响患者的功能及影像学结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78例行下胫腓螺钉固定的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下胫腓螺钉完整(完整组)、断裂或松动(断裂松动组)、取出(取出组)3组的功能及影像学结果.功能评价使用Lower Extremity Measure (LEM)下肢测量评分和Olerud Molander(OM)踝部功能评分;影像学评价包括下胫腓间隙、下胫腓重叠和内侧间隙.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2个月.完整组、断裂松动组、取出组的LEM评分和OM评分分别为(70.3±6.3)分和(46.5±7.9)分、(83.3±3.0)分和(62.2±4.9)分、(88.1±4.8)分和(66.8±6.7)分,断裂松动组和取出组的两项评分均优于完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断裂松动组与取出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胫腓间隙完整组为(3.2±0.2)mm,断裂松动组、取出组分别为(4.1±0.2 )mm、(4.1±0.3)mm ,断裂松动组和取出组均宽于完整组(P<0.05),断裂松动组与取出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胫腓重叠和内测间隙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直径对患者功能没有影响.结论 与松动断裂组、取出组相比,完整组下胫腓螺钉功能评分更差.螺钉松动或断裂不会影响功能,但在螺钉完整情况下却有取出指针.

    作者:沈彦;王朝阳;吴荣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一期颈椎改良后路联合前路减压治疗不稳定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目的 探讨一期颈椎改良后路联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方法 对28例不稳定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一期颈椎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单开门减压联合前路椎间盘髓核摘除cage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手术前后测量椎管矢状径、颈椎曲度,进行JOA评分和疼痛VA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疼痛改善情况等.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16.24±3.52)个月.颈椎曲度:术前 2.1°~9.0°(5.41°±3.81°),末次随访6.2°~11.2°(8.40°±2.41°);椎管矢状径:术前 5.2~11.8(8.82±3.13)mm,末次随访11.4~16.8(13.81±2.32)mm;JOA评分:术前 8.4~11.3(9.45±0.96)分,末次随访13~16(15.56±0.64)分;颈部VAS评分:术前 3.6~6.6(4.96±1.50)分,末次随访1.0~2.6(1.77±0.80)分;上肢VAS评分:术前 5.2~7.6(6.66±0.80)分,末次随访1.3~2.8(1.86±0.83)分;以上各项指标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未出现声音嘶哑、切口感染、切口下血肿、C5神经根麻痹、内固定塌陷、松动等并发症;2 例术后出现轴性疼痛,予对症处理后 2 个月明显缓解;1 例出现吞咽困难,予对症处理 1 周后好转.结论 一期颈椎改良后路联合前路减压治疗不稳定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唐少龙;黄庆华;蒋会平;吴罗根;周文华;曹华敏;陈大勇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 探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PFNA内固定术治疗8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患者骨折均愈合良好,未出现感染、骨不连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1例术后半年发生脑梗死.末次随访按照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评价疗效:优43例,良38例,可7例,差1例,优良率91%.结论 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固定可靠,创伤较小,可早期下床活动,疗效较好.

    作者:牛强卫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双手先天性近指间关节融合症1例

    患者,男,38岁,因摔伤致左手中、环指疼痛2h就诊.查体:双手第3~5指近指间关节强直,主动、被动功能完全受限;左手中指肿胀、畸形,指背皮肤破裂出血;双手掌指关节、远指间关节及拇指活动均正常.

    作者:陆欢;杨小龙;王海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两种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两种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 将60例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均在超声引导下行神经阻滞麻醉,A组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组行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生命体征、VAS评分、麻醉阻滞范围、麻醉优良率、辅助麻醉用药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生命体征:切皮时A组血压比术前升高(P<0.05),且高于B组(P<0.05).剥离骨膜时VAS评分:A组为(2.2±0.5)分,B组为(1.3±0.5)分,B组明显低于A组(P<0.05).复位内固定时VAS评分:A组为(2.4±0.6)分,B组为(1.4±0.3)分,B组明显低于A组(P<0.05).麻醉阻滞范围:A组为76.7%,B组为96.7%, B组优于A组(P<0.05).麻醉优良率:A组为83.3%,B组为96.7%,B组优于A组(P<0.05).辅助麻醉用药:B组剂量显著低于A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更适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

    作者:于国军;陆化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Masquelet技术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

    目的 探讨Masquelet技术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的效果.方法 采用Masquelet技术治疗15例胫骨慢性骨髓炎患者,手术分两期进行,一期彻底清创,植入抗生素骨水泥,9例皮肤缺损患者选择合适皮瓣覆盖创面;二期感染控制后取自体骨或者自体骨混合异体骨植骨.结果 1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骨髓炎均得到控制,骨折均愈合,无复发.末次随访根据Paley标准评定骨缺损愈合分级:优12例,良3例.邻近关节功能恢复:优7例,良6例,可2例.结论 Masquelet技术具有疗效可靠、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对受区要求低、易推广等优势,是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董晖;许建民;马磊;肖辉;高源泽;刘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髌上入路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

    2014年8月~2016年1月,我科使用髌上入路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16例胫骨骨折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27~57岁.骨折AO分型:41-A2型3例,42-B2型6例,42-B3型4例,42-C2型3例.闭合骨折13例,开放骨折3例(均为Gustilo分型Ⅰ型).受伤至手术时间均<2周.

    作者:曾斌;吴旭东;黄小刚;赵进征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临床骨科杂志

临床骨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