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种方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比较

熊福军;贺西京;冯宏伟;杨宏涛;周百刚;张建洛;吕向阳;王磊鑫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 闭合复位, 切开复位, 经皮穿针
摘要:目的 比较3种常见方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186例Gartland Ⅱ、 Ⅲ型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儿童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闭合复位石膏固定组(n=44)、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组(n=74)和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组(n=68).记录3组患者骨折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Flynn标准评价3种方法治疗后患肢的功能,比较3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1年随访.并发症发生率: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组和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组显著低于闭合复位石膏固定组(P<0.001).临床治疗优良率: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94.6%)和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组(95.6%)明显高于闭合复位石膏固定组(65.9%)(P<0.001),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组与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较好的方法.
临床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肱骨近端恶性肿瘤假体置换对患者外观及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恶性肿瘤假体置换对患者外观形态及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4例行定制肿瘤假体置换手术的肱骨近端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12个月问卷调查患者对患肢外观形态的满意度并评价上肢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14例患者中外观形态较满意7例,一般4例,不满意3例,满意度为11/14.14例患者术后12个月手部活动度、操作活动度、提物能力和上肢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结论 肱骨近端肿瘤假体置换术有较好的骨性解剖结构适配性,能保持患者外观形态的完整性,改善肢体功能.

    作者:李菊明;马益民;韦永中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下胫腓螺钉固定患者的功能及影像学结果

    目的 探讨下胫腓螺钉固定是否影响患者的功能及影像学结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78例行下胫腓螺钉固定的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下胫腓螺钉完整(完整组)、断裂或松动(断裂松动组)、取出(取出组)3组的功能及影像学结果.功能评价使用Lower Extremity Measure (LEM)下肢测量评分和Olerud Molander(OM)踝部功能评分;影像学评价包括下胫腓间隙、下胫腓重叠和内侧间隙.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2个月.完整组、断裂松动组、取出组的LEM评分和OM评分分别为(70.3±6.3)分和(46.5±7.9)分、(83.3±3.0)分和(62.2±4.9)分、(88.1±4.8)分和(66.8±6.7)分,断裂松动组和取出组的两项评分均优于完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断裂松动组与取出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胫腓间隙完整组为(3.2±0.2)mm,断裂松动组、取出组分别为(4.1±0.2 )mm、(4.1±0.3)mm ,断裂松动组和取出组均宽于完整组(P<0.05),断裂松动组与取出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胫腓重叠和内测间隙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直径对患者功能没有影响.结论 与松动断裂组、取出组相比,完整组下胫腓螺钉功能评分更差.螺钉松动或断裂不会影响功能,但在螺钉完整情况下却有取出指针.

    作者:沈彦;王朝阳;吴荣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静脉与局部应用氨甲环酸止血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在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静脉与局部应用氨甲环酸(TXA)的止血效果.方法 将380例初次行单侧TKA患者按照应用TXA方式及不应用TXA分成3组:① 静脉滴注组:术中静脉滴注TXA 30 mg/kg,120例;② 局部注射组:将1.5 g TXA溶入50 ml生理盐水中,术中关节腔内多点注射,136例;③ 不应用组:术中不应用TXA,124例.术前及术后第1、2、3天连续测量术侧肢体周径,对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情况、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等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3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异体血输注量、DVT及术侧肢体周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率、术后隐性失血量、失血总量:静脉滴注组、局部注射组均明显低于不应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滴注组与局部注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初次行单侧TKA中,静脉及局部应用TXA均有良好的止血效果,能明显减少患者的出血量,且不增加DVT的风险.两种用法之间无明显差异.

