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彬;史柏娜;赵敏;周江军;肖春林;付美清;杨俊;余专一
2009年1月~2013年5月,我科采用前方入路治疗13例股骨头骨折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21~62(30±2.5)岁.交通事故伤8例,高处坠落伤5例.左侧6例,右侧7例.9例为PipkinⅠ型,4例为Pipkin Ⅱ型.2例合并坐骨神经损伤.伤后至入院时间为1.5~25(6±4.2) h.
作者:郭洪章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在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静脉与局部应用氨甲环酸(TXA)的止血效果.方法 将380例初次行单侧TKA患者按照应用TXA方式及不应用TXA分成3组:① 静脉滴注组:术中静脉滴注TXA 30 mg/kg,120例;② 局部注射组:将1.5 g TXA溶入50 ml生理盐水中,术中关节腔内多点注射,136例;③ 不应用组:术中不应用TXA,124例.术前及术后第1、2、3天连续测量术侧肢体周径,对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情况、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等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3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异体血输注量、DVT及术侧肢体周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率、术后隐性失血量、失血总量:静脉滴注组、局部注射组均明显低于不应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滴注组与局部注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初次行单侧TKA中,静脉及局部应用TXA均有良好的止血效果,能明显减少患者的出血量,且不增加DVT的风险.两种用法之间无明显差异.
作者:田野;吴兴凯;董立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NONFH)患者髋关节积液与坏死分期、关节功能之间的相关性,了解股骨头坏死对关节积液的影响.方法 对46例NONFH患者74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MRI影像将关节积液分为0~Ⅲ级;依据ARCO分期将NONFH分为Ⅰ~Ⅳ期;髋关节功能按照Harris评分标准评分并分为4个等级.分析关节积液与坏死分期、Harri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74髋中65髋发生关节积液.ARCO分期与关节积液分级相关(r=0.50,P<0.001),不同ARCO分期的关节积液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81,P<0.001),关节积液分级随着坏死分期(Ⅰ~Ⅲ期)增加而增加,以Ⅲ期患者的关节积液常见.Harris评分等级与关节积液分级有相关性(r=0.52,P<0.001),不同功能评分等级的关节积液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97,P<0.001),关节积液分级随Harris评分等级降低而增加.结论 NONFH关节积液的发生情况与坏死分期及关节功能评分明显相关,关节积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预测疾病发生和进展的辅助指标.
作者:唐昊;常俊;陆鸣;高维陆;詹维强;尹宗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2013年5月~2015年3月,我们采用两头折弯克氏针张力带治疗32例髌骨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32例,男12例,女20例,年龄17~65岁.骨折按Rockwood分型:Ⅱ型18例,Ⅲ型5例,Ⅳ型3例,Ⅴ型6例.均为闭合髌骨骨折.伤后至手术时间1~7 d.
作者:张寅;石瑄;张厚庆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恶性肿瘤假体置换对患者外观形态及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4例行定制肿瘤假体置换手术的肱骨近端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12个月问卷调查患者对患肢外观形态的满意度并评价上肢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14例患者中外观形态较满意7例,一般4例,不满意3例,满意度为11/14.14例患者术后12个月手部活动度、操作活动度、提物能力和上肢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结论 肱骨近端肿瘤假体置换术有较好的骨性解剖结构适配性,能保持患者外观形态的完整性,改善肢体功能.
作者:李菊明;马益民;韦永中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自行设计的髋臼安装调节装置在全髋关节置换(THA)术中对髋臼位置安放不良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43例行THA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0例)和对照组(23例).实验组在THA术中使用髋臼安装调节装置,对照组在THA术中不使用髋臼安装调节装置.记录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术后摄标准位骨盆前后位X线片及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测量髋臼假体的侧倾角和前倾角.术后6个月对患髋进行Harris髋关节评分并调查患者对手术满意度. 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手术时间:实验组为(85.00±13.86)min,对照组为(75.00±12.8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实验组为(238.5±101.17)ml,对照组为(235.65±98.85)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髋臼假体侧倾角和前倾角,实验组分别为43.97°±2.12°和16.37°±2.08°,对照组分别为45.19°±4.46°和15.58°±4.43°;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实验组为88.95分±6.86分,对照组为88.17分±6.13分;患者满意度:实验组与对照组均为100%;以上3项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侧倾角值和前倾角值波动较小,可重复性好,对照组侧倾角值和前倾角值波动较为明显.结论 在THA术中应用髋臼安装调节装置可将髋臼假体的侧倾角和前倾角有效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
作者:李宏斌;骆剑敏;骆宏伟;曾青东;陈雪荣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传统双排技术与缝线桥技术对全层中撕裂肩袖损伤的修复效果.方法 将44例全层中撕裂肩袖损伤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传统双排技术(DR组,22例)、缝线桥技术(SB组,22例)修复.对两组术中锚钉使用量、手术时间、肩关节功能各项评分、患肩活动范围、再撕裂率进行分析.结果 SB组手术时间短于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14个月.两组患者末次随访VAS、ASES、Constant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B组术中使用内排锚钉(1.4±0.2)枚、外排锚钉(2.3±0.3)枚,再撕裂率为9.1%;DR组术中使用内排锚钉(1.5±0.3)枚、外排锚钉(1.5±0.5)枚,再撕裂率为31.8%;两组内排锚钉使用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排锚钉使用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再撕裂率SB组少于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技术修复全层中撕裂肩袖损伤均可达到明显的治疗效果,但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在术后再撕裂率及手术时间上较传统双排技术具有一定的优势.
