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庆国;刘伟;梁晓宗;汪翔;王昌义;温贤金;彭肃豹;余斌
目的 探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PFNA内固定术治疗8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患者骨折均愈合良好,未出现感染、骨不连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1例术后半年发生脑梗死.末次随访按照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评价疗效:优43例,良38例,可7例,差1例,优良率91%.结论 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固定可靠,创伤较小,可早期下床活动,疗效较好.
作者:牛强卫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MIPPO)治疗Schatzker Ⅱ~Ⅴ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方法 将33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 Schatzker 分型在关节镜下结合MIPPO技术对累及关节面骨块进行复位和钢板螺钉内固定.对半月板损伤予以成形或修补处理,对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行一期修复,前后交叉韧带断裂待骨愈合后二期行韧带重建.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8~32个月.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时间3~5个月.末次随访膝关节主动活动度为伸膝0°,屈膝100°~130°.末次随访Rasmussen评分为23~28(25.7±1.5)分,其中优25例,良8例,无可、差病例.结论 关节镜下MIPPO技术治疗Schatzker Ⅱ~Ⅴ型胫骨平台骨折具有诊断明确、关节面复位好、创伤小、术后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谢水安;庄泽;徐如彬;孙世伟;杨隆;王健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自行设计的髋臼安装调节装置在全髋关节置换(THA)术中对髋臼位置安放不良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43例行THA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0例)和对照组(23例).实验组在THA术中使用髋臼安装调节装置,对照组在THA术中不使用髋臼安装调节装置.记录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术后摄标准位骨盆前后位X线片及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测量髋臼假体的侧倾角和前倾角.术后6个月对患髋进行Harris髋关节评分并调查患者对手术满意度. 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手术时间:实验组为(85.00±13.86)min,对照组为(75.00±12.8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实验组为(238.5±101.17)ml,对照组为(235.65±98.85)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髋臼假体侧倾角和前倾角,实验组分别为43.97°±2.12°和16.37°±2.08°,对照组分别为45.19°±4.46°和15.58°±4.43°;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实验组为88.95分±6.86分,对照组为88.17分±6.13分;患者满意度:实验组与对照组均为100%;以上3项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侧倾角值和前倾角值波动较小,可重复性好,对照组侧倾角值和前倾角值波动较为明显.结论 在THA术中应用髋臼安装调节装置可将髋臼假体的侧倾角和前倾角有效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
作者:李宏斌;骆剑敏;骆宏伟;曾青东;陈雪荣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的起始率及依从性.方法 将326例行手术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根据性别分为男性组(148例)和女性组(178例).采集患者入院时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情况,并计算药物起始率;术后待患者恢复进食后给予抗骨质疏松治疗,统计患者术后1年期间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情况,分析术后0~6、7~12个月两个随访阶段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情况及药物依从性.结果 术前服药起始率:男性组钙剂为27.70%,维生素D为20.27%,双膦酸盐为6.76%;女性组钙剂为46.07%,维生素D为31.46%,双膦酸盐为15.17%;男性组3种药物服药起始率均低于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常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0~6个月,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良好的比例较高,男性组中钙剂为79.73%,维生素D为71.62%,双膦酸盐为70.27%;女性组中钙剂为85.96%,维生素D为78.65%,双膦酸盐为76.97%;男性组略低于女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12个月时两组患者3种服药依从性良好的人数比例均显著减少(P<0.05),男性组钙剂为55.40%,维生素D为48.65%,双膦酸盐为41.89%;女性组钙剂为71.91%,维生素D为60.67%,双膦酸盐为57.86%;男性组3种服药依从性良好的比例均低于女性组(P<0.05). 结论 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术前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起始率低,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更低;术后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中患者长期的药物依从性较差,男性患者差于女性患者.提示医务人员应该对患者加强抗骨质疏松的健康宣教.
作者:魏更生;吴京亮;吴磊 刊期: 2017年第02期
2011年 5 月~2015年8月, 我科采用微创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21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 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21例, 男14例, 女7例,年龄26~67岁. 左侧8例, 右侧13例.均为交通事故伤. 骨折Schatzker 分型:Ⅰ型 10例,Ⅱ型5例, Ⅲ型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4 h ~8 d.
作者:冯琼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传统双排技术与缝线桥技术对全层中撕裂肩袖损伤的修复效果.方法 将44例全层中撕裂肩袖损伤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传统双排技术(DR组,22例)、缝线桥技术(SB组,22例)修复.对两组术中锚钉使用量、手术时间、肩关节功能各项评分、患肩活动范围、再撕裂率进行分析.结果 SB组手术时间短于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14个月.两组患者末次随访VAS、ASES、Constant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B组术中使用内排锚钉(1.4±0.2)枚、外排锚钉(2.3±0.3)枚,再撕裂率为9.1%;DR组术中使用内排锚钉(1.5±0.3)枚、外排锚钉(1.5±0.5)枚,再撕裂率为31.8%;两组内排锚钉使用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排锚钉使用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再撕裂率SB组少于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技术修复全层中撕裂肩袖损伤均可达到明显的治疗效果,但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在术后再撕裂率及手术时间上较传统双排技术具有一定的优势.