    作者:田野;吴兴凯;董立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MIPPO技术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远段骨折

    目的 探讨MIPPO技术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治疗股骨远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MIPPO技术LISS治疗30例股骨远段骨折患者.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21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无伤口感染、皮肤坏死、骨不连、骨折延迟愈合发生.末次随访膝关节功能按照KSS评分法评定疗效:优10例,良18例,可2例.结论 MIPPO技术LISS治疗股骨远段骨折具有创伤小、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的特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刘义军;魏爱淳;WEI Wei;魏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缝合锚钉治疗儿童Neer Ⅱ型锁骨远端骨折

    2013年5月~2015年5月,我科采用缝合锚钉治疗13例Neer Ⅱ型锁骨远端骨折患儿,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13例,男11例,女2例,年龄5~13岁.均为单侧闭合骨折.伤后2~3 d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

    作者:程彬;史柏娜;赵敏;周江军;肖春林;付美清;杨俊;余专一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我国川南人群胫骨干骺角与胫骨后倾角的测量及临床应用

    目的 研究我国川南人群胫骨干骺角与胫骨后倾角的相关性,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行合理的胫骨截骨提供参考.方法 ① 在106例无膝关节疼痛、畸形和膝部手术史的成人膝关节侧位X线片上,分为10~29岁组、30~49岁组、50~69岁组、70岁以上组测量胫骨干骺角及胫骨后倾角,并以此数据为依据分析两者是否存在相关性.② 对28例30~49岁年龄段的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其中16例采用髓内定位进行胫骨截骨(A组),12例采用髓外定位进行胫骨截骨(B组),记录术前、术后2周的膝关节活动度,测量术前、术后的胫骨后倾角.结果 ① 30~49岁组的胫骨干骺角与胫骨后倾角存在中度直线正相关关系.② 28例手术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A组术后胫骨后倾角和术后2周膝关节活动度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 确立我国川南人群中30~49岁组的胫骨干骺角与胫骨后倾角呈正相关关系.② 在30~49岁人群中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时采用髓内定位法行胫骨截骨,可恢复患者胫骨平台的生理后倾角度,获得满意的关节活动度.

    作者:刘世伟;王翔奕;姜萍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解剖型锁定钢板经皮微创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

    2010年1月~2015年10月,我们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经皮微创内固定治疗32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32例,男23例,女9例,年龄21~64岁.闭合骨折29例,开放骨折3例.骨折按AO分型:A型22例,B型7例,C型3例.

    作者:姚昱;章筛林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髋关节积液与坏死分期及髋关节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NONFH)患者髋关节积液与坏死分期、关节功能之间的相关性,了解股骨头坏死对关节积液的影响.方法 对46例NONFH患者74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MRI影像将关节积液分为0~Ⅲ级;依据ARCO分期将NONFH分为Ⅰ~Ⅳ期;髋关节功能按照Harris评分标准评分并分为4个等级.分析关节积液与坏死分期、Harri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74髋中65髋发生关节积液.ARCO分期与关节积液分级相关(r=0.50,P<0.001),不同ARCO分期的关节积液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81,P<0.001),关节积液分级随着坏死分期(Ⅰ~Ⅲ期)增加而增加,以Ⅲ期患者的关节积液常见.Harris评分等级与关节积液分级有相关性(r=0.52,P<0.001),不同功能评分等级的关节积液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97,P<0.001),关节积液分级随Harris评分等级降低而增加.结论 NONFH关节积液的发生情况与坏死分期及关节功能评分明显相关,关节积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预测疾病发生和进展的辅助指标.

    作者:唐昊;常俊;陆鸣;高维陆;詹维强;尹宗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双手先天性近指间关节融合症1例

    患者,男,38岁,因摔伤致左手中、环指疼痛2h就诊.查体:双手第3~5指近指间关节强直,主动、被动功能完全受限;左手中指肿胀、畸形,指背皮肤破裂出血;双手掌指关节、远指间关节及拇指活动均正常.

    作者:陆欢;杨小龙;王海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二、三部分骨折

    2015年12月~2016年7月,我们采用Multiloc髓内钉治疗8例肱骨近端二、三部分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8例,男5例,女3例;年龄25~68岁.均为闭合骨折.按 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2例,三部分骨折6例.伤后至手术时间2~10 d.

