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保华;沈决心;陈晓东
2009年1月~2013年5月,我科采用前方入路治疗13例股骨头骨折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21~62(30±2.5)岁.交通事故伤8例,高处坠落伤5例.左侧6例,右侧7例.9例为PipkinⅠ型,4例为Pipkin Ⅱ型.2例合并坐骨神经损伤.伤后至入院时间为1.5~25(6±4.2) h.
作者:郭洪章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经前路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并前路钛板内固定治疗腰骶失稳的早期疗效.方法 采用前路髓核摘除或病灶清除、椎间融合并前路重建钛板固定治疗30例原发或继发性腰骶失稳的患者.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年.随访期间除1例滑脱复位丢失外,其余椎体滑脱患者椎体复位良好、无丢失.继发性腰骶失稳患者病灶清除彻底,植骨融合愈合良好.术后功能根据Nakai评分标准评价:优18例,良8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6.7%.结论 采用前路髓核摘除或病灶清除、椎体植骨融合、腰骶椎重建可获得满意复位,腰骶融合稳定,能够恢复脊柱稳定性.
作者:邓雪峰;宋锦旗;林利忠;李岩松;林泽金;王雪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2010年1月~2015年10月,我们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经皮微创内固定治疗32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32例,男23例,女9例,年龄21~64岁.闭合骨折29例,开放骨折3例.骨折按AO分型:A型22例,B型7例,C型3例.
作者:姚昱;章筛林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双钢板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40例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根据术前X线及三维CT检查对骨折进行分型.均采用肘后纵向S形切口,24例C2型中采用肱三头肌纵向劈开入路15例、肱三头肌两侧入路9例;16例C3型中采用肱三头肌纵向劈开入路10例、尺骨鹰嘴截骨入路6例.均使用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结果 40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0~48(12±5.1)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5(3.5±0.5)个月,按Cassbaum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与患者的主观症状相结合作为终功能评分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优18例,良16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85.0%. 结论 双钢板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术前根据X线和CT检查充分了解骨折分型和粉碎程度,根据分型和影像学改变确定手术方案和正确选择手术入路及双钢板,合理指导功能锻炼,可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施保华;沈决心;陈晓东 刊期: 2017年第02期
2011年 5 月~2015年8月, 我科采用微创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21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 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21例, 男14例, 女7例,年龄26~67岁. 左侧8例, 右侧13例.均为交通事故伤. 骨折Schatzker 分型:Ⅰ型 10例,Ⅱ型5例, Ⅲ型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4 h ~8 d.
作者:冯琼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逆行修复老年腓骨长短肌腱外露及皮肤软组织缺损临床效果. 方法 对12例老年腓骨长短肌腱外露及皮肤软组织缺损者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逆行修复,术前采用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检查胫前后动脉是否通畅,选择合适的胫后动脉穿支血管,设计并切取以该单一穿支为蒂的皮瓣,切取的皮瓣面积为12.0 cm×2.5 cm~15.0 cm×15.0 cm.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穿支皮瓣全部成活,外形、色泽、质地、弹性良好;其中10例皮瓣与周围组织基本相平;2例皮瓣不同程度臃肿,经二期去脂整形后与周围组织相平.供区愈合良好.12例患者术后均可负重行走且无疼痛,皮瓣感觉功能为S3级及以上.结论 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老年腓骨长短肌腱外露及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成活率高,供区影响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尤庆国;刘伟;梁晓宗;汪翔;王昌义;温贤金;彭肃豹;余斌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发育性髋脱位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的疗效及股骨头坏死发生率.方法 分析346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449髋的资料,依据治疗方式分为闭合复位组(闭合组,209例,293髋)和切开复位组(切开组,137例,156髋).比较两组患儿手术后6、12个月后的髋臼指数(AI)、髋臼深度与宽度比值(AI D/W)以及股骨头坏死发生率.结果 两组术后6、12个月的AI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12个月的AI D/W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切开组为34.6%(54髋),闭合组为12.9%(38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发育性髋脱位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临床疗效均较理想,但闭合复位术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更低.