作者:费文勇;袁即山;真启云;谢军;丁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3种常见方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186例Gartland Ⅱ、 Ⅲ型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儿童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闭合复位石膏固定组(n=44)、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组(n=74)和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组(n=68).记录3组患者骨折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Flynn标准评价3种方法治疗后患肢的功能,比较3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1年随访.并发症发生率: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组和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组显著低于闭合复位石膏固定组(P<0.001).临床治疗优良率: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94.6%)和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组(95.6%)明显高于闭合复位石膏固定组(65.9%)(P<0.001),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组与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较好的方法.
作者:熊福军;贺西京;冯宏伟;杨宏涛;周百刚;张建洛;吕向阳;王磊鑫 刊期: 2017年第02期
2012年5月~2015年7月,我们对30例腱性锤状指患者采用切开直视下S形克氏针固定治疗,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16~65岁.指别:示指3例,中指8例,环指10例,小指9例.均为闭合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1~4周.
作者:虞泽珑;王运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双钢板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40例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根据术前X线及三维CT检查对骨折进行分型.均采用肘后纵向S形切口,24例C2型中采用肱三头肌纵向劈开入路15例、肱三头肌两侧入路9例;16例C3型中采用肱三头肌纵向劈开入路10例、尺骨鹰嘴截骨入路6例.均使用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结果 40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0~48(12±5.1)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5(3.5±0.5)个月,按Cassbaum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与患者的主观症状相结合作为终功能评分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优18例,良16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85.0%. 结论 双钢板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术前根据X线和CT检查充分了解骨折分型和粉碎程度,根据分型和影像学改变确定手术方案和正确选择手术入路及双钢板,合理指导功能锻炼,可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施保华;沈决心;陈晓东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切取中厚皮片移植后供皮区的创面使用海藻酸盐敷料或胶粘敷料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6例中厚皮片移植的患者按使用敷料的不同分为试验组(采用胶粘敷料,13例)和对照组(采用海藻酸盐敷料,13例).于术后24 h、72 h采用VAS评分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同时对两组2~3周的创面愈合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术后24 h两组各项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试验组各项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护理工作量低于对照组(P<0.05),肢体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试验组的创面舒适度更优.试验组的创面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供皮区创面应用胶粘敷料疗效好,更舒适,且术后护理更简便.
作者:王丽;丁晓红;于水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解剖型跟骨钛板治疗新鲜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解剖型跟骨钛板治疗31例新鲜跟骨骨折患者 (38足).术后根据AOFAS踝-足评分标准和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系统评定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3足出现浅表感染,1足出现创伤性关节炎,无皮肤坏死、内固定失效发生.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26个月.术后10~19周骨折均达到临床愈合,B(o)hler角和Gissane 角、跟骨外形基本恢复正常.末次随访时,按AOFAS踝-足评分标准评定:优21足,良12足,可5足,优良率86.8%.根据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系统评定:优20足,良14足,可4足,优良率89.5%.结论 解剖型跟骨钛板治疗新鲜关节内跟骨骨折,符合生物力学固定,能够大限度恢复患足功能.手术时机恰当、术中操作仔细,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张胜国;谢旖静;邵楠;赵小魁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中应用高屈曲旋转平台(RPF)假体与高性能固定平台(HFB)假体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3例行TKA的患者(86膝)分为RPF组(46例,47膝)和HFB组(37例,39膝),分别应用RPF假体和HFB假体.比较两组患者术后H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RPF组随访时间为19~30(24.1±3.1)个月,HFB组随访时间为18~30(25.2±3.4)个月.HSS评分:术前RPF组为33.8分±4.1分、HFB组为34.2分±3.7分,末次随访RPF组为90.3分±3.5分、HFB组为89.4分±4.4分;末次随访两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活动度:术前RPF组为86.0°±9.4°、HFB组为84.4°±9.3°,末次随访RPF组为123.8°±18.4°、HFB组为110.8°±9.6°;末次随访两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RPF假体和HFB假体均能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和临床疗效,但RPF假体的屈曲度高于HFB假体.