作者:费文勇;袁即山;真启云;谢军;丁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切取中厚皮片移植后供皮区的创面使用海藻酸盐敷料或胶粘敷料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6例中厚皮片移植的患者按使用敷料的不同分为试验组(采用胶粘敷料,13例)和对照组(采用海藻酸盐敷料,13例).于术后24 h、72 h采用VAS评分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同时对两组2~3周的创面愈合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术后24 h两组各项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试验组各项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护理工作量低于对照组(P<0.05),肢体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试验组的创面舒适度更优.试验组的创面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供皮区创面应用胶粘敷料疗效好,更舒适,且术后护理更简便.
作者:王丽;丁晓红;于水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两种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 将60例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均在超声引导下行神经阻滞麻醉,A组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组行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生命体征、VAS评分、麻醉阻滞范围、麻醉优良率、辅助麻醉用药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生命体征:切皮时A组血压比术前升高(P<0.05),且高于B组(P<0.05).剥离骨膜时VAS评分:A组为(2.2±0.5)分,B组为(1.3±0.5)分,B组明显低于A组(P<0.05).复位内固定时VAS评分:A组为(2.4±0.6)分,B组为(1.4±0.3)分,B组明显低于A组(P<0.05).麻醉阻滞范围:A组为76.7%,B组为96.7%, B组优于A组(P<0.05).麻醉优良率:A组为83.3%,B组为96.7%,B组优于A组(P<0.05).辅助麻醉用药:B组剂量显著低于A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更适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
作者:于国军;陆化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改良前臂骨间背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式及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前臂骨间背侧动脉中远端穿支位置及前臂背侧皮神经走行设计骨间背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16例手腕、手背及虎口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创面缺损面积:10 cm×7 cm ~ 15 cm×13 cm,切取皮瓣面积:10 cm×8 cm~16 cm×14 cm.
作者:梁好;陈莹恩;陈书奎;王起印;郭广惠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逆行修复老年腓骨长短肌腱外露及皮肤软组织缺损临床效果. 方法 对12例老年腓骨长短肌腱外露及皮肤软组织缺损者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逆行修复,术前采用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检查胫前后动脉是否通畅,选择合适的胫后动脉穿支血管,设计并切取以该单一穿支为蒂的皮瓣,切取的皮瓣面积为12.0 cm×2.5 cm~15.0 cm×15.0 cm.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穿支皮瓣全部成活,外形、色泽、质地、弹性良好;其中10例皮瓣与周围组织基本相平;2例皮瓣不同程度臃肿,经二期去脂整形后与周围组织相平.供区愈合良好.12例患者术后均可负重行走且无疼痛,皮瓣感觉功能为S3级及以上.结论 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老年腓骨长短肌腱外露及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成活率高,供区影响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尤庆国;刘伟;梁晓宗;汪翔;王昌义;温贤金;彭肃豹;余斌 刊期: 2017年第02期
2013年5月~2015年5月,我科采用缝合锚钉治疗13例Neer Ⅱ型锁骨远端骨折患儿,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13例,男11例,女2例,年龄5~13岁.均为单侧闭合骨折.伤后2~3 d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
作者:程彬;史柏娜;赵敏;周江军;肖春林;付美清;杨俊;余专一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评估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结合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早期疗效. 方法 对32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采用MIS-TLIF结合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情况;观察手术前后影像学变化;采用疼痛VAS评分和ODI评价患者腰腿痛及功能改善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硬膜撕裂及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手术时间 70~140(97.0±11.7)min,术中出血量 60~380(140.5±40.7)ml,术后住院时间3~6(4.6±1.4)d.3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9~18个月.患者术后CT检查显示椎管均得到有效扩大.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患者腰腿痛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18例,良12例,可2例,优良率93.8%.结论 MIS-TLIF结合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早期疗效满意,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作者:孙余生;张文志;李旭;段丽群;张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经前路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并前路钛板内固定治疗腰骶失稳的早期疗效.方法 采用前路髓核摘除或病灶清除、椎间融合并前路重建钛板固定治疗30例原发或继发性腰骶失稳的患者.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年.随访期间除1例滑脱复位丢失外,其余椎体滑脱患者椎体复位良好、无丢失.继发性腰骶失稳患者病灶清除彻底,植骨融合愈合良好.术后功能根据Nakai评分标准评价:优18例,良8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6.7%.结论 采用前路髓核摘除或病灶清除、椎体植骨融合、腰骶椎重建可获得满意复位,腰骶融合稳定,能够恢复脊柱稳定性.
