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亮;干阜生;李立;崔西龙;付鹏飞
2012年3月~2014年8月,我科采用骨搬移技术联合抗生素局部灌注治疗8例胫骨慢性骨髓炎骨缺损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宋玉鑫;王增平;薛文;管晓鹂;刘林;钱耀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2014年12月~2016年1月,我科采用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36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雷宁波;邢涛;董林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 Tan ⅡA)是否可以抑制骨肉瘤细胞株MG-63及其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Tan ⅡA干预骨肉瘤细胞, Western blot检测各组中细胞增殖相关蛋白( p21、PCNA、ki-67)和细胞迁移相关蛋白(COL1A1、COL1A5、MMP-2、MMP-9)及KLF-4的表达情况;MTT法测细胞增殖情况、划痕试验观察细胞迁移情况;转染过表达KLF-4或空白对照质粒至离体培养的骨肉瘤细胞中,再用TanⅡA干预,检测骨肉瘤细胞表型转化情况。结果相比于对照组,Tan ⅡA 组中骨肉瘤细胞增殖能力降低(P <0.01),迁移减少(P <0.01), p21表达增多(P<0.05),PCNA、ki-67、COL1A1、COL1A5、MMP-2、MMP-9、KLF-4表达减少(P<0.01)。转染KLF-4过表达质粒后,相比于对照组,转染KLF-4过表达质粒可以增加骨肉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P<0.05),逆转TanⅡA对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的抑制作用。结论 TanⅡA通过下调KLF-4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作者:汤培;吴小宝;许子星;陈晓君;樊志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光感基因调控技术对大鼠骶上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50只大鼠经尿流动力学检查无异常后进行随机分组,并采用T10脊髓完全横断建立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分为假手术对照组、脊髓损伤无蓝光刺激组和脊髓损伤蓝光刺激组。2周后进行膀胱尿动力学、肌电图测定。结果脊髓损伤蓝光刺激组大鼠膀胱逼尿肌肌条舒缩曲线大部分可见规律性变化,波形均匀一致;同时膀胱大容量增加,内压降低,顺应性升高;而脊髓损伤无蓝光刺激组无上述变化。结论光感基因可以调节骶上脊髓完全性损伤后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功能,对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
作者:呼和;张志成;蒋飞;刘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后内侧固定治疗伴有胫前软组织损伤的胫骨下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6例伴有胫前软组织损伤的胫骨下段骨折患者采用经皮微创后内侧固定治疗。结果2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20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按Olerud-Molander功能评分:优13例,良11例,可2例。结论经皮微创后内侧固定治疗伴有胫前软组织损伤的胫骨下段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骨折不愈合率与感染率低等优点。
作者:洪加源;林南杰;武宁;池纹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通过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压疮的动物实验研究,探索治疗压疮的有效方法。方法将雄性新西兰兔建立压疮模型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对照组创面涂抹蛋清,单纯负压组单纯使用负压封闭材料覆盖,钻孔负压组使用负压封闭材料覆盖结合骨组织钻孔,生长因子组使用负压封闭材料覆盖结合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每周更换负压封闭材料进行创面观察(肉芽组织情况,创面表面积,切取创面组织行切片HE染色)。结果除对照组创面于5周愈合外,其余3组均于4周愈合。第1周创面表面积钻孔负压组及单纯负压组大于对照组(P<0.05);单纯负压组、钻孔负压组、生长因子组于第1、2、3周HE染色纤维细胞密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愈压疮切实有效,早期结合使用促软组织生长方法可加强疗效。
作者:张天浩;陆骅;林涧;王之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治疗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3例DDH患儿(17髋)采用关节镜治疗。结果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3~7(5.3±2.1)年。至末次随访,患儿均获得正常步态及髋关节活动度,无一例患儿出现股骨头坏死。髋臼指数由术前32.9°~51.8°(39.4°±11.3°)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19.8°~33.1°(24.8°±6.5°)(P<0.001)。除1例(1髋)继发DDH外,其他患儿均获得股骨头与髋臼同心圆复位,恢复Shenton线连续性。结论采用关节镜治疗婴幼儿DDH临床疗效满意,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作者:吉璐宏;赵庭波;许勇;李皓桓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患者,男,18岁,因“左足内侧疼痛、跛行1年,扭伤后加重1个月”就诊。