作者:常乾坤;徐丛;吕永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评估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结合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早期疗效. 方法 对32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采用MIS-TLIF结合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情况;观察手术前后影像学变化;采用疼痛VAS评分和ODI评价患者腰腿痛及功能改善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硬膜撕裂及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手术时间 70~140(97.0±11.7)min,术中出血量 60~380(140.5±40.7)ml,术后住院时间3~6(4.6±1.4)d.3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9~18个月.患者术后CT检查显示椎管均得到有效扩大.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患者腰腿痛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18例,良12例,可2例,优良率93.8%.结论 MIS-TLIF结合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早期疗效满意,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作者:孙余生;张文志;李旭;段丽群;张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患者,男,59岁,2年前摔倒致左髌骨骨折,在我院行左髌骨骨折切开复位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术后恢复良好,膝关节功能康复正常,决定不取出内固定物,出院后未按医嘱定期复查.3个月前自觉膝关节活动不适,再次就诊于我院.
作者:张秀彪;吴丹凯;张子言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经椎弓根截骨术治疗胸腰段创伤性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经椎弓根截骨术治疗23例胸腰段创伤性后凸畸形患者.观察手术前后VAS评分、胸腰段后凸Cobb角及JOA评分.结果 手术时间155~240(183±17) min,术中出血量1 000~3 000(1 487±430) ml.术中1例硬膜破裂,2例出现短暂不全瘫.术后无感染病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1~60个月.术后1个月及术后1年的VAS评分、Cobb角、JOA下腰痛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截骨界面均达骨性融合.末次随访X线片显示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等并发症.结论 后路经椎弓根截骨术治疗胸腰段创伤性后凸畸形矫正效果满意.
作者:王斌;闫长明;王云清;夏东升;贾星海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跗骨窦切口联合空心钉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51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跗骨窦切口联合空心钉(A组,29例)与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B组,22例)治疗.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跟骨的高度、宽度、B(o)hler角判断骨折复位情况.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估疗效.结果 5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A组10~17(13.19±1.47)个月,B组9~18(13.45±2.80)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的跟骨高度、宽度、B(o)hler角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A组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跗骨窦切口联合空心钉治疗跟骨骨折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疗效与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相当.
作者:李伟康;周业金;宁仁德;胡星月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对比前外侧入路L型锁定钢板与内侧入路普通钢板治疗粉碎性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手术治疗45例胫骨远端粉碎性Pilon骨折患者,26例行前外侧入路L型锁定钢板固定(锁定钢板组),19例行内侧入路普通钢板固定(普通钢板组).比较两组术后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锁定钢板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低于普通钢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40个月.锁定钢板组皮缘坏死1例,骨折延迟愈合1例;Mazur评分:优10例,良15例,差1例;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80~96(90±6)分;踝关节活动度:跖屈30°~44°(37°±4°),背伸15°~24°(19°±3°).普通钢板组骨不连1例,伤口感染1例,关节面塌陷2例;Mazur评分:优7例,良10例,可1例,差1例;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为76~93(89±7)分;踝关节活动度:跖屈24°~44°(36°±5°),背伸13°~20°(17°±2°).锁定钢板组Mazur功能评分、AOFAS踝-后足评分均优于普通钢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钢板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优于普通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踝关节活动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内侧入路普通钢板比较,前外侧入路L型锁定钢板治疗粉碎性Pilon骨折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和术后骨折愈合时间短,术后稳定性强,并发症少.
作者:王海波;商杰;王业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2013年5月~2015年3月,我们采用两头折弯克氏针张力带治疗32例髌骨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32例,男12例,女20例,年龄17~65岁.骨折按Rockwood分型:Ⅱ型18例,Ⅲ型5例,Ⅳ型3例,Ⅴ型6例.均为闭合髌骨骨折.伤后至手术时间1~7 d.
作者:张寅;石瑄;张厚庆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引流管夹闭及夹闭时间对术后隐性失血量的影响.方法 将105例行THA患者按是否夹闭引流管及夹闭时间不同分为3组:不夹闭引流管组(A组)、夹闭引流管2 h组(B组)和夹闭引流管4 h组(C组).每组各35例.记录3组围手术期失血总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占失血总量比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围手术期失血总量、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占失血总量比例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血总量、显性失血量B、C组均少于A组,C组少于B组;隐性失血量占失血总量比例B、C组均高于A组,C组高于B组;隐性失血量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髋部皮下瘀斑与关节肿胀发生率高于A、B组(P<0.05).结论 THA后引流管夹闭及时间对隐性失血量无明显影响,夹闭引流管2 h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作者:宋子卫;林舟丹;何少康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改良前臂骨间背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式及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前臂骨间背侧动脉中远端穿支位置及前臂背侧皮神经走行设计骨间背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16例手腕、手背及虎口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创面缺损面积:10 cm×7 cm ~ 15 cm×13 cm,切取皮瓣面积:10 cm×8 cm~16 cm×14 cm.
作者:梁好;陈莹恩;陈书奎;王起印;郭广惠 刊期: 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