作者:宋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患者,男,38岁,因摔伤致左手中、环指疼痛2h就诊.查体:双手第3~5指近指间关节强直,主动、被动功能完全受限;左手中指肿胀、畸形,指背皮肤破裂出血;双手掌指关节、远指间关节及拇指活动均正常.
作者:陆欢;杨小龙;王海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经椎弓根截骨术治疗胸腰段创伤性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经椎弓根截骨术治疗23例胸腰段创伤性后凸畸形患者.观察手术前后VAS评分、胸腰段后凸Cobb角及JOA评分.结果 手术时间155~240(183±17) min,术中出血量1 000~3 000(1 487±430) ml.术中1例硬膜破裂,2例出现短暂不全瘫.术后无感染病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1~60个月.术后1个月及术后1年的VAS评分、Cobb角、JOA下腰痛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截骨界面均达骨性融合.末次随访X线片显示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等并发症.结论 后路经椎弓根截骨术治疗胸腰段创伤性后凸畸形矫正效果满意.
作者:王斌;闫长明;王云清;夏东升;贾星海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改良前臂骨间背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式及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前臂骨间背侧动脉中远端穿支位置及前臂背侧皮神经走行设计骨间背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16例手腕、手背及虎口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创面缺损面积:10 cm×7 cm ~ 15 cm×13 cm,切取皮瓣面积:10 cm×8 cm~16 cm×14 cm.
作者:梁好;陈莹恩;陈书奎;王起印;郭广惠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体位复位联合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体位复位联合PKP治疗.手术前后分别测量椎体前缘、中线、后缘高度及Cobb角;比较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个月.术后患者VAS 评分、Cobb 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术后椎体前缘、中线、后缘高度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2个月椎体高度较术后无明显变化(P> 0.05).结论 体位复位联合PKP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疗效显著,操作简单,安全可靠.
作者:陈江;马江川;石铸;毛剑;王刚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锁定钢板辅助复位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0例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采用锁定钢板辅助复位固定.术后对关节面的复位情况及膝关节的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 时间12~23个月.股骨远端关节面复位优16 例、可4 例.术后12~24周复查X 线提示骨折均愈合.18例获得满意的膝关节屈伸功能,膝关节活动度为90°~ 120°,HSS 评分为80~96分;2例因惧怕疼痛不能早期配合有效锻炼, 膝关节活动度为50°~80°,HSS 评分分别为70分和75分. 结论 采用锁定钢板辅助股骨远端C型骨折复位固定效果及关节功能均满意.
作者:陈涛;余润泽;尚希福;于水 刊期: 2017年第02期
患者,男,59岁,2年前摔倒致左髌骨骨折,在我院行左髌骨骨折切开复位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术后恢复良好,膝关节功能康复正常,决定不取出内固定物,出院后未按医嘱定期复查.3个月前自觉膝关节活动不适,再次就诊于我院.