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外伤诱因出现左足内侧疼痛,晨起时加重,活动后减轻,长时间活动后疼痛再次加重,跛行步态,症状反复发作,未行检查治疗。1个月前扭伤后出现疼痛加剧并呈持续疼痛,活动受限,跛行加重。查体:左中足内侧肿胀、左足舟骨向背侧、内侧突出、压痛(+),足弓扁平,后足呈内翻畸形。血常规、血沉、风湿三项及结核菌素试验等实验室检查均正常。左足CT平扫+重建显示(见图1):足舟骨陈旧性骨折伴缺血性坏死。 MRI显示:足舟骨形态不规则,外上份骨质大部不连、边缘硬化并见小囊变影;舟骨呈 T1 WI 低信号, T2 WIfs像呈高信号,信号不均;舟骨周围关节间隙变窄、未见脱位征象;周围软组织肿胀,fs像呈高信号。距舟关节面舟侧关节软骨变薄、距舟关节面骨赘、关节积液;前距下关节、距舟关节和踝关节后缘见少许积液影。距舟背、外侧韧带、跟舟韧带、足底部分肌腱水肿,伴部分韧带松弛,继发足弓消失。其余诸骨形态信号未见明显异常。左足负重侧位 X线片显示:舟骨形态不规则,中部骨质不连续,边缘略欠规整、硬化毛糙;其余骨骨质正常,各关节间隙及关系正常;软组织正常。足弓低平,距骨长轴延长线不与第1跖骨基底部相交。测量 Meary-Tomeno角(足负重侧位X线片第1跖骨轴线与距骨轴线之间的夹角)为-5°,距跟角(足负重正位X线片距骨轴线与跟骨轴线之间的夹角)为6°,足长度(足负重侧位X线片跟骨结节上缘到第2跖骨头部的距离)14.8 cm,根据 Maceira 分期[1]为4期。术前AOFAS评分37分。诊断:左足Müller-Weiss病。
作者:葛瑞 刊期: 2016年第05期
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们采用单根钛制弹性髓内针治疗10例跖骨颈骨折患者,取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李中万;付小勇;潘永雄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应用加长柄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5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18个月。患者髋关节功能均恢复良好,术后3~6个月基本恢复生活能力。术后随访均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关节脱位、人工假体松动、下沉或断裂、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术后9个月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达90.83%。结论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作者:聂治军;常彦海 刊期: 2016年第05期
2010年1月~2015年12月,我科采用自制防旋克氏针髓腔内固定治疗6例腓骨中下段多节段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徐培章;韩新明;陈宇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保肢治疗方法。方法对14例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患者进行保肢治疗,先固定骨折:外固定架固定10例,钢板内固定4例;再行血管修复:直接修补3例,端端吻合3例,自体血管桥接修复8例。对于术后出现肌肉坏死合并感染行彻底清创及负压封闭引流。结果1例截肢;1例术后吻合血管处血栓形成,二期行自体血管桥接修复。13例保肢成功患者获得6~20个月随访。骨折均愈合良好,其中11例对线良好,1例内翻成角,1例外翻成角。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范围伸150°~160°,屈90°~100°。结论膝关节周围骨折血管损伤的早期诊断和处理十分重要,注重修复顺序及血管吻合是避免肌肉坏死及感染的关键;术后出现肌肉坏死合并感染应彻底清创,并采用负压吸引冲洗引流的方法治疗。
作者:程球新;周江军;赵敏;刘达;付美清;史柏娜;杨俊;余专一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近年来骨质疏松性脊柱内固定技术研究有了新的进展,椎弓根螺钉强化技术是目前临床上提高螺钉稳定性的主要技术之一。椎弓根螺钉设计研究热点从螺钉的长度、大小与把持力相关性研究逐渐转向设计更佳螺钉形态并与骨水泥强化技术相结合的研究;脊柱融合理念及技术措施都是更加强调脊柱的整体平衡;临床上攻丝是否能提高椎弓根螺钉的旋入扭矩和把持力仍有争论。该文就骨质疏松患者脊柱内固定技术的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叶森(综述);郝杰(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诊断、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15例保守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的布鲁杆菌性脊柱炎患者采用手术治疗,14例行脊柱后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术,1例行脊柱后路内固定术。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9个月。术后患者自诉腰痛明显缓解,神经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影像学检查内固定位置良好,神经压迫解除。按JOA评分:治愈4例,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1例。结论脊柱后路病灶清除内固定结合规范的药物治疗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郭志民;张萌;上官天丞;田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脊柱外科手术后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分析脊柱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例资料,40例术后30 d内发生感染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匹配同期40例未发生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可能影响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采用单因素条件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纳入的单因素进行逐步筛选,之后采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可造成脊柱外科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初步筛选出术后感染与年龄、营养状况、糖尿病、既往手术史、手术范围、术后转入ICU和预防性抗生素使用不当因素相关性较高( P<0.05)。