    作者:吴其鹏;刘国辉;夏天;卿湘城;查琨;刘毅;米博斌;刘静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经踝后内侧入路空心螺钉治疗距骨后突骨折

    2013年2月~2015年8月,我科采用经踝关节后内侧入路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9例距骨后突骨折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9例,男8例,女1例,年龄22~55岁.单纯距骨后突骨折6例,合并距骨体、颈骨折2例,合并距下关节脱位1例.完全距骨后突骨折7例,外侧结节骨折1例,内侧结节骨折1例.伤后至手术时间4~12 d.

    作者:霍纪宝;刘新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应用

    目的 总结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前路手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的临床资料.结果 35例术中均能监测到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波形,术中出现SEP和MEP预警者分别为4例和7例.椎管减压后SEP波幅升高29例,无明显变化5例,轻度下降1例.椎管减压后MEP波幅升高31例,无明显变化2例,轻度下降2例.JOA评分术前为7.94分±1.54分,术后1个月为12.23分±1.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联合应用SEP和MEP可以实时监测术中脊髓的功能状态,提高手术安全性.

    作者:王剑火;陈勇忠;温建锋;龚衍丁;王娟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的药物起始率及依从性分析

    目的 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的起始率及依从性.方法 将326例行手术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根据性别分为男性组(148例)和女性组(178例).采集患者入院时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情况,并计算药物起始率;术后待患者恢复进食后给予抗骨质疏松治疗,统计患者术后1年期间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情况,分析术后0~6、7~12个月两个随访阶段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情况及药物依从性.结果 术前服药起始率:男性组钙剂为27.70%,维生素D为20.27%,双膦酸盐为6.76%;女性组钙剂为46.07%,维生素D为31.46%,双膦酸盐为15.17%;男性组3种药物服药起始率均低于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常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0~6个月,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良好的比例较高,男性组中钙剂为79.73%,维生素D为71.62%,双膦酸盐为70.27%;女性组中钙剂为85.96%,维生素D为78.65%,双膦酸盐为76.97%;男性组略低于女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12个月时两组患者3种服药依从性良好的人数比例均显著减少(P<0.05),男性组钙剂为55.40%,维生素D为48.65%,双膦酸盐为41.89%;女性组钙剂为71.91%,维生素D为60.67%,双膦酸盐为57.86%;男性组3种服药依从性良好的比例均低于女性组(P<0.05). 结论 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术前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起始率低,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更低;术后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中患者长期的药物依从性较差,男性患者差于女性患者.提示医务人员应该对患者加强抗骨质疏松的健康宣教.

    作者:魏更生;吴京亮;吴磊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两种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两种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 将60例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均在超声引导下行神经阻滞麻醉,A组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组行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生命体征、VAS评分、麻醉阻滞范围、麻醉优良率、辅助麻醉用药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生命体征:切皮时A组血压比术前升高(P<0.05),且高于B组(P<0.05).剥离骨膜时VAS评分:A组为(2.2±0.5)分,B组为(1.3±0.5)分,B组明显低于A组(P<0.05).复位内固定时VAS评分:A组为(2.4±0.6)分,B组为(1.4±0.3)分,B组明显低于A组(P<0.05).麻醉阻滞范围:A组为76.7%,B组为96.7%, B组优于A组(P<0.05).麻醉优良率:A组为83.3%,B组为96.7%,B组优于A组(P<0.05).辅助麻醉用药:B组剂量显著低于A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更适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

    作者:于国军;陆化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髌骨骨折固定术后钢丝断裂进入膝关节腔1例

    患者,男,59岁,2年前摔倒致左髌骨骨折,在我院行左髌骨骨折切开复位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术后恢复良好,膝关节功能康复正常,决定不取出内固定物,出院后未按医嘱定期复查.3个月前自觉膝关节活动不适,再次就诊于我院.