作者:张秀彪;吴丹凯;张子言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解剖型跟骨钛板治疗新鲜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解剖型跟骨钛板治疗31例新鲜跟骨骨折患者 (38足).术后根据AOFAS踝-足评分标准和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系统评定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3足出现浅表感染,1足出现创伤性关节炎,无皮肤坏死、内固定失效发生.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26个月.术后10~19周骨折均达到临床愈合,B(o)hler角和Gissane 角、跟骨外形基本恢复正常.末次随访时,按AOFAS踝-足评分标准评定:优21足,良12足,可5足,优良率86.8%.根据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系统评定:优20足,良14足,可4足,优良率89.5%.结论 解剖型跟骨钛板治疗新鲜关节内跟骨骨折,符合生物力学固定,能够大限度恢复患足功能.手术时机恰当、术中操作仔细,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张胜国;谢旖静;邵楠;赵小魁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自行设计的髋臼安装调节装置在全髋关节置换(THA)术中对髋臼位置安放不良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43例行THA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0例)和对照组(23例).实验组在THA术中使用髋臼安装调节装置,对照组在THA术中不使用髋臼安装调节装置.记录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术后摄标准位骨盆前后位X线片及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测量髋臼假体的侧倾角和前倾角.术后6个月对患髋进行Harris髋关节评分并调查患者对手术满意度. 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手术时间:实验组为(85.00±13.86)min,对照组为(75.00±12.8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实验组为(238.5±101.17)ml,对照组为(235.65±98.85)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髋臼假体侧倾角和前倾角,实验组分别为43.97°±2.12°和16.37°±2.08°,对照组分别为45.19°±4.46°和15.58°±4.43°;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实验组为88.95分±6.86分,对照组为88.17分±6.13分;患者满意度:实验组与对照组均为100%;以上3项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侧倾角值和前倾角值波动较小,可重复性好,对照组侧倾角值和前倾角值波动较为明显.结论 在THA术中应用髋臼安装调节装置可将髋臼假体的侧倾角和前倾角有效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
作者:李宏斌;骆剑敏;骆宏伟;曾青东;陈雪荣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两种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 将60例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均在超声引导下行神经阻滞麻醉,A组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组行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生命体征、VAS评分、麻醉阻滞范围、麻醉优良率、辅助麻醉用药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生命体征:切皮时A组血压比术前升高(P<0.05),且高于B组(P<0.05).剥离骨膜时VAS评分:A组为(2.2±0.5)分,B组为(1.3±0.5)分,B组明显低于A组(P<0.05).复位内固定时VAS评分:A组为(2.4±0.6)分,B组为(1.4±0.3)分,B组明显低于A组(P<0.05).麻醉阻滞范围:A组为76.7%,B组为96.7%, B组优于A组(P<0.05).麻醉优良率:A组为83.3%,B组为96.7%,B组优于A组(P<0.05).辅助麻醉用药:B组剂量显著低于A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更适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
作者:于国军;陆化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2013年5月~2015年5月,我科采用缝合锚钉治疗13例Neer Ⅱ型锁骨远端骨折患儿,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13例,男11例,女2例,年龄5~13岁.均为单侧闭合骨折.伤后2~3 d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
作者:程彬;史柏娜;赵敏;周江军;肖春林;付美清;杨俊;余专一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评估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结合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早期疗效. 方法 对32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采用MIS-TLIF结合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情况;观察手术前后影像学变化;采用疼痛VAS评分和ODI评价患者腰腿痛及功能改善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硬膜撕裂及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手术时间 70~140(97.0±11.7)min,术中出血量 60~380(140.5±40.7)ml,术后住院时间3~6(4.6±1.4)d.3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9~18个月.患者术后CT检查显示椎管均得到有效扩大.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患者腰腿痛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18例,良12例,可2例,优良率93.8%.结论 MIS-TLIF结合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早期疗效满意,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作者:孙余生;张文志;李旭;段丽群;张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前路手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的临床资料.结果 35例术中均能监测到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波形,术中出现SEP和MEP预警者分别为4例和7例.椎管减压后SEP波幅升高29例,无明显变化5例,轻度下降1例.椎管减压后MEP波幅升高31例,无明显变化2例,轻度下降2例.JOA评分术前为7.94分±1.54分,术后1个月为12.23分±1.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联合应用SEP和MEP可以实时监测术中脊髓的功能状态,提高手术安全性.
作者:王剑火;陈勇忠;温建锋;龚衍丁;王娟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2015年12月~2016年7月,我们采用Multiloc髓内钉治疗8例肱骨近端二、三部分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8例,男5例,女3例;年龄25~68岁.均为闭合骨折.按 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2例,三部分骨折6例.伤后至手术时间2~10 d.
作者:吴其鹏;刘国辉;夏天;卿湘城;查琨;刘毅;米博斌;刘静 刊期: 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