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营养状况、糖尿病、术后转入ICU和预防性抗生素使用不当是影响脊柱外科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营养状况、糖尿病、术后转入ICU和预防性抗生素使用不当是导致脊柱外科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密切关注,以防感染。
作者:关炳瑜;阿海;贺元;朱斌;雷登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肱骨长节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15例肱骨长节段骨折患者。结果1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0~1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5~8个月。肩关节功能按照Neer评分标准评定:优11例,良2例,可2例。结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操作简单、手术损伤小、并发症少,是肱骨长节段骨折治疗的有效方法。
作者:胡敏;李光胜;余江;吴贵亮;冉学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 MIS-TLIF)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中青年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保守治疗无缓解的中青年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采用单侧或双侧MIS-TLIF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指标,采用VAS评分、ODI、JOA评分改善率以及融合率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5~27个月。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中出血及术后引流量单侧固定均少于双侧固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两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VAS评分、ODI、JOA评分改善率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MIS-TLIF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相比于双侧固定具有一定的优势。
作者:秦杰;王栋;贺西京;李浩鹏;赵波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比较解剖锁定板和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NearⅡ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2例锁骨远端NeerⅡ型骨折患者分别采用解剖锁定板固定(18例)和钩钢板固定(14例)。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20个月。患者骨折均愈合,无伤口感染、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发生。钩钢板组出现2例肩关节疼痛、外展受限,3例肩峰下骨侵蚀,于术后6~8个月取出内固定物,肩关节疼痛逐渐缓解,功能恢复良好。术后3、6个月解剖锁定板组肩关节功能优于钩钢板组(P<0.01),内固定物取出后3个月,两组肩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剖锁定板和钩钢板都是治疗锁骨远端NeerⅡ型骨折的有效方法,应根据不同的骨折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
作者:赵鹏;李东亮;杨飞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单枚自锁钛板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前方入路、2枚适宜大小的自体髂骨块移植植骨、单枚自锁钛板前方内固定治疗9例腰骶段结核患者,术前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四联抗结核治疗至少2周,待ESR控制在35mm/1h以下、体温恢复正常后行手术治疗。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68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结核症状均消失、ESR恢复正常。腰骶角:术后24.3°~35.1°,末次随访时23.7°~34.0°。患者均获得Ⅰ级骨融合,未发生植骨块移位及钛板、螺钉松动或断裂。神经功能Frankel 分级:1例C级恢复至D级,4例D级均恢复至E级。结论前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单枚自锁钛板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安全、有效,骨融合良好,重建腰骶段稳定性,畸形矫正维持良好。
作者:兰家平;汤逊;徐永清;周田华;李阳;石健;张智;郑佳状 刊期: 2016年第05期
2010年9月~2015年9月,我科采用小切口切开复位逆行穿针经髓腔内固定治疗65例儿童锁骨骨折患者,疗效良好,报道如下。
作者:苏驰;马长生;邓丽琼 刊期: 2016年第05期