    作者:张秀彪;吴丹凯;张子言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跗骨窦切口联合空心钉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目的 探讨跗骨窦切口联合空心钉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51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跗骨窦切口联合空心钉(A组,29例)与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B组,22例)治疗.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跟骨的高度、宽度、B(o)hler角判断骨折复位情况.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估疗效.结果 5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A组10~17(13.19±1.47)个月,B组9~18(13.45±2.80)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的跟骨高度、宽度、B(o)hler角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A组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跗骨窦切口联合空心钉治疗跟骨骨折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疗效与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相当.

    作者:李伟康;周业金;宁仁德;胡星月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与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 方法 将69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为 PVP组(34例)和 PKP组(35例),记录手术时间、放射暴露次数、治疗费用、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疼痛VAS评分、ODI、后凸Cobb 角、椎体高度. 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PKP组手术时间、放射暴露次数、治疗费用均多于PVP组(P<0.05, P<0.01).术后PVP和PKP组的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P<0.01);术后Cobb 角、椎体高度PKP组优于PVP组(P<0.05). PKP 组的骨水泥渗漏率低于 PVP 组(P<0.001). 结论 PVP及PKP 均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PKP恢复椎体高度及矫正后凸畸形效果较好,骨水泥渗漏风险小.

    作者:刘庆;徐俊杰;李业海;姚继荣;梁俊升;刘和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锁定钢板辅助复位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

    目的 探讨锁定钢板辅助复位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0例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采用锁定钢板辅助复位固定.术后对关节面的复位情况及膝关节的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 时间12~23个月.股骨远端关节面复位优16 例、可4 例.术后12~24周复查X 线提示骨折均愈合.18例获得满意的膝关节屈伸功能,膝关节活动度为90°~ 120°,HSS 评分为80~96分;2例因惧怕疼痛不能早期配合有效锻炼, 膝关节活动度为50°~80°,HSS 评分分别为70分和75分. 结论 采用锁定钢板辅助股骨远端C型骨折复位固定效果及关节功能均满意.

    作者:陈涛;余润泽;尚希福;于水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膝关节镜下MIPPO技术治疗胫骨平台Schatzker Ⅱ~Ⅴ型骨折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MIPPO)治疗Schatzker Ⅱ~Ⅴ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方法 将33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 Schatzker 分型在关节镜下结合MIPPO技术对累及关节面骨块进行复位和钢板螺钉内固定.对半月板损伤予以成形或修补处理,对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行一期修复,前后交叉韧带断裂待骨愈合后二期行韧带重建.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8~32个月.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时间3~5个月.末次随访膝关节主动活动度为伸膝0°,屈膝100°~130°.末次随访Rasmussen评分为23~28(25.7±1.5)分,其中优25例,良8例,无可、差病例.结论 关节镜下MIPPO技术治疗Schatzker Ⅱ~Ⅴ型胫骨平台骨折具有诊断明确、关节面复位好、创伤小、术后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谢水安;庄泽;徐如彬;孙世伟;杨隆;王健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前路腰骶椎重建技术治疗腰骶失稳的疗效

    目的 探讨经前路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并前路钛板内固定治疗腰骶失稳的早期疗效.方法 采用前路髓核摘除或病灶清除、椎间融合并前路重建钛板固定治疗30例原发或继发性腰骶失稳的患者.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年.随访期间除1例滑脱复位丢失外,其余椎体滑脱患者椎体复位良好、无丢失.继发性腰骶失稳患者病灶清除彻底,植骨融合愈合良好.术后功能根据Nakai评分标准评价:优18例,良8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6.7%.结论 采用前路髓核摘除或病灶清除、椎体植骨融合、腰骶椎重建可获得满意复位,腰骶融合稳定,能够恢复脊柱稳定性.

    作者:邓雪峰;宋锦旗;林利忠;李岩松;林泽金;王雪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临床骨科杂志

临床骨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