作者:邓雪峰;宋锦旗;林利忠;李岩松;林泽金;王雪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体位复位联合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体位复位联合PKP治疗.手术前后分别测量椎体前缘、中线、后缘高度及Cobb角;比较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个月.术后患者VAS 评分、Cobb 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术后椎体前缘、中线、后缘高度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2个月椎体高度较术后无明显变化(P> 0.05).结论 体位复位联合PKP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疗效显著,操作简单,安全可靠.
作者:陈江;马江川;石铸;毛剑;王刚 刊期: 2017年第02期
2010年7月~2012年11月,我科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38例四肢粉碎性骨折患者,效果良好,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38例,男30例,女8例,年龄22~78岁.骨折部位:胫腓骨14例,股骨10例,肱骨7例,尺桡骨7例.闭合骨折32例,开放骨折6例.开放骨折于清创后择期手术.3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10 d.
作者:张禹;李智勇;吴家富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3种常见方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186例Gartland Ⅱ、 Ⅲ型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儿童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闭合复位石膏固定组(n=44)、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组(n=74)和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组(n=68).记录3组患者骨折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Flynn标准评价3种方法治疗后患肢的功能,比较3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1年随访.并发症发生率: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组和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组显著低于闭合复位石膏固定组(P<0.001).临床治疗优良率: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94.6%)和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组(95.6%)明显高于闭合复位石膏固定组(65.9%)(P<0.001),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组与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较好的方法.
作者:熊福军;贺西京;冯宏伟;杨宏涛;周百刚;张建洛;吕向阳;王磊鑫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MIPPO)治疗Schatzker Ⅱ~Ⅴ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方法 将33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 Schatzker 分型在关节镜下结合MIPPO技术对累及关节面骨块进行复位和钢板螺钉内固定.对半月板损伤予以成形或修补处理,对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行一期修复,前后交叉韧带断裂待骨愈合后二期行韧带重建.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8~32个月.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时间3~5个月.末次随访膝关节主动活动度为伸膝0°,屈膝100°~130°.末次随访Rasmussen评分为23~28(25.7±1.5)分,其中优25例,良8例,无可、差病例.结论 关节镜下MIPPO技术治疗Schatzker Ⅱ~Ⅴ型胫骨平台骨折具有诊断明确、关节面复位好、创伤小、术后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谢水安;庄泽;徐如彬;孙世伟;杨隆;王健 刊期: 2017年第02期
2006年12月~2014年12月,我科收治68例带内植物的Ⅰ类切口感染患者,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笔者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68例带内植物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均按照2001年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诊断.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① A组:34例,男21例,女13例,年龄24~84(45.7±10.2)岁.
作者:徐生根;郭亮;刘玉武;夏欣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双钢板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40例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根据术前X线及三维CT检查对骨折进行分型.均采用肘后纵向S形切口,24例C2型中采用肱三头肌纵向劈开入路15例、肱三头肌两侧入路9例;16例C3型中采用肱三头肌纵向劈开入路10例、尺骨鹰嘴截骨入路6例.均使用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结果 40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0~48(12±5.1)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5(3.5±0.5)个月,按Cassbaum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与患者的主观症状相结合作为终功能评分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优18例,良16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85.0%. 结论 双钢板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术前根据X线和CT检查充分了解骨折分型和粉碎程度,根据分型和影像学改变确定手术方案和正确选择手术入路及双钢板,合理指导功能锻炼,可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施保华;沈决心;陈晓东 